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去除黄褐斑最有效_中药治疗黄褐斑实验研究进展

来源:新西兰移民 发布时间:2019-03-29 点击:

  黄褐斑(Melasma)是一种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发于中青年女性,病程顽固,严重影响患者美观,给其精神和生活带来诸多烦恼和痛苦。而中药治疗黄褐斑具有突出整体调节、副作用小、疗效稳定等优点,故成为治疗黄褐斑的有效理想途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中医药工作者在中药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新技术、新手段不断被引入,新思路、新方法大量涌现。本文就近年来中药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究方法综述如下。
  
  1临床实验研究
  
  临床为中药实践的大舞台,中药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究也是从临床开始的。罗小光等[1]考察了灯盏花素与中药内服外敷联合运用对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患者血清E2明显下降,FSH、LH虽无统计学意义,但低于对照组,T在疗前疗后均无显著性变化,表明此种联合治疗方法可能是通过调节内分泌、平衡性激素水平而达到改善黄褐斑的目的。刘冬梅等[2]观察肾阳不足型黄褐斑患者的发病机制并验证养颜青娥丸的有效性及作用机理,发现养颜青娥丸能提高肾阳不足型黄褐斑患者血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并降低丙二醛(MDA)的活性和血清 E2的水平,从而降低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素的形成,使黑素的形成受到抑制而对黄褐斑产生疗效。张琳等[3]采用双盲法进行沙棘斑婷含片改善黄褐斑的试验,有效率为69.81%,受试者主观感觉良好,血液生化指标均正常。张红梅等[4]进行了沙棘清妍胶囊祛黄褐斑的实验研究,总有效率60%,试验前后受试者血常规、尿常规及血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对试验者身体健康无明显影响。
  
  2动物实验研究
  
  黄褐斑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也正在起步,研究方法有紫外光照射法、雌激素攻击法等,但仍属探索阶段,至今尚无公认可行的造模方法。潘扬等[5]用中波紫外线照射雌性白色豚鼠1个月,豚鼠皮肤黑素沉着增加,皮肤和肝脏的酪氨酸、MDA含量明显升高,SOD含量降低,表明紫外线攻击雌性白色豚鼠可作为黄褐斑的实验动物模型。汪南�等[6]采用黄体酮+紫外线+束缚复合法建立肝郁型黄褐斑小鼠模型,给小鼠注射黄体酮,同时进行慢性束缚和紫外线局部照射,较其他方法更能导致皮肤MDA升高和 SOD降低以及皮肤黑素细胞的增加,并且具有肝郁证的行动学表现,模型获得成功。王志国等[7]用黄体酮攻击雌性小鼠复制黄褐斑实验动物模型,探讨蝴蝶霜治疗黄揭斑的作用机理,证明蝴蝶霜能提高局部皮肤组织中SOD活性和羟脯氨酸含量,降低乳过氧化物酶(LPO)和脂褐质含量,消除多余自由基,从而抑制黄褐斑的产生。金道山等[8]采用老年雌性大鼠为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大豆异黄酮软胶囊治疗黄褐斑与其抗氧化能力间的关系,发现大豆异黄酮软胶囊能提高大鼠血及肝组织中SOD、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提示大豆异黄酮软胶囊治疗黄褐斑与其抗氧化能力间有密切关系。李洪武等[9]选定体外对酪氨酸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的中药,应用棕黄色豚鼠UVB照射诱导皮肤色素沉着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外用中药后黑素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改变,结果白术、茯苓、山茱萸等中药组多巴阳性黑素细胞数及含黑素颗粒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对UVB诱导的色素沉着具有抑制作用;又选择对酪氨酸酶活性和皮肤黑素生成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中药制成乙醇提取液,UVB照射后外用于豚鼠背部皮肤,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药物干预前后豚鼠皮肤中酪氨酸酶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茯苓、白术能在基因转录水平下调酪氨酸酶RNA表达,抑制酶蛋白的生物合成 [10]。
  
