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干旱区祖厉河流域生态发展模式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26 点击:

王小娥 魏 智 吴锦奎

(1.白银市水土保持总站,甘肃 白银 730900;
2.白银市河道管理站,甘肃 白银 730900;
3.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祖厉河位于黄河上游干旱半干旱区,横跨甘肃、宁夏两省(自治区),是黄河上游重要的一级支流。主要流域面积位于甘肃省中部干旱区的白银、定西两市,是黄河上游生态脆弱区治理的典型区域之一。目前,国内关于祖厉河的研究一直集中于年水资源量变化、水质和水沙关系方面[1-5],而对黄河上游这一干旱半干旱区典型流域现状、存在问题及以后发展方式的研究较少。所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机遇期,准确认识祖厉河流域现状问题,分析提出发展对策,对加强河道空间管控,实现黄河上游典型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示范辐射效应,进而带动流域内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祖厉河流域位于东经104°12′~105°33′,北纬35°18′~36°34′之间,属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会宁县南部的华家岭北麓(海拔2457.9m),流经甘肃省通渭、陇西、会宁、安定、榆中、靖远6县﹙区﹚及宁夏的一部分,于靖远县红咀子处(海拔1394.5m)汇入黄河。干流全长223km,流域面积1.06万km2,多年平均流量3.56m3/s,年径流量1.14亿m3,年径流深10.6mm,径流系数0.028。年均气温3.6~8.7℃,最冷月平均气温-8.1~7.7℃,极端最低气温-27.2~-22.8℃。多年平均(1956—2016年)输沙量0.5亿t,平均侵蚀模数4700t/(km2·a),平均含沙量436kg/m3,最大含沙量1120kg/m3。

祖厉河流域水系发达,支流众多,主要支流有中川河、祖河、大豹子沟、西巩驿河、土木岘河、关川河等。河源至会宁县城以南为上游,土质层较薄,局部基岩出露,地势逐渐降至海拔1723m,两岸群山起伏,植被覆盖较好,是祖厉河基流主要产水区;
会宁县城至郭城驿站为中游,属黄土梁峁沟壑地形,植被差,河流泥沙含量增多,矿化度增高,地势逐渐降低至海拔1925m;
郭城驿站至河口为下游,地势低平,河床宽浅,泥沙含量大,河水矿化度增至10g/L。由南向北,多年平均降水量由400mm减少至250mm,水面蒸发量由900mm渐增至1100mm,降水和蒸发呈明显地带性。降水集中在6—9月,年径流主要以暴雨洪水形式出现。

2.1 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祖厉河流域水资源总量0.76亿m3,其中自产地表水资源量0.61亿m3,不重复地下水资源量0.14亿m3,人均水资源量137m3,是干旱缺水的甘肃省平均水平的1/8。流域内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主要来源于甘肃省引洮供水工程(二期)五、六、八干渠和靖会高扬程提灌工程,域内大部分人口及产业集聚于川区。祖厉河除河源植被较好、矿化度小于3g/L外,会宁县城以下植被变差,河流切割黄土层下的K3红砂岩层,沿途纳入西巩河、甘沟河、土木岘河及关川河等支流,矿化度增高至大于3g/L。郭城驿站以北的下游河床宽浅,年降水量300mm以下,无较大支流汇入稀释,沿途溶解大量镁、钠、钙,矿化度逐渐增大至10g/L,不能饮用和灌溉,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并存。

2.2 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祖厉河流域位于甘肃中部干旱区,平均降水量380mm,北部甚至在250mm以下。流域中心区域包括以干旱闻名的安定、会宁两县(区)的全部和定西市安定区。流域内现有耕地491.8万亩,占整个流域面积的30.8%,耕地中坡耕旱地占95%以上。土壤垦殖指数在中部和南部高达40%~50%,局部超60%[6]。流域内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度低,坡耕地大面积存在,导致以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为主的水土流失严重,水力侵蚀以面蚀、沟蚀为主,主要分布在梁峁、梁坡、沟坡。重力侵蚀以滑坡、崩塌、泻溜等为主,主要分布在沟道、陡坡、悬崖立壁及沟头。河道无序采砂造成河势紊乱,加剧了水土流失,采砂规划对砂石资源量缺少科学分析,盲目确定采砂量。在河道“清四乱”行动中,祖厉河靖远段河道干流关停23处采砂点,但砂石料堆积于岸边和河道内,采砂遗留的砂坑没有进行回填整理。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9.96%,多年平均输沙量达到0.41万t,水土流失模数高达4700t/(km2·a)[2]。以临近下游2km的安宁渡水文站计,祖厉河年平均入黄河水量占1.6%,但年平均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却占39.6%,成为黄河上游的多沙河流,强烈的土壤侵蚀使流域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2.3 点、面源污染风险较高

