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直播:构建融合型信息流的新探索——以央视新闻“正直播”频道为例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3-26 点击:

○朱敏汇 楼旭东

移动互联背景下,传统主流媒体坚守及时、独家乃至可视化报道的优势逐渐被互联网用户极力推崇的“移动直播”所消解。移动直播不仅赋予用户天然的“在场感”,还因其强大的“社交基因”促使新闻传播者根据用户反馈实时调整拍摄视野,最大程度满足用户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需求。现今媒体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内容同质化、发展良莠不齐等因素带来的弊端,促使以央视新闻、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纷纷发力移动直播。直播新闻是突破原有新闻生产机制的切入口和有效形式,能帮助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建立新的竞争着力点。

以央视新闻客户端“正直播”频道为例,该频道以突发事件现场报道、重大事件专题报道、民生新闻报道作为主要内容,并以趣味十足、主题多样的慢直播作为辅助,逐步构建具有典型性、人们喜闻乐见的全息化、直播态融合型信息流。其中对于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央视新闻第一时间提供真实全面的现场信息,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在去年4 月29 日长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报道中,央视新闻采编人员闻风而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对事故救援情况进行直播,并在直播界面下方的“图文”板块实时发布伤亡情况、救援进展、营救方案等最新消息,积极回应人们渴望了解现场及救援状况的迫切心情。重大事件专题报道相较于突发事件报道来说,具有较强的联系性和目的性。央视新闻对去年四五月份发生在上海、天津等地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进行直播,形成专题报道,以方便人们了解各地最新疫情防控方案。

相较于单一的新闻直播形式,长镜头的“慢直播”也成为央视新闻“正直播”频道的亮点之一。2022 年6 月,面对江西严峻的防汛形势,央视新闻于22日发起《闻“汛”而动直击汛情!》慢直播,方便网友时刻关注江西汛情变化。此次慢直播集纳江西全省四个点位的镜头,24小时直播江西汛情。央视新闻的“慢直播”栏目除了对硬新闻进行报道,一些趣味十足的软新闻也囊括其中。人们既可以跟随“徜徉绿水青山”的慢直播镜头“云上”环游中国,一起奔赴山海、亲近自然,也可以在“新春走基层”的慢直播镜头中,以“警花”的第一视角体验云南边境第一稽查现场,了解移民管理警察的别样年味。慢直播没有人为的设计情节,没有旁白的参与,真实记录的画面赢得了网友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

(一)人员配置不足,互动效果不佳

新媒体的互动特性在移动直播中的应用本应得到进一步强化,通过实时互动提升受众参与感的同时,也让受众生产的内容成为新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在多数移动直播中,并未达到预期的互动效果,表现在观众在评论区中“自说自话”,未得到媒体的及时回应。缘于直播现场的记者数量有限,人员配置不足。这要求现场记者一专多能,同时兼顾直播架设、新闻播报以及现场互动等多项事宜。

然而,为了完成这些任务,记者往往难以顾及直播过程中的互动效果,无法实时回应网友的问题。通常,客户端受人员限制派到各个项目的人数较少,一般情况下仅有四五人。而直播窗口的搭建,需要人员统筹策划、解说、摄像等,导致记者对直播新闻下评论区的搭建有心无力。因此,为保证移动直播中各个环节的有条不紊,平台或客户端需培养直播团队。近年来,为传播好区域发展的最强音,澎拜新闻、界面新闻和甬派联合组建了“长三角移动新媒体联盟”。新媒体联盟在移动直播领域整合自身资源、开展深度合作,弥补了单一平台面对重大专题报道人手不足、传播效果不佳的短板。

(二)内容可控性弱,素养问题凸显

对新闻现场的移动直播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但需要意识到直播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的不可掌控性。一方面,在户外进行的移动直播本身就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特别是遇到灾难性新闻时,突发状况难以预料,可能导致直播中断甚至危及记者生命安全。2022年2 月,央视共投入前方采编人员60 人围绕俄乌局势开展报道工作,但随着战争白热化,央视记者在直播过程中多次遭遇空袭,刺耳的防空警报逼迫正在直播的记者紧急撤离。

