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来源:美国移民 发布时间:2021-02-28 点击:

 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 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

 (清)江浸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

 (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解析】【分析】⑴ 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运用比喻, 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⑵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1)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

  (2)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全诗采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诗歌形象________、________,洋溢着一种________情绪。

  【答案】

 (1)“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2)拟人、比喻、对偶。

 (3)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解析】【分析】(1)《礁石》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小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故象征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的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

  (2)①它的脸上和身上——运用拟人,把礁石当成人写。②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运用对偶,对仗工整。③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把浪打在礁石身上的状态比喻成刀砍一样。④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

  (3)①“海洋”:象征着各种困难的根本,象征着人类劣根性和罪恶的源泉。②“礁石”: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也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③“微笑”的含义: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④《礁石》告诉我们要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强调表达了那种坚韧、不折不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⑵拟人、比喻、对偶;

  ⑶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评价的能力。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①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②概括描述形象特征。③展示形象的意义。因此,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①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②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③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明白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答题关键;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步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袭,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有人认为,诗中“野步”之人是老者,这从本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有写秋风,作者寄予其间的情意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倚杖、白人头

 (2)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读全诗,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物形象。野步之人是一位老者,从诗歌的“倚杖”一词,得知是个倚着拐杖的老人;最后一句中“白人头”也在告诉读者野步之人是白头发的老者。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诗人情感的能力。这首诗的后两句写秋风,诗人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受形象地表达出来。诗人是借写秋风表达岁月无情人将老的怅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表现秋风风势之大、之猛,吹破了诗人栖身的茅屋,表达诗人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故答案为:⑴倚杖、白人头;

  ⑵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解答本题,学生要反复朗读,理解全诗内容,抓重点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熟知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南行别弟

 (唐)韦承庆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卢溪别人

 (唐)王昌龄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注】①此诗为作者流放岭南与弟相别之作。

 这两首写离别的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南行别弟》用“江水”烘托离愁别绪,以“落花”自喻,表达诗人流放岭南与弟作

 别时内心的悲愤、伤感、凄凉、孤寂之情。《卢溪别人》中把自己比作“溪水”,像溪水一样陪伴友人,劝慰友人不要悲伤,要积极乐观,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分析】

 《南行别弟》表达的是贬谪途中的宦途失意之情。“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用长流不息的江水刻划抽象的离情别绪,“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即景寓情,用花落无声比喻临别时相对无语抒写宦途失意后, 以“落花”自喻,表达诗人流放岭南与弟作别时内心的悲愤、伤感、凄凉、孤寂之情。

 《卢溪别人》 写卢溪别人,除首句实写外,其余三句都是虚拟的别后光景。

 诗人不正面说“相将 孤月对猿愁”而说“莫将”,其言外意正是预知友人要对月听猿而愁,从反 面切嘱落笔,体贴入微,于平淡中却更见亲切、真挚的情谊。

 把自己比作“溪水”,像溪水一样陪伴友人,劝慰友人不要悲伤,要积极乐观,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故答案为:《南行别弟》用“江水”烘托离愁别绪,以“落花”自喻,表达诗人流放岭南与弟作别时内心的悲愤、伤感、凄凉、孤寂之情。《卢溪别人》中把自己比作“溪水”,像溪水一样陪伴友人,劝慰友人不要悲伤,要积极乐观,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诗句中“乃”的意思为________。

  (2)诗句中加下划线字“乃”与下列句中“乃”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B.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C.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D.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答案】

 (1)你,你的

 (2)C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意思。“乃”在这里是“你的”。

  (2)此题考查的是虚词的含义。A:就。B:于是,就。C:你的。D:是。故选 C。

  故答案为:⑴你,你的;

  ⑵C。

  【点评】⑴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参考译文】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6.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吉样寺赏牡丹 ①

 苏轼

 人老簪 ② 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③ 。

 【注】①苏轼当时在杭州做官。②簪:插戴。③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长街,百姓们上卷珠帘。

