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非典”莫忘心医心药_浙医二院电话预约挂号

来源:教师资格 发布时间:2019-04-04 点击:

  世界范围内的一场抗非典型肺炎战役已基本结束,回顾一下,与其他灾害性事件如战争、地震、火灾、洪水等一样,人们在积极应对的同时,心理上也必然会产生相应的适应反应,这种反应如果掌握得当,会对事件的处理起到积极的效果;但如果反应过分,则会给自己、给社会带来不利后果,在抗“非典”战斗中也必然如此。必须重视人们的心理反应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隔离反应
  
  “非典”确诊患者或疑似患者都会被收住在隔离病房内,当前即使不属上述患者范围,如与上述人员或疫区有过接触的,也需进行隔离,对有关人群或居住小区采取医学观察措施。处于这种特殊状态下的人们,尤其是被完全隔离的患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虽有医护人员不时对他们进行治疗,但由于治疗任务很忙,不可能经常陪伴在他们身旁。那些心理忍受能力较差的人,就会在孤独、担忧、紧张、顾虑、害怕等心理背景下,产生自己已经患了重症、不久于人世的悲观、消极观念;有的感到度日如年,惶惶不可终日;有的紧张不安、心情烦躁;严重的还会动辄发怒、喊叫、拒绝医护人员对他们进行治疗,甚至采取自杀行为;还可出现妄想幻觉,如听到家人的讲话声,认为有人迫害自己及家人;有的已被确认患有“非典”,却坚决否定疾病的存在。有的过分忧虑而失眠,连续的睡眠障碍会改变意识的清晰度,发生意识障碍。心理障碍的存在不仅给治疗和管理带来难度,也会使躯体状况恶化,免疫能力下降,影响“非典”的预后。这种特殊状况的心理反应,心理学上称为“感觉剥夺”。
  为了防止和改变这种状况,需注意做到下列几点:
  1. 向被隔离者充分说清道理,告知隔离的必要性、隔离时间的长短、所患疾病、严重程度、预后及应该注意的事项。
  2 .尽可能帮助被隔离者熟悉环境,包括日常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医护人员虽配备“全副武装”,但仍要将自己的姓名及有关健康方面的问题告诉被隔离者,做到最简单的相互熟悉。
  3 .环境安置尽可能做到家庭化,如有日历、钟表、手机、半导体收音机或随身听、书籍等,以使保持对时日的了解,方便时鼓励与外界多联系,保持信息互通。有条件的还可看看电视。
  4 .生活保持规律,睡眠保持充分,开展室内体操。
  5 .出现担心紧张、心情烦躁时,医护人员首先是尽可能地进行心理疏导。如果心理障碍的程度比较严重,可以配合适当药物治疗。
  睡眠障碍 常用苯二氮类药物,如地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罗拉西泮、氯硝西泮等。
  情绪烦躁、抑郁、焦虑 可用黛力新、丁螺环酮、SSRI类药(如西酞普兰、氟西汀等)、万拉法星(怡诺思)、米氮平(瑞美隆)等。
  妄想幻觉 可用利培酮(维思通)、奥氮平(再普乐)、奋乃静等。
  以上药物均相对比较安全,副作用少,剂量需根据具体情况掌握。
  
  二、恐怖反应
  
  在疫情尚未控制之前,表现适度的担心和紧张,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有的人害怕得如惊弓之鸟,看见人躲得远远的,因此不敢到单位上班、不敢乘公交车、不敢到商店购物,整天戴着口罩,就是骑自行车或在公园里也不例外。有的地方出现抢购食品和清热解毒中草药等现象,也是这种恐怖反应的结果。其结果使自己惶惶不可终日,无疑影响到其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使身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可能会造成“非典”病毒的可乘之机。对社会而言,更是造成紧张气氛,扰乱社会秩序,因此这种心理上的不正常反应对人对己都是有害的。
  出现恐怖反应的原因如下:
  1. 缺乏卫生知识:他们缺乏对“非典”疾病的真正了解,不完全了解这种疾病是怎样传播的,也不完全了解怎样才能做到真正有效的防范,因此要对他们进行疾病知识的宣传。
  2 .心理素质不健全:产生这类反应的人往往具有不健全的性格,如胆小、紧张、敏感、缺乏自信、对健康过分关心等。
  3 .社会上的不正确流传:如渲染食品供应紧张、对政府政策的曲解等。
  
  三、疑病反应
  
  现代社会中,恐癌症、恐艾滋病的病人逐渐增多,把莫须有的症状往自己身上套,尽管多项检查结果都是阴性,尽管经过多处医院的诊断都给予否定,但仍坚信自己患上了这类疾病,耐心的解释无济于事。在当前抗“非典”形势中,也有人忧心忡忡,一旦有过咳嗽、咽痛、周身酸痛等症状,就到医院作血液、X光片检查以排除“非典”可能,即使检查结果阴性,也还是不放心,认为可能已患上了“非典”。进而通过自我暗示,感到有喉阻、胸闷等症状,以为自己已患上重症“非典”。于是情绪紧张、抑郁、消极悲观、饮食无味、失眠严重、消瘦,这无疑加重了躯体的不适感受。这在精神医学上称为疑病症。这类患者往往有敏感、多疑、固执、谨小慎微、对健康过分关注及要求完美的性格特点,在这种不健全性格基础上,在一定的环境形势下产生应激反应,出现心理生理变化和自主神经系统症状。疑病者由异生疑,因疑而惧,心理因素与身体变化互为因果,相互强化,症状变得越来越多。
  
  四、强迫反应
  
  为有效防止“非典”传播,大力提倡在公共场所戴口罩,并且要勤洗手,还强调用肥皂洗,用流水冲。但这种勤洗手的强调是有场合的、有限度的。而对于有强迫反应的人来说,却不是这样。当他们的手一接触物品就要洗手不止,洗过了还不放心,生怕“万一没有把病毒洗去怎么办?”于是再一遍遍地洗,直到自己认为放心了才停止;衣服、口罩等也要反复地洗。这种现象在精神医学上称为强迫行为。产生强迫行为者也有其特殊性格为基础,其特点是墨守陈规、优柔寡断、过分仔细、凡事求十全十美、灵活性不足,经常处于不完善感、不满足感之中。具有这种性格特点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下就容易发生强迫反应,严重者发展为强迫症。
  在抗击“非典”的严峻形势下,属于强迫反应的人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不一定会及时被人们所认识。可能认为这些人对防治“非典”特别认真和小心,但等到事件过去之后,强迫行为就可能形成习惯而被固定下来,而成为强迫症。所以现在提醒具有防患于未然的意义――洗手是重要的,但不必过分。
  如果情绪反应过分,焦虑紧张及睡眠障碍等明显,需要在短时期内适当用些药物,以上介绍的药物可以根据不同症状选择使用。
  (作者每周一上午有特需门诊,下午有专家门诊)
  

推荐访问:非典 莫忘心医心药
上一篇:“青春与健康”之源――花粉|青春原液
下一篇:中医谈筋骨|筋骨不好 中医辨证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