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仁爱版九年级上册教案

来源:新西兰留学 发布时间:2021-04-01 点击: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 授课内容: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 第3课时 分子 第3课时 分子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明白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实质 2.学会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3.知道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知道哪些物质由分子构成;
学会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用分子观点解释混合物于纯净物的现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的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导入(复习旧知)
基本微粒 原子:1、金属;
2、带“石”的非金属,除碘外(由分子构成,碘气I2 );
3、稀有气体。

分子: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 离子: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 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构成 简单板书边讲边板 回忆旧知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二、 授新课 展示:分子的微观图,发现每个分子都是有由多个小球构成的,那么什么是分子呢? 【板书】分子是构成物质一种微粒 讲述: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的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结论:不同的分子会构成各不相同的物质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氮气(N2)氧气(O2)水(H2O)二氧化硫(SO2)酒精(C2H5OH)
通电 【过渡】学习了分子那么分子有哪些性质呢?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去看分子的性质 水 氢气 + 氧气 微观构成 水分子 氢分子 氧分子 讲述:反应前是水分子,反应后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小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也改变。因此,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过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要改变,那么分子是怎么改变的呢? 分析:水电解时水分子的变化过程 在化学变化时,分子先分解成氧原子和氢原子,原子在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小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一)化学变化:分子发生改变,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二)物理变化:分子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分子的间隔或运动状态等。如水-------水蒸气 2.用分子观点解释混合物与纯净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纯净物是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3、 分子的特征:体积小;
质量小;
分子间有间隔;
作无规则运动。

5.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于与联系 分子 原子 概念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差异 在化学变化中分裂成原子 在化学变化不可再分 构成 分子由原子构成 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相同点 1.特征相同:体积小;
质量小;
有间隔;
做无规则运动。

【过渡】原子的质量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分子的质量用相对分子质量来表示 (三)相对分子质量 即求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例如:计算CO2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12 +16x2 练习:求出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H2CO3 Na2CO3 Ca(OH)2 Ba(NO3)2 CuSO4·5H2O 板书:
分子 讲述 板书;
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一种微粒 边讲边板: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也改变。

板书: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认真听讲 做好相应的笔记 认真听讲 学生动笔计算 板书设计 分子 一、 定义 :分子是构成物质一种微粒 二、 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也改变。因此,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三、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四、相对分子质量 作业布置 1.品红扩散的实验证明了 ( )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B.分子在不断运动着的 C.分子是看得见的粒子 D.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
A.屋里喷了香水后充满香味 B.化学实验室内充满药品味 C.汽车疾驶而过,车后卷起烟尘 D.用樟脑保存衣物,衣柜内充满樟脑味 3.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是 ( )
A.冰受热融化成水 B.面粉中掺和砂糖 C.各为10 mL的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 mL D.打满气的气球可以被压缩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糖水是纯净物 B.分子很小,没有质量 C.分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粒子 D.在水汽化的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了 5.(1)水、水蒸气、冰都是由 构成的。

(2)“墙内开花墙外香”,主要是分子 的结果。

(3)物质热胀冷缩主要是 的结果。

6.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氧化镁 (MgO) 硝酸钠(NaNO3) 五氧化二磷(P2O5) 二氧化锰(MnO2)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 第4课时 离子 【教学目标】 1.掌握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熟悉离子的含义、掌握离子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掌握离子符号的书写 【教学难点】 掌握离子符号的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的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相对分子质量 即求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例如:计算KMnO4的相对分子质量 动手练习 二、 授新课 【提问】什么是离子? 【边讲边板】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离子就是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的产物)
【提问】哪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讲述:离子就是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 【过渡】原子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就形成了离子,那么原子的电子是怎么得与失? 讲述:回顾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得到或失去电子而转化成离子,那么要弄清楚原子是怎么得到或失去电子的,首先我们要了解原子的电子排布情况。

(一)【板书】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是表示原子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排布的图示形式。简单的就是可以把原子中的核电荷数和电子数表示出来的一种形式。

1. 画法:圆圈标核电,电子分弧线, 数字一条线 。

2. 表示意义:
以氧原子结构示意为例 ⑴ 弧线表示电子层, ⑵ “2” 表示第一层上排有两个电子。

⑶“6” 表示第二层上排有6个电子。

⑷ 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 。

电子层:
一、二、三 一共七层 (K)
(L)(M)
电子离核:由近→远 电子能量:由低→高 【思考、讨论】 学习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电子排布有何规律? 1.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初中只要求掌握3个电子层)
(1)第一层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剩余的电子放在第三层。

(2)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上。即先排满了第一层,才排第二层,排满了第二层才排第三层。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金属元素 一般小于4 易失去电子 易发生 化学反应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大于3 易得到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 等于8(氦=2)
难于得失电子(为稳定结构)
极难发生化学反应 小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系。

【课堂演练】画出镁、硫、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第2课时 【过渡】由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外层没有达到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失电子,从而达到稳定结构,那么,得失电子的结果怎样呢? 举例分析:Na、Al、Cl、S 【小结】金属阳离子比对应的金属原子核外电子层少一层 非金属阴离子和对应的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层相同 (二)
离子 1. 概念: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如:
OH- 、 SO42- 、S2-、 Cl-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如:
H+ 、 NH4+ 、 Mg2+ 、Al3+ 2. 常见的原子团 SO42- 、SO32- 、NO3-、 ClO3-、CO32-、 MnO4-、MnO42-、NH4+、OH-、PO43- 3. 原子和离子的联系和区别 得电子 得电子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失电子 失电子 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原子不带电)
阳离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带正电)
阴离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带负电)
4. 离子符号的含义 例如:Mg2+ 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Mg2+上的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Cl- 氯离子,一个氯离子 Cl-表示每个氯离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 5. 离子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 每个铝离子带三个单位正电荷 3Al3+ 3个铝离子 铝离子 讲解: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板书: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板书: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边讲边板 根据原子结构总结 练习:画出镁、硫、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原子结构示意图 1.画法:圆圈标核电,电子分弧线, 数字一条线 。

2.表示意义:
以氧原子结构示意为例 电子层:
一、二、三 一共七层 (L)
(L)(M)
电子离核:由近→远进行排列 电子能量:由低→高 3.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初中只要求掌握3个电子层)
(1)第一层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剩余的电子放在第三层。

第二课时 离子 1.概念: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形成。  如:
OH- 、 SO42- 、S2-、 Cl-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形成      如:
H+ 、 NH4+ 、 Mg2+ 、Al3+ 2.常见的原子团 SO42- 、SO32- 、NO3-、 ClO3-、CO32-、 MnO4-、MnO42-、NH4+、OH-、PO43- 3.离子符号的含义 例如:Mg2+ 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Mg2+上的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3 Mg2+ 3个镁离子 3. 微粒结构示意图的种类及判断方法 原子结构 判断方法:质子数 == 核外电子总数 阳离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带正电)
阴离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带负电)
作业布置 1. 核外电子在原子内部,是 排布的 2. 学会解读 原子结构示 意图 3. 1-20号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遵循如下规律:
(1)第1层 个 (2)第二层 个 (3)最外层不超过 个 4. 认识稳定结构与不稳定结构:
(1)当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并且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为:
个时,我们就称它为:
稳定结构 。

(2)当原子具有多个电子层,并且最外层上的电子数为:
个时,我们也称它为:
5.用序号回答:在①分子;
②原子;
③质子;
④核外电子;
⑤离子;
⑥原子核;
⑦中子;
⑧最外层电子;
⑨元素中选择填空: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 、 和 。

(2)分子由 构成,原子一般又由 、 和 构成。

(3)元素的种类由 数决定;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数和 数决定。

(4)Mg和Mg2+具有相同的 数,故属于同种 ,又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数,故属于两种不同的微粒。

单元2 组成物质的元素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与分类,认识元素与原子是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2.熟记常见元素名称及符号的正确书写;
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从物质的组成认识元素,介绍元素周期表中可查寻的知识 2.举出常见元素的名称,找到相关规律有“气”、“石”、“金”旁。

3.从元素符号得出元素符号的书写要求“一大二小”,交流讨论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相互协作,生活中相互帮忙。

【学习重点】熟记常见元素名称及符号的正确书;
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 【学习难点】元素符号的规范书写,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一课时 课的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思考: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举列说明:不同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如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什么是元素? 我能自学“拓宽视野“。

【授新课】一、元素 知识点1 [板书]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强调:相同核电荷数。例:水分子、氧分子中的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有8个质子,称为氧元素。

讲述:1.原子序数;
(教会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查找原子序数)
讨论思考:1.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因素决定? 元素的种类由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决定。

2.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什么因素决定? 元素的性质由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3.现在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这和前面学习的“物质是由微观的粒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和离子) 是否相矛盾? 不矛盾。物质的形成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 来阐述。微观方面,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三 种粒子构成。宏观方面,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课堂练一练] 二氧化碳由氧元素、氢元素组成。

小结:固定说法 1.物质由——元素组成 2.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或离子)构成 3.分子由——原子构成 知识点2 物质、元素、分子、原子和离子之间的关系。

二、元素符号 [过渡]元素用中文名称来表示,外国人不懂中国符号,国际上统一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元素?在书写上有何要求?(P63) 1. 元素符号。

(1)表示方法 国际上统一采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元素。

(2)
书写规则 ①只用一个字母来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

②用两个字母来表示的元素符号应“左大右小”。

如:Mg、Ca、Na [探研新知]认识元素周期表;

