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来源:注会 发布时间:2021-04-19 点击: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高三年级历史学科

 试卷

 试卷满分:0 100 分

 考试时间:0 90 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5 45 小题,每题 1 1 分,共 5 45 分)

 1. 下列城市,按其在近代史上开放为商埠的先后时间排列为( )

 A. 南京、厦门、天津、杭州 B. 南京、天津、厦门、杭州 C. 厦门、南京、天津、杭州 D. 厦门、南京、杭州、天津 『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识记层次,比较简单。正确解答本题,即在于明确近代中国几次不平等条约的时间及相关内容。要注意“商埠”的含义,即我们平时所说的通商口岸。据此,结合近代中国几次不平等条约,判断选项,可知:只有 C 项符合史实和题干要求,分别涉及的条约是 1842 年《南京条约》、1858 年《天津条约》、1860 年《北京条约》和 1895 年《马关条约》。故,本题正确 『答案』 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年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系列不平等条约 2. 19 世纪 40 年代,魏源等人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有了初步认识,以为 A. 军事技术落后 B. 社会制度滞后

 C. 政治腐败 D. 思想观念陈旧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魏源向西方学习并没有深入到制度和思想层面,只是期望借助于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故 A 正确,排除 BCD。

 3.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据此可知,该书 A. 是当时介绍西方最详实的著作 B.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 引发了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D. 倡导在中国建立代议制民主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魏源的主要思想主张。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魏源主要思想主张的了解,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西业”、“里勃里先好司”、“勃列西领”等词汇可知,体现出西方的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中涉及这些外来词汇,反映出它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故 B 项正确;《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故 A 项说法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源的主张没有付诸实践,没有形成思想解放潮流,故 C项错误;魏源只是介绍了政治制度没有倡导建立代议制,故 D 项错误。

 4. 太平天国后期,在洪仁玕呈送给洪秀全的《资政新篇》稿本中,洪秀全共写下 31 条批语,除 4 条有所保留外,其余都写上“是”或“此策是也”。由此可以推断 A. 洪秀全的施政纲领发生根本改变 B. 洪秀全希望通过新政策挽救统治危机 C. 太平天国的命运将因此由衰转盛 D. 《资政新篇》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从天京事变后由盛而衰,洪秀全的批语除 4 条有所保留外,其余都写上“是”'或“此策是也”,是为了通过新政策挽救统治危机,故 B 项正确;根据所学,《资政新篇》并没有实施,更重要的是农民阶级的纲领从来没有“根本”改变,故 A 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资政新篇》的颁布并没有使太平天国的命运将因此由衰转盛,故 C 项错误;《资政新篇》是资本主义色彩,只有《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故 D项错误。

 5. 《资政新篇》:“火船、火车、电火表、寒暑表、风雨表、日晷表、千里镜、量天尺、连环枪、天球、地球等物,皆有探造化之巧,足以广闻见之精,此正正堂堂之技,非妇儿掩饰(饰)之文,永古可行者也”这段材料表明 A. 太平天国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B. 认为自然是不可战胜的 C. 认为中国科技优于外国科技 D. 不主张学习科学技术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资政新篇》中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 A 项正确。材料强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是认为自然是不可战胜的,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方科技的比较,无法推断出中国科技优于外国科技,排除 C。材料强调学习科学技术,排除 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皆有探造化之巧,足以广闻见之精,此正正堂堂之技,非妇儿掩饰(饰)之文,永古可行者也”,结合《资政新篇》向西方学习的角度分析材料即可知道 『答案』 。

 6. 英国《泰晤士报》载文称:“据估计,(圆明园)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 600 万镑。”文中述及的这场战争 A. 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B. 导致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 是列强索取赔款最多的战争 D. 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答案』 B 『解析』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这场战争导致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故『答案』 为 B 项。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排除 A 项;列强索取赔款最多的战争应当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排除 C 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排除 D 项。

 【点睛】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俄两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通过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俄国共掠夺中国土地总共 150 多万平方公里,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最大的获利者。

 7.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有海无防、闭关锁国、制海权的丧失,导致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和世纪悲怆。”下列致力于改变这一状况的人物是 A. 洪秀全 B. 李鸿章 C. 康有为 D. 孙中山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可知中国人致力于改变这一状况的实践始于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创办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近代海军,其中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期间创办北洋水师——即后来的北洋舰队,故选 B;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领袖,康有为、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A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8. 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A. 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 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D.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华民所需外洋之物”“悉行仿造”,说明主张之洞主张创办近代民用企业而非军事企业,故排除 B,D 符合题意;结合所学,洋务派不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 A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西方自然科学的态度,故 C 不符合题意。