 (1)请说说“花应羞上老人头”中“羞”字的妙处。

  (2)描绘诗人醉归的情景,并品味“醉”中蕴含的情感。

  ①醉归的情景:________。

 ②“醉”中蕴含的情感:________。

 【答案】

 (1)“羞”意思是羞怯,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老人簪着花走在街市上的情景,表现了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2)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解析】【分析】(1)“花应羞上老人头”意思是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羞”有羞怯,难为情之意,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有些不好意思。表现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2)①“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诗人赏花饮酒,喝得酩酊大醉,头上插着鲜花,一路走得磕磕绊绊,引得别人的围观和哄笑;教十里红楼卷珠帘,万人空巷争观看。

  ②“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意思是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 “羞”意思是羞怯,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老人簪着花走在街市上的情景,表现了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⑵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①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

 享受。②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附常考译文】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戴上一朵鲜艳的牡丹花自己并不感到难为情。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 ① 此栖迟 ②

  , 万古惟留楚客 ③ 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 ④ 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 ⑤ 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②栖迟:停留,居留。③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④汉文:指汉文帝刘恒。⑤吊: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存在,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首联,表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苫命运。颔联看似写是眼前所见,实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

 【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的遭遇分析,这是一首怀古诗,一般采用借古伤今的手法,分析作者情感时,要注意作者和“贾谊”之间的相似之处:遭诬陷被贬。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故答案为:

 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首联,表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苫命运。颔联看似写是眼前所见,实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 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 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 尾联写作者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2)《而庵说唐诗》评价本诗时说:“‘大漠’‘长河’联,独绝千古。”请仔细品读颈联,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该联的画面。

 ②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其“独特”之处。

 【答案】

 (1)D

 (2)①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缕孤烟扶摇直上,直插云霄;苍茫暮霭中,滔滔河水绵延千里,一轮红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缓缓下沉。②赏析语言:“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出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解析】【分析】(1)ABC 解说正确。D 尾联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并没有表达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2)①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的景物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把这几种景物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画面,并用优美、富有诗意的语言进行描述。②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根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 D;

  ⑵ ①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缕孤烟扶摇直上,直插云霄;苍茫暮霭中,滔滔河水绵延千里,一轮红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缓缓下沉。②赏析语言:“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出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

  ⑵①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②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用典、融情于景、对比烘托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题大庾岭北驿 ①

 (唐)宋之问

 阳月 ② 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 ③ 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 ④ 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 ⑤ 头梅。

 【注】①驿:驿站。②阳月:农历十月。③殊:实。④瘴:南方湿热蒸郁之气。⑤陇:此处指大庾岭,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

 (1)这首诗是宋之问被流放岭南途经大庾岭时所作。请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诗歌的前两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做简要赏析。

  【答案】

 (1)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望故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家乡的风物,而是大庾岭高处的梅花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2)对比手法。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诗人行到此处却要继续南行。开头四句通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诗人远度荒蛮之地的悲苦凄凉心情。

 【解析】【分析】⑴。诗的最后二句,诗人从写景转为抒情。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

  ⑵ 诗人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其心中的痛苦哀伤自是可知。所以当他到达大庾岭北驿时,眼望那苍茫山色、长天雁群,想到明日就要过岭,一岭之隔,与中原便咫尺天涯,顿时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意谓: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

 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故答案为:⑴ 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望故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家乡的风物,而是大庾岭高处的梅花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⑵ 对比手法。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诗人行到此处却要继续南行。开头四句通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诗人远度荒蛮之地的悲苦凄凉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和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⑵本题考查分析写法技巧。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并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10.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用文中原话回答。

  ①“黎明”的任务是:________。

 ②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

 (2)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的意境,填空。

  “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黎明”历经________而来的情状。

 (3)简要分析“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的含义。

  【答案】

 (1)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2)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大意,概括出诗歌的中心,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到答案区域,提取相关语句作答即可。如“黎明”的任务可直接提取“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作为答案。而诗人的任务可直接提取“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作为答案。

  (2)前两个空比较简单,分别是“我”到来的时间和地点。如“黎明”到来的时间,从“露水”“最后一颗星”可分析出来。“黎明”到来的地点可分析“东方”“海上”两个词语。第三个空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从重庆来到了延安。所以可答: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诗句表明“黎明”将降临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把光明和希望带给渴望着它的人们。再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通知那些饱受日寇铁蹄践蹋的沦陷区的、翘首盼望结束战争的善良的中国人,抗战胜利已经是指日可待。这是诗人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的宽慰,对抗战必胜这一信念的真情流露。