解释:为了确认组成物质的元素,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有110余种。

点拨:元素可分为 金属元素 和 非金属元素 。

汉字中常用带有“ 钅”旁的字表示金属元素,但Hg(汞)Au(金)除外;
用“气”字头、 “氵”字旁、 “石”字旁的表示非金属元素。

三、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如:钠、镁、铁、汞 非金属元素 如:碳 、氮、氧、氯 [尝试练习] P64 “交流讨论” 三、 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如“O”表示氧元素。

②表示一个原子。如“O”表示一个氧原子。

备注:
1.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三类元素符号来说,元素符号的意义还表示一种物质。

如“Mg” 1 .镁元素 2 .一个镁原子 3 .镁这种物质 2.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则只表示原子个数。

如“3 Mg”表示3个镁原子。

3.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分子、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课堂练习:用符号表示:①五个碳原子 ②两个铁原子 ③n个镁原子 ④一个氮原子 【课堂小结】 一、 元素。

1、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的概念。

2、物质、元素、分子、原子和离子之间的关系。

3、元素符号。

(1)、表示方法。

(2)、书写规则:
4、元素的分类。

5、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如“Mg”表示镁元素。

②、表示一个原子。如“Mg”表示一个镁原子。

引导学生阅读62页“括宽视野” 【板书】元素 概念:
讲解 板书:元素符号 板书:元素的分类 板书:元素符号的意义 齐读“括宽视野”全部 认真思考问题 动笔进行练习 做好笔记 练习;

完成P64 “交流讨论 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元素 1、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的概念。

2、物质、元素、分子、原子和离子之间的关系。

3、元素符号。

(1)、表示方法。

(2)、书写规则:
4、元素的分类。

5、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如“Mg”表示镁元素。

②、表示一个原子。如“Mg”表示一个镁原子。

作业布置:
1.说出下列符号的意义 (1)C (2) Fe (3) O (4)
N (5)Ne (6)5Fe (7)H (8)3H 2.熟记27种常见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在于( )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B.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C.水分子是由氧分子和氢分子构成的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单质与化合物的概念,区分化合物与混合物的概念。

2.了解自然界中元素的含量,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

过程与方法:1.利用微观模型图片交流讨论,不同分子是混合物;
同种分子是纯净物;
同种分子中由同种原子构成的是单质;
同种分子中由不同原子构成的是化合物。

2.交流分析元素含量图示,得出元素含量高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相互协作,生活中相互帮忙。

【学习重点】理解物质的分类,单质、化合物、氧化物以及他们的区别。

【学习难点】理解物质的分类,单质、化合物、氧化物以及他们的区别 【教学手段】交流讨论为主,多媒体为辅。

课的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1. 元素和元素的分类 (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分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2.熟记常见元素符号 二、学习新知 一、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如“O”表示氧元素。

②表示一个原子。如“O”表示一个氧原子。

备注:
1.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三类元素符号来说,元素符号的意义还表示一种物质。

如“Mg” 1. 镁元素 2 .一个镁原子 3 .镁这种物质 2.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则只表示原子个数。

如“3 Mg”表示3个镁原子。

3.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分子、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课堂练习】 用符号表示:
①五个碳原子 ②两个铁原子 ③n个镁原子 ④一个氮原子 ⑤. 铝原子失去3个电子变成的离子是 ⑥.铵根离子 二、单质、化合物。

1.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讨论交流】 铁是由 组成的;
液态氧是由 组成的;

铜是由 组成的;

水是由 和 组成;

硫酸铜由 、 和 组成 【提出问题】:观察上面的物质,它们在元素的组成上各有何特点? 像Fe、Cu. O2一样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像H2O、CuSO4一样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H2O、CO2 注意:氧化物一定是化合物。氧化物中一定有氧元素;

【扩展】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
单质: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 2.物质的简单分类 混合物(如:空气、泉水、溶液、75%的酒精等)
(多种物质组成)
物质 单质 (如:O2、H2、N2、Fe、P、Ar) (一种元素组成)
纯净物 (一种物质组成)
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 课堂练习:
三、自然界中元素的含量 地壳中部分元素的含量:氧、硅、铝、铁、钙 海水中部分元素的含量:氧、氢 人体中部分元素含量:氧、碳、钙 1.元素对健康的影响 缺钙--骨质疏松、畸形、佝偻病;

缺锌--儿童发育停滞、智力低下、严重 时会得侏儒症;

缺铁--贫血症;

缺碘--甲状腺疾病。

钙过量--白内障、动脉硬化 硒(Se)--微量可以防癌,过量则会致癌。

四、 课堂小结 一、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如“O”表示氧元素。

②表示一个原子。如“O”表示一个氧原子。

二、单质、化合物。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

三、自然界中元素的含量 元素对健康的影响 五、 板书设计 一、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如“O”表示氧元素。

②表示一个原子。如“O”表示一个氧原子。

二、单质、化合物。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

三、自然界中元素的含量 共同复习 板书:二、单质、化合物 引导学生从练习中归纳出新知识 适当扩展新知识并指总结 共同复习 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课堂练习“元素符号的意义” 练习引入新知识 作业布置 1.说出下列符号的意义 (1)C (2) Fe (3) O (4)
N (5)Ne (6)5Fe (7)H (8)3H 2.空气 2.铁 3.氧化镁 4.澄清石灰水 5.高锰酸钾 6.液氧 7.冰水混合物 属于混合物的是 , 属于纯净物的是 , 属于单质的是 , 属于化合物的是 , 属于氧化物的是 ,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
A.氧 B.硅 C.铝 D.铁 4.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 ( )
A.空气 B.铁 C.水 D.碳 15.下列物质中,前一种是单质,后一种是混合物的是(   )
A、铁,冰水混合物    B、水,氧气  C、水银,空气 D、木炭,二氧化碳 单元3 纯净物组成的表示方法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及意义。

2.掌握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过程与方法:1.交流讨论并分析归纳化合物命名的方法;
化学式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中间用“化”字链接,如NaCl读 氯化钠等 2.交流分析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相互协作,生活中相互帮忙。

【学习重点】掌握单质和化合物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和意义及命名。

【学习难点】单质和化合物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教学手段】交流讨论为主,多媒体为辅。

第1课时 一、 导入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符号: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水、 二、学习新知 (一)、用化学式表示纯净物的组成。

O2、N2 、O3、KMnO4 、CO2、CO、H2O、P2O5 、 Fe3O4 、 Cu 、 C 、He 、Ne 等这些都是化学式。

【学生自学】齐读P71第1、2自然段 1.化学式的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纯净物 组成的式子。

注:1.只有纯净物才能用化学式表示其组成, 一种物质只能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2. 化学式的书写必须依据实验的结果。

【过渡】化学式是由元素符号和数字构成的,回顾之前所学的元素符号的意义, 【学生自述】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如“O”表示氧元素。

②表示一个原子。如“O”表示一个氧原子。

备注:1.在初中阶段除H O N F Cl Br I外其他元素都有表示一种物质。

2.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三类元素符号来说,元素符号的意义还表示一种物质。

如“Mg” 1 .镁元素 2 .一个镁原子 3 .镁这种物质 3.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则只表示原子个数。

如“3 Mg”表示3个镁原子。

【过渡】元素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符号能表示(一种元素,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有的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纯净物可以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式能表示什么? (二)、化学式的意义(以H2O为例)
(1)表示这种物质;
---水这种物质 (2)表示物质是由xx元素组成的;
---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 (3)表示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4)表示一个xx分子由x个x原子和x个x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 提醒:在任何微粒符号前面加数字只能表示多少个微粒。3 H2O只表示3个水分子 如:
3Mg2+表示3个镁离子 3Mg表示3个镁原子 3O2表示3个氧气分子(氧分子)
(三)
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及周围数字的意义 1. 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该微粒的个数。3个水分子 3H2O 1个水分子中含有1个氧原子 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2. 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含有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课堂练习】1.从化学式“SO2 ”中可获得的那些信息? 宏观上:
表示二氧化硫这种物质 表示二氧化硫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微观上:
表示1个二氧化硫分子 表示1个二氧化硫分子是由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2.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填空 (1)4个二氧化碳分子 (2)7个氯原子 (3)1个氮分子 (4)5个钠原子 (四)化合物命名的方法。

(自学P75)
1.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着:某化某或几某化几某。

2.有酸根原子团的读着:某酸某。

3.有氢氧根原子团的读着:氢氧化某。

【板书设计】 1.化学式的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

二、化学式的意义 (1)表示这种物质; (2)表示物质是由xx元素组成的;

(3)表示一个xx分子;

(4)表示一个xx分子由xx个原子和xx个原子构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合价的定义,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及作用。

2.掌握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且应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1.交流讨论如何表示元素的化合价,认识化合价的作用是用来书写化学式的。

2.交流讨论并寻求简单的记忆元素化合价的方法。

3.举例根据常见元素化合价确定元素化合的方法的演示,找出确定化合价的方法是组成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即化合价乘原子个数之和为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事物的变化规律,联系学习知识也要寻找出它的规律性。

【学习重点】掌握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以及应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方法技巧。

【学习难点】应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方法技巧。

【教学手段】交流讨论为主,多媒体为辅。

【复习提问】1.化学式的命名 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1)表示这种物质; (2)表示物质是由xx元素组成的;

(3)表示一个xx分子;

(4)表示一个xx分子由xx个原子和xx个原子构成;

【学习新知】 一、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写出下面几种物质的化学式:
二氧化碳 水 五氧化二磷 四氧化三铁 CO2 H2O P2O5 Fe3O4 【过渡】由上述化学式可以看出物质不同原子个数比可能不同:,并且化学式中各原子个数比都是固定且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原子个数比是由化合价决定的。

