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教案,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来源:会考 发布时间:2020-08-14 点击:

  第 1 页

  共 17 页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 (19 世纪 60 年-----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单元知识结构

  阶段特征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兴起(亚洲的觉醒)。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列宁主义诞生。

 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

 基本特征是“形成”,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本章的特点是“新”。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政治派别以及思想都发生了变化。

 线索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第一:军事侵略(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甲午战争 ( 1894— 1895 )

 )

 (一)

 背景:

 1 、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和向帝国主义过渡,加紧对外侵略(制定大陆政策、发展军国主义)

 2 、西方列强对日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原因: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日本扩张。美、德、法希望借助日本扩大侵略权益;英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俄国因准备不足不表态。)

 3 、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4、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不认真备战,使清军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

 (二)、过程:

 资本主义列强进资本主义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扩张加紧扩张

  侵略战争和瓜分狂潮侵略战争和瓜分狂潮 1 .社会性质:2 .列强侵略:从政治、经济上控制了清政府3 .经济结构:4 .阶级结构:5 .清朝朝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6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7 .思想文化:“西学”广泛传播

  中国社会进一步变化中国社会进一步变化

  救 亡 运 动 兴 起

  第 2 页

  共 17 页 (1)爆发:1894 年日海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

 (2)第一阶段战事

 ·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

 ·黄海战役:邓世昌、林永升,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李鸿章下令保船,使日海军取得了黄海海域制海权。

 (3)第二阶段战事

 ·辽东之役:日本制造旅顺惨案。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三)

 结果:中国战败(原因:(1 )清政府的极端腐朽(2 )李鸿章的避战自保(3)

 )一些将领临阵溃逃(4 )军备废驰, 装备落后(5 )日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四)、马关条约 1895 李鸿章——伊藤博文 1、内容 教材 P50-51 2、影响:注意要结合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的危害 总之:《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标志着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另加剧了列强在远东的斗争 (五)、三国干涉还辽:俄法德 1、三国干涉还辽的原因:

 ·日占辽东半岛侵害了俄国的利益,因俄国企图独霸东北,成为三国干涉还辽的策划者。

 ·德国一方面想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一方面把俄的注意力引向东方,以利于它争夺欧洲霸权。

 ·法国是俄国的同盟国,同时它也不希望日本在华势力过于强大,影响到自己的在华利益,也可趁机增强在中国的地位。

 2、 目的:不是为维护中国主权,而是列强争夺中国,尤其是俄与日争夺东北 3、本质:反映了帝国主义在侵华问题上既争夺、又勾结。

 4、结果。日本放弃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作为交换条件 (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对割地议和的态度。

 2、台湾保卫战。义军领袖(徐骧)与黑旗军刘永福共同作战 3、意义:

 表现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李鸿章的主要活动: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②洋务派主要代表。比较成功地开办了江南

  第 3 页

  共 17 页 制造总局、开平煤矿等近代企业,建成北洋海军和旅顺、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③在思想上有开明的一面,但政治立场是顽固坚持封建制度。④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方针,致使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关于台湾问题 ①1624 年荷兰殖民者侵略台湾,1661 一 1662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 年清政府设台湾府;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天津条约》将淡水、台湾(今台南)开辟为通商口岸;③清政府鉴于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地位,于 1885 年决定建立行省;④ 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⑤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根据《开罗宣言》等的规定,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二、 八国联军侵华

 1900

 英法俄德意奥美日 1、直接目的:消灭中国人民革命力量

  根本目的:实现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 2、经过:大沽口-天津(都统衙门)-北京(暴行)

 3、《辛丑条约》

 1901 年 内容①②③④⑤⑥ 影响 :结合内容分析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标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帝国主义靠封建势力来统治中国,封建势力靠帝国主义支持来维持统治,因此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认识:此后的反清斗争,客观上具有了反对帝国主义代理人的性质,间接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

 《辛丑条约》的特点:一方面没有割地与开放口岸的内容,另一方面却设立军事据点和占领区。条约的特色主要表现在政治奴役与军事控制上。

 如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等,表现出长期奴役掠夺中国的狂妄企图;拆毁炮台、驻军要地、设“使馆界”等,使清政府完全控制在帝国主义手中。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历程 (1)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爱珲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同时中国经

  第 4 页

  共 17 页 济也日益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样,中国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