 故答案为:⑴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⑵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⑶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注意对诗句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内容的理解,要求仔细文段,注意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结合语句,结合背景来确定阐述的内容。

  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

 ②其名为银________

 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

 (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 何陋之有

  D. 甚矣,汝之不惠

 (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

 (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

 (2)C

 (3)设问

 (4)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其:代词, 其中的 ;②其:代词, 它的 ;③其:代词, 他 ;④其:表反问语气, 难道 。

  ⑵ “惟弈秋之为听” 和“ 何陋之有 ”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B、D 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C。

  ⑶ 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句意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

  ⑷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①虽:虽然。俱:一起。若:比。句意是:

 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② 其:表选择疑问,是…还是… 。句意是: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故答案为:⑴① 其中的 ;② 它的 ;③ 他 ;④ 难道 。⑵C;⑶ 设问;

  ⑷ 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⑵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句式特点。答题时应注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准确把握句意判断作答。

  ⑶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修辞手法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牢记常用和特殊修辞方法的形式和作用,根据用词、句式特点、语气等要素判断。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附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

 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1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 ① 。少年知识未开 ②

  , 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 ③

  , 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 ④ 其功,终属影响 ⑤ 。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 ⑥ 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 ⑦ 夕落,浅陋无识,诡僻 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 ⑨ 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 ⑩ 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 ⑪ 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 ⑫

  , 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 ⑬

  , 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 ⑭ 。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 ⑮ 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 ⑯ 枵腹 ⑰ 无异。汝辈于此,极 ⑱ 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

 【注】①迥异:相差根远。②开:开导,启发。③古奥: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④倍蓰(xǐ):数倍。⑤影响:影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⑥时文: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科学应试之文。⑦华:花。⑧诡辩:荒谬邪僻。⑨《左》《国》:《左传》《国语》。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⑪曹:辈。⑫拱璧:大壁,泛指珍宝。⑬义蕴:内在的意义。⑭发越:散播。⑮举:举出。⑯去:距。⑰枵腹:腹中空虚。⑱极:通“亟”,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时文固不可不读________

 ②若朝华夕落________

 ③古人之书,安可尽读________

 ④然后思通其义蕴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②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3)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

  (4)从选文画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本来;像;全、都;通晓、理解

 (2)①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②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3)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4)①读书务求成诵;②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③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解析】【分析】⑴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 固:副词,本来 ;② 若:动词,像 ;③尽:副词, 全、都 ;④通:动词, 通晓、理解 。

  ⑵翻译句子,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安:怎么。可以:能用,可以用。句意是: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

 ②汝辈:你们。于此: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宜;应该。猛省:深深地自我反省。句意是:

 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⑶根据“少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可知少年时,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就不没有少年时的好了,经月就会忘记,不能持久,因此读书要在少年时。

  ⑷题干要求谈启示,注意文中关联词语“然后”,“而”,“如此”的使用,划分层次,总结概括大意即可。该句可翻译为: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

 故答案为:⑴① 本来 ;② 像 ;③ 全、都 ;④ 通晓、理解 。

  ⑵ ①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②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⑶ 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⑷ ①读书务求成诵;②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③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

  ⑷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即可。

 【附参考译文】

 人们凡是读书,二十岁之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人们)幼年时期知识未经开导,性格天真固执,所读的书即使很久不复习,偶尔提起,也可以背诵几行。如果壮年时期所读的书,过了一个月就忘了,这样一定不能长久。所以《六经》和秦汉时期的文章,词语古拙深奥,一定要在幼年时期读。等到壮年之后,即使花费数倍于(幼年时期)的努力,终究也只是不切实际罢了。从八岁到二十岁,这之间时间不长,怎么能荒废时间或读无关紧要的书呢?这个时候,科举应试之文本来不能不读,(但)也要挑选内容典雅纯正、内涵丰富且文字优美、历经二三十年没有错误的书来阅读。像早上开

 花傍晚落下、浅薄低俗、荒谬邪僻、毫不得体、取悦一时的文章,怎么能用珠宝和玉石都难以交换的时间来读这些没有任何益处的文章呢?不如背诵《左传》、《国语》中的一两篇文章和东西汉经典华美且富有文采的几篇文章,作为终身受用的珍宝呢!