1. 化合价 化合价是用来表示不同元素原子之间相互化合时具有确定的原子个数比的性质。

2.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表示方法:
标在该元素的正上方,把正负号写在数字前,1不可省略。

读法: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记忆方法:头顶价,肩挑离 【过渡】那怎么知道元素的化合价呢?可以到73页表3-5去找, 3. 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主要化合价 化合价顺口溜:正一氢 铵 钾 钠 银,负一氟 氯 溴 和 碘 正二铜 钙 钡 镁 锌,负二氧 硫 碳(酸根)硫酸(根)
正三铝 铁记在心, 磷酸根价是负三 原子团化合价:负一硝酸氢氧根 负二碳酸硫酸根 单质零价记一下 氢一氧二应记清 4. 元素在单质中的化合价 单质中由于同种原子没有相互化合,因此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5.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要遵循的原则 观察下列物质的化合价看看有什么共同点: +1-2 +1-1 +2 -1 H2O NaCl Ca(OH)2 a.一般正的写在左边,负的写在右边。

b.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c.在单质里的化合价为零。

6.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1)
告诉物质名称写化学式。

方法:读前写后,再用化合价原则判断。

氧化铁 排 标 叉 查 Fe O → → → Fe2O3 课堂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氧化钾 氧化钙氢 氧化钾 氢氧化钙 硫酸钾 硫酸钙 【请你尝试】 1.下列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的是 ( )
A.H2S B.SO2 C.SO3 D.S 2.下列物质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最高的是 ( )
A.Al2O3 B.MnO2 C.KMnO4 D.WO3 3.某微粒X2+所含的质子数是2,据此还不能确定微粒的 ( )
A.元素种类 B.核外电子数 C.中子数 D.该微粒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4.已知R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下列R元素的化合物化学式错误的是 ( )
A.R2O5 B.HRO3 C.Mg(RO3)2 D.KRO2 5.将下列化合物按氮元素化合价由高向低顺序排列(填序号)


①NO ②NH3 ③HNO3 ④NO2 6.硫元素的符号为 ;
2个硫离子表示为 ;
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表示为 ;
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表示为 。

7.依据下列化学符号数字“2”所表示的意义,把符合题意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Ca2+; ②SO2; ③2H; ④2HCl (1)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的是 ;
(2)表示原子个数的是 ;

(3)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电荷数值的是 。

8.说出下列符号中数字“2”的意义。

+2 ①2H;

②H2;

③Mg;

④S2-;

⑤2CO2 【板书设计】 纯净物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化合价。

1.化合价的意义。

2.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3.离子和元素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4.化合价原则。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5.化合价规律。

6.化合价顺口溜。

7.常见原子团及化合价。

8.常见的离子团 二、物质化学式的写法。

1.单质物质化学式的写法, 2.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第3课时 化学式的书写及简单化合物的命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且应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技巧。

2.学会常见物质的化学命名。

过程与方法:
1.举例根据常见元素化合价确定元素化合的方法的演示,找出确定化合价的方法是组成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即化合价乘原子个数之和为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事物的变化规律,联系学习知识也要寻找出它的规律性。

【学习重点】掌握根据常见元素化合价确定元素化合的方法。

【学习难点】应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方法技巧。

【学习内容】一、复习旧知 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一般方法:
排:排列元素,正价在前、负价在后 标:标出元素的化合价 叉:交叉价数 查:检查代数和是否为零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铁 磷 氮气 氦气 五氧化二磷 氧化镁 氢氧化铜 二、物质化学式的写法。

1.单质物质化学式的写法, (1)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固体非金属单质(碳、硫、磷、硅)这三类物质的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如:铁用“Fe”表示、氩用“Ar”表示、硫用“S”表示。

读法:读元素符号名称 (3)
氢气(H2)、氧气(O2)、氮气(N2)、氟(F2)、氯(Cl2)、溴(Br2)、碘(I2)这七种物质的化学式直接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加“2”来表示即可。

读法:读“某气” 2.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1)告诉元素的化合价,写化学式。

方法:正价先,负价后,标价交叉找个数。

例:写出-2价的氧元素和+3价的铁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Fe O → → → Fe2O3 (2)告诉物质名称写化学式。

方法:读前写后,再用化合价原则判断。

例:五氧化二磷 化学是写作“P2O5” (3)氧化物、酸、碱、盐化学式的书写 氧化物:仅由2种元素组成,其中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读法:原子个数在元素名称之前读出, 酸:含H+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SO42-、CO32-、NO3-、Cl-);读:某酸 碱:含金属离子和OH-的化合物。读:氢氧化某 盐:含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读法:含氧的:某酸某;
不含氧的:某化某 3.求物质中某元素的化合价 练习1:求出下列物质中加点元素的化合价 KClO3 KMnO4 H2SO4 N2 N2O5 【课堂练习】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铜 氦气 氢氧化铜 氯化钠 碳酸钾 3. 读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Ag Ne Fe(OH)3 KCI NH4NO3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化学式的书写及简单化合物的命名 二、 物质化学式的写法 1.单质物质化学式的写法, 2.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课后练习】 1.下列化学式中,书写错误的是( ) (A)氧化钙(OCa)(B)氧化镁(MgO)(C)三氯化铁 (FeCl3)(D)三氧化硫(SO3)
2.化学式Fe3O4的读法是( ) 第4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根据化学式确定组成元素,确定一个分子含原子总数,元素的化合价。

2.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和质量分数。

过程与方法:1.分析观察物质化学式确定组成元素,确定一个分子含原子总数,元素的化合价。

2.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和质量分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事物的变化规律,联系学习知识也要寻找出它的规律性。

【学习重点】掌握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以及应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方法技巧。

【学习难点】应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方法技巧。

【教学手段】交流讨论为主,多媒体为辅。

【学习新知】 一、 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1. 化合物中各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引导学生观察】以Fe2O3为例: 2.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引导学生自学】:P76 例1 【学生交流讨论】:求出Fe2O3中Fe、O元素的质量比:
【师生点评】:m(Fe) ︰m(O)=Fe的相对原子质量x 原子个数:O的相对原子质量x 原子个数 解:m(Fe) ︰m(O) =(56×2)︰16×3 =7︰3 3.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引导学生自学】:P76 例2 求Fe2O3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x 原子个数 【学生交流讨论】:(略)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师生点评】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X 100% 56 x 2 160 解: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 =70% 【练习】:求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1)CO2 (2)
Fe2O3(3)CH4(4)
P2O5 【练习】:1.求下列物质中加点元素的质量分数。

(1)CaCO3 (2)CuSO4 (3)NH4NO3 2.“实践应用” 【板书设计】 单元3 纯净物组成的表示方法 第4课时 六、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2.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课外练习】 P77 3、4、5、6 专题4 燃料与燃烧 单元1 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爆炸等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情感态度与科学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手段】实验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 第1课时 一、 燃烧的条件 【思考】你能描述出哪些燃烧的现象? 回顾: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想一想:这些燃烧现象都有怎样的共同点:发光、放热、化学变化 【板书】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活动探究】1.提出问题: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2.作出假设: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学习82页的实验1、2。

4.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在铜片上的白磷 白磷出现燃烧现象 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 在铜片上的红磷 红磷没有出现燃烧现象 在烧杯水中的白磷 白磷没有出现燃烧现象 燃烧需要接触氧气或空气 向烧杯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 白磷出现燃烧现象 5.实验结论:一、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
二、 灭火的方法 【思考】如何进行灭火? 灭火原理一: 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灭火原理二: 隔绝氧气或空气 灭火原理三: 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练习】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现象 C、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燃烧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2.实验室常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烧杯中的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 B.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白磷没有与空气接触 C.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热水中的白磷能燃烧 D.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板书设计】 单元1 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二、燃烧的条件 1、 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
三、灭火的原理:1.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第2课时 氢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爆炸等现象。

(3)了解氢气的制取原理及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情感态度与科学观 (1)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渗透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培养内因是变化的动力,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科学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1. 了解氢气的制取原理及性质。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手段】实验探究 【复习提问】 1. 燃烧的条件? 2. 灭火的原理? 3.氧气的制取原理是什么? 4.氧气反应装置、收集方法是什么? 【学习新知】 三、 氢气的制取和性质。

【思考】实验室制取H2 应采用什么装置?收集H2的又采用什么装置? (一)
氢气的制取 1.反应原理:Zn+H2SO4==ZnSO4+H2↑ 2.准备仪器和药品:试管、带有孔塑料板的长颈漏斗、导管、铁架台、水槽、锌粒(固体)和稀硫酸 3.组装反应装置:
4.实验操作步骤:步棸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步骤2.将锌粒放入试管再将稀硫酸通过场景漏斗加入到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

步骤3.氢气验纯;
水的检验;

步骤4.在空气中点燃纯净的氢气,记录实验现象。

步骤5.收集少量混有空气的氢气,点燃观察现象。

5.氢气的验纯方法:用排水法收集满一试管氢气,并用拇指堵住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若听不到尖锐的爆鸣声或响声很小,就说明氢气是纯的。

6.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排水法 7.检验方法。

(二)氢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不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可燃性::H2+O2 H2O 还原性:H2+CuO Cu+H2O 四、爆炸。

【提出问题】:物质燃烧有些情况下安静地燃烧,有时会发生爆炸。什么情况下会引起爆炸? 【学生自学】:85页,“学生思考” 【演示实验】:氢气的爆炸。

【学生小结】:
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油库、面粉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学生讨论】:“略” 【师生点评】:因为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3. 爆炸极限。

