高中生物学中古诗词国学

来源:会计职称 发布时间:2021-04-29 点击:

高中生物学中的古诗词国学 我国古代文学家写下了诸多千古名句,其中很多是对生物现象的生动反映和对生命活动规律的精辟概括。将这些古诗词运用到中学生物教学中去,既可以向学生传达一定的生物学信息,又可以使生物学教学富于人文色彩和审美情趣。此外,古诗词的运用也能将生活融入课堂,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一些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来解读生物学概念,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有利教师对课堂效率的把握和提高。因此生物教师应多多总结这些言简意赅、令人回味悠长的名言佳句,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促进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好的导课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好的导课也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未成曲调先有情“ 例如在讲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时,南宋叶绍翁的古诗《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诗句和北宋司马光的《客中初夏》中的诗句“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便可以给学生设置相关的问题:红杏为何会出墙?葵花为何向日倾?最后引领学生分析植物的向光性,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

又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类型”时,可以先利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引发学生思考诗词描写的意境,然后提出两个问题给学生思考,诗句描写的是哪种生态系统?(2)这种生态系统上生活的生物(动物和植物)具有什么特点?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上好这节课奠定基础。

2.设置悬念,突破难点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部分知识对于生活经验欠缺的中学生来说,会觉得十分抽象而难以理解。此时,运用学生较为熟悉的古诗词,往往可以令问题迎刃而解。例如在学习“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一节内容时,教师提供相关问题:“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句中黄蝶的活动不能用下列哪一种特性解释? A.遗传性  B.变异性  C.应激性  D.适应性 解析:黄蝶被儿童追赶,飞入菜花是黄蝶对刺激的反应,属于应激性;
“无处寻”是黄蝶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菜花一样的保护色,属于适应性;
黄蝶飞入荣花生活也有其遗传的物质基础,属于遗传性。这里要强调指出的是,生物的适应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应激性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另一种情况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了对环境的适应。

又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句反映了植物的开花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影响 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光照和温度 解析:植物的开花期,是在进化过程中受日照时间长短的选择而形成的。就本题来看,“山寺桃花”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高,气温一般比山下寒冷。山上植物由于适应较寒冷的环境,在开花期上进化出了开花较晚的植物。植物开花受日照长短信息的影响,而不受当时气温的影响。因为对于某一季节来讲,日照长短的信息是稳定的,而某一段时间的气温高低信息不一定与某个季节的平均气温十分吻合。

教学中运用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能够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调动学生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将复杂的重点难点问题顺利攻克。

3.知识迁移,学以致用 用生动的、充实的课堂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把课本中的生物知识学好学活。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生物学教学中适时引用古诗词,不仅能使得课堂变得生动,还能借助相关的古诗词,帮助学生分析所涉及的生物学问题。

例如讲授植物细胞中的色素内容时,可以引入宋代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让学生分析成因。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因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特别快,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黄、橙、红之间变化,那是类胡萝卜素的作用。类胡萝卜素种类很多,颜色也很多,最常见的有橙黄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另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红、紫、蓝之间变化,那是花青素的功劳,花青素有一个特点,能够随着细胞内酸碱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酸性时它是红色,碱性时它是蓝色,中性时却是紫色。“春天孩儿脸”,天气变化无常,光照、温度、湿度变化较快,而这些变化都可引起细胞内酸碱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花朵颜色的不断变化。由于各种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加之花青素在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变化,并且植物体在春天新发的嫩芽、新叶中叶绿素尚未形成,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得以显露,也会或多或少带上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可以与花朵争艳,这样就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美景。

又如,在讲授“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中,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都成为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把这些影响因素讲授完后,便可以引人唐《子西语录》“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让学生试着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去分析其“一叶知秋”的原因。当落叶树木叶片变红时,也就意味着树叶快要凋落了,引起落叶树木落叶的环境信号不是天寒而是日照时间的缩短,不过这两个信号的变化趋势在由秋入冬时恰好吻合。当植物接收到日照缩短这一信号后,在植物激素的调节下,叶柄基部的一种特殊结构-离层的细胞就迅速分裂,并产生大量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这些酶使离层细胞的中层和細胞壁溶解,最后离层处的细胞几乎都被溶解。于是叶子就掉了。“一叶落知天下秋”是成语“一叶知秋”的来源。

另外课堂教学中如果过多地使用古诗词,可能会让学生思维散乱,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学习知识上。因此古诗词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要注重有效利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在这丰富的文化资源中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作为生物教师需要在平时多加注意于搜集,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设计,灵活、巧妙、适度地运用,鼓励学生多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审视和解决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切身感受生物科学的魅力。

推荐访问:
上一篇:高三一轮复习生物考点限时检测:微生物培养和利用(含答案)
下一篇:2021年九年级上英语期中考质量分析经验交流总结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