另一方面,移动直播为实时信息传递,出镜画面的不可控性对记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使有明确的采访流程,记者仍需具备较好的应急处理能力,否则直播过程中遇到始料未及之事易导致直播现场失控,甚至引发消极舆情。2021年四川泸县遭受6.0级地震灾害,央视新闻直击救援现场,直播开始时记者未想到被采访对象讲方言,于是直接切断对方讲话,并用不耐烦的语气要求其讲普通话。此情况引发众多网友不适,直播评论区负面舆情爆发,致使该直播被强制删除。

据了解,人民日报客户端的直播绝大多数派遣报社资深记者,以保障移动直播的节奏和质量。在《现场直击:张献忠沉银之谜即将揭开》的直播中,面对内容的不可控,现场记者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130分钟的直播,记者不仅对考古地址以及具体考古环境侃侃而谈,解说流畅,还对整个直播实现全程把控,在与观众一起见证文物出土过程之后直击新闻发布会现场,加深观众对文物的了解。

(三)直播时间长,信息泡沫严重

一些客户端提供的移动直播存在无时长限制、一镜到底、信息泡沫严重等弊端,在如今人们习惯自媒体表达和碎片化阅读的当下,这样的直播自然无人问津。传统媒体常态化的报道手段是“聚光灯效应”,即以个体表现群体或通过细节烘托整体,但这种手段很难满足观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受此种模式的影响,一些媒体的移动直播仍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较少提供特写镜头和多元视角,极易影响受众的观看体验。

央视新闻“慢直播”栏目多以远景为主,观众无法观察事件场景内部或近处的情况。央视“正直播”的时长多数在1.5小时左右,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更是突破2 小时,“慢直播”栏目更是长达10 小时,甚至有几天几夜的实时直播。若直播事件未出现新的进展,镜头中呈现的往往是重复的画面,此种情形不但无法实现良好的媒介沟通,网友也难以抓取到关键信息和事件重点。

而新华社对建军90 周年阅兵的直播表现是解决该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在本场直播过程中,新华社对直播内容做出大胆预判,提前设计三个分段式标题,在直播过程中适时更换直播画面,丰富直播报道的层次性。在直播结束后,新华社在最短时间内制作了H5新闻、亮点短视频、图文解析等可视化产品,此举不仅弱化了受众的审美疲劳,还保证了报道内容的专业性和报道形式的多样性。

(一)建立直播团队,采用“浮动”工作台

移动直播无需大的制作成本,也无需复杂的编辑手段,因而多数主流媒体仅派一名记者完成整个直播工作,但这不利于优质作品的产出。做好移动直播可以设立直播团队,配备直播记者。这样,在团队协作中,记者出镜、技术维护、与网友互动等工作能够做到有条不紊,一方面缓解现场记者的压力,另一方面加强评论区互动,把握关键节点,及时引导舆论。在工作模式上,直播团队可以采用“浮动”工作台,打破固定的物理空间,记者深入所负责的区域进行采访,在车内完成发稿工作,相较于传统的采编模式,此种模式更适应移动化传播。

出于现实考量,即便建立直播团队,配备的人员也不会太多。但优秀的直播作品需要精心制作,加上移动直播所具有的现场感、时效性与技术赋能等特性,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较好的采编能力,设备运用能力,镜头运用能力等。“当你亲临Facebook Live 时是无法建立详细的编辑计划的,否则就会失去你的观众。换句话说,你所制作的内容应当是观众提出来的话题。”因此,在移动直播中仅拍摄是远远不够的,要时刻保持与观众的互动,及时调整报道环节并转换镜头。

(二)与社交平台联动,共享移动用户市场

相较于网络视频直播,传统媒体的移动直播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和其他平台合作分享逐渐庞大的移动用户市场。2022年9月,央视新闻联合抖音平台及度小满科技公司开启公益活动,为近20 款公益助农产品进行直播带货,帮助农民解决因疫情导致的农副产品滞销难题。

然而,传统媒体与社交平台在直播领域的合作并不多,合作的深度也不够。目前,央视新闻“正直播”频道绝大多数直播的互动性不足,虽然直播界面下方有评论区,可以实现弹幕互动,但是难以保证社交关系的沉淀与扩散。而国外一些媒体如BBC、Buzzfeed、今日美国等已加入社交媒体的直播平台,利用Facebook Live 等进行直播。纽约时报在Facebook 直播平台成立之初,就与其联动合作展开直播报道,力求赢得潜在订户。短短一年纽约时报在Facebook 上的视频直播浏览量已超过1 亿。华盛顿邮报在一众媒体纷纷争夺短视频市场、编织短平快内容之时,用持续时间更久的“慢电视”在Facebook直播平台逆流而上。