【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民用爆炸物品的安全管理,预防爆炸事故发生,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制定本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板书设计】:
单元1 燃烧与灭火 第2课时 氢气 三、氢气的制取和性质。

(一)氢气的制取。

(二)氢气的性质。

四、爆炸。

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2.爆炸极限。

单元2 碳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 碳的几种单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理解金刚石、石墨由同种元素组成但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

(3)木炭具有吸附能力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掌握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并理解木炭的吸附性。

(2)教师运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金刚石和石墨在物理性质上存在差异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科学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学重点】 1.重点: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难点:金刚石和石墨在物理性质上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

【教学手段】交流讨论为主,多媒体为辅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温故知新:什么叫单质? 想一想: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吗? 可以,例如:氧元素可以组成氧气和臭氧两种不同的单质,磷元素可以组成红磷和白磷两种不同的单质。

c这是什么元素?想一想:你知道有哪些物质中含有碳元素吗?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学习新知】一、碳的单质:
金刚石、石墨、足球烯( C60)和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

二、 金刚石和石墨 【教师活动】:(1)演示玻璃刀裁玻璃。

(2)让学生阅读教材第92-93页,用列表法引导学生总结出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92-93页,用列表法总结出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学生用手摸铅笔芯粉末。

金刚石 石墨 色、态 无色透明、正八面体状的固体 深灰色有金属而不透明的鳞片固体 硬度 最硬 最软的矿物之一——有滑腻感 熔点 很高 很高 导电性 不导电 良好 传热性 很差 良好 用途 ①装饰品②钻探机钻头③刻刀 ①铅笔芯②电极③高温润滑剂 【教师提问】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为什么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这么大差异呢? 【教师活动】金刚石中碳原子之间是立体网状结构,硬度大;
石墨,碳原子之间是平面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很容易滑动。

【总结】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思考2】结合金刚石、石墨的性质和用途,讨论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三、 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 【过渡】除了金刚石与石墨外,生活中我们还常常接触到的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等, 【讲解】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表面积很大,具有较强的吸附性, 用途:做吸附剂 四、C60 :每一个C60分子都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

【学生自学】阅读94页,总结出足球烯的结构、色泽、性质。

【师生小结】:足球烯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其结构是类似足球的三维空心球状结构;
足球烯晶体有金属光泽,能抗辐射,耐高温,抗化学腐蚀。

【知识扩展】 碳和炭的区别:
碳:是指碳元素,只用作化学用语,在表示元素和含碳的化合物时使用。

炭:是指具体的物质。如:炭黑、木炭、活性炭等,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碳的几种单质 一、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足球烯( C60)和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

二、金刚石和石墨。

1.物理性质及用途 2.物理性质存在很大差异的原因:碳原子排列不同。

3.一种元素可以形成多种不同的单质 三、足球烯( C60 )
四、无定形碳 1.活性炭的物理性质 (1)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

(2)活性炭具有吸附能力(由于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使它的表面积较大)。

2. 活性炭、焦炭、炭黑的用途。

【课外练习】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第2课时 一氧化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有着相同的化学性质。

(3)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4)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掌握单质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科学观 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学重点】 1.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学手段】交流讨论为主,多媒体为辅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碳的单质有哪几种? 2.金刚石、石墨有哪些物理性质?为什么它们都由碳元素组成却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导入】: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碳的几种单质有不同的物理性质,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不同。但因为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一. 碳的化学性质 1、碳单质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 【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95页第1、2段。

2.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

【过渡】: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在高温下,它能和许多物质起反应 2、 碳与氧气反应(可燃性)
【复习提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 【学生活动】:练习写出碳充分燃烧的化学表达式。

【过渡】:在氧气或在空气中,当氧气充足时,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如果氧气不充足,则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以燃煤的火炉为例加以说明,并指出这两个反应中有放热现象。

在氧气充分条件下:C+O2 ==== CO2(完全燃烧)
氧气不充分条件下:C + O2 ===== CO(不完全燃烧)
小结:碳具有可燃性,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3、 碳还原氧化铜(还原性)
C+2CuO === 2Cu+CO2黑色固体变为红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讲解】:在这个反应中,木炭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木炭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氧化铜失去了氧被还原为铜。反应类型为。

【教师提问】:在燃烧很旺的炉火里,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温度为什么会降低? 【讲解】:下层的煤,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与上层新煤中的碳会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这个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因而添加新煤后,炉温会降低。

【板书】:C + CO2 == 2CO 【讲解】:碳燃烧时放出热量,碳使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要吸收热量。这就是化学反应中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二、碳的氧化物 一氧化碳(CO)
物理性质 色、态 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 密度比空气小 溶解度 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2CO+O2点燃 2 CO2 还原性 CuO+CO高温Cu+CO2 毒性 毒性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与氧的结合能力。

小结: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由于CO的密度与空气接近,所以不用排空气法收集,常用排水法。)
化学性质:1.可燃性。

2.还原性。

3.毒性。

(如何预防煤气中毒?)
第2课时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碳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 二.碳的化学性质 1.碳跟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C + O2 ----- CO2(碳充分燃烧)
C + O2 ----- CO(碳不充分燃烧)
2.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
化学方程式:C + 2CuO == 2Cu + CO2↑(氧化还原反应)
【小 结】:煤炉各层燃烧反应的表达式:(略)
小结:碳和氢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碳(C)
氢气(H2)
常温下 化学性质稳定 化学性质稳定 可燃性 C + O2 == CO2 2C + O2 == 2CO 2H2 + O2 == H2O 还原性 C + 2CuO == 2Cu + CO2↑ C + CO2 == 2CO H2 + CuO == Cu + H2O 3.一氧化碳的性质:
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由于CO的密度与空气接近,所以不用排空气法收集,常用排水法。)
化学性质:1.可燃性。

2.还原性。

3.毒性。

(如何预防煤气中毒?)
【练习】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预习二氧化碳 第3课时 二氧化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思考、交流、合作、训练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2)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科学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九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 1.重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

2.难点: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及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手段】交流讨论为主,多媒体为辅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1.写出下列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碳的化学性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碳在氧气中燃烧不充分:

碳还原氧化铜:

CO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 色 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

CO的化学性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符号表达式:

【教师提问】: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只占0.03%,自然界中如果没有二氧化碳会怎样?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教师展示,学生观察思考】:演示实验:展示一瓶二氧化碳 【提出问题】:通过观察集气瓶你看到什么现象,有何结论? 【自学、讨论】:P97 第1.2.3段 【师生点评】:
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20 ℃时每1体积水可溶1体积二氧化碳。液体二氧化碳在加压冷却时可凝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干冰升华吸收热量,作低温致冷剂。

注意:“干冰”是指固体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步骤1 【观察思考】演示实验1,完成表格 【提出问题】:小木条熄灭说明什么道理?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生小结】:1.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步骤2 【观察思考】演示实验2,完成表格 【提出问题】:为什么下层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生小结】:1.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

步骤3 【观察思考】演示实验3,完成表格 【提出问题】:紫色的石蕊试液为什么变红?,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生小结】: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

CO2 + H2O === H2CO3 (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步骤4 【观察思考】演示实验4,完成表格 【提出问题】:
加热红色石蕊试液又变成紫色?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生小结】: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

H2CO3 === CO2↑ + H2O (碳酸不稳定) 步骤5 【观察思考】演示实验5,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生小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 + Ca(OH)2 === CaCO3↓ + H2O(用来鉴别CO2)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有何用途? 【学生自学讨论】:
阅读 P99第1自然段、 P100“交流讨论” 【师生小结】 1. 灭火(隔绝空气)
2. 做工业原料 3.“干冰”可做人工降雨、舞台效果 4.做碳酸饮料 四、二氧化碳的危害 【学生讨论】:二氧化碳对自然界的生命话动很重要,而且还有很多用途,是不是在自然界中越多越好? 【学生自学讨论】:
阅读教材第100-101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二氧化碳是否有毒? ②在进入深井或深洞的底部时,应先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证安全? 【讲解】:二氧化碳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很重要。人体的血液中也需要适量的二氧化碳,以促使呼吸器官的正常工作,如缺少二氧化碳,则呼吸作用就会减弱,以至停止;
但如果吸入多量的二氧化碳,则又会妨碍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出,使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所以当空气的二氧化碳超过1%时,对人有害处,达到10%时,会致人死亡。但是这不能说明二氧化碳有毒。

所以,在进入菜窖、溶洞时,要做灯火实验,检验二氧化碳的含量。

【师生小结】 1.造成温室效应。

2.当空气的二氧化碳超过1%时,对人有害处,达到10%时,会致人死亡。但是这不能说明二氧化碳有毒。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CO2 + H2O === H2CO3 (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H2CO3 === CO2↑ + H2O (碳酸不稳定) 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CO2 + Ca(OH)2 === CaCO3↓ + H2O(用来鉴别CO2)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灭火(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2.做工业原料 3.“干冰”可做人工降雨、舞台效果 4.做碳酸饮料 四、二氧化碳的危害 第4课时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学会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分析问题,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设计实验。

3.情感态度与科学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意识和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

2.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教学手段】交流讨论为主,多媒体为辅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实验室制取H2、O2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学生讨论】:完成下列表格:
气体 符号表达式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氧气 氢气 A B C D E 【交流讨论】为什么选择此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有什么关系? 【师生总结】发生装置的选择: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时,可选择制取H2的装置(固液发生装置);
反应物全部是固体时,需要加热产生气体时,可采用制取氧气的装置(固固发生装置)
【提问】(1)在实验室如何收集H2和O2,根据它们什么性质? (2)如何检验H2和O2?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密度和溶解性)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
(2)利用物质的特性来检验物质。