 9. 1893 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

 A. 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 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 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 洋务人才的匮乏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结合后面三句话的具体说明,即可知材料内容的核心意思,即体现出洋务运动时期对外交事务精通的专业人才匮乏的信息。A 项“中外交涉”,B 项“顽固派的抵制”,C 项“立宪思想”无从体现,三项均属于无关项,排除。综上,故,正确 『答案』 选 D。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技术器物阶段)·洋务运动·洋务人才的匮乏 10. 当甲午中日战争正在进行时,恩格斯就预言:“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的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或逐渐的革命化。”其中的“革命化”是指 A. 将导致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B. 将发生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C. 民族资本主义将会进一步地发展 D. 中国将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或逐渐的革命化”可知“逐渐的革命化”是经济

 的近代化,甲午战后外国的入侵客观上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故选 C;材料讲的是经济基础,不是社会性质,A 错误;B 是政治近代化,与经济基础不符,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并且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是被动的,而“革命化”是主动的,D 错误。

 11. 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 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 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 A 『解析』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使得先进的中国人开启了向西方制度学习的大门,以挽救民族危亡,故 A 正确。

 12. 下面的资料出自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

 A. 《天津条约》 B. 《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 D 『解析』

 1901 年《辛丑条约》规定划分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境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故选 D。

 1858年的《天津条约》规定设立十口通商等内容,不符合题意,故 A 错误。1842 年的《南京条约》主要是五口通商和割让香港岛等内容,排除 B。1895 年的《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附属岛屿,设立四口通商,故 C 错误。

 13.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戊戊变法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

 所能剿灭干净的。”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作用.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A. 倡导变法,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通 B.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C. 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 D. 创办报刊,发表文章,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意义。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封建的旧体制没有得到改造,民族危机依旧严重。但要变法、要革新的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深受启迪,具有思想启蒙作用,故 C 项正确;A 项错误,错在“开辟”;B 项错误,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D 项错误,这是辛亥革命。

 14. 1894 年和 1895 年,孙中山和康有为分别成立了兴中会和强学会。两会的相同之处有 ①基于民族危机 ② 中国寻求出路 ③变革社会的方式 ④所要建立的政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 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兴中会和强学会都是民族危机下建立的团体,故①正确;兴中会和强学会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故②正确;兴中会主张暴力革命,而强学会主张维新变法,故③错误;兴中会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强学会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故④错误。所以本题 『答案』 为 A 项,BCD 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相同点,解题的技巧是首先找出比较项的不同点,然后进行排除即可。本题中的③和④都是两者的不同,由此判定 『答案』 。

 15.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末维新变法运动时被大量秘密印发、传播。这反映出该书 A. 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的伦理纲常

 B. 融合了西方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想 C. 抨击君主专制符合现实政治需要 D. 顺应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潮流 『答案』 C 『解析』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故排除 A。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基本中断了中外文化思想的交流,故排除 B。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君主专制,故选 C。但他的思想影响较小,没有推动社会革命运动,故排除 D。

 16. 鸦片战争前的清政府由理藩院代管外交;鸦片战争后,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对外事宜;1861 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1901 年《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对上述材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列强侵略导致清政府外交政策变化 B. 中国由传统理藩外交转向近代外交 C. 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D. 加强了清政府与外国的联系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越来越便利,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C 说法符合题意,故选 C;列强的侵略是导致清政府外交政策发生变化的重要的外部因素,A 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由传统理藩外交转向近代外交,这体现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B 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通过设立外交机构,清政府外交走向近代化,与世界接轨,也加强了清政府与外国的联系,D 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7. 下列关于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其目的是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B. 清政府确定了立宪时间并信守承诺付诸实践 C. 《钦定宪法大纲》反映了君主立宪的改革方向 D. “皇族内阁”的设立使清政府陷于空前的孤立 『答案』 B 『解析』

 清末“预备立宪”的目的是挽救内外交困的清朝统治而实行的,清政府并没有确定立宪时间,而是将“预备立宪”定为 9 年,最后改为 5 年,并且 1911 年成立的内阁中,13 名阁员有 5 名是皇族,清政府借立宪欺骗国人不言自明,B 符合题意,故选 B;ACD 有关对“预备

 立宪”的叙述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18.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A. 实业救国 B. 工商皆本

 C. 重利轻义 D. 重商轻农 『答案』 A 『解析』

 张謇是晚清著名实业家,其兴办工业主是要爱国心的驱使,是要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

 19. 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期刊存在的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 A. 平等进步 B. 民主科学

 C. 追求真理 D. 爱国主义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有两个提示,一是这些期刊的名字,如新中国、曙光、进步青年、救国、自由等,这...

推荐访问:北京市 上学期 第四十三
上一篇:2020-2020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下一篇:粉笔字书写和应用练习基本要求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