从平台现状来看,Facebook 在全世界拥有超30亿的活跃用户,在推广视频和直播新闻方面有较大优势。腾讯、百度、网易、新浪等也都涉及移动直播领域,腾讯依托其强大的社交平台优势,推动新闻直播与平台相结合并取得成效。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一直寻求弯道超车,移动直播的播发、报道机制所带来的新鲜感会减弱,此时与社交平台的联动无疑会是有吸引力的传播渠道。传统主流媒体通过与社交媒体合作,通过超链接无论在新闻客户端或是社交平台都可同步新闻直播内容,在大量吸粉之余也可增强媒体影响力。此外传统媒体依托社交媒体可掌握用户数据、需求和反馈,这对其内容制作、渠道拓展、跨界营销等起到了促进作用,社交媒体也可以通过主流媒体的视频直播促使用户在平台长时间驻留,对于传统主流媒体与社交平台来说是共赢。

(三)坚持“内容为王”,用短视频新闻加以优化

移动直播作为一种对技术、平台和内容都具有较高要求的新闻报道样态,做好它,是对媒体综合实力的考验。然而无论传统媒体如何转型,内容生产是根本,技术和平台起到辅助作用。新闻客户端既可以直播时政类新闻、社会新闻,也可以选择一些生动活泼、有个性的题材,这也促使其直播内容趋于平民化。如,甬派新闻客户端为了更好展示内容,开启全媒体思维、创新多种融合形式。在对第6 号台风“烟花”报道期间,甬派新闻客户端借助宁波城市大脑推出“全媒体+城市大脑全天候直播”,从台风登陆前持续到台风过境,客户端对全市防御动态,各地路况以及水位变化都进行全要素、全景式的直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如今视频新闻已经渗透到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移动直播能够展示报道的真实性,但超长的回放时间往往让用户望而却步。“移动直播+短视频”的报道形式能够实现“1+1>2”的传播效果,客户端在结束移动直播之后,可去除直播新闻中的冗杂信息,选择有效信息编辑制作短视频新闻。但需要明确的是,短视频新闻并非是“直播新闻的压缩版”和“终端迁移”的简单结合,它需要在画面剪辑、节奏把握等方面进行优化,以此来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提高用户的阅读体验。新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只有做好“优质内容+优化呈现形式”,才能引发裂变式传播,制作出现象级的优秀作品。

移动直播作为传统主流媒体抢占媒介融合高地的主力军,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也应该看到当前的移动直播存在人员配置不足导致互动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主播素养亟待提高和直播信息泡沫严重等诸多问题,这意味着传统主流媒体内部必须重新进行资源整合,针对移动直播进行突破式变革。而移动直播新闻要在未来的直播市场站稳脚跟,需要媒体建立专业的移动直播团队,设置“浮动”工作台;
同时要敢于与社交平台联动合作,实现共赢;
最后坚持“内容为王”并在此基础上制作短视频新闻,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优化。而此种技术和媒体业态关系的重塑,也反映了以央视移动直播为代表的,对构建融合型信息流的一种探索与尝试。■

猜你喜欢 客户端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好日子(2021年8期)2021-11-04社交距离第一财经(2020年4期)2020-04-14真的有社交网络成瘾这回事吗?新世纪智能(英语备考)(2019年10期)2019-12-16如何看待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断舍离”?传媒评论(2019年5期)2019-08-30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党报客户端如何深耕基层实施差异化竞争——以浙江新闻客户端苍南频道为例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县级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应用手机客户端传媒评论(2018年4期)2018-06-27孵化垂直频道:新闻客户端新策略传媒评论(2018年4期)2018-06-27大枢纽 云平台 客户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探索之路传媒评论(2018年2期)2018-06-06推荐访问:直播 为例 信息流
上一篇:不平衡负载下四桥臂逆变器的积分滑模控制
下一篇:新时代视域下看齐美尔个体自由思想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