【总结板书】: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是:
1.首先了解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化学反应制取这种气体。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和生成气体的物理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

3.需要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的气体。

【讲解】:根据以上思路,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一、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学生交流】 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HCl)在常温下反应制取CO2,已知CO2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能溶于水,且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

请回答:①制取CO2时采用的装置是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收集CO2的装置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1.药品: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 2.化学方程式: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演示实验】组装仪器====检查气密性====装药品====收集气体====验满 【提 问】:1、观察锥形瓶里发生的现象? 2、 怎样证明集气瓶收集满二氧化碳? 3、 怎样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四、 碳酸钙 【学生自学】:P102 1. 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 2.高温易分解:CaCO3 ==== CaO + CO2↑ 3.用途:用作建筑材料 生石灰(CaO)
1. 易与水反应,具有吸水性;

2. 用途:干燥剂;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104页“拓宽视野”,总结溶洞的形成的原因。

CaCO3 + H2O + CO2 ==== Ca(HCO3)2 Ca(HCO3)2 ==== CaCO3 + H2O + CO2 【板书设计】 第4课时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1.药品: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 2.化学方程式: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装置:同制取氢气的装置相似。

2.收集方法:采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

三、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1.检验方法:将生成的气体通人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为CO2。

2.验满方法:将燃着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木条熄灭,证明瓶内充满CO2。

四、石灰石、大理石 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 【布置作业】 列表比较H2、O2、CO2的实验室制法。

单元3 化石燃料的利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

(2)知道煤、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生活认识化石燃料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

(2)能从环保的角度选择燃料,知道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和常见的新能源。

(3)化石燃料的使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但对环境也会造成污染,制定了相关发律法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

3.情感态度与科学观 (1)通过认识化石能源是有限的不能再生的知识,培养学生节约利用资源的意识。

(2)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危害,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重点: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不可再生性;
石油炼制的几种主要产品及用途。

2.难点: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开发新能源。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资料。

一、化石燃料 【提出问题】:化石燃料包括哪些?有何美誉(P112)?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学生自学、讨论】:“略” 【师生点评】:
煤——工业的粮食 化石燃料 石油——工业的血液 都属于混合物 天然气——清洁燃料 【提出问题】:
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次要成分是什么? 【师生点评】:
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碳元素和氢元素。此外,煤和石油还含有少量的氮、硫、氧等元素。

【过渡】大量燃烧化学能源会带来很多环境问题。

【法制教育】化石燃料的使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但对环境也会造成污染,制定了相关发律法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

二、化石燃料的充分利用 1.煤的干馏。

【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焦炭、煤气、汽油等作燃料,那么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得到的吗?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111--112 【学生自学、讨论】:(略)
【师生点评】:
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可使煤分解成焦炭、煤焦油和焦炉气等,该过程叫煤的干馏。其中,焦炭可以冶金,煤焦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焦炉气则是重要的燃料。这样煤就能被综合利用了。

焦炭——冶金工业 隔绝空气 煤焦油——化工 煤 焦炉气——燃料 强热 粗氨水——化肥 备注:该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2.石油的分馏。

【提出问题】:石油分馏的产物是什么?该过程属于什么变化? 【学生自学、讨论】:P98 【师生点评】:
如果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就可得到不同的产品,比如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等。

备注: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3.甲烷 ( CH4 )
(1)甲烷的物理性质。

学生自学P109 (2)甲烷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点燃 CH4 + O2 ====== CO2 + H2O 【自学】:“拓宽视眼” 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提出问题】:目前已开发的新能源有哪些? 【学生自学、讨论】:P99-100 【师生点评】:
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核能、潮汐能、可燃冰、氢能、沼气、水能等。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氢能源是最理想的新能源? 【学生自学讨论】:(略)
【师生点评】:
优点:无污染、来源广、放热多。

【提出问题】:为何目前还不能推广使用氢能源? .存在的问题:安全运输、储存氢气、廉价制取氢气。

【板书设计】:
单元3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1课时 一、化石燃料 煤——工业的粮食 化石燃料 石油——工业的血液 都属于混合物 天然气——清洁燃料 二、化石燃料的充分利用 1.煤的干馏。

2.石油的分馏。

3.甲烷 ( CH4 )
(1)甲烷的物理性质。

(2)甲烷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尝试练习】 1.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 、 、 。它们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因此人们常把 称为“工业的粮食”,把 称为“工业的血液”。

2.煤主要含有 元素,石油中主要含有 和 元素,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它们都是 。

3.煤是一种常用的化石燃料,家庭用煤经过了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以前人们把煤粉加工成略大于乒乓球的球体,后来人们把煤粉加工成圆柱体,并在圆柱体内打上一些孔。

(1)请你分析这种变化的优点是:

(2)煤在燃烧时会产生许多污染物,为了减少煤燃烧时对环境的污染,可设法把煤转化成清洁的燃料。将水蒸气通过炽热的煤层,可得到较洁净的水煤气(主要成分是CO和H2),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煤气厂常在家用水煤气中特意掺入少量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其目的是 。

【课外练习】 1.煤燃烧和汽车尾气会排放出 、 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溶于雨水,会形成 。

2.农作物收割后留下大量秸秆,下列有关秸秆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做饲料 B.造纸 C.制沼气 D.就地焚烧 3.从人类生存的环境考虑,未来用于汽车的理想燃料是 A.氢气 B.天然气 C.煤 D.石油 4.提供能量巨大、持续时间长、分布地域广阔、获取利用方便、使用安全高效,且对环境不产生负面影响的新能源是 A.核能 B.太阳能 C.氢能 D.地热能 5.要节约现有能源,还要研究开发新能源。新能源是指 ①氢能 ②太阳能 ③风能 ④水能 ⑤地热能 ⑥潮汐能 ⑦电能 A.①②④⑦ B.①②③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⑥ 6.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煤和石油大量的直接燃烧会造成空气严重污染 B.化石燃料蕴藏量是有限的 C.我国的煤和石油资源很丰富,不需要大力开发新能源 D.我国的煤和石油资源有限,必须合理开发,综合利用 7.氢能是一种应用前景非常诱人的新能源。但目前仍处在研究试验阶段,还未能进入应用阶段,其原因是 A.氢气燃烧对环境影响的评价问题尚无定论 B.氢气的制备耗能巨大,廉价制氢技术尚未成熟 C.氢气的贮存、运输等安全技术尚未完全解决 D.氢气燃烧的放热量低于相同质量的矿物燃料,经济效益欠佳 专题5 化学变化及其表示 单元1 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观点,了解化学变化中的条件。

(2)认识催化剂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所学过的化学反应归纳反应所需的条件,一般燃烧反应需有氧气参加条件是点燃;
一般固体分解反应需要加热或是高温条件。

(2)有的反应需要加催化剂,如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有的反应无需条件,如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有的反应需要光照,如植物的光合作用。

(3)反应条件不同,反应产物也不同。

3.情感态度与科学观 (1)认识化学反应需要反应条件才能发生的信息,使学生意识到成功是需要付出才能实现的。

(2)通过催化剂这一反应条件,使学生思考促进学习的催化剂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

【教学重点】 1.重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难点:催化剂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多媒体为辅。

【教学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反应条件。

【学生活动】:阅读p120第一自然段,谈谈收获, 【过渡】:化学变化通常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说一说化学反应常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引导学生自学、讨论】:自主练习P120的“交流讨论” 【发问】:通过学习和讨论,说一说化学反应常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师生点评】:反应条件 加热、点燃、通电、高温、光照、催化剂。(由于化学中最常用的加热源是酒精灯,其温度为300-600℃,一般认为600℃即为加热与高温的分界线。高温热源有:酒精喷灯600-800℃;
煤气灯600-1000℃;
煤气喷灯,最高可达1200℃)
二、 催化剂 【提出问题】:有些化学反应需要化学条件,化学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速率是否有影响? 【演示实验】:探究活动 【学生小结】:完成P122 “分析结论表” (1)概念: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 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如二氧化锰、硫酸铜等) (2)特点:①催化剂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

②催化剂的作用是加快或减慢别的物质反应的速率。

【练一练】:1.在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加入了0.5 g的二氧化锰,反应结束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为多少克? 【学生自学】:拓宽视野——催化剂的应用 三、反应条件与化学变化。

【指导学生讨论】:
P123 “交流讨论” 【师生小结】:
同一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产物也不同。

【练习】:
P124 “联系实际” 【课外练习】 P125 题1.2.3.4 【板书设计】 单元1 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 一、反应条件。

1.反应条件:
2.催化剂。

二、催化剂。

三、反应条件与化学变化。

同一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产物也不同。

单元2 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通过探究实验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研究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变化的前因后果。

(3)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判断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元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三种可能性,第一种实验反应前后质量减少了;
第二种实验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第三种实验反应前后质量增加了。

(2)通过讨论交流反应前后质量不等的原因,是有气体生成或者是有空气中的物质参加反应。

3.情感态度与科学观 探究实验说明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让学生意识到想要收获就要付出的真理。

【教学重点】 1.重点:掌握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含义。。

2.难点:学生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多媒体为辅。

【学习时数】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化学变化中的元素与原子。

【提出问题】:化学变化中有新的物质生成,那么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元素的种类是否发生改变? 【学生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 【学生点评】:P126 “最后一段”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提出问题】 化学反应前、后,生成物和反应物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学生自学】:“探究活动” 【演示实验】 试验1:
Na2CO3+2HCl == 2NaCl+CO2↑+H2O 现象:反应前、后天平指针指中央。

