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性必先养德】 为官者必先为德

来源:初二 发布时间:2019-04-14 点击: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他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祖师。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仁德高尚的象征性人物。   他主张对待国君、朝臣、外宾、乡党、朋友以及形形色色的人都要循规蹈矩,依礼行事。对听、视、言、行都要循礼而动。他对待上级恭敬,如国君召唤,他立即步行前往;在外事场合循礼应对,从来不失礼;对人讲话,按对象的身份讲究态度和语言的分寸;对待老人,他极为尊重等等。这些都表现了孔子的仁德,因此,他活了73岁,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高寿。
  孔子曰:“仁者寿。”所谓“仁者内不伤性,外不伤物,处正中,形神以和,故昝征不至,而休嘉集之,寿考术也”。《中外要旨》里又说:“常观天下之人,凡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缄默者寿,盖回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孔子还经常教育他的弟子要“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养德爱护人,在中国历史上,不仅孔孟所倡导,道家老子、法家荀子,墨家墨子等,都把养德放在养生的首位,强调养生必先养德,养德之人方可言养生。他们都十分强调养生者,必先要施仁爱,要修炼自己的道德品行。许多事实都已证明,主张怀仁养德者,都能享高寿,如孟子、墨子均享寿80多岁。这些都因为他们的修养德行之深,没有私欲,始终保持宁静乐观的心态,生理活动平和舒缓,所以长寿。
  中国历代医学家,养生家都把修身养德作为养生的首要内容,养生必先养德。《黄帝内经》中写道:“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意思是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得享高寿,否则,被嗜欲,淫邪等牵累,思不合于德,行不合于道,就会受到灾难的侵害。唐代药王孙思邈指出:“古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会百行周备,虽绝药饵,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没有好的德行,无论服什么灵丹妙药,还是怎样去祈求,都不会延年益寿。宋代养生家邵雍在《言行吟》中说:“言不失仁,行不失义。”并指出“始知行义修仁者,便是延年益寿人”。养身必欲养德,养德必欲崇尚仁爱之心。清代著名养生家石天基说:“善养生者,当以德性为主,而以调养为佐。二者并行,不悖,体自健而寿命可延长。”明养生家王文禄在《医先》中说:“养德,养生无二术。”清代陆润庠在《百字铭》中指出:“养寿须修德,欺心枉吃斋。”明确指出养德与养生的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不仅渗透到各行各业的文化典籍中,而且渗透到中华民族的心理、风俗、习惯和各种人际交往的礼仪中,润育着无数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伟大的、革命的、优秀的人物。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的新时期,党中央又提出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要求我们要加强学习修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做个有修养而德高的建设者。
  有修养而品德高尚的人,需具备最基本的两个条件:首先要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其次能正确地善待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心中装着他人,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心为他人着想,做到与人为善,与邻为善,乐于助人,乐于奉献,并且不要求回报。正确地善待自己,学习他人优点,改掉自己缺点,这样做心里感到欣慰,从而增强对生活的自信心,心理平衡,身心就健康。
  事实证明:凡品德高尚者,心胸舒畅,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静动结合,生活有规律,精神饱满就能健康长寿。
  〖编辑:安然〗

推荐访问:养性 必先
上一篇:性功能食品 这些食品左右着性功能
下一篇:修身养性的日本“茶道”等|茶道修身养性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