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应用题的教学优化]nvidia三线性优化

来源:证券从业 发布时间:2018-12-10 点击:
三年级网免费发布谈谈小学应用题的教学优化,更多谈谈小学应用题的教学优化相关信息请访问小学三年级网。


【导语】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认识到解答应用题的重要性,更要从各方面摸索解答应用题的途径,利用好每一个应用题,让学生从中得到各方面的提升和锻炼,从应用题的解答中得到成就感,喜悦感,让每一个学生慢慢地爱上数学。以下是大范文网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脾益。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应用题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风。但由于它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解题过程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教学不得法,因此,解答应用题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影响学生解题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学生对题目的熟悉程度。题目内容接近学生生活,就容易理解,若离他们的生活较远,即使数目很小,题意也明确,学生理解起来仍然有困难,如:“1千克黄豆可做4千克豆腐,12千克黄豆可做多少豆腐?”现在的小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往往错写成12÷4=3(千克)。对反映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题目比较容易掌握,因为有规律可循,如:单价、总价、数量。而对数量关系较为特殊或陌生的题目,在解答中就感到困难,如:一种药品第一次降价25%,第二次按降价后的价格又降价20%,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学生对算式(1-25%)×(1-20%)不理解,因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



  二是题目的叙述方式。学生在学习应用题时,总是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当题目的叙述形式与生活行为顺序一致时,思维不易逆转,只会利用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做题时,不善于从上下文中全面分析数量关系,而使用题目中的“关键词”代替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尤其当某一种题形出现较多时,把“关键词”与运算方法直接联系,见“多”便是加,见“少”便减,如:(1)苹果8个,梨比苹果多2个,梨有几个?(2)苹果8个,苹果比梨多2个,梨有几个?



  通过教学发现,要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学时必须遵循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规律,结合应用题本身的结构特点,改变教法,化难为易。教学中,针对应用题的不同结构特点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景,创设运用直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题意



  要让学生会做应用题,学生必须对应用题熟悉。只有让学生有了认真读题的习惯,使题目的情节、数量关系等在解题时自始自终地保持在学生地头脑中,才可能更好的解题。



  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如:在教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同学们,老师有件事要请你帮忙,昨天,一年级的小朋友排练节目,排着排着,有几个小朋友说肚子饿了,我随手掏出18元钱,让一个小朋友去买方便面。他回来告诉我说,店老板开始只同意给12包,我说批发部里比你的便宜得多,老板说,每包再便宜0.5元,共给我17包。现在请大家帮我算算,按店老板的说法,有没有给错。如果没给足,课后请大家帮老师将少给的要回来。



  板书:18元买方便面,开始店老板给12包,后来每包便宜0.5元,共给17包。



  学生在发言过程中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根据应用题的情节,直接用实物演示,使学生在观察数量关系的变化中理解具体的题意。如:男生7人,*8人,分成3组做值日,平均每组几人?可直接请7位男生和8位*上来,自动分成3组,每组人数相等。又如:有一座大桥长1550米,一列长100米的列车以每秒15米的速度开过这座大桥,火车过桥需要多长时间?引导学生用短铅笔比作火车,铅笔盒比作大桥,自己表演一下火车是怎样过桥的。火车到什么地方才算全部过桥?这样,学生很快明白为什么要把火车自身的车长也计算进去,从而找到解题途径。



  利用图解法进行演示。在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只要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具体数量与比率的对应关系表示出来,应用题解答的任务便完成了一半。如:用线段图把应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地显示出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关系明朗化,为正确解题创造条件。



  二、用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寻找“中间问题”



  由于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及反映现实生活的面也较广,所以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思维水平才能正确解题。因此,“两步计算”应用题成了解决复合应用题的关键。是提高解题能力的转折点,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在条件与问题的“空隙”处找到突破口,做好认识上的过渡。



  在学习简单应用题时,加强补充条件、补充问题等形式的训练,也可以用连续两问、改变问题或条件等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复合应用题的结构,为寻求“中间问题”铺路搭桥。



  (一)连续两问改一问。小华做了7个红五角星,小明做了10个红五角星,两人共做多少个?如送给小英12个,还剩多少个红五角星?删去题中第一问,改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二)改变问题.少先队员栽了35棵苹果树,栽的桃树是苹果树的2倍,栽了桃树多少棵?把问题改变为“栽的苹果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