实验2:
Na2CO3+2HCl == 2NaCl+CO2↑+H2O 现象:反应前、后天平指针指中央。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样的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备注:1.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解释化学变化,只适用于质量守恒。而不是体积,分子个数等其它方面的守恒;

2.在考虑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时,要包括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物质。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12克的二氧化碳在32克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多少克的二氧化碳? 2.32克的硫与氧气充分反应,生成64克的二氧化硫,求有多少克的氧气参加反应? 3.小敏说用5克的水加热全部生成5克的水蒸气,该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认为呢? 四、质量守恒的原因。

化学反应的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所以质量守恒。

五、化学反应的实质。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过程,新物质的性质不同于原物质的性质。

六、化学反应前后的5个不变,2个改变,1个可能改变。

1.元素的种类不变。

宏观 2.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5个不变 1.原子的种类不变。

微观 2.原子的数目不变。

3.原子的质量不变。

1.宏观:物质种类一定改变。

2个改变 2.微观: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1个可能改变:分子的个数可能改变。

【板书设计】 单元2 质量守恒定律 一、化学变化中的元素与原子。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样的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12克的二氧化碳在32克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多少克的二氧化碳? 2.32克的硫与氧气充分反应,生成64克的二氧化硫,求有多少克的氧气参加反应? 3.小敏说用5克的水加热全部生成5克的水蒸气,该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认为呢? 四、质量守恒的原因。

化学反应的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所以质量守恒。

五、化学反应的实质。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过程,新物质的性质不同于原物质的性质。

六、化学反应前后的5个不变,2个改变,1个可能改变。

【课后练习】 P129——130 2、3、4、5 单元3 化学方程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原则,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2.过程与方法 (1)交流讨论从反应事实和信息,确定反应物与生成物,反应条件,写出反应方程式,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2)通过交流寻求化学方程式配平的规律性和快速配平的技巧。

(3)学生要明确化学方程式计算不难,可要求三不准出错:化学方程式不能出错,计算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出错,各物质的数据位置不能放错。

3.情感态度与科学观 探究实验说明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让学生意识到想要收获就要付出的真理。

【教学重点】 1.重点: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原则,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的相关计算。

2.难点: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手段】 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多媒体为辅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叫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的原因。

3.化学反应中各种量的变化。

【学习新知】 【引入新课】同学们细心观察我们身边的生活就会发现许多化学变化,如:铁生锈、木材燃烧、食物腐败。大家还能举出一些化学变化的例子吗?化学变化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如何简便、快捷的表示化学反应呢? 一、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我们如何简便的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呢? 【学生自学、讨论】:
P131“交流讨论” 【师生小结】:向(4)种科学准确地表示了该反应的实质? 1.概念: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重点)
【提出问题】: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生自学】:学生P13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师生小结】: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可概括为:
1---写;
(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 --配;
(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等 4---标 5---查 4、化学方程式正误检查的步骤. 1.查化学式;
2.查原子个数;
3.查条件;
4.查气体符号和沉淀符号。

5.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提出问题】 依据化学方程式 2H2 + O2 2H2O , 【思考】(1)指出此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吗? (2)计算出各物质的质量比? (3)写出他们的微粒个数比? 【师生交流】 2H2 + O2 ===== 2H2O 反应物 反应条件 生成物 相对分子质量比 4 :
32 :
36 前后物质总质量 36克 = 36克 【师讲解】:我们讨论的就是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现在我们一起归纳总结。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能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

(2)可以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即相对分子量之比)
(3)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微粒个数比。

【尝试练习题】 1.p133页,第一、二两题。

2.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硫燃烧 (2)水通电分解 (3)氢气还原氧化铜 单元3 化学方程式 第1课时 一、化学方程式。

1.概念: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1.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可概括为:1---写、2---配、3——注、4——标。

四、化学方程式正误检查的步骤. 1.查写;
2.查配;
3.查注;
4.查标。

第2课时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复习提问】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意义。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4.化学方程式的正误检查方法。

【学习新知】 五、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一)最小公倍数法 配平方法是:求出方程式两边相同原子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用该最小公倍数除以各自的原子个数,所得的值就是对应物质的系数。

例1.的配平 (1)找出式子两边原子个数最多的氧原子 (2)求出氧原子的最小公倍数为10 (3)10除以5等于2,2就是P2O5的系数,写在P2O5前面,同理可得O2的系数为5。

(4)再用同样的方法求出P的系数为4。

(5)配平后要注反应条件和划上等号(有时还要注“↑”和“↓”)。

即 这是最基本、最常用的配平方法,也是其它配平方法的基础。初中大多数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用这种方法,要求初三学生能够熟悉地运用它。

练习:
(二)用奇数配偶数法 用这一方法配平的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某元素在式子里出现的次数较多,且各端的原子总数是一奇一偶。

配平方法:选定该元素作为配平的起点,先把奇数变为最小的偶数(即乘以2),再确定其它化学式的系数。

例2. 氧是这一方程式里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就以氧作为配平的起点。因为反应物里氧原子2个,是偶数个,生成物里氧原子有3个,是奇数个,偶数个肯定不等于奇数个,所以我们可以先在化学式H2O前写一个最小的偶数2,再用最小公倍数进一步配平。

写上2后,左边只有2个H原子,右边有4个H原子,所以C2H2的系数应为2,要使两边碳原子总数相等,右边CO2的系数应为4,最后才确定O2的系数为5。即:
练习:C2H6+O2H2O+CO2 C2H4+O2H2O+CO2 (三)观察法 配平方法是:(1)通过观察,从化学式比较复杂的一种生成物推求出有关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2)根据求得的化学式的系数再找出其它化学式的系数。

例3. 赤热的铁跟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 H2O+FeFe3O4+H2 显然,Fe3O4里的3个铁原子来自反应物里的铁,而Fe3O4里的4个氧原子又来自反应物水蒸气分子里的氧原子。因此,在反应物水蒸气化学式前必须写一系数4,而铁原子前必须写一系数3。不难看出,在生成物氢气的化学式前要写系数4,才能使化学方程式配平,然后注明反应条件并划上等号(注:H2后面不要注上↑,因为高温下,反应物H2O呈气体状态)。

【尝试练习】:Fe2O3+COFe+CO2 Fe3O4+COFe+CO2 【课外练习】 (找出左右两边出现次数较多的元素,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在两边为一基数一偶数)
1. FeS2 + O2 —— Fe2O3 + SO2 2. C2H2 + O2——CO2+ H2O 3. C + Fe2O3 —— Fe + CO2 【课后练习】 1. C2H2 + O2 ——CO2 + H2O 2.C6H6 + O2 —— CO2 + H2O 3. C22H46 + O2 ——CO2 + H2O 4. NH3 + Cl2 —— NH4Cl + N2 5. As2O3+ Zn + HCl——AsH3+ ZnCl2+ H2O 6.CXHY+ O2——CO2+ H2O 第3课时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是怎样的? 【学习新知】 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一)纯物质的质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计算。

【提出问题】:写出石灰石高温灼烧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CaCO3 CaO + CO2↑ 相对质量比:40+12+16×3 :(40+16): 12+16×2 100 :
56 :
44 意义:反应中CaCO3 、CaO、CO2的质量比是100:56:44 若:
100 克 ( )克 ( )克 若:
( )克 ( )克 22 克 【过渡】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存在固定的质量比关系。因此,利用他们之间的质量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物质(必须为纯净物)的质量,可求出其他相关的物质质量 【师生点评】:
1.表明了反应物是碳酸钙,生成物是氧化钙,反应条件是高温。

2.微粒数目比是1︰1︰1. 3.通过相对分子质量,表示了碳酸钙、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00︰56︰44。即 CaCO3 CaO+CO2↑ 100 ︰ 56 ︰44 【提出问题】:工业上如果要生产2.8t生石灰,至少需要碳酸钙多少吨?如何计算?生石灰和碳酸钙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学生思考讨论】:(略)
例1:
【师生点评】:
解题步骤:解:(1)设未知数 解:设至少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2)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 (2)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100 56 和已知量、未知量 X 2.8t (4)列出比例,求解 ==== X == 5.0t (5)简明地写出答案 答:要生产2.8t生石灰,至少需要碳酸钙5.0t。

【提出问题】:同时可以得到二氧化碳多少吨?又如何让计算? 【学生尝试】:(指名板演)
【提出问题】:从上面例子的学习,你是否知道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何要领和关键? 【师生点评】: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

②格式要规范;

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

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③带入纯净物的质量计算。

(二)不纯物质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计算。

例3 现有含碳酸钙85%的石灰石100t,将该石灰石高温煅烧可生成二氧化碳多少t? 【提出问题】:将例子和上面的巩固练习比一比,说一说它们的已知量有何不同?(提示:从纯净物和混合物方面考虑。)
【提出问题】:能否将100t的质量直接带入化学方程式计算? 【学生思考讨论】:(略)
【师生点评】:因为石灰石是混合物,所以100t石灰石的质量不能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将石灰石高温煅烧得二氧化碳,实际上是碳酸钙高温分解得到二氧化碳。因此,先求出碳酸钙的质量,再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

解:设生成二氧化碳X t。

M(CaCO3)== 100t × 85% == 85t CaCO3 CaO + CO2↑ 100 44 85t Xt == X== 37.4 t 答:(略)
【尝试练习】 在高温下用一氧化碳还原含三氧化二铁80%的赤铁矿石200t,求生成铁多少t?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 2Fe+3CO2 )
【课堂练习】:
P136 “实践应用” 【课外练习】:
P36--137 1、2、3、4、5 专题5 复习课 【学习目标】 1.通过看课本、查阅读书笔记,学会自己归纳整理本专题有关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

