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时代担当历史传承与时代担当

来源:监理师 发布时间:2020-09-05 点击:

 少女时代担当 历史传承与时代担当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首先要重视人格塑造,其次需提升审美认知,再者应关注心性体验及精神追求,使观念创意与图像解读双轨并行,将理性思维与感性表现相融共通。目前,中国的美术教育无论是造型基础还是理论研究都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应然性”教育理念部分失衡等诸多问题,影响了校园文化生态的活力,阻碍了原创艺术未来的发展。文章从教育理念、创新意识、人格塑造等角度出发,主张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提升传统文化比重,遵循崇高的审美价值判断。

  【关键词】教育理念  “应然性”  创新意识  人格塑造  “乐教”

  一

  教育属于人类智性认知的范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保障。教学双方必须具有历史传承与时代担当的使命感。海德格尔认为,“教育”在路上,具有永恒的“未成性”与“变动性”。教育符合“应然”的理想,关乎人性成长的追求,是转化自身幸福的介质及促进群体和谐的基础。它的至高目标是创造一种“可能的”生存状态,并使之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术教育首先要注重主体的人格塑造;其次需经过系统的培养提升审美认知;再者应重视心性体验及精神追求,使观念创意与图像解读双轨并行,将理性思维与感性表现相融共通。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道德修行与技能培训,为社会培养具备较高审美认知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体系是在引进西方新式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建的,其教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及基本框架均以西方和外来样态支撑,异于传统美育的培养方式与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文明的进步,中国的美术教育逐渐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社会需求的提高、办学规模的扩大为发展带来了良好契机。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无论是在造型基础还是理论研究领域都取得了斐然成果。然而,当今的高等美术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在世界同类教学质量考核中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如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应然性”失衡,这不仅降低了校园文化生态的生命活力,还阻碍了原创艺术创作的长远发展。

  “应然性”是指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是根据地域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基本理论提出的行为旨向。现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教育的“应然性”在统一既定的目标与导向下,虽能一定程度地减少教育行为的盲目性与自发性, 却由于近十年来过度“扩招”等一系列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教育的“实然性”目的。扩招的出发点是使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是对教育发展目标的修正。但是,这种被具体化和表象化教育目的牵引的办学模式存在管理滞后等瑕疵,不能完全适应教学过程中主体的全面发展。譬如,课程设置不够全面、考试模式过于单一、基础造型过于强调“形似”和“格法”,以“技”为主的基础训练比重过大,乃至艺术审美标准的失衡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如何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美术教育要达到与时俱进的“应然性”理想目标,必须建立文化自信,体现自我价值,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例如绘画专业的学生一定要以造型能力的培养及训练为本。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把“技”和“艺”连起来说,统称技艺。但笔者认为,其有两层含义。技艺,有技才有艺,技是艺的基础,艺是技的升华。“技”可以通过“学习”实现,“艺”只能依靠“教育”融贯。“艺”不是流行的程式化,而是在长时间的历史过程中沉淀、积累起来的心智结晶,拥有较强的稳定性和传承性。要实现在“技”的基础上彻底掌握“艺”,除了直接传授技能外,还要回顾、观摩这门技艺曾经具有的历史高度和精神面貌。

  二

  当今社会,所有的主体感受都是在政治及资本体系的控制下产生的,几乎没有哪种感受源于纯粹的“个体”感受,当代艺术的精神议题已不可能再孤立、单纯地依靠本能的主体思维。因此,艺术家必须经过伯恩斯“结构主义”的视野去解读视觉图像和观念意识,达到精神认知的高点。这种视野的形成必须建构在理论研究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之上。

  遗憾的是,目前在我国美术高等院校里就读的相当一部分学生主要是依靠精神本能和形象处理技能来完成创作,前者难以在精神议题上达到“总体认识”并加以固化,后者则早已不是美术语言的第一要务。此外,学院的课程设置过于偏重造型基础的技能锻炼,缺乏文、史、哲和语言学的知识培养,对人性和精神主体认识方面的熏陶相对较弱,对主体性和精神分析的理论脉络知之甚少,有些学习者几乎停留在一无所知的状态,如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的戏剧、德国的崇高美学,尼采、康德、荣格、弗洛伊德、萨特、拉康、荒诞派戏剧等,这些文学及哲学理论,几乎没有多少美院师生读过。这种人性认识的本能状态,使他们在艺术创作上几乎只剩下“形式”。

  尽管如此,当前的美术教育仍具有一定的自身优势。一些学生在将造型技能和创意理念转移到物化载体的过程中,对当代背景下的传统元素重新解构并加以演绎,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民族性和理性因子。从某种程度上说,其中一些作品已经具备和世界前沿艺术对话的高度。美国学者徐淦曾在装置艺术史课上以“产婆术式的辩论”不断抛出问题,促使学生快速动脑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本能和探寻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创作装置作品时,他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重视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师生在课堂展开别开生面的讨论。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在不知不觉中循序渐进地引出学生本身具备的知识储备。中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育的是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讨论中擦出思想火花,迸发灵感源泉,继而进一步展开更为深入的探讨。

  “濯去旧见,以来新意”(朱熹)要真正承继传统,必须勇于创新,让学生开启顺应时代、与时俱进的想象力,既发扬时代精神,又不囿于历史局限,发挥创造性的转换,使内心需求得以提升。优秀的艺术遗存是展现传统文化脉络与精髓的绝佳载体。技艺的学习必须伴随历史的回溯与文化的积累。文化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及时修正内在的生成活力,洗涤泥沙、点石成金,才能继往开来,扣合时代的大道正途。“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布鲁纳)数据时代的创新意识,必须适应竞争环境的严苛,应对“升级”“换代”的挑战,在技法训练的初始阶段就对学生注入创造能力、创意思维、创新精神等要素。美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使人在创作过程中更富创造力,通过视觉训练建立感官认知,熏陶人格魅力。

