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信息与网络信息内容生态的重建——基于平台社会的理论视角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24 点击:

陈小燕 毕小茹

(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 江苏 215009)

网络社交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互联网平台成为大众情感交流、咨讯获取和知识习得的重要媒介。由于社交平台的开放性等原因,信息发布与传播的门槛降低,大量信息产生和堆叠,导致网络环境鱼龙混杂。虚假信息以病毒式的传播方式不断蔓延,对大众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可以说,平台社会与虚假信息的蔓延发展有着直接催化关系。“平台社会”是荷兰学者José van Dijck 在《The Platform Society》中提出的,这个概念即是对互联网平台日趋全球化、企业化的总结。在无远弗届的网络平台中,网民在良莠不齐的信息生态环境中生存,不得不适应大量虚假信息的侵扰,逐渐变得麻木。这将导致他们对主流媒体及服务部门的不信任。因此,虚假信息成为当代平台社会亟需治理的当务之急。综合来看,网络平台上虚假信息的生成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伪意见领袖”的引导

微博上不少“大V”就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充当着意见领袖的角色,但其目的并不是传播事实,却用博人眼球的噱头赚得流量,此类人士即“伪意见领袖”。他们本质上就是搬运事实,再加工扭曲夸大事实后赚取流量的营销号。2020 年新冠疫情最为肆虐的时候,“板蓝根可有效防治新冠疫情”等无稽之谈在国民中悄然流传起来。虽然不久官方就进行了澄清,但虚假信息流传已久,“大V”利用着大众对疫情的恐慌,一时竟难以完全消除。

(二)大数据的认知偏见

“大数据”利用用户网络行为数据,与云计算并行运作,对用户进行精准投放,进行所谓的“个性化推荐”。殊不知,我们看见的,是大数据想要我们看见的,我们被大数据织就的信息茧房所束缚了。算法技术将不知真假的信息置顶,让用户不断地点击与转发,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登上首页推荐的信息是经过大数据筛选后展示出来的,然而大数据在这其中是否真的客观却不得而知。

(三)“信息流瀑”暴力传播

有些虚假信息利用机器的复制造假能力,或是利用感情煽动群众,使受众刚接触时,虚假信息就已经形成了一股像瀑布般强劲的态势,此时即使有少数反对质疑的声音出现也会被迅速淹没掉。这类信息通常具有轰动性、易传播的特点,因此在人人网络空间“复制粘贴”,在现实社会口口相传,虚假信息便如洪流瀑布一般冲刷着大众传播,以非常暴力的方式迅速占据在网络空间。

(四)粉丝经济的操纵

在微博平台上,粉丝、明星与广告商三者之间存在着一条畸形的“流量产业”。明星自身的热度,吸引粉丝的“数据组”为其“刷数据”打榜,广告商则在背后默许这种行为坐享其成。除此之外,粉丝还有“控评组”,在与明星相关的热搜下大量评论类似的内容,或是对质量不高的作品疯狂吹捧。这样的虚假信息大肆传播的后果就是该作品的讨论度和话题度迅速上涨。最终,整个行业就呈现出数据造假、成绩虚高的恶性信息循环。

首先是内容生产者的多元化。如今社交平台中的媒体账号大体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逐渐靠近融合的专业性较强的媒体账号,二是由非专业个体或群体自主运营、缺少“把关”的媒体账号。因此,产生了多种类型、不同风格的内容生产者,生产的内容质量也良莠不齐,很容易就让虚假信息在其中鱼目混珠。

其次是“注意力经济”下的内卷。互联网社交平台上的大量同质性内容过多,出现信息过载的现象。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内容生产者大肆追逐阅读量是否破10 万+、视频播放量是否破100 万+,总之,“流量至上”成为他们内容创作的不二法则。媒体账号不再注重新闻的严谨与真实性,甚至不惜夸大、扭曲事实,或者故意制造噱头来博得更多的流量。

再次是媒介智能化的推动。5G 时代,智能技术与人越来越紧密,虚假信息利用机器快速复制快速存储的超级计算能力,只需要一段代码,机器便可以向全平台不间歇投送虚假信息。在视频平台中,甚至出现了“深度伪造”的技术,机器可以利用合成技术将人的五官合成进另一张脸中,编造出一件并未发生过的事。在这个时代,“眼见为实”这种视觉的客观化,也在这样的造假技术下土崩瓦解。