  3酪氨酸酶抑制实验
  
  通过研究中药对黑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酪氨酸酶的激活或抑制作用,为中药治疗黄褐斑提供选择。酪氨酸酶(TYR)是皮肤黑素生物合成的主要限速酶,控制其活力即可控制黑素生成量。李艳莉等[11]测定6种中药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白芷、白附子、当归、云苓、蒺藜、银杏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35.14%、55.86%、30.63%、21.62%、54.46%、39.29%,白附子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作用最强。夏蕾等[12]用电脑筛选出高频次治疗色素增加性皮肤病的中药,研究其对酪氨酸酶的活性影响,发现白术、白僵蚕、藁本、白芨、白附子等15味中药有使酪氨酸酶活性增加的作用;治疗色素性皮肤病最常用的复方中药中,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复方金匾肾气丸及茯苓、山药、山茱萸能使酪氨酸酶活性降低,柴胡舒肝汤、白蚀丸复方及熟地黄、牡丹皮能使得酪氨酸酶活性增加;单体18-甘草酸双氨盐、芦荟素、肉桂酸、苦参碱对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形成有抑制作用。雷铁池等[13]对中医治疗色素增加性皮肤病方剂69首进行计算机拆方排序,选出高频次出现中药82味,观察这些中药乙醇提取物对蘑菇酪氨酸酶和无细胞系统多巴色素自动氧化生成黑素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1味中药乙醇提取物在3个不同浓度对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生成量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其中白术、白僵蚕、藁本、白芨、白附子、沙苑子、六月雪、柿叶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与单体化合物熊果苷无统计学差异;进一步研究这些中药的皮肤脱色机制及评估其临床应用,发现白术、茯苓等体外可显著抑制蘑菇酪氨酸酶活性。还有学者认为部分中药对酪氨酸酶(TYR)有双向调节作用,许振毅等[14]发现高浓度芦荟大黄素和低浓度大黄次酸对TYR的抑制率分别为54%和55%,低浓度的芦荟大黄素和高浓度的大黄次酸对TYR活性可提高至70%和81%。
  
  4对黑素细胞影响的研究
  
  黑素细胞是一种腺细胞,黑素是其分泌产物,为吲哚和醌与蛋白质结合的高分子聚合物。
  4.1 对小鼠黑素瘤细胞影响的研究:B-16黑素瘤细胞株的基本结构,特别是黑素合成功能与人正常的皮肤黑素细胞基本一致,在人体原代皮肤黑素细胞培养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国外化妆品生产企业的科研单位,在筛选美白祛斑剂的过程中,广泛采用该细胞株作为美白化学物功效测定的受试细胞。雷铁池等[15]通过B-16小鼠黑素瘤细胞对几种美白化学物进行测试发现,熊果苷可明显抑制黑素合成。李玲等[16]利用B-16小鼠黑素瘤细胞研究显示,熊果苷、曲酸衍生物、BL-99和氢醌酯均可抑制黑素细胞的生长和黑素合成,具有一定的美白效果,其机制可能不仅仅与酪氨酸酶活性有关。周婧等[17]研究表明,小鼠B-16 黑素瘤细胞经槲皮素作用后,细胞内TYR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活性增强,进而黑素合成增多;槲皮素浓度<60μmol/L时,无细胞毒性,且有轻度的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陈氏等[18]研究表明,养颜青娥丸能明显抑制小鼠B-16黑素瘤细胞的增殖,并降低酪氨酸酶的活性、减少黑素的合成,证实了其对肾虚型黄褐斑的治疗作用。
  4.2 对melan-a细胞影响的研究:Melan-a鼠黑素细胞株系来源于新生C57BL鼠皮肤的永生化二倍体黑素细胞,基因型为agouti/agouti(纯合子,显性),该细胞保留了正常黑素细胞的特征;Melan-a鼠黑素细胞株接种到同种系小鼠或裸鼠身上,不能诱发黑素瘤的发生,该细胞株广泛应用于黑素转运、药物对黑素合成的影响等方面研究[19-20]。Me1an-a鼠黑素细胞株细胞比B16、S91等黑素瘤细胞株更接近于普通黑素细胞,成为人们研究体外黑素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合适媒介。鲁严等[21]研究芦荟素对Melan-a鼠黑素细胞株的黑素生成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表明芦荟素能够显著抑制Melan-a鼠黑素细胞株的TYR活性、黑素量和TRP-1/TRP-2 mRNA的表达水平,直接测定黑素细胞TYR浓度和黑素量比检测TRP-1/TRP-2 mRNA更能确切地反映芦荟素对黑素细胞的影响。又观察了苦参碱和肉桂酸对melan-a小鼠黑素细胞黑素生成的影响,表明苦参碱和肉桂酸均有抑制melan-a小鼠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及使黑素合成量减少的作用,且苦参碱作用强于肉桂酸,而肉桂酸有促进黑素细胞树突形成的作用[22]。
  4.3对正常人黑素细胞影响的研究:体外培养的哺乳动物或人的黑素瘤细胞的增殖潜能及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均与正常黑素细胞不同。体外培养的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更为接近在体环境。丁国斌等[23]利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为主要有丝分裂原建立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培养系, 研究发现熊果苷对体外培养的正常人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可显著减少黑素生成量,对黑素细胞活力影响很小,表明熊果苷对体外培养的人黑素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生成有显著抑制作用,且细胞毒性很低。杨壮群等[24]研究芦荟苦素对体外培养的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的作用效应,芦荟苦素对体外培养的正常人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可显著减少黑素生成量,对黑素细胞活力影响很小。雷水生等[25]研究了六味地黄丸对体外培养正常人黑素细胞的抑制作用,显示六味地黄丸对黑素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能使细胞数明显减少、黑素合成显著下降、酪氨酸酶活性减弱, 六味地黄丸可通过阻止和清除活性氧基的作用使酪氨酸酶生成多巴、多巴生成多巴醌两个步骤受到阻碍,使黑素生成稀少,酪氨酸酶活性下降,为六味地黄丸治疗黄褐斑提供了实验依据。
  