  (三)改变条件。商店有36个皮球,卖出11个,还剩几个?把其中一个条件改成两个有关的条件,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把“有36个皮球”改为“有3盒皮球,每盒12个”或者把“卖出11个”改为“上午卖出6个,下午又卖出5个”。这种安排,可以先让学生算一步题,再算改编后的两步题,并启发学生思考,都是求“还剩几个”,有的为什么不能直接列式求出。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掌握解题思路,突出两步应用题与简单应用题的区别。



  三、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



  (一)、一题多解的训练



  例如结合应用题教学,我出示了这样一题:“红星小学有250名师生,现在要租车去游览。有两种车供选择:48座的大巴车,每辆租费480元;20座的中巴车,每辆租费220元。怎样租车才能使每个旅客都有座,又最省钱?”



  解答这样的问题,一般要设计几种方案,进行比较后,再确定方案,而选择租车方案,一般应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尽量多租每个座位花钱少的车;二是使空座位尽量少,提高座位利用率。



  我先请学生自己设计好方案,然后再进行交流,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以下方案:大巴车每座需:480÷48=10(元),中巴车每座需:220÷20=11(元),可见大巴车每座租费比中巴车便宜,因此,应尽量多租大巴车,少租中巴车。因为,250÷48=5(辆)……10(人),所以要租用大巴车5辆,中巴车1辆。这种租车方案有空位:20-10=10(个),租费为:480×5+220=2620(元)



  以上方案只考虑了第一方面,即多租每个座位花钱少的车,而忽略了第二方面,即使空座位尽量少,提高座位利用率。这时我就启发学生在上面方案的基础上作调整适当的调整,从而得出租车方案:,少租1辆大巴车,增加2辆中巴车,即租用大巴车4辆,中巴车3辆,这样就只有空座位:48×4+20×3-250=2(个),租费为:480×4+220×3=2580(元)。这种方案,既能使每个旅客都有座位,又最省钱。



  (二)、一题多变的训练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先给出基本条件,然后要求学生变换它的条件、问题、结构或改变叙述形式,使之成为新的题目,再引导学生把前后题目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如基本题:某校有*400人,男生500人,这所学校中男女学生各占全校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1、改问题:



  (1)某校有*400人,男生500人,*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男生是*的几分之几?



  (2)某校有*400人,男生500人,*比男生少几分之几?男生比*多几分之几?



  2、改条件:



  (1)某校有*400人,男生比*多25%,全校有学生共多少人?



  (2)某校有*400人,男生与*人数的比是5∶4,全校有学生多少人?



  3、变叙述:某校有*400人,男生占全校人数的5/9,全校有学生多少人?



  条件问题互换:某校有学生900人,男生与*人数的比是5∶4,学校男女学生各有多少人?



  这种训练,学生易于理解题目之间的关系,能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



  (三)、一题多验算的训练



  一道题解答后,要求学生根据条件与条件或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判断答案是否正确。例如:“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90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这题学生能很快求出两地的距离为:(80+90)×4=680(千米),学生求出了两地的距离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验算:



  1、甲车行的路程与乙车行的路程的和:80×4+90×4=680(千米)。



  2、甲、乙两车同时相向而行的时间:680÷(80+90)=4(小时)。



  3、甲、乙两车的速度和:680÷4=170(千米)。



  又如:“某农具厂赶制540件农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32件,余下的要在5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制多少件?”



  分步列式计算为:



  (1)、前10天共制:32×10=320(件)



  (2)、还余下:540-320=220(件)



  (3)、余下的平均每天制:220÷5=44(件)



  在学生解答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验算:



  后5天做的:44×5=220(件)



  前10天做的:540-220=320(件)



  前10天平均每天做的:320÷10=32(件)



  结果与原已知数据相同,说明得数正确。

推荐访问:谈谈小学应用题的教学优化 谈谈分数应用题的教学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上一篇:[2018福建厦门市石亭幼儿园非在编人员招聘公告【保育员】] 厦门市2018非在编待遇
下一篇:2018吉林延边安图县事业单位招聘教师岗公告【90人】|2018安图县事业单位政审通知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