最后是“后真相”的推波助澜。网上曾流行过“网友断案,枪毙起步”的段子,反映当下网民的情绪化以及轻视事实的特征。“后真相”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另一种“虚假信息”的生产方式,这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公众将逐渐忽视真相的重要性。

虚假信息的存在破坏着人们的正常认知,偏激者更会将网络上的影响折射到现实,损害到现实中的人际纽带。虚假信息还危害着媒体公信力,这严重影响了媒体未来的发展。所以,对虚假信息的治理刻不容缓。以Microsoft、Facebook 和Google 为主导的美国互联网公司,以及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主导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在世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些企业性质的平台机构在平台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平台中虚假信息的治理有一定的积极探索,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平台角度

1.成立事实核查队伍

在2015 年,Google、Facebook 与微软等九家机构共同成立了First Draft Coalition(事实核查联盟),鼓励用户对虚假信息进行举报。随后,事实核查联盟还与多家新闻机构、高校合作,壮大事实核查的队伍。利用传统媒体和权威电视台以及高校的权威和影响力,打击虚假新闻的传播。中国抖音平台也有类似的审查方式,建立打假专项小组,展开专项治理活动,定期在平台巡查,清理传播中的虚假信息。并对发布此类信息的账号进行处罚封号处理。在发布视频之前,利用后台人工进行视频内容的审核,在源头筛掉虚假信息。

2.为虚假信息贴标签

官方接受了用户的举报,然后进行人工鉴别处理,为虚假信息贴上警告式的标签,以提醒更多的受众注意鉴别。到2020 年,Twitter 还试用了用户标记的功能,极大程度上减轻了人工审核的负担,也为打击虚假新闻的工作增加了效率。这种方式同样多见于美国社交平台,大大提高了虚假信息审核的效率,也增加了用户维护网络安全的参与感。

3.主流媒体官方辟谣

各平台都有官方设立的辟谣账号,以及主流媒体账号,对于大面积广泛传播的虚假消息,官方会进行辟谣说明,用户也可以艾特官方辟谣账号来处理虚假消息。国家主流权威媒体账号会对相关虚假消息进行辟谣,以抑制虚假消息的传播。YouTube 还会将权威新闻在时事热点的页面置顶,保证用户可以快速了解准确信息。

4.屏蔽外来链接

平台屏蔽一部分网址链接。微信会屏蔽来自淘宝、抖音的外来链接,以减少未经过平台审查而出现的虚假信息。微博也会将一段时间内访问频繁的网站链接对用户进行风险警告。但这种“一刀切”的处理方式也会造成一些操作上的不便,来回地切换软件对用户来说体验上会大打折扣。

(二)技术角度

1.调整算法

以降低某些站点的排序,这些站点的链接范围比链接到的站点要宽泛得多。这个方法是为了树立其内容来源比在其他地方传播得更广泛的平台形象。追溯一些短时间内迅速传播的信息,抑制一部分站点的传播,从源头上抑制一部分虚假信息的扩散。这种方式在世界许多国家社交平台都较常用,机器算法严谨,处理迅速,在虚假消息的治理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2.智能识别

利用AI 识别破解“深度伪造”的骗局,这是科技方面的攻防博弈,视频取证团队会和图像工作者合作,鉴别视频的真伪,以还原真相,打击虚假信息。这种方式多用于视频平台,如YouTube 和抖音。这是针对“深度伪造”等机器造假而更新的技术手段,由于需要保证其准确性以及处理虚假信息的复杂程度,技术还没有十分完善。

(三)用户角度

1.“自澄清”治理

主要通过虚假信息的相关人员主动站出来进行澄清,提供相关的图文或者视频证据,在社交平台厘清事件发展始末。这是现如今中国社交平台非常流行的一种虚假信息治理方式,当事人澄清更具说服力;
但是由于身份无法核实,网络发言事后也没有很好的方法追责,因此会存在冒名自认当事人,编造事实的情况,导致真相更难被挖掘。

