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际突破现状

来源:软件设计师 发布时间:2020-08-23 点击:

  立足实际 突破现状

  ——谈高考历史复习

 安徽省来安中学 杨同友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在高考复习备考时我们必须做到了解高考和了解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复习备考才能提高效率、事半功倍。“知己”是要求我们认真分析研究我们的学生,掌握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策略。“知彼”是指我们要研究高考,了解高考历史学科的考察特点,明确历史学科考察的具体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备考必须潜心研究历年的高考试题和今年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以便使复习备考“对症下药”。因此,本人在分析历年高考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简要谈谈2015年高考历史备考,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谈谈一些个人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2014年安徽高考历史卷分析:

 1、?试卷总体平和稳定,体现安徽特色,部分客观题和主观题设问偏难。与往年相似,今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同样是个不轻松的话题。如客观题第13、19、20、21、22等题;主观题的第36题第一问和第三问,第37题的第二问。(该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对付它,考生如果不具备相应的知识、方法、能力的储备和调遣,乃至于稳健的应试心理的话,想拿高分实属不易。

 2、?命题贴近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实际,且“高于”了实际,高考选拔性考试特征十分明显。所谓贴近,指某些试题给考生一种“情境在书外”,而解决问题的钥匙“在书内”的感觉。诸如客观题的第12、14、15、16、17、18题,主观题第36题的第二问和37题的第一问,考生只要能在审准题意的前提下,或排除干扰,找出正确选项;或调遣相关知识,能够尽力作答。所谓“高于”,指客观题的材料信息和干扰项,具有较强的迷惑性,主观题的设问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历史阐释能力要求。因而,让不少的考生丢分“汗颜”。

 3、?命题在考查考生处理历史信息的技能和方法上颇具特色。整个试卷图文并茂,相继考查考生的信息解读、史论结合、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和历史阐释等方法的能力。如第12、14、16、18题;第36题的材料一、第37题的材料等皆是。尤其在试题新情境下,命题旨在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处理试题的技巧技术上颇具匠心。似乎成为近几年安徽高考历史命题的一个基本走向。且一并检测了新课程下的“三维课程目标”的应用水平。

 4、?新课程模块下的专题史命题原则凸显,体现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命题思路毫不含糊。这也许给主张高三冲刺阶段应该用“通史”方法指导学生复习的老师以警示。

 5、?理性考查了“热点”问题和相应的重点知识,体现了新课程课程观下命题的立意和学科考查的功用。诸如主观题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制度创新”等;客观题第13、19、22等题,均具有较强的新史学观念和思想教育功能。

 6、?命题技术与考生差距分析。高考属常模参照性考试,因而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这是高考选拔性考试性质决定的。(道理很简单,同样的一张试卷,是为选拔不同层次水平考生服务的)以客观题为例,命题技术就是要求三个干扰选项与正确选项保持着“貌合神离”的关系,这才叫“干扰有效”。再加之,新课程下的高考命题原则是遵循专题史的教学模块进行的,假如该题属于政治专题史题目,那么,三个干扰选项一般是相近的政治事实或概念。所以,试题的相应难度系数和区分度值就在其中了。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了新课程下的历史复习及其考试不轻松道理。通晓它,就应该适应它,掌控它。再有,高考主观题设问之间具有考查考生能力的层次要求,可以说有些设问对考生提出了较强的概括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的标准。如第36题第一问和第三问等。实际上,不少的考生即便能审准题意,但答题思维往往注重于把所学的相关知识往试卷上“搬迁”,洋洋洒洒,这在事实上就与高考的“标准答案”拉开了档次。这当然是考生的认知水平和命题专家认知水平差异有关,当然是二者个性语言色彩差异所导致。因而,考生在具有“坡度”的答题中丢分,不足为奇。那么,如何在教学和训练中缩小这种差距,值得教与学的反思与研究。

 二、2015年《考试说明》解读

 ? 在全国高考改革的大趋势下,今年可能是安徽省高考自主命题的最后一年,从关照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命题会在兼顾各方面利益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平稳过渡。

  从考试范围看,必修内容删去“现代科学技术”中的“相对论和量子论”,选修内容删去选修一中的“王安石变法”与选修二中的“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选修内容考查范围只剩下了选修一中的四个单元和选修二中的三个单元,为历年来选修内容范围最小的一年。

  今年新增了部分题型示例,选择题中例2、9、15都要求考生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学科素养要求较高。新增的非选择题题型示例中,例5为我省去年的高考历史原题,显示编写者注重考生宏观把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例7考查考生的“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的能力,例9考查“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这两道题都是从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视角对考生进行考查。

  今年的历史学科考试可能会更加注重对历史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的考查,在平时复习中考生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建议在高考前三个月时间里,考生首先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总结,如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纵向的阶段特征的总结和对比,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横向的专题特征的总结和对比等。

  其次,注重相应的做题训练,训练中首选安徽近六年高考真题研究,对每一道真题的题干、提问和选项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然后可以选择近期市级以上的模拟题进行训练,对待模拟题。

 三、高三历史学情分析

 目前,学生在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方面的情况如何,应该是除少数优生外,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现状是:在第一轮复习结束后,对知识已有模糊的总体映像,对具体的知识结构还是一片茫然;对确定具体知识的位置,仍觉得非常难;拿着五本教科书,不知从何下手;答题时因为知识的记忆理解模糊,使得下笔如重千钧,或者空话套话一大片,没有得分点;经常不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就是挂一漏万,答案要点残缺不全。这反映了知识结构的残缺、破损、漏洞百出。你叫他看书,他就视觉疲劳,打开书清楚,合上书糊涂,没有一丝效率。在此情况下学生甚至部分教师就走下下策——做题。各种练习册、习题集、模拟试题集成了学生与部分教师的宝贝,完全背离了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此情况下,回归教材、回归基础、回到课堂,依据考纲,重组教材,清晰知识结构,成为我们当下的唯一选择。

