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在儿科应用中的血管选择:打留置针有多疼

来源:二级建造师 发布时间:2019-03-29 点击:

  【中图分类号】R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7-0441-02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已广泛应用,因其不仅可以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减少血管损伤,利于随时给药和抢救,同时减少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患儿家属的紧张和焦虑,减少医患纠纷,因此被广大患儿家属及护理人员所接受。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的因素很多,如穿刺者的心理素质,与患儿及家属的有效沟通,血管的选择,光线及体位,针头的固定等等。静脉留置针输液,血管的选择与穿刺成功率有很大的关系。本人结合多年的儿科工作历,浅谈一下关于“血管的选择”及其操作的要点。
  1 留置针的选择
  美国BD公司生产的IntimaⅡ型密闭式静脉留置针24G(Y型)0.7mm×19mm。
  2 血管的选择
  2.1 头皮静脉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且静脉表浅,易于固定,方便小儿肢体活动[1]。血液可通过侧支回流,故顺行和逆行进针均可。3岁以下的患儿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故多选择头皮静脉。常用的有: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外眦静脉及眶上静脉等,枕静脉因解剖位置的原因,既不便操作也不利于留置针的保留,故临床上较少选择。
  2.1.1额正中静脉位于前额正中,是头皮静脉较大的一支,呈“Y”型,分叉于发迹处,此静脉较浅显,粗直,不滑动,易固定,留置过程中不影响患儿卧位,但易外渗,故如输液量多,时间长者最好不选此静脉,不过逆行进针可克服外渗缺点。左手拇指及中指压迫血管两端,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以10°~15°对准血管走向,由浅入深,缓慢进针,注意观察回血,有明显的落空感,见回血后稍压低针柄再进针0.1~0.2cm,注意此时推入角度也不能太平,否则将刺破血管,退出针芯0.3~0.4cm送软管。
  2.1.2颞浅静脉位于两侧颞部,该静脉外观可见血管浅且直径较粗,但因其周围组织较疏松,不易掌握深浅度,故在临床操作中一针成功率相反不很高。部分较肥胖或发质较浓密的患儿在哭闹时该血管看得比较清楚,不哭时只能隐约可见,此时可用手反复轻搓该处血管部位,使其充盈。绷紧皮肤,针头以20°~30°在血管上方采用直刺法进针,破皮进血管,见回血后立即压低角度,沿血管走行平行向前推进0.1~0.2cm后退针送管。
  2.1.3耳后静脉 该静脉易滑动,皮下脂肪厚,皮肤松软,不易掌握进针的深浅度,鼓针率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血管。在不得已的情况选此静脉穿刺时,应当掌握:首先保持患儿头部稳定,其次要绷紧皮肤,持针要稳,一定要适度掌握进针速度,力求做到慢、稳[2]。
  2.1.4外眦静脉和眶上静脉 此类血管表浅易见,但管径细小。进针角度以5°~10°为宜,对准血管刺入皮内0.5~1mm后,将针向上挑起,缓慢、平稳地边进针边观察回血。由于此类血管官腔细,回血慢,如未见回血,但有落空感,不要急于退针,可连接吸有生理盐水的5ml注射器回抽,见回血后缓慢推注少许生理盐水,无渗漏后继续再推注2~3ml以扩张血管壁,利于留置针软管的顺利置入。
  2.2四肢静脉 3岁以上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厚,头发浓密血管暴露不清晰,不利于头皮静脉的穿刺。有些3岁以下的患儿由于住院时间长,头皮静脉穿刺难度加大,也不得不选择四肢静脉穿刺。有临床研究报道:四肢静脉和头皮静脉留置针的并发症与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3]。常用的四肢静脉有:手背静脉、头静脉、前臂静脉、足背静脉、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等。
  2.2.1手背静脉 在手背静脉网的尺侧,有1~2条表浅易见且较直的静脉位于第3~4或第4~5掌骨间隙之间。新生儿、3岁以上的幼儿以及较消瘦患儿的手背静脉比较明显,进针时绷紧手背皮肤,角度以15°~20°为宜。
  2.2.2头静脉 起自手背静脉网的桡侧,跨过“解剖上的鼻烟盒”,渐绕至前臂掌侧并沿其桡侧上行。因其正好位于腕关节处,普通钢针穿刺很容易渗漏,而留置针则可克服其缺点。此静脉管径较粗,走行较直,但深浅不好掌握,且易滑动,穿刺时应掌握以下技巧:穿刺者以左手握住患儿手掌中下段,拳眼向上,将手掌稍向下压,低于桡骨茎突,既可绷紧皮肤和固定血管,又可方便进针。进针点选择在桡骨茎突下方0.5~1cm处于血管上方以直刺法快速进针,破皮刺血管一气呵成,见回血后立即压低角度,再平行向前推进0.1~0.2cm后退针送管,穿刺手法与颞浅静脉相近,只是进针角度较大,以40°~50°为宜,一针成功率可达90%以上。
  2.2.3前臂静脉静脉不太明显,其部位较手背静脉稍深,被肌膜固定良好,在进针时不会滑动,所以出乎意料的易于穿刺成功,角度以20°~25°为宜。
  2.2.4足背静脉 在第1~2跖骨间隙可见1~2条较细的静脉,个体差异较大。穿刺时进针角度宜小,以10°~15°为宜,破皮后将针向上挑起,缓慢、平稳地刺向血管。
  2.2.5 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 分别起于足背静脉网的内侧和外侧,大隐静脉在内踝前方较粗直,进针角度及手法同头静脉。小隐静脉经外踝后方上行,该处皮肤及皮下组织较松弛,进针时应绷紧皮肤,角度以10°~15°为宜,手法同足背静脉。
  小儿静脉穿刺要做到一针见血,操作者必须熟悉患儿血管的解剖位置,静脉的粗细及弹性的好坏,方能做到心中有数,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树立一针见血的明确目标,不断加强“三基”学习,减少医患纠纷,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2002;4(86)
  [2] 姚福梅.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9;12(6):6
  [3] 石金彩.小儿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的比较,中国健康月刊,2011;2
  作者单位:620500四川省仁寿县人民医院

推荐访问:留置 儿科 静脉 血管
上一篇:儿科病案讨论 病案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下一篇:[针灸治疗颈椎病眩晕机理分析]针灸治疗颈椎病好吗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