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讲义提纲

来源:新西兰留学 发布时间:2021-04-24 点击:

   《第2课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讲义提纲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指地方的权力集中于中央,一直至今。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不是一个概念,是指集中到中央的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人手中,止于清朝。

秦始皇不仅建立了专制君主制,也建立了中央集权制,习惯上合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前提条件 1、政治前提:秦朝武力统一全国 将地方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将中央的权力集中于皇帝,其前提是全国统一。

(1)历史条件:
①经济上:必修2,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商品经济发达,各地经济联系加强。

②政治上:春秋时期,王畿缩小、诸侯争霸战争不断(目的:支配他国,充当霸主),导致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天下大宗”地位动摇,大权旁落。战国时期,诸侯纷纷改称“王”和变法,出现“七雄”,发动兼并战争(目的:吞并他国,统一天下)。

③民族关系:当时人口流动频繁,周边民族与华夏族往来、联系加强,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并部分融入华夏族,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④社会心理:春秋战国时期,人民渴望统一。战乱导致人民徭役、兵役和赋税加重,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流离失所,故渴望统一、稳定、和平,如墨子“非攻”代表平民要求。

⑤秦国的优势:商鞅变法,秦国从落后国家成为“七雄”之一;
关中农业发达,易守难攻(西周、秦、西汉、唐等朝代皆先立足关中,再东进吞并天下);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
秦国骑兵部队强大等。

  (2)方式和战略:
方式:武力统一。

秦灭六国之顺序:韩赵魏楚燕齐。之战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3)主要标志:
前221年灭齐,定都咸阳(今陕西省地级市, 距西安30公里许)。

  (4)历史意义:
结束了长期的地方分权和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此“封建”,是指社会形态,特点:经济上,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并剥削农民;
政治上,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等)。

  2、经济前提: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小农经济、地主经济的发展(必修2)
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

  3、思想前提:商鞅变法后秦国推崇法家思想(必修3)
法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文化专制等思想,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二、措施:秦朝建立“三制”,总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国家元首制度——建立皇帝制度:
内容:
(1)名称:自称“始皇帝”。

北大辛德勇教授认为“始皇帝”是死后之称,相当于谥号,应自称“皇帝”。

思考题:阅读页9第一段正文文字。陶渊明《桃花源记》有“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无论魏晋”一段,文中的“何世”是何意?   (2)职权: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中央、地方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
军队调动由皇帝控制(虎符是古代君王调兵遣将用的凭证)。

(3)产生方式:世袭。

特点:
(1)皇帝独尊(独受尊重,唯我独尊)
独尊性一般具有排他性。①为显示皇帝的独尊,作出了许多皇帝专享的规定,许多通称变为帝王的专称,如皇帝才能自称为“朕”,皇帝的御印才能称“玺”,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者“诏”,皇帝死叫驾崩,皇帝的墓叫陵。②取消谥号,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  (2)皇权至上 皇帝是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朝议之后,由皇帝独裁,皇帝有最后决定权和否决权,见页10。

(3)皇位世袭、终身 皇位世袭是贵族政治的残余,体现“家天下”的特色。

  影响:
标志专制君主制的建立。三代为贵族君主制,专制君主制结束于辛亥革命。

  2、中央行政管理制度——建立三公九卿制 内容:
(1)丞相:百官之长,秉承皇帝之意帮助皇帝治理国家。下设九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御史大夫:副丞相,且监察百官。

(3)太尉:武官之长,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当时虽置太尉,但未有任命人员,军权在皇帝。

  特点:
(1)三公互相牵制,权力总于皇帝 (2)兼有“公天下”和“家天下”双重特色 公天下——三公九卿皆由皇帝任免,非世袭,非子弟同姓,体现“公天下”特色。

家天下——九卿是皇室的家务官,又是政府的事务官(政务官),家与国“同治”,体现“家天下”特色。当时皇室与政府的界限还相当模糊。

  3、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 县制出现于春秋时期,郡县制形成于战国时代,以郡统县的格局在战国中后期逐渐确立。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统一以后。

内容:秦统一初年置36郡(后有增加),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页11“历史纵横”:农村基层组织叫乡、里,称为乡里制,大体延续到宋代,为保甲制度取代。与乡大约同级的设亭,负责掌管地方治安等,约相当于今之乡的派出所。