2.用户举报

平台设有专门的举报机制按键,通过用户浏览鉴别后向官方举报。官方受理后进行处理,确认信息存在误导和虚假后,再对该内容发布者进行警告、封号等一系列的处罚。这对用户自身的媒介素养要求较高,在代际差异以及不同阶层知识鸿沟差异的背景下,这样的方式对治理虚假信息来说收效甚微。

纵观已有的治理方法,虚假信息的治理还停留在自律的层面,法律的规制作用、相关部门的监督作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目前主要依赖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的自治理。整体而言,虚假信息的治理效率不高、公众媒介素养亦需培育,虚假信息的治理举措还有待进一步推进。

在对虚假信息治理的研究中,学者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法律法规方面有姚海放等对传播虚假信息的行政处罚方面的研究建议,也有于志刚对网络虚假信息传播罪名扩充的建议,目的是对虚假信息进行法律上的约束;
技术方面,有王泱等人的研究,以求在虚假信息传播过程中通过编码等技术手段达到高效率的消灭虚假信息;
在平台自身方面,胡蓉则提出要平台自身完善传播机制,建立“红色意见领袖”、公共舆论监督平台等。可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措施进行整理补充,打击虚假信息传播,建立有序可信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

(一)多手段合作治理,提高效率

对于虚假信息的治理并不是一家之责。首先,网络内容服务平台要约束好自身,自查自纠,客观地呈现事实,承担好社会责任;
加强预防、监管、治理,做好议程设置工作,引导良好的舆论导向;
全力配合网络行业组织的监管工作。传统媒体的“把关”功能要落实到社交平台上,进行第三方核实。对重大事件的发生,做到公布及时、引导合理、讨论适度。网络行业组织也要做好监管工作,建立健全处罚监管机制,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法律法规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要细化对传播虚假信息的惩处制度,加大对传播虚假信息的惩处力度,增加传播虚假信息的成本。

(二)利用智能科技手段,增加覆盖面

利用已建立的虚假信息的模型,对虚假信息的社交目的进行预测并预测其传播的整体趋势。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对跨平台虚假信息进行治理,实现对不同平台中传播虚假信息的数据融合,增加覆盖面,也提高在整个受众群中虚假信息防治的效率。

利用区块链的共识算法,使得区块链中的节点基于待管理信息达成共识,从而将虚假信息存储到区块链中,可以避免这些信息被篡改,保证了信息的安全性,也更有利于高效地治理虚假信息。虽然无法做到预测功能,但大数据的分析功能也有望为虚假信息的治理提供便利,为未来的虚假信息的治理工作提供预测功能。

(三)受众提高自身素质

虚假信息无孔不入,能否真正遏制其传播,在于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本身能够识别虚假信息。受众的媒介素养与整个社会的媒介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大众需要努力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传播意识,积极参与进虚假信息的治理工作当中来。另外,公众也需要提高法制意识,明确传播虚假信息的危害,以及这种行为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后果,规范自己在网络空间的行为。

虚假信息自古有之,它利用人们的“看客”心理得以生存。在今天,虚假信息更是利用发达的科技手段大肆传播。目前社交平台中的虚假信息成因各异,处理起来十分复杂,消除虚假信息的工作任重道远,绝不可一蹴而就。2020 年3 月1 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以创建一个内容生产者、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使用者以及网络行业组织多方协调共治的网络空间。无论是作为内容生产者、平台、行业组织还是内容使用者,都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平台坚持自律,而政府部门要对平台进行他律。只有多方形成治理合力,才有可能构建健康有序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

猜你喜欢 社交用户信息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好日子(2021年8期)2021-11-04社交距离第一财经(2020年4期)2020-04-14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订阅信息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关注用户商用汽车(2016年11期)2016-12-19关注用户商用汽车(2016年5期)2016-11-28关注用户商用汽车(2016年6期)2016-06-29关注用户商用汽车(2016年4期)2016-05-09展会信息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推荐访问:信息内容 重建 视角
上一篇:关于加快推进牛羊定点屠宰的建议
下一篇:区域导航陆基无线电导航系统自动选台优化算法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