 可能有不少同行想说,我正在进行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正在重过教材。老师们请注意,你的复习不能代替学生知识的过手,现在要解决的是学生在第一轮复习结束后如何重构教材,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体系的问题。对此问题,我将从三个层面再开:宏观、中观、微观。

 四、

 (一)重视教材目录体系的把握,构建通史知识体例,宏观掌握历史线索

 每年的《考试大纲》都是按时期(古代中国、古代世界,近代世界、近代中国,现代世界、现代中国)来编排考试范围的,高考历史试题也是按照先古代后近现代,先中国史后世界史的顺序编排的。因此二轮复习最主要的模式就是分时期重组知识、复习知识,强化主干知识的时间概念,并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简单化和规律化。

 可以将三本必修和两本选修分成以下几个时期:

 学生尝试自已构建知识体系,下面以“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的世界”为例:

 (二)整合各模块相关联的主干知识,自拟主题重组教材,深化理解知识

 历史高考题中大多是根据某一主题挑选材料,然后设计问题,因此确定主题串联知识,也是二轮复习中针对性很强的一种模式。但是主题的确定应遵循三点:宜小不宜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纵向理清不同阶段相关历史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如复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时,应注意清前期的逐步闭关锁国,晚期的被迫对外开放,新中国从现代闭关锁国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等内容的前后联系。同时注意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联系。如古代东西方的政治文明以及启蒙运动和儒家思想的关系等。根据三本必修教材,可以确定如下几个主题:

 (1)政治制度变革与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与社会转型,明清与晚清的社会转型,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与人民代表大会制,近现代的改革开放等。

 (2)经济政策演变与发展过程:重农抑商、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知识经济等。

 (3)经济运行模式与相互交融: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等。

 (4)思想解放的潮流与影响:百家争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维新变法、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真理标准讨论、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

 (5)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演变:新航路开辟、资本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格局发展演变、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等。

 (6)计划与市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等。

 可通过适度补充阶段特征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历史阶段变化,注意相同时期、相同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容之间的联系,注意时代背景、阶段特征等内容的总结。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进程,按照各主题要求,梳理单元知识,归纳理性认识,进一步巩固落实主干知识。

 (三)以热点问题为依托,加强对基础知识与主干知识的复习巩固

 热点问题是历史学科不可回避的命题切入点,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充分体现了历史学“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功能。引导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反思,架设历史与现实间的桥梁,从而实现历史问题现实反思、现实问题历史反思。在复习中,一方面要将近两年(2013年和2014年)国内外大事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找准热点与学科知识的联结点(切入点);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学科热点”和“周年热点”。

 热点问题一般两种考查形式:①直接呈现热点话题(显性介入),并围绕着这个话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来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模式,从而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体现了命题专家对现实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社会良知。②更多的热点问题是隐性介入和考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擦边球”形式,考生只有通过对题目内涵的采撷和领悟才能介入热点,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四)用多元史观观察和思考历史,以新史观统领复习内容

 纵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注史学动态的特点。而运用新史观整合历史素材进行命题,已成为近年高考的一大趋势。所以在复习中引导学生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

 考生在复习中以“文明史”为总纲,要求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和规律;以“现代化”为主线,要求学生用现代化史观分析历史问题;以“全球化”为导向,要求学生用全球史观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置身于世界的角度来立体地考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所以复习时以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为渗透,联系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新发展,通过提供新的历史情境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和提炼,从而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以“文明史”为总纲的知识体系示例:

 (五)规范训练,精心讲评,提高考生的实战能力

 在二轮复习时期,全国各地的模拟卷满天飞,这个时候老师必须静下心来精心挑选一些试题进行科学性和规范性的训练。一是各种训练要适度,要“精”,应提高训练题的质量,控制训练题的数量,不要搞题海战术,巩固性训练、拓展性训练、模拟性训练都要少而精;二是训练方式要灵活,各种训练要求有所区别,巩固性训练可当堂处理,可采取口头提问、笔答、板演等形式;拓展性训练包括专题训练可量力而行,由学生自主决定;模拟训练要到位,要定时定量,从内容到形式都应体现高考的特点与要求,特别要重视指导学生规范使用答题纸的问题。各种训练都应重在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方法技巧、卷面安排以及书写规范等内容,这些尽管看上去是很细小的方面,但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二轮复习中要特别重视非选择题解题方法技巧的指导,不能简单地归纳讲解各种题型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要在影响学生解题的内容词、条件限制词的含义及其基本内涵上归类、比较。非选择题题目中所含有的概念大致有两类:一是历史学科中常用的社会科学概念;一是历史学科试题中常用的限定解答内容和方式的概念。对这些概念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了审题的质量和答题的效果。对以上概念,应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和掌握,并在练习中加深理解和运用,要用以往的高考题作例证,加强实用性指导与训练,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科成绩,力争在优秀率和有效分上有所突破。

推荐访问:立足民生实际 立足 现状 突破
上一篇:升学喜宴主持词结尾2020
下一篇:小学音乐教师工作计划及小学音乐教师工作总结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