 我希望你们这些人把过去已经读过的经书,视若珍宝,(读过后)一个月之内,一定加以温习。古人写的书,怎么能全部读完?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如果曾经读过这本书,但根本不能举出书中的字词的,就叫他“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的字词而不能运用的,就叫他“食物不化”,这两者大概距离空腹没有什么差别。你们这些人对于这种做法,应当立刻深深地反省。

  13.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良将李牧

 司马迁

 李牧者,赵之良将也。常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 ① “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 ② ”,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 ③ 士,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 ④

  , 急入收保 ⑤

  , 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 ⑥ 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 ⑦ 五万人,教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李牧多为奇阵,大破杀匈奴十余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①便(biàn)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②莫府:即幕府。③飨(xiǎng):用酒食招待。④入盗:入侵。⑤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保”通“堡”。⑥让:责备。⑦百金之士: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B.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C.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D.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军细柳

  上自劳军

  B. 居无何

  常居雁门

 C. 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使他人代将

 D. 已而之细柳军

  赵之良将也

 (3)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有许多词语和古代礼仪相关,如“持节”“揖”“拜”“改容式车”等,其中“改容式车”是表现文帝为周将军的威严整肃而动容,于是以身作则,恪守军礼,以示君威。

 B. 【甲】文中汉文帝在细柳军不仅未得到至尊待遇,而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他却对周亚夫大加称赞,体现了汉文帝的开明、识大体。

 C. 【甲】文中写细柳军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军士传达将军的指示,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D. 【乙】文中“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从反面说明李牧之前对匈奴的用兵策略是正确的。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②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5)从以上两文中看,李牧在治军方面与周亚夫有什么共同点?李牧又有什么独特之处?

  【答案】

 (1)B

 (2)C

 (3)A

 (4)①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②像这样连续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损失。

 (5)共同点:①治军严谨(恪尽职守、令出如山)。②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

  独特之处:李牧做到了厚遇战士(在战略战术上以退为进,蓄势以待)。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李牧到任,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据此断句为: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故选 B。

  (2)A 驻军,动词;军队,名词。B 停留;居住。C 派。D 到;的。故选 C。

  (3)A 【甲】错在“以示君威”,“改容式车”是表现文帝为周将军的威严整肃而动容,于是以身作则,以示敬意。BCD 理解和分析正确。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约:规定;军:军营;驱驰:纵马奔驰。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

 ②如:像;是:这样;岁:年;亡失:伤亡损失。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像这样连续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损失。

  (5)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分析,共同点,从 “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等都从侧面表现周亚夫治军严谨(恪尽职守、令出如山);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从“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可以看出李牧治军严谨(恪尽职守、令出如山)。②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李牧独特之处,从“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操练射

 箭、骑马,优待战士”可以看出李牧做到了厚遇战士,从李牧平时只操练不出兵,出兵就要给匈奴痛击,可以看出李牧在战略战术上以退为进,蓄势以待。

 故答案为:⑴B;⑵C;⑶A;

  ⑷ ①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②像这样连续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损失。

  ⑸ 共同点:①治军严谨(恪尽职守、令出如山)。②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独特之处:李牧做到了厚遇战士(在战略战术上以退为进,蓄势以待)。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⑸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译文】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优待战士。(他)制定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就连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将军胆小怕事”。

  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像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别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这样过了)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出战。多次失利,伤亡损失很多,又请李牧出山。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到任,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守边将士每日得到奖赏却不被任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干五万人,弓弩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大张旗鼓地允许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小股兵力入侵,(李牧)假装败逃,把几千人丢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奇特的战阵,大败匈奴十几万人马。这以后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邑。

 14.文言文阅读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

推荐访问:文言文 人教版 鉴赏
上一篇:教师教学风格对于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影响
下一篇:儿童营养早餐项目投资计划书通用范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