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颈椎病眩晕机理分析]针灸治疗颈椎病好吗

来源:二级建造师 发布时间:2019-03-29 点击: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7-0328-02       颈椎病性眩晕属于临床常见和多发病之一,又称为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是指因颈椎病所致椎间孔变窄,刺激或压迫椎动脉,使椎动脉血液循环障碍,并由此引起延髓和前庭系统缺血而发生的以眩晕为主的一组症候群,也称“颈性眩晕”。临床上易与梅尼埃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神经衰弱等等混淆。
  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机械压迫因素、颈椎生物力学失衡以及颈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单独或者交互为患,通过刺激椎动脉丛是椎动脉收缩痉挛,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一步使前庭迷路缺血,产生眩晕症状。其治疗主要是恢复颈椎的生物力学动态平衡及改善椎动脉的循环以增加大脑的有氧灌注。祖国医学将颈性眩晕归为“眩晕”范畴,历代对眩晕病都有着不同的认识,见仁见智。有关“眩晕”的记载,最经典的论述始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但直到宋•严用和才首次在《严氏济生方》中把“眩晕”作为本病正名记载:“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古今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侧重,但归纳起来不外乎风、火、痰、虚、瘀等五个方面,而总以虚为本。
  有学者认为,对于颈源性眩晕可以首选针灸治疗,其近期疗效优于其他疗法[2]。随着对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针灸治疗由传统的针刺、灸法、针灸并用转向多种疗法综合运用,且疗效也在不断提高。纵观既往文献,对针灸治疗颈椎病眩晕的临床疗效的观察主要集中在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程度,而对于针灸的作用机理研究甚少。本文通过对颈椎病眩晕针灸治疗的选穴及疗法的运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尝试分析针灸治疗颈椎病眩晕的生理机制,以期为颈椎病眩晕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1针法针刺可有效缓解或者解除局部肌肉痉挛,减轻了因椎间盘突出、椎体不稳等对周围神经、血管的刺激和压迫,促使脑血管扩张,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供应,增加脑血流量,有效解除颈项部组织间的无菌性炎症和椎动脉周围软组织的水肿,部分恢复入脑各动脉特别是椎-基底动脉的外围空间环境,并对动脉硬化引起的血管弹性降低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3],从而缓解眩晕。
  1.1 穴位的选择目前针刺治疗多辩经取穴,多集中在手足少阳经、手足厥阴经、督脉,特别重视局部取穴,穴位多选用百会、风池、四神聪、颈夹脊穴等[4]。
  1.1.1 百会百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别名“三阳五会”,《针灸资生经》中称百会“百病皆主”。《针灸大成》:亦言“百会主……目眩。”督脉行于头顶之巅,行于脊里,内络于脑,从脊里分出属肾,故督脉与脑、脊髓、肾联系密切,是沟通大脑与脊髓的主要经脉,取之能达到升清阳,醒神明的功效,而眩晕等症会逐渐消退。百会穴作为督脉穴,与脑密切相关,是调节大脑功能的重要穴位之一。有研究证实[5],针刺百会穴可以加快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自由基损伤及降低血液流变学、血清一氧化氮水平,从而增加脑血流量。
  1.1.2 风池《通玄指要赋》曰:“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风池为手足少阳、阳维脉之交汇处,乃治风之要穴,具有清利头目、祛风解毒之效。现代研究认为,风池穴浅层有枕神经与枕动脉、静脉分支或属支,其深部又为椎动脉的寰枕段,两动脉分支在肌层和硬脑膜处相吻合。临床上,椎动脉造影检查发现这一段是椎动脉最容易受压处,从而造成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针刺风池穴能通过调节椎动静脉神经丛以解除椎-基底动脉痉挛,改善脑动脉的弹性和紧张度,有扩张和收缩脑血管的双向调节作用,可有效地改善脑部血液循环[6]。
  1.1.3 颈夹脊穴颈夹脊穴位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间,深部及附近分布着重要神经,挟督脉伴足太阳经而行,刺激这些穴位可以缓解劳损所致的肌肉紧张,减轻椎间孔周围关节囊滑膜充血,减少不利因素对交感神经的刺激,增大椎动脉直径,改善脑血管的血液循环,畅通督脉和膀胱经经气,纠正颈椎病所致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紊乱,从而改善脑干网状结构的缺血。有学者认为,针刺夹脊穴对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紊乱的效应具有持续性与累积性[7]。
  1.1.4 四神聪穴《针灸资生经》:“神聪四穴――理头风目眩,风痫狂乱。”四神聪穴处于巅顶百会穴四周,为诸阳气聚会之处,周围分布着枕静动脉吻合网,有清利头目、开窍醒神及通络功能,针刺四神聪穴能调节一身之阳气,虚者可实之。现代研究发现,针刺四神聪可以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8]。
  1.2 针具的选择根据针具的特殊处理出发而出现眼针、腹针、电针、头针等不同的治疗方法,针具虽有不同,但是都是从改善椎动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角度着手以改善大脑供血。
  1.2.1 眼针眼针疗法具有取穴少、针刺浅、操作简便、见效快等特点。《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可知,眼与五脏和脑皆有密切联系。针刺眼睛所分属的五脏和三焦的穴位,可以快速调节脏腑功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容量,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液循环。
  1.2.2 电针 电针能够更强烈的刺激感受器,使血管痉挛得以缓解或者改善内耳血液循环,增强肌张力,以增加局部肌肉的血液供应,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从而对神经损伤的再生修复起到促进作用。同时,电针的疏密波能够促进气血运行,增加代谢,消除神经根及周围组织的炎性水肿,改善对椎-基底动脉的压迫,从而减轻或者消除眩晕症状。
  1.2.3 腹针腹针是近年新兴的针灸疗法之一。人体腹部脏腑最多,最集中,经穴广泛,腧穴密集。通过刺激腹部腧穴,可以调节失衡的脏腑功能。腹针治疗颈椎病主穴由天地针组成,以神阙为中心,中脘为天,关元为地。
  1.2.4 头针头针疗法是在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区相应的头皮上平刺并施以持续固定的捻转手法。头针治疗眩晕症状效果十分显著。头部与人体内各脏腑器官的功能均有密切的关系,且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运用头针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可以疏经通络、镇静安神,并且活跃脑细胞,减轻神经刺激症状,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临床上发现,针刺上颈部效果好于下颈部[9]。
  1.2.5 项针项针穴位深部分布有椎动脉和颈内动脉,通过针刺治疗可以疏通颈项部经络,激发颈项部五脏神气而协调脏腑功能,充实气血,濡养脑髓而止晕。
  2 灸法“灸,灼也。”《灵枢》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直接灸颈部穴位,可起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升举阳气的作用,气至病所,促进颈项部的血液循环,从而松懈颈部周围组织黏连,促使经气运行,加强局部炎症的吸收,解除神经纤维的压迫,恢复颈椎的正常解剖关系和生物力学平衡。
  3 针灸并用针灸合用,其针感及温热之力协同作用,刺激可以直达椎动脉及其周围组织,使局部组织血管扩张,加速血流运行,加快局部组织新陈代谢,促进组织水肿吸收,消除无菌性炎症,缓解软组织对椎动脉的压迫,解除椎动脉的痉挛,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改善眩晕症状。
  4 针药合用针法属于外治法,可以疏通局部经络,调节颈项部气血;药物属于内治法,可以调节脏腑,扶正祛邪。“针药二途,理无二致”,两者合用,内外结合,根据眩晕的具体分型,结合针药之利弊。中医认为,眩晕“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严用和《济世方•眩晕门》),所以,临证时需仔细辩证,分清阴阳虚实,在病机的不同阶段,把针灸和方药的优势相配合,达到作用互补,以增加疗效。
  综上,目前,针灸治疗颈椎病多是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过于个性化和多样化,规范化较低,难于在临床上推广。不论选穴还是针具选择的不同,针灸治疗颈椎病眩晕的可能作用机理主要是以下几点: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缓解劳损所致的肌肉紧张,减轻椎间孔周围关节囊滑膜充血,减少不利因素对交感神经的刺激;消除神经根及周围组织的炎性水肿,缓解软组织对椎动脉的压迫,解除椎动脉的痉挛,扩大椎间隙及椎间孔,恢复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减轻眩晕症状。
  