 (4)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中国完全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列强联合发动的侵略战争;都曾攻占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并在北京进行了残酷的烧杀、劫掠;都迫使清政府最高统治者离京出逃;都曾建立过殖民统治机构;都迫使清政府屈服,促进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签订不平等条约,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不同点:发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前者发生在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后者发生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战争的直接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后者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保护教堂、维护在华侵略利益为目的;战争的结局对中国的影响程度不同,后者较前者危害更大,影响更深,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决定列强:

 侵华特点:

 《导与练》P94 中国近代史上列强攫取权益的十个主要方式及主要危害 第一,割占领土,英俄日,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

  第二,索取赔款,主要是英日,使中国资金大量外流,加强了列强的侵略权益。

  第三,开埠通商。便于列强输入商品,输出原料。

  第四,控制关税,使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

 第五,争做债主。便于列强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清政府。

 第六,争夺路权。列强获得巨大经济利益。

  第七,争夺矿权。便于列强掠夺大量中国矿产资源,并阻碍中国重工业的发展。

 第八,开办工厂。使列强的工厂处于有利地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九,划分势力范围,列强对中国这些地区进行直接殖民统治。

  第十,控制清政府,使中国实际上丧失了独立自主,成为半殖民地。

 第二:政治侵略

 一、60 年代列强控制中国内政外交(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二、总理衙门改外务部,使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了清政府的外交 ★ 第三:经济侵略(0 60 年代的经济侵略- - 商品输出、0 90 年代的经济侵略 — 资本输出 )

 商品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到外国市场倾销,获取利润。

 资本输出是指帝国主义为获得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这是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之一。

  第 5 页

  共 17 页 线索二: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

 第一:清政府的自救运动(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

 一

 洋务运动的背景 1、内忧外患,清朝统治阶级分化为洋务派、顽固派

  2、中外暂时“和好” ·代表: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

 ·目的:两派都主张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分歧实质是在维护清朝统治方式上的分歧,是在对待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态度上的差异。

 ·洋务运动得以进行的条件

 慈禧太后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总理衙门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机构。掌握地方实权的一些汉族督抚积极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二、概况 (1)时间:19 世纪 60——90 年代 (2)推动机构:总理衙门 总理衙门虽然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的势力在地方而不在清朝中央。

 (3)宗旨:师夷长技以自强(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相比较)

 三、 内容 1、 前期(60—70 年代)------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以“自强” 2、 后期(70—90 年代)-----创办近代民用工业以“求富”

 ·原因: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

 洋务运动的内容及评价 内 容 主 要 代 表 创办人 性质、特点 评价 军事 工业 安庆军械所 曾国藩 封建官办企业。

 官府出资、机器生产、不以赢利为目的、用于武装军队。

 ①培养了一批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

 ②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③部分抵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

 ④是我国工业近代化的开端。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 天津机器制造局 崇

 厚 民用 工业 上海轮船招商局 天津开平煤矿 李鸿章 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资金来源广、有赢利的目的、机器生产。

 湖北织布局 湖北汉阳铁厂 张之洞

  第 6 页

  共 17 页 创建 海军 初建北洋、南洋、 福建三支海军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海防力量。

 办新学堂 派留学生

  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四、评价 1、 性质:是清政府内部的一场自救运动 2、 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 3、 失败原因:

 (思考:为什么说不彻底改革封建制度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①西文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中国无法真正掌握西方先进生产技术。②清政府内部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③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④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根本)

 4、 、 地位和作用:

 :

 ( (1 )引进了西方一些先进技术(2 )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3 )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4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5 )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总之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 开办近代企业是 中国经济近代化 的 发端。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使教育近代化也开始起步。筹划海防,)

 为中国军事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问题 1 、洋务派与鸦片战争时期抵抗派的联系与区别:

 ①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②基本主张:都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抵御外来侵略。主张建立新式海军。

 ③主要活动:抵抗派的主张很少付诸实施。洋务派则进行了长达三十年之久的具体实践。

 ④社会活动的重点:抵抗派主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洋务派则主要是镇压农民的革命运动。

 2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上封建国家掀起的走向近代化的三大改革运动的比较及认识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上封建国家掀起的向资本主义学习的三大改革运动分别是指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的 1861 年改革、中国的洋务运动。

 比较: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结果使日本很快走上富国之道。俄国 1861 年改革虽然宣布废除封建农奴制,但保存下来的农奴制残余势力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俄国在改革后仍然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洋务运动是在没有对封建制度作任何触动的情况下,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军事技术,因此,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中国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

 认识:三国改革结局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对新旧两种制度所持的不同态度。

  第 7 页

  共 17 页 3 、19 世纪 60 -90 年代,中日两国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试比较这一运动的相同点。说明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⑴ 相同点:① 时间: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继而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