特点:
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不能世袭,非子弟同姓,体现“公天下”特色。

秦朝行政流程图:
皇帝→中央政府(三公九卿)→郡(守)→县(令或长)→乡→里。

  三、特点 1、具有显著的历史转折性 秦朝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最重要的转折时期之一。中国政治制度演变有两大转折时期(两大分水岭):
①秦朝,表,国王制到皇帝制,由分封制到郡县制;
里,由贵族君主制到专制君主制,由地方分权制到中央集权制,由贵族政治(世袭)到官僚政治(任命制、俸禄制)。

②民国初年,由皇帝制到共和制,由官僚政治(任命制)到民主政治(选举制)。

  2、政治上的血缘成分和“家天下”的性质在减少 秦朝皇位为世袭,九卿的家务官性质,说明“家天下”的性质。但中央的三公九卿,地方的郡守、县令与秦始皇无血缘关系,也不世袭,说明政治上的血缘成分在减少,说明“公天下”的性质。到辛亥革命取消皇帝制,建立共和制,血缘意识才完全脱离了与政治的关系,才完全“天下为公”。

总之,秦朝以“家天下”为主,因为国家最高的权力和最主要的权位由世袭产生。“减少”并不是说绝对的“少数”,而是一个过程的描述,不是一个结果的描述。

  四、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其他措施:页10“历史纵横” 统一法律: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国,重视法律建设。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了秦律,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

统一度量衡:度——长度;
量——容量;
衡——重量(插图“秦铜量”“秦铜权”)。目的是方便征收赋税。商鞅变法中有明确的统一度量衡的内容。

统一货币:①将铸币权收归国家;
②明确规定法定货币为黄金和铜钱,黄金属于上币,铜钱属于下币。铜钱为圆形方孔钱,上面铸有“半两”的字样(小篆:见插图),每钱重十二铢;
③废除原来六国使用的货币。目的是方便各地商品的流通及统一国家的财政收支。

统一车轨:含义,①“轨”是道路,“车同轨”是统一道路的宽窄(“道路说”);
②“轨”是“两轮之间的距离”,“车同轨”是统一两轮间距(“轴距说”);
③“轨”是“车子留下的辙印”,“车同轨”是统一车辙(“车辙说”)。目的便于政府公文、军队等的通达。

修建驰道: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工程。著名的驰道有9条。由于马匹在上面飞驰,故称之为“驰道”。

统一和简化文字:统一后的字体是小篆(古文字),但民间出现了隶书(今文字),隶书更为简易。

兴修灵渠:目的是给秦军平定岭南提供后勤保障(如运粮)。沟通了湘水、离水,长江与珠江,便利于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

修筑万里长城:各国修长城主要是在战国时,军事防御设施,内地之间防御为主。秦长城直接目的是抵御匈奴南下。游牧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有强大的骑兵,机动性强,来去如潮水。农业国家对付它的较好办法就是修长城。

禁止私学:禁止私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大规模移民:①实边;
②推动秦文化,学习秦的语言文字等;
③推动郡县制,减少阻力,徙天下豪强于咸阳十二万户(把关东豪族徙到关中去)。

  五、影响:积极与消极并存 1、基本影响: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专制君主制、中央集权制、官僚制三位一体,或者专制君主制、中央集权制、官僚制三条线索)。

谭嗣同《仁学》:“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毛泽东《读〈封建论〉呈郭老》:“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帝制时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三条线索、两个斗争:
三条线索: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发展,官僚制的发展。

两个斗争:中央与地方的斗争,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2、积极影响:
政治上:
(1)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国家的统一;

(2)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郡县的设立);

(3)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经济上,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上,有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

  3、消极影响:
(1)大大加强地主阶级的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容易激化阶级矛盾,如陈胜、吴广起义。

(2)容易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①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如赵高杀秦二世,秦二世时丞相。

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如汉七国之乱、唐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等。

(3)容易造成地方经济发展的停滞和落后。

评析:三代的地方分权有缺点,秦朝的中央集权也有缺点。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看法,他认为,“封建”与“郡县”各有其得失,“封建之失,其专在下;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小练习     1、(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
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2、(2010年高考安徽)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3、(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4、(2015年高考天津卷)秦汉时期设置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决议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5、(2016年高考海南卷)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推荐访问:
上一篇:六年级上册英语教案Unit6第七课时PartCStorytimePEP
下一篇:2021年11月乡镇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