流域内农业种植面积大,川台地(Ⅱ级阶地)利用率高,近年来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增温保墒、抑制杂草生长、促进作物早熟和增产而在全流域广泛推广,化肥、农药及地膜使用量较大。以玉米为例亩均可增产200~300kg,旱作农业区更为显著,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膜成为继种子、化肥之后的第三大农业生产必需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膜污染也逐步显露出来。由于残留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残膜量逐步增加。祖厉河流域主要农业面源污染物为CODMn(高锰酸钾指数)、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NO2-N(亚硝酸盐氮)、NH3-N(氨氮)、TP(全磷)、F-(氟化物)、TN(全氮),大部分来源于农地和林地,与河流水体主要污染物基本一致。来源于坡面的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氮、砷、总磷的负荷分别占沟道同类污染物负荷的77%、95%、62%、80%、87%、50%[7],说明沟道污染物主要来自流域内面源污染。

干流流经的县城、乡镇污水收集管网未完全覆盖或无市政配套管网,仍然存在直排现象。流域内较大的甘沟、郭城2处大(Ⅱ)型水厂、6处乡镇污水处理站未完全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流域加工企业主要进行塑料薄膜回收加工、淀粉加工等,相当数量的工业企业不能做到废水稳定达标排放。2020年干流河道两岸内有规模化养殖场10家,规模以下养殖场40家,建成废旧农膜回收网点19个,存在点源污染风险。受面源和点源污染的双重影响,祖厉河水质全河段恶化为劣Ⅴ类,污染物数量多具有增大趋势[8]。

3.1 坚持科学的流域发展定位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对上、中、下游的总体定位,位于黄河上游的祖厉河流域应突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重点任务,根据气候、土壤、光热资源条件,上游降水量大、植被覆盖度高,是祖厉河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区;
中游是全流域主要产沙区,水土流失约占全流域的50%;
下游多为Ⅲ、Ⅳ级阶地塬区,地势相对平坦。将全流域划分为“水源涵养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防治区、河道综合治理区”四大功能片区,按照“先支流后干流,先上游后下游”的综合治理格局,着力把祖厉河流域建设成为黄河上游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示范区、河流廊道生态修复与重建示范区、流域红色文化传承引领区,实现环境变化条件下祖厉河流域的综合治理。

3.2 改良粗放的产业发展模式

按照现阶段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认识新的发展模式和生态规律,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政策层面应全面实行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对自然生态的扰动和破坏,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流域内宜分区域错位发展,川台区可重点种植粮经作物,实施大中型灌区(靖会灌区、南川灌区)的现代化改造,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根据相关研究,到2030年,当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5增加至0.6以上时,农业可节水0.5亿m3;
山塬区主要以发展旱作生态农业为主,种植小杂粮、观赏植物(花卉、油菜花)和绿色无公害蔬菜,发展高原特色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不仅可以减少面源污染,减少水土流失,还可提高农村撂荒抛荒的宝贵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祖厉河流域人口密度较大且多集中于川台区(Ⅰ级阶地),地形破碎,沟壑密度大,适宜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方式,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乡土树种为主”的治理理念,推广当地成功的“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穿鞋子”治理模式,采用“隔坡环山水平带子田”和“漏斗式鱼鳞坑”工程做法。在首先保护原始生态基础上,适当进行人工植绿改造,促使生态逐步自然修复,引导生态向更合理的方向演替,实现人、地、水三者和谐。

3.3 实施严格的河道管控利用

河流水域岸线作为沿河国民经济设施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社会发展可利用的重要资源,应和土地资源一样加以合理保护、有效利用。祖厉河白银段(含关川河)河道岸线利用建筑物主要包括水库、防护堤、交通桥及沿河企业建筑物。祖厉河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已划定的保护区和保留区占比在80%以上,体现了“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水保措施的增加,流域洪水量级和频率存在持续减小的趋势,基于河道砂石资源没有得到有效补充和更新的实际,科学利用流域内砂石资源,合理划定砂石资源可采区与可采期,保护好有限的历史沉积砂石资源。

a.祖厉河流域水资源形态主要是季节性洪流,人均水资源量137m3,1980年以来降水量、年径流量一直处于偏少期,流域大部分人口及几乎全部产业集聚于川区,依赖流域外调水来解决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问题。流域特殊的Q4黄土地层和荒漠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模数高达4700t/(km2·a),河流沿途溶解大量镁、钠、钙和点面污染物,矿化度高,不能饮用和灌溉,资源性与水质性缺少并存。

b.黄河上游祖厉河流域总体发展目标,应定位于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突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重点任务,可将流域划分为“水源涵养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防治区、河道综合治理区”四大功能片区。川区重在实施大中型灌区的现代化改造,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
山塬区要以发展旱作生态农业为主,通过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减少面源污染,减少水土流失。

c.河道岸线利用要体现“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科学认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水土保持治理面积的增加,流域洪水量级和频率存在持续减小的趋势,基于河道砂石资源补充和更新困难的事实,科学保护利用流域内砂石资源。

猜你喜欢 河道流域黄河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21年3期)2021-11-22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14期)2021-08-23多彩黄河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黄河宁,天下平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环保初中生世界(2020年33期)2020-09-18河道底泥脱水固化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0年14期)2020-03-17『黄河』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河道里的垃圾作文周刊·小学二年级版(2018年21期)2018-09-06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人大建设(2017年6期)2017-09-26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中国科技术语(2016年4期)2016-11-19推荐访问:黄河 干旱 河流
上一篇:新冠疫情防控“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宏观场域分析
下一篇:热浸镀铝硅钢板白条缺陷形貌及成因分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