 ② 背景: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

 ③ 直接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④ 影响:两国都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⑵ 结果不同:到 90 年代中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不同的原因:① 领导:洋务运动无一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明治维新组成了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的领导阶级。

 ② 指导思想与目的: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明治维新是以“兰学”为指导思想,以发展资本主义作为根本目的。

 ③ 学习内容的广泛性不同:洋务运动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明治维新还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④ 两国所受的内外阻力不同: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力比对日本的压力要在得多。

  第二:资产阶级:

 戊戌变法

 一、背景 1、 时代背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出现深重的民族危机,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客观原因)

 2、 经济基础:19 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1)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

 ·时间:19 世纪 60 年代后,它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法国启蒙思想,伏尔泰的开明君主制)

 洋务运动的兴起,客观上又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代表:王韬、冯桂芬、郑观应。

 ·主张(思想的特征):

 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振兴工商业的经济思想)

 与外国进行商战(以“商战”反对侵略的爱国思想)

  第 8 页

  共 17 页 文化上: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提倡西学的文化教育思想;)

 政治上: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思想)

 ·评价:

 学习西方由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

 一是,它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二是,它 缺 乏实践,因此有它的不成熟性; 三是,他们的思想为维新派的维新思想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具有开创性。

 (2)维新思想的发展(19 世纪末)-康梁维新思想 ·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 培养维新人才 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思想 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梁启超:《变法通议》 5 组织基础: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强学会(第一个)、保国会等 6、政治基础:无实权的皇帝——光绪

 二、维新运动兴起 1、 兴起标志:1895 年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想发展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 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 3、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1)内容:

 ·围绕要不要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核心)

 ·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2)性质: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3)作用 三、高潮――百日维新(1898)

 1、 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1)背景:德国强占胶州湾 (2)性质:表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3)内容 ·大集群臣,革旧维新。宣布变法维新的决心,这是想依靠皇帝的权力推行新政; ·设对策所,广征贤才。这是要求让资产阶级维新派参预新政。

 ·开制度局,重定章程。建议设执行机构,这是要求改革旧的政权机构 2、组织救亡团体:保国会(康有为 北京)――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组织

  第 9 页

  共 17 页 ·确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这是它的政治纲领; ·在北京、上海设两总会,各地设分会,这是它的组织路线。

 3 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4、 内容:可分四项布新与除旧对照分析:

 ·政治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为开明绅士和民族资产阶级提供参与政治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经济

 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以适当的发展; ·军事

 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增强军事力量以挽救危亡; ·文教

 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培养新式人才,传播西方科技文化。

 5、 作用: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政 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的欢迎 6、局限: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主张,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

 四、失败:戊戌政变

 政变原因: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除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外

 政变结果:除京师大学堂保留外都被废除。也是戊戌变法的最终结果 五、意义与教训 1、 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2、 意义:

 ( (1)

 )

 维新派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实行君主立宪 ,符合发展趋势历史,促进中国的近代化,具有进步意义(2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3)

 )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 失败原因:

 ·缺少反帝反封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局限于社会上层,脱离广大人民 ·顽固派势力强大。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小及其软弱性 4、 历史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只有用武装斗争推翻腐败的清政府,中国才有富强的希望

  第 10 页

  共 17 页 问题解答:

 1 、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例 19 世纪 60 年代至 20 世纪初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概述这一时期清政府在经济方面作出的政策调整,分析导致调整的原因,评价调整的结果。

 调整:①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②接受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③放宽对民族工业的限制,19 世纪末允许民间设厂,20 世纪初在“新政”中奖励实业。

 原因:①办洋务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清斗争,加强清政府的军事、经济力量,维护清朝统治。②列强以武力为后盾,攫取大量有利于对华输出资本的特权,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列强新的经济侵略采取屈服以至讨好的态度。③对民族工业放宽限制是因为清政府为支付巨额赔款,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同时,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缓和人民大众特别是资产阶级的不满。

 评价:①没有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状态,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清政府腐败统治的必然结果。②清政府企图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自己的统治,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加速了灭亡。③清政府的这些调整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2 、洋务派与地主阶级抵抗派、维新派的比较 相同点:从目的上看,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从方法和步骤上看,都主张购买并仿制西式炮舰,建立新式海军;从结果上看,都归于失败。

 不同点:从目的上看,洋务派与抵抗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维新派则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洋务派还有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目的;从内容上看,洋务派、抵抗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维新派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从失败的根本原因上看,抵抗派的失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而洋务派则是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嫁接到落后的生产关系上,维新派则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