 三

  除了承继传统和独立创新外,美术教育还应重视培养道德修养。自先秦开始,便有以“乐教”为中心的教学内容。这时美术的主要功能是“成教化,助人伦”。《尚书“典乐”以“教胄子”。至孔子办学开始,又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更加重视艺术审美与培养个体人格之间的关系。

  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套完善、崇高的人格体系。它是对情感、心性、道德、情操的熏染与陶冶藉于情感内在和自我本能的主体感受。通过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牵引”,观赏者的自主需求得以“激活”。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首先给人带去的是“美”的直观享受,这种感受孕育于人性普世的情感摇篮,在艺术家的手中萌芽成长,使人愉悦欢欣,让人心旷神怡,进而满足内心深处的慰藉与感动。虽然每件作品都是凝结艺术家心血的“孩子”,然而自诞生那刻起,她就已不再属于主体感悟的物化具象,而成为沟通主客体之间彼此对话的桥梁,是两者心灵碰撞共鸣的“引魂者”;不光是主体思维空间的情感升华,还揭示客体内心世界的心性体验,是挥洒人文思想的岁月底色,是折射艺术精神的时代投影,是承载思想意识的文化符号。当加之以社会、伦理、道德、人文及社会的客观要求,当人世的青红皂白与是非曲直凝聚在一件小小的艺术作品之上时,透过它,我们能够聆听艺术家心灵深处的一咏三叹,感悟作品背后喧嚣纷繁的和光同尘。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自古以来,中国的美术教育就注重人文熏陶,提倡“以德立艺”,推崇品德的陶冶休养。艺术使人优雅,美术让人自若。美术教育通过艺术作品呈现形式观照与情感把握。艺术不仅局限于视觉感知,还建造了某种“另类”的生活环境,进而表达主客体自我内在的“呈现”。这是一种观念的、心性的、综合的呈现。虽然现今的高等学校美术教育基础训练多偏向具象表现,但现代化的美术教育是需要多维审美意识的,必须是“开放式”的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开放并不等于自足、自成体系的教育。从美术类高校现有的课程设置来看,专业课程首先要具备“功能性”和“超越性”。美术教育使受教者学会通过情感的宣泄达到思想的净化,在情感的兴发状态中使受教者获得教益,这是其“功能性”;它能培养受教者达至一定的审美修为和道德境界,这是它的“超越性”。

  世界已进入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各种文化议题、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在发展迅猛的新天地里弄潮逐流。他们在交流时包容并存,于碰撞下相协共生。在这样一个思想自由、个性解放的时代浪潮中,我们能切实感到文明的脚步正在稳健地向前迈进。然而,繁华背后,传统文化的“退潮”却在悄然进行,有些甚至已经无人喝彩地退出了舞台。这是值得国人深思的现状,同时也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曾将美术教育定义为“提高国民素质的有力手段”这样一个历史高度。在传统文化表面“没落”的今天,让学子怀梦远足,实现心中理想,弘扬国粹精华,推动民族复兴,是高等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结语

  传统艺术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明珠,是民族文脉的根基,是时代精神的载体,是审美理念和人格精神的物化与升华,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文明给养。美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心灵支撑的高致林泉,是修养的积累,创意的发散,是尊重个性的道德塑造,是人格完善的知行合一。它具有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民族价值,不能以单纯的实用性和功利性来衡量。作为国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认识历史,读懂过去,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在追寻与探索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古之先贤的敬仰,并在此基础上自觉承担起接续历史、继往开来、以古鉴今的重托。

  21世纪是知识化、数字化的世纪,是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世纪。日新月异的发展浪潮对美术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架构乃至学科发展等问题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是难得的良机,也是严峻的挑战。面对新的历史环境,切合时代命脉、厘清社会需求,是美术教育工作者顺应历史发展、取得更高教学品质的基本保证。必须从观念上强化对教学理念的革新意识,从行动上践行对教学方法的大胆改良,抛开传统教学中无法顺应时代的固有模式,不断调节整合学科发展长远目标的“平衡系统”,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承继文化传统,培养创新能力,陶冶道德修养,完善人格塑造,使美术教育发挥最大作用,达至更高的品质和目标。

  注释:

  2014年4月,西安美术学院“国际工作室项目”邀请美国缅因美术学院徐淦教授在美术史论系进行为期两周的“装置艺术史”课程。

  论语//中华经典藏书 [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87,88.

  乐教,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之一。孔子曾把《韶》乐视为文质俱佳的作品,作为“乐教”的范本,并赞颂其“尽善尽美”,反对只重形式和技艺的学习,把体验和陶冶情感作为乐教的重心。

  论语//中华经典藏书 [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109.

  参考文献:

  [1]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32-64.

  [3]陈瑞林.回归“术”与“艺”统一的原点――百年中国美术教育的回顾与思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4(2).

  [4]高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55.

  (责任编辑:曹宁)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您的在线图书馆

 1

推荐访问:时代重任历史担当 担当 时代 传承
上一篇:标志设计说明,标志设计说明例文,标志设计说明怎么写,标志设计说明,标志设计说明书
下一篇: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专项练习试题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