  5对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复合模型影响的研究
  
  黑素细胞与邻近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不容忽视,故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提供了一种更好的检测模型。
  5.1 对鼠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的共培养:Lei等[26]使用小鼠永生化黑素细胞(Melan-a)和角质形成细胞(SP-1)建立了一个灵敏、可信、可重复的检测色素合成调节剂的共培养模型。Yoon等[27]优化了这种测试系统,使用这一模型能大规模地筛选色素调节剂,并能在一个类似生理环境的系统中研究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的相互作用及阐明色素调节剂的作用机制。仲少敏等[28]选取中药在 melan-a与SP-1共培养体系做实验研究,结果五倍子、威灵仙、白果、川芎在细胞培养水平对黑素生成有显著抑制作用。
  5.2 对人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的共培养:兰海龙等[29]以包皮组织作为细胞来源,体外构建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直接接触的混合培养模型,检测芦荟苦素、熊果苷及茶多酚作用于此模型后对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合成的影响,发现三种褪色剂均对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合成产生浓度依赖性抑制,以茶多酚作用最强,芦荟苦素次之。解士海等[30]成功建立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的体外模型,共聚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黑素向角质形成细胞的转运。
  
  6对体外重建皮肤类似物的影响
  
  皮肤类似物是应用组织工程技术将体外培养扩增的大量具有增殖能力的皮肤细胞,种植在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生物材料上,在体外持续培养以获得与正常在体皮肤相似的人工皮肤[31]。参考正常皮肤中黑素细胞的数量,将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可进一步构建能够调节皮肤色素生成的色素化皮肤类似物。刘源等[32]以包皮组织作为细胞来源,采用消化法获得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和黑素细胞,在自行设计的组织工程皮肤培养系统构建皮肤类似物,获得的皮肤类似物结构完整,细胞状态良好,Dopa染色、透射电镜和S-10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显示含有大量黑素细胞并处于良好状,成功构建了含黑素细胞的色素化皮肤类似物。商品化皮肤类似物更为哺乳动物黑素生成因子的调控及作用机制解释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方便、有效的选择[33]。
  