 3 、洋务派和维新派的比较 ①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②不同点:A.政治上:洋务派维护清朝的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B.经济上: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C.思想文化上: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

 ③内在联系: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产物;随着

  第 11 页

  共 17 页 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离出一部分,形成早期的维新派。

 ④产生差异的根源:A.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洋务派产生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年代,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维新派是洋务运动暴露出一些问题和资本主义产生后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条件下成长起来。B.由政治地位决定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多是封建官僚,他们必然要维护封建制度。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多是中下级知识分子,容易接受西方政治思想,提出变革主张。

 4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的比较 社会背景:日本的新阶级力量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大分化,人民反抗强烈;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

 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用武力推翻幕府,天皇有实权;中国的维新派不发动群众,依靠无权的皇帝,措施无法实施。

 国际环境:日本:当时西方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且列强正集中兵力侵华。中国:当时西方已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

  第三: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一、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民族危机严重。这是义和团运动的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山东是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严重的地区,教会势力猖狂 (3)德国占领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兴起于山东(原因)

 1、标志:1898 年赵三多领导山东冠县义和拳攻打教堂----揭开序幕 2、口号:“扶清灭洋” 评价:(1)进步性(2)局限性 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然而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来的。这个口号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民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的产物。

 “灭洋”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国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大清”等观念混同,“扶清”的提出,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也使义和团在斗争中放松了对清朝的警觉。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1、袁世凯镇压义和团

 2、发展到京津地区 3、清政府由“剿灭”该为“招抚”,承认其合法性企图加以控制和利用

  第 12 页

  共 17 页 三、高潮----抗击八国联军侵华

 1、 廊坊、杨村战役 2、天津保卫战 3、北京地区的战斗 4、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2、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剿抚兼施 义和团经历了秘密反清(义和拳时)→武装起义,把矛头直指帝国主义的公开活动→被清政府默许为合法团体→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的经历。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经历了:镇压-安抚-联合列强镇压 改剿灭为招抚的目的:企图加以控制利用 清政府之所以采取安抚政策,说明清政府已无力用武力镇压人民的反抗。从另一个角度讲,义和团被清政府所利用,也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认识尚处于模糊阶段,反映了旧式农民运动的局限性。

 清政府的剿、抚实质是一致的,是为了控制、利用以达到消灭之目的,是为了维护、巩固清朝政府的统治。当然,清政府的安抚政策客观上为义和团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和团运动的失败 1、原因:(1)、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2)、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以宗教组织,自发性,始终没有提出具体的斗争纲领,“扶清灭洋”口号,分散性,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指挥和领导 2、历史意义 ①是一次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抗争斗争的第二次高潮 ②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不得不放弃瓜分转而采取“以华制华”政策 ③ 打击了帝国主义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导与练》P97

  线索三:经济状况:四种经济成分并存(民资、外资、洋务企业、封建自然经济)

  第一:

 资本主义产生与新的阶级力量的出现

 一、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不是建立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基础上,而是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同时,中国资产阶级比中国无产阶级产生的时间晚二三十年。这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不同。

 1、 条件:

 ①历史前提:(内因)鸦片战争前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在封建制度的阻碍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但它毕竟是中国资本主义赖以

  第 13 页

  共 17 页 产生的社会条件

 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 ,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一方面,摧残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也打断了中国历史的自然进程,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外国的侵略分解了自然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与可能性,客观上成为促使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催化剂。

 ③ 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作用(示范作用、利润的刺激)

 “欧风美雨”与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关系

 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与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继承的关系,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阻断了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欧风美雨”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有两种作用:一是破坏,它在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也毁掉了原来的资本主义萌芽;二是促进,它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包括市场、劳动力和资金。同时,中国资本主义企业创办时所用的机器设备甚至于原料都是从外国进口的,技术方面也仰仗于外国。

 2、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

 时间:19 世纪 60——70 年代 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成份:官僚、地主、商人 重要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近代工业和民族工业概念问题:近代工业包含了使用机器生产的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国近代工业最早出现在 19 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商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

 3、 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1)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最大的特点及弱点是: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赖性 。

 (2)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主要是轻工业,其中又主要是纺织业。

 原因:轻工业投资少、周转快、获利多。

 (3)它们多属投资少、规模小的企业, (4)设备简陋,技术落后。

 (5)

 地区 布局不合理:这些企业集中在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尤其是以上海为多,广州次之,武汉占居第三,这种布局正是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的一种反映。原因:这些地区遭到外国侵略开始最早,自然经济瓦解最厉害,商品经济更为活跃,交通又方便。