2.学会从化学反应的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分析、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并能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答实际问题。

3.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含义及其应用。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多媒体为辅,学生参与。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1. 物质的变化 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如:加热、点燃、高温、光照、催化剂。

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提高反应温度;

选择适当的催化剂(并且同一反应可使用不同的催化剂);
增加反应物浓度;

将固体药品粉碎;

3、催化剂 (1)概念: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 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如二氧化锰、硫酸铜等) (2)特点:①催化剂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

②催化剂的作用是加快或减慢别的物质反应的速率。

【练一练】1.在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加入了0.5 g的二氧化锰,反应结束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g. 2.现有30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分为两等份装入a、b两支试管中,其中在a试管中加入0.5g二氧化锰,则产生氧气的速度a _____ b (填“>”、“<”或“=”,下同),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样的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二、化学反应前后的5个不变,2个改变,2个可能改变。

1.元素的种类不变。

宏观 2.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5个不变 1.原子的种类不变。

微 2.原子的数目不变。

3.原子的质量不变。

1.宏观:物质种类一定改变。

2个改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三、质量守恒的原因。

化学反应的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所以质量守恒。

【练习】【例1】山茶油是一种绿色保健食品,其主要成分是柠檬醛。现从山茶油中提取7.6g柠檬醛,使其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22g二氧化碳和7.2 g水,则柠檬醛中( ) A.只含有碳、氢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含有的元素无法确定 【例3】在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8   2  20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0  8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后X的质量为6 g B.该反应的反应物是X、Y C.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比是1:3 D. Y、Q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为1:1 单元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1.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 ①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②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一、2.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1.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从 S + O2 ===== SO2中你能得出什么信息? 粒子数量比:1 1 1 质量比:
32 32 64 (1)能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

(2)可以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即相对分子量之比)
(3)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微粒个数比。

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可概括为:1---写、2---配、3——注、4——标。

四、化学方程式正误检查的步骤. 1.查写;
2.查配;
3.查注;
4.查标。

五、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 2.观察方法 【练一练】 (1)
H2O2——H2O+O2↑ (2)
NaOH+CO2——Na2CO3+H2O (3)
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各物质的质量比 2H2O === 2 H2 + O2 18×2 :
2×2 :
32 36 :
4 :
32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设:加热分解 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练习】 P140 5、6、7、8 专题6 物质的溶解 单元1 物质的溶解过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初步学会判断溶质、溶剂。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让学生将溶解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结合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去理解溶液的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溶液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养成用科学知识去看待我们周边的现象。

【学习重点】 溶质、溶剂的概念。

【学习难点】溶质、溶剂的概念。

【教学手段】实验探究,观察总结 【教学课时】 5课时 第1课时 一、物质的分散。

1.溶液 【演示实验】:将硫酸铜、泥土、植物油溶于水,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提出问题】: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相同吗? 【过 渡】:不相同?硫酸铜全部溶解在水,而泥土、植物油溶于水要分层, 【提出问题】:什么是溶解,什么是溶液?溶液的组成是怎样的? 【学生自学】:P143 第1、2、3段 【师生小结】:
(1)溶解: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混合物的过程。

(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就叫溶液。

(3)溶液的特征:
①均一性:溶液中任意一部分所含的溶质的量相同,性质相同。

②稳定性:在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不变时,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备注 :(1)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是纯净物中的化合物,不是混合物中的溶液。

(2)溶液有的有颜色,有的没有颜色。

(4)
溶液的组成:
溶质:在溶液里,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溶剂:在溶液里,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水是常用的溶剂。

m(溶液)== m(溶质)+ m(溶剂) (5)溶液的读法:溶质+溶剂 2.悬浊液。

(1)概念:固体的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2)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3.乳浊液. (1)概念:液体的小液滴分散到另一种液体里而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二、物质的分类。

溶 液 纯净物 物质 混合物 悬浊液 乳浊液 【尝试练习】:
1.列举你所知的溶液,并指明溶质、溶剂。

无色溶液:
有色溶液:
2.下列液体中,属于溶液的是: ( )
A.蒸馏水 B.食盐水 C.牛奶 D.波尔多液 3.请你试着用溶液形成的特点来解释:在寒冷的冬天,气温到了零度,河流、淡水湖泊都结了冰,但是大海为什么不结冰? 4.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后充分加热,所得固体物质冷却后与足量水混合,静置过滤,所得溶液中所含溶质是: ( )
A.二氧化锰 B.氯化钾 C.氯酸钾 D.前三都是 【板书设计】 单元1 物质的溶解过程 第1课时 一、物质的分散。

1.溶液 (1)溶解: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混合物的过程。

(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就叫溶液。

(3)
溶液的组成:
(4)溶液的特征:
①均一性:溶液中任意一部分所含的溶质的量相同,性质相同。

②稳定性:在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不变时,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2.悬浊液。

(1)概念:固体的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不均一、步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2)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3.乳浊液. (1)概念:液体的小液滴分散到另一种液体里而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过程的吸热、放热现象,溶液形成后液体性质的改变。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让学生将溶解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结合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去理解溶液的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溶液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养成用科学知识去看待我们周边的现象。

【学习重点】 溶液的吸热与放热 【学习难点】溶液的导电性 【教学手段】实验探究,观察总结 【复习提问】 1.溶液的概念、特征。

2.乳浊液、悬浊液的概念、特征。

3.溶液的命名:溶质名称+溶剂名称 【学习新知】 三、 物质的溶解 【过渡】:汤里放油和盐,搅拌后看到油漂在上面,而盐粒却看不见了,这说明什么道理? 【师生总结】:温度相同时,物质的性质、溶剂的种类都会影响物质的溶解。

【过渡】:水在0度时就会结冰,但若向水中加醋了之后在0度时就不会结冰了。因此,物质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其性质和水的性质相同吗? 【提出问题】: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伴随哪些现象? 【演示实验】:“观察思考“并填空, 【板 书】:
溶质 温度变化 水温/℃ 溶液温度/℃ 温度差/℃ NaCl NH4Cl NaOH 【师生点评】:
物质溶于水的过程,带来的变化:
1.溶液温度的变化:
① 温度显著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生石灰等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

② 温度显著降低,如硝酸铵、氯化铵等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含铵根离子的物质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降低。);

③ 温度变化不大(不变),如食盐、葡萄糖等溶于水,使溶液温度基本不变 【过渡】:水在0度时就会结冰,但若向水中加食盐 之后在0度时就不会结冰了。冬天时,交警会在路面上撒一些食盐,防止路面结冰。

2.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如酱油、醋、白酒等不像水那样容易结冰;
沸点比沸水的温度更高。

3.导电性的改变。如电解水时,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能提高水的电解速率。

4.颜色的改变。如水为无色,无水硫酸铜为白色,混合在一起,溶液显蓝色。

【板书设计】 单元1 物质的溶解过程 第2课时 三、物质的溶解-----溶液的性质。

物质溶于水的过程,带来的变化:
1.温度的变化:
① 温度显著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生石灰等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

② 温度显著降低,如硝酸铵、氯化铵等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含铵根离子的物质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降低。);

③ 温度变化不大(不变),如食盐、葡萄糖等溶于水,使溶液温度基本不变 2.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如酱油、醋、白酒等不像水那样容易结冰;
沸点比沸水的温度更高。

3.导电性的改变。如电解水时,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能提高水的电解速率。

4.颜色的改变。如水为无色,无水硫酸铜为白色,混合在一起,溶液显蓝色。

【课外练习】:
P150 3、4、5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让学生将溶解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结合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去理解溶液的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练习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养成用科学知识去看待我们周边的现象。

【学习重点】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学习难点】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手段】实验探究,观察总结 四、溶质的质量分数。

【复习提问】 1.物质溶于水的过程,带来的变化 【导入】 生活中常见标签如下,理解加点数字的意义。

10% 葡萄糖注射液的浓度 相当于每100克葡萄糖注射液中溶质葡萄糖的质量为10克。

2.继续理解:在医疗上用0.9%的生理盐水打点滴。每100克氯化钠溶液中所含氯化钠的质量为0.9克。

3.什么叫溶质质量分数?如何表示? 【师生点评】:
(一)、溶质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溶质的质量分数。

2.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 100% (二)、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例题1】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kg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尝试练习】:(略)
【师生点评】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 150kg×16%=24kg 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 150kg-24kg=126kg 答:配150k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24kg氯化钠和126kg的水 【再次尝试练习】:
1. 制作叶脉书签使用的碱液是12%的氢氧化钠溶液。现配制200克这样的溶液,需称取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多少克? (二)
、稀释溶液的计算 【例2】 化学实验室现在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要把5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 分析: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 解法1: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50g× 98%= x × 20% x=245g 需要水的质量=245g-50g=195g 答:需要水的质量为195g。

解法2: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则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50g+x), 根据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50g×98%=(50g+x)×20% 解得:x=195g。

小结:
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 解题依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若有某溶液Ag,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释后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Bg。则有:
Ag×a% = Bg×b% (稀释前)
(稀释后)
【再次尝试练习】:
1.将50克98%的浓硫酸溶于450克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四、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溶质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溶质的质量分数。

2.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 100% (二)、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Ag×a% = Bg×b% (稀释前)
(稀释后)
【课后练习】资料 第四课时 一、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复习提问】 1.溶液的组成和特征是怎样的? 2.溶质质量分数的表达式。

列1. 已知,13g的锌与2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Zn+H2SO4=ZnSO4+H2↑)
求:⑴生成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⑵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
⑴设生成氢气质量为x。稀硫酸中含溶质质量为y。