  参考文献
  [1] 李采宁,杨米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进展[J].中医正骨,2008,20(2):66-67
  [2] 耿惠萍.试论颈性眩晕的针刺治疗[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6):971-972
  [3] 陈洁,于光前.针刺治疗颈性眩晕证245例体会[J].中医药导报,2009,15(11):42-43
  [4] 蔡皓伟,张凯,蒋戈利.颈性眩晕治疗特点与疗效评价[J].甘肃中医,2010,23(1):68-70
  [5] 洪文学,樊凤杰,宋佳霖.百会穴研究概况[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2):42-43.
  [6] 袁晓军.针刺风池对脑血管所致的影响[J].中医杂志,1996,(5):285.
  [7] 黄聪阳,苏稼夫,周文强,等.针刺颈夹脊穴对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即刻与近期效应的研究[J] .中医药学刊,2004 ( 5 ):672
  [8] 霍则军,任秀君,刘青云.针刺不同穴组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保护作用研究[J].山西中医,2004,20(1):74
  [9] 史莹莺.头针合并针刺眩晕穴治疗颈源性眩晕5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2):902
  作者单位:210046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医院

推荐访问:机理 针灸 眩晕 颈椎病
上一篇:静脉留置针在儿科应用中的血管选择:打留置针有多疼
下一篇:【浅谈护理法律的理论和实践】 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