  第 14 页

  共 17 页 今天西部落后的根源,可以从这段历史找到其一个答案。

 4、 意义 民族工业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它是当时新的生产力,代表中国向近代化迈出了新的步伐。

 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使中国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标志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

 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5、 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两面性:

 革命性和软弱妥协性 原因: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决定的。

 二、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时间:19 世纪 40——50 年代)

 1、产生过程:外资企业(最早、最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特点:①早于资产阶级产生②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③受压迫重,具有坚强的革命性④与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结盟⑤比较集中,易于组织 3、无产阶级的早期斗争 早期的中国无产阶级虽然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但是深重的民族灾难和悲惨的生活境遇,已经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

 表现:香港工人罢工、江南制造总局工人罢工等。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及影响 1.变化及特点 (1)经济上的变化与特点 ①清政府开始创办近代工业,洋务运动兴起。

 ②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③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政治上的变化与特点 ①辛酉政变,慈禧太后与洋务派控制了中央和地方政权,汉族官僚势力扩大,清朝政局发生变化。

 ②总理衙门设立,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③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国内局势暂趋稳定。

 ④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无产阶级人数增多,国内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第 15 页

  共 17 页 ⑤早期维新派产生,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

 (3)外交上的变化和特点 ①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清政府设总理衙门,派遣驻外使节,中国外交近代化开始。

 ②没有发生重大的中外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由战争对抗转入暂时“和好”。

 2.深刻影响 (1)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对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日益起着瓦解作用;并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提供了社会基础。

 (2)外国侵略者进一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二:

 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1)原因: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破坏,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19 世纪末,中国出现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 (2)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商办厂矿数量增加;投资总额迅速增长; ·近代工业的区域扩大 ·轻工业发展最为显著,棉纺织业的发展尤为突出。

 (3)意义:

 增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使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成为新兴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使维新变法活动具备了阶级基础。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掀起了。

 关于中国近代化历程阶段性特点分析 例 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19 世纪中期是“器物”变革时期,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是“制度”变革时期。试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分析指出促成“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的因素,并说明“制度”变革的结局及导致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

 (1)观点正确,理由是: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名发起了洋务运动,由于洋务派只引进西方的生产技术,创办了军事和民用工业,因而这个时期中国只进行了“器物”变革。

 ②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君主立宪的方案,发动了戊戌变法,资

  第 16 页

  共 17 页 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共和的方案,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起中华民国,因而这个时期的中国进入了“制度”变革时期。

 (2)因素 ①甲午中日战争使北洋舰队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了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进行“器物”变革,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起来,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使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新的救国道路。维新变法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先后成为中国社会思想的主要潮流。

 (3)结局:戊戌变法运动在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镇压下归于失败。辛亥革命由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而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4)根本原因:资产阶级改良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均行不通。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你掌握了吗?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区别;洋务运动的目的;民用工业的目的;洋务运动失败是因为;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工业分布在沿海一带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和洋务派的企业的相同点是;近代的含义是;民族资本主义具有两面性的原因是;检验的事件是;无产阶级最早产生于;最早在中国取得资本输出的国家是;三国干涉还辽说明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根本原因是;商战的目的是;维新派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原因是;使维新变法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运动的原因是;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原因;光绪帝变法的目的;《应诏》是维新派的施政方针是因为;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设议院,是因为;维新思想的最大作用是;扶清说明;义和团运动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是;清政府对义和团由剿灭到招抚的原因是;惩办反帝官吏说明;把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说明;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因为。孙中山、康有为、洪任 思想的相同点是;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的异同是;《革命军》成为清末最畅销的书是因为;民权主义的核心是;三民主义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革命派和保皇派论战的核心内容是;新政的实质是;预备立宪的实质是;20 世纪初期,资产阶级开展收回利权运动的根本原因是;铁路国有政策的实质是;武昌起义成功的客观原因是;湖北军政府的性质是;革命潜伏着危机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的背景是;主权在民的实质意义是;临时约法为什么不能限制袁世凯独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始终不承认南京政府的原因是;袁世凯在北京建立政府的原因是;杀宋案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方式是;袁世凯的势力到达长江流域的标志是;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第 17 页

  共 17 页 新文化运动的相同点是;梁启超拥护光绪帝、反对袁世凯称帝,说明;两次复辟,说明;1911---1919 年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是;实业救国、民主共和不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

推荐访问:半封建 半殖民地 第二章
上一篇:水利工程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文明施工措施方案
下一篇:大学生实习报告范文例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