  7小结
  
  寻找组方合理、高效安全的中药美白祛斑制剂,一直是药学和化妆品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近年来,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引入,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基础理论研究非常薄弱、滞后,临床疗效观察多,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文献的比例很低。国内对中药祛斑成分的筛选研究多集中于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上,以及在此基础上以黑素瘤细胞和动物模型进行的实验,肯定了一些中药对黑素代谢的作用,但是酪氨酸酶抑制实验结果不是很一致,甚至有的互相矛盾。细胞水平的研究更接近于体内状态,在研究药物对黑素细胞的作用时,角质形成细胞是不能忽略的因素。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模型用于黑素代谢的研究,一方面使实验更接近体内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发现通过角质形成细胞而间接抑制黑素合成的药物。以色素化皮肤类似物为模型来筛选祛斑药物,不仅同时考虑到了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交互作用,而且还考虑到了空间因素的影响,黑素细胞所处的环境更接近体内,是一种更好的模型。但是,构建色素化皮肤类似物操作复杂,所需时间长(至少培养4周),适合于药物的精确筛选[34]。可见,采用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模型作为初步筛选平台,采用色素化皮肤类似物对重点成分的作用及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成为中药治疗黄褐斑实验研究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罗小光,杨 勤.灯盏花素与中药内服外敷联合运用对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2):149-150.
  [2]刘冬梅,高 进,朱林学,等.养颜青娥丸治疗肾阳不足型黄褐斑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2):249-251.
  [3]张 琳,王 捷,张久红.沙棘斑婷含片改善黄褐斑试验初报[J].医药研究,2006,19(2):30-31.
  [4]张红梅,茹志萍,李红卫.沙棘清妍胶囊祛黄褐斑的实验研究[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05,3(2):7-8.
  [5]潘 扬,曹 亮,许惠琴,等.建立黄褐斑实验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7-29.
  [6]汪南�,陈家旭,吴晓丹.肝郁型黄褐斑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与现有模型的比较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5):325-326.
  [7]王志国,苏云明,周忠光.蝴蝶霜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究[J].中国药师,2006,9(7):588-590.
  [8]金道山,梅世昌,王锦传.大豆异黄酮软胶囊治疗黄褐斑与抗氧化能力的实验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7):834-835.
  [9]李洪武,朱文元,夏明玉.白术等对UVB诱导豚鼠皮肤色素沉着的抑制作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6):386-388.
  [10]李洪武,朱文元,夏明玉.白术及茯苓提取物对豚鼠皮肤酪氨酸酶mRNA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2):134-135
  [11]李艳莉,钟 理,梁丽红.6种中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2,13(3):129-131
  [12]夏 蕾. 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脂质及性激素水平与女性黄揭斑及中医分型关系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3]雷铁池,朱文元,夏明玉.中药对黑素生物合成影响研究82味中药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J].中草药,1999,30(5):336-339.
  [14]许振毅,张庆红.大黄对人表皮细胞的增殖及对酪氨酸酶的双向调节作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30(6):404-405.
  [15]雷铁池,朱文元,夏明玉,等.甘草酸、熊果苷及氢醌对小鼠黑素瘤细胞黑素生成影响的比较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0,29(2):69-72.
  [16]李 玲,宋伟民,周 华.4种皮肤美白剂对小鼠黑素瘤细胞的功效评价[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6,23(5):385-389.
  [17]周 婧,栗玉珍,杨士华.槲皮素对鼠B16黑素瘤细胞酪氨酸酶的影响[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10):664-665.
  [18]陈 龙,郑 义,高 进,等.养颜青娥丸对小鼠B-16黑素瘤细胞株黑素合成和酪氨酸酶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3):151-153.
  [19]Bennett DC,Cooper PJ,Hart IR.A line of non-tumorigenic mouse melanocytes,syngeneic with the B16 melanoma and requiring a tumour promoter for growth[J].Int J Cancer,1987,39(3):414-418.
  [20]Nordlund JJ,Biossy RE,Hearing VJ,et al.The Pigmentary System: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166-167.
  [21]鲁 严,朱文元,谭 城,等.芦荟素对Melan-a鼠黑素细胞株黑素生成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9):502-505.
  [22]鲁 严,朱文元,谭 城.苦参碱及肉桂酸对体外培养小鼠黑素细胞黑素生成的影响[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11):698-700.
  [23]丁国斌,陈 璧,汤朝武.熊果苷对体外培养的人黑素细胞的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20):1846-1848.
  [24]杨壮群,王正辉,荔 鹏.芦荟苦素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3,12(5):464-167.
  [25]雷水生,胡祁生,朱晓琴.六味地黄丸对体外培养黑素细胞的抑制作用[J].山东中医杂志,2002,21(12):733-735.
  [26]Lei TC,Virador VM,Vieira WD,et al.A melannocyte-keratinocyte coculture model to assess regulators of pigmentation in vitro[J].Analytical Biochemistry,2002,305(2):260-268.
  [27]Yoon TJ,Hering VJ.Co-culture of mouse epidermal cells for studies of pigmentation[J].Pigment Cell Res,2003,16(2):159-163.
  [28]仲少敏,吴 艳,赵俊郁.中药抑制黑素生成作用的筛选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6):703-706.
  [29]兰海龙,王正辉,杨壮群.芦荟苦素对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混合培养模型中黑素合成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3):310-313.
  [30]解士海,陈志强,马鹏程.人表皮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体外模型中黑素小体转运的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5):286-288.
  [31]Falanga V,Margolis D,Alarez O,et al.Rapid healing of venous ulcers and lack of clinical rejection with an allogenic cultured human skin equivalent. Human Skin Equivalent Investigators Group[J].Arch Dermatol, 1998,134(3):293.
  [32]刘 源,金 岩,王新文.构建含黑色素细胞组织工程皮肤的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3,17(6):501-503.
  [33]Yoon TJ,Lei TC,Yamaguchi Y,et al.Reconstituted 3-dimensional human skin of various ethnic originsas an in vitro model for studies of pigmentation [J].Analytical Biochemistry,2002,305(2):260-268.
  [34]TadokoroT,Kobayash N,Zmudzka IBZ,et al.Hearing UV induced DNA damage and melanin content in human skin differing in racial/ethnic origin and photosensitivity[J].FASEB J,2003,17:1177-1179.
  
  [收稿日期]2008-04-05[修回日期]2008-06-12
  编辑/李阳利

推荐访问:黄褐斑 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 实验
上一篇:烫伤疤痕_烟头烫伤瘢痕的整形外科学治疗
下一篇:牙龈肿痛怎么快速消肿_前牙龈下1/3根折的正畸修复联合治疗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