Zn + H2SO4 = ZnSO4 + H2↑ 56 98 2 13g y x 56 98 2 --- = --- = --- 13g y x y=19.6g x=0.4g 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9.6/200*100%=9.8% 答:生成氢气质量为0.4g;
所用浓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

例2. 73g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与足量大理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 【解】 :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73g×20% = 14.6g 设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 + 2HCl = CaCl2 + CO2↑ + H2O 73 44 14.6g X 73 44 --- = --- 14.6 x X = 8.8g 答:CO2的质量为8.8g;

【练习】:资料 二、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配制溶液一般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2、用固体配制溶液所用的仪器(以固体NaCl为例): 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量筒、 胶头滴管、药匙 3、用液体配制溶液所用的仪器(例如稀释浓硫酸):
烧杯、玻璃棒、量筒、 胶头滴管 【演示实验】配制 50g 6% 的氯化钠溶液 ⑴计算:分别求出所需NaCl和水的质量 mNaCl=50g×6%=3g mH2O=50g-3g=47g ⑵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3gNaCl,放入烧杯中 ⑶量取:用50mL量筒量取47mL水(水的密度取1g/Cm3),倒入盛有NaCl的烧杯中 ⑷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使NaCl溶解 【误差分析】 1.在配制溶液的过程中,量取水时,如果俯视、仰视刻度线,分别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量取水时,如果俯视刻度线会使取用的水的体积偏少,最终导致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偏大;
相反,仰视刻度线会使取用的水的体积偏大,导致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偏小。

【课堂小结】、 1、溶质质量分数应用到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2.溶液的配制 实验步骤:计算→称量、 量取→溶解 仪器 影响实验结果的原因:偏高 偏低 【课堂练习】1、要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将10g氯化钠固体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量 B.量取90ml水时,俯视读数 C.为加快固体溶解,用温度计搅拌溶液 D.将配好的溶液倒入细口瓶中,盖紧瓶塞,并贴上标签 2、(2018河南)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结果偏小的是150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 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板书设计】 1、溶质质量分数应用到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2.溶液的配制:
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3、用固体配制溶液所用的仪器(以固体NaCl为例): 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量筒、 胶头滴管、药匙 4、用液体配制溶液所用的仪器(例如稀释浓硫酸):
烧杯、玻璃棒、量筒、 胶头滴管 【练习】p150 5、6 单元2 物质的溶解性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2.了解结晶现象,初步学习用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生活的了解,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通过学习认识,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一种科学的认识观,懂得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结晶现象 【学习难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结晶现象 【教学手段】探究实验,多媒体 【教学课时】4课时 第1课时 一、溶解性。

【引入课题】 思考: 我们已经知道蔗糖、食盐等物质能溶于水,但这些物质在水里的溶解是无限的吗? 【演示实验】:
溶质 加入一匙固体 再加入一匙固体 再加入一匙固体 再加水,能使固 体都溶解吗? 再加热,能使固 体都溶解吗? 氯化钠 固体消失 有晶体存在 有更多晶体存在 晶体溶解 晶体溶解 硝酸钾 固体消失 固体消失 有晶体存在 晶体溶解 晶体溶解 结论 1.可溶物在一定量的水中不能无限溶解;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一样; 3.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学生自学】:P151-152 【提出问题】: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生点评】: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2)温度的高低。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提出问题】: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学生自学】:P152 第一段 【师生小结】:
1.概念: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连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连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强调:1.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 2.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键? 【提出问题】:
2.怎样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二者之间如何转化? 【 实验探究】:有两瓶氯化钠溶液,一瓶是饱和溶液,另一瓶是不饱和溶液。请设计实验方案加以鉴别? ①加溶质、②蒸发溶剂、③降温 ①加溶剂、②升温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师生点评】:
饱和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四、 溶质的析出 【过 渡】海水变盐 【实验探究】蒸发饱和食盐水 【小 结】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2)温度的高低。

3.结晶:溶质从溶液里析出形成晶体的过程。

1.蒸发溶剂法:适用于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固体物质。如:
NaCl 4.结晶的方法 2.降温结晶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使用于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如:KNO3、Na2CO3 溶剂的蒸发注意:
1.玻璃棒的作用:搅拌。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使溶液受热均匀,以防止液滴飞溅。

2.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让其在余热中蒸干。

3.蒸发皿可直接加热,所装的溶液不能超过容积的。

【板书设计】 1.概念: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连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连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①加溶质、②蒸发溶剂、③降温 ①加溶剂、②升温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课外练习】:
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单元2 物质的溶解性 第二课时 溶解度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过渡旧知的方法引出溶解度的概念,将旧知与新知结合帮助学生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一种科学的认识观。

【学习重点】溶解度的概念 【学习难点】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 【复习提问】 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是怎样的? 3.结晶的方法 【学习新知】 三、溶解度。

【引入新课】: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我们怎样定量的表示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强弱呢? 【学生自学讨论】:阅读P155 第一段 【过 渡】:人们通常用溶解度来定量地表示物质的溶解性的强弱。什么是溶解度呢?怎样去理解溶解度? 【讲 解】:如比较食盐、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 温度 相同质量的溶剂 达到饱和状态 比较溶解的溶质质量的多少 【小 结】:当把溶剂的质量为100克,在温度一定下,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称为溶解度。

【师生点评】: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溶解,当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溶解度(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用“S”表示)。

2.溶解度的四要素:
(1)一定温度;
(2)100g的溶剂(通常是水);
(3)饱和状态;
(4)单位:克 【课堂练习】 1.蔗糖在20℃时的溶解度是203.9g。表示什么意思? 在2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203.9g蔗糖。

在20℃时,100g水中溶解203.9g蔗糖,溶液达到饱和。

2.判断正误: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 3.在20℃时,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则20 ℃时氯化钠溶解度是____g。

4.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将其关系代入下表:
温度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3.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1)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2)外部因素:温度 4.在室温(20℃)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S)
S﹥10g 1g﹤S﹤10g 0.01g﹤S﹤1g S﹤0.01g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不溶)
5.气体溶解度 通常用“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与气体本身性质、溶剂性质有关外,还与温度、压强有关, 温度越低、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6.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公式:
== === 【随堂练习】:P155 “联系实际” 【练习】 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现将50g的氯化钠全部溶于水,至少需要多少克的水? 2.已知在7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40g,现有45g的水,问需加入多少克的硝酸钾恰好达到饱和? 3.在40℃时80g的氯化钾溶于200g的水中恰好达到饱和,求该温度时氯化钾的溶解度。

4.已知在10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40g,求150g的氯化钠饱和溶液所含的溶质有多少克? 【板书设计】 单元2 物质的溶解性 第2课时 一、溶解度。

1.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溶解,当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溶解度(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用“S”表示)。

2.溶解度的四要素。

3.在室温(20℃)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4.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公式。

第3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度曲线以及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过渡旧知的方法引出溶解度曲线,将旧知与新知结合帮助学生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一种科学的认识观。

【学习重点】理解溶解度曲线 【学习难点】理解溶解度曲线 【教学手段】多媒体 【复习提问】 1.溶解度的四要素。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3.在室温(20℃)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4.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公式。

【学习新知】 一、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过 渡】:我们已经知道、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某溶质最多可溶解的量是一定的。那么,改变温度后,溶质的溶解度会随之改变吗? 【提出问题】: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表示出来? 【学生自主完成】:P158-159 “实际与应用” 【师生点评】:
1.列表法;

2.溶解度曲线。

五、溶解度曲线。

【提出问题】:什么是溶解度曲线?有何意义? 【师生小结】:
1.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的曲线。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质,溶液是饱和溶液。

(2)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不饱和溶液。

(3)两条曲线相交,交点表示两种物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3.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硝酸钠等。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变化不大。如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熟石灰)。

4.溶解度曲线的应用。(P160)
【尝试练习】:
1.下图是A、B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当B物质的水溶液接近饱和时,可采用 、 、 三种方法使其达到饱和。

(2)t1℃,200 g A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 。

2.下图曲线a、b是物质A、B的溶解度曲线,试据图回答:
(1)t1℃时,A、B两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关系是 。

(2)t3 ℃时,一定量的A、B分别溶解在100 g水里达到饱和,冷却至t1℃,析出晶体较多的是 (3)为了从混有少量B的物质A中提取纯净的A,可采用 的方法。

3.右图A、B、C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

(2)将t2℃时的等质量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到0℃时,析出溶质最多的是 , 无溶质析出的是 ;

(3)当A中含有少量B时为了得到纯净的A,可采用 的方法;

(4)若将t2℃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到t1℃时,则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板书设计】 单元2 物质的溶解性 第3课时 五、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的曲线。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变化不大。如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熟石灰)。

4.溶解度曲线的应用。(P160)
第4课时 【复习提问】 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学习新知】 六、溶质的析出——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创设情境】:某同学把食盐溶于水中,现在想把食盐从水中取出,有何办法? 【学生思考、讨论】:“略” 【探究实验】:“探究活动” 【学生自评】:
1.结晶 (1)概念:溶质从溶液里析出形成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

(2)结晶的方法:
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大的固体物质,将其从溶液中分离出来,采用冷却热饱和 溶液法。

‚蒸发溶剂法: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物质,将其从溶液中分离出来,采用蒸发溶剂法。

3.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提出问题】:将混合物分离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思考、讨论】:“略” 【师生点评】:
过滤 分离混合物 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结晶 蒸发溶剂法 【学生拓宽】:“拓宽视眼”

推荐访问:
上一篇:2020年个人学习总结
下一篇:(原创)立足基层以案促查分析研判反腐倡廉新形势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