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牧马人 在灵与肉的博弈中胜出

来源:初二 发布时间:2019-04-01 点击:

  拉丁谚语有云:“身体棒,点子高”,后人把这句话的因果关系颠倒过来加以发挥,于是又有了“没有健康的心灵,就没有健康的体魄”。灵与肉,究竟谁影响了谁?谁主导了谁?   
  心理疗法奇效迭出
  
  精神病科博士戴维・赛尔旺・施赖伯出了一本心理疗法专著《痊愈》,他在《痊愈》里大声疾呼的主题是:出现精神症状的患者固然需要心理帮助,而对那些患上传统概念上所谓“器质性疾病”――癌症、哮喘、艾滋病、心血管病的患者,心理疗法的介入也非常重要。无数富有说服力的事实已经证明,抚平患者的精神创伤,确实可以让他们获得继续活下去的勇气,重拾战胜病魔的信心。相对于垂头丧气的其他患者,他们不但普遍活得更长,活的质量也更高。
  戴维・赛尔旺・施赖伯博士和他的精神病科同仁对心理疗法产生浓厚兴趣,完全出于偶然。早年间,他供职于美国匹兹堡大学医院,在精神病康复中心主持工作,平日接触到的“器质性疾病”(比如说心肌梗塞、癌症)患者,经常伴有焦虑不安、情绪低落、夜里睡不着觉等精神症状。但是在那个年代,医生极少探讨精神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但一次会诊让戴维・赛尔旺・施赖伯窥到了新天地。
  那是一个65岁的老太太,三个星期到医院挂了三回号。每次来看大夫,她都被严重的支气管哮喘所折磨。当她第三次出现在大夫面前时,医院里所有呼吸科专家都一筹莫展,他们开始猜测:这个老太太的病根儿,会不会在其他地方呢?于是,他们请来了戴维・赛尔旺・施赖伯。
  这位精神病科专家回忆说:“我只从精神病科医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我问她,最近家里有没有发生什么大事?她说,在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短这些现象前一周,丈夫刚刚因为心梗弃她而去。自打丈夫过世,她便整天以泪洗面,喘气也越来越困难。我决定当着院里的实习大夫给她做一次EMDR(眼动催眠康复术)。我一边让她的视线随着我的手指而动,一边提醒她集中精力抓住身上发生的每一种感觉。猛地,老太太从梦中惊醒,她好像正呆在自己家里,丈夫的脸慢慢变白,变蓝……最后消失。老太太突然痛哭失声:‘他不见了。一切都结束了。’她渐渐像个正常人那样呼吸自如,哮喘转眼工夫就不见了。从那以后,她控制住哀伤,不再让自己为此寝食不安、形销骨立,再也不用三天两头跑医院了。发生在眼前的这一切,深深地刻在我脑海里。原来,精神创伤扰乱了她正常的生理活动,让支气管收缩异常,这就是引起哮喘的真正病根。”
  
  真的病由心生?
  
  身心健康,是我们衡量一个人身体状况好坏最常用的词汇。但是,并不是每个人(包括大夫)都能很好理解“身”与“心”之间的玄妙。
  如果说还没有确凿的研究表明,精神创伤可以直接导致某种疾病(比如说癌症)发生,但至少我们已经能够令人信服地证明说,紧张等精神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患者的康复。
  关于后一点,有动物实验为证。实验者选取两组老鼠作为试验对象,两组老鼠体内都带有癌细胞。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者不对甲组老鼠做任何治疗,对乙组老鼠则全部实施化疗。但是乙组老鼠又被分成两队,其中一队整天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实验者发现,尽管享受到很好的治疗,乙组中生活在紧张状态下的老鼠差不多都比甲组老鼠短命。虽然仅凭这个实验并不能断言说,乐观向上的精神就是攻克癌症的关键,但患者紧张低落的心情的确使治疗事倍功半。
  心理因素虽然不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唯一原因,有时候却可以起到主导作用。长期以来,胃溃疡被视为典型的身心疾病。1980年初,医学家在溃疡患者的胃里发现幽门螺杆菌,确定为胃溃疡的致病菌种。结果,这个发现反而让医学家更加困惑:是细菌,还是人的精神状态,导致了胃溃疡的发生呢?
  答案:二者皆是。精神紧张会引起胃酸分泌过多,或胃黏膜自身保护作用功能减弱,因而受到通常寄生于胃黏膜的幽门螺杆菌的侵害。胃溃疡其实是二者共同作用、共同激发的结果。发生在人类身上的种种疾病,大多如此。
  
  精神世界全面影响我们的肉体
  
  既然心理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如此紧密,为什么还是被众多医学家长期忽视呢?戴维・赛尔旺・施赖伯大夫所代表的一些专家认为,这要归咎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精神与躯体,或者说“灵”与“肉”,长期被视为巫婆神汉、江湖郎中的把戏。这种看法的影响一直或多或少地残留至今。
  精神世界全面影响我们的肉体,对此类观点持反对意见的科学家大有人在,笛卡儿就是其中的代表。他认为,精神与躯体仅仅通过大脑中的松果体建立起联系。后来,荷兰人斯宾诺莎(1632~1677,荷兰哲学家,唯理论的代表,认为只有凭借理性才能得到可靠的知识)证明了笛卡儿的错误。他的理论认为,精神与躯体只是一个实体的两种表现形式。时至今日,医学界进一步了解到,我们的躯体无时无刻不与心灵展开“对话”(这个所谓的“心灵”,就是大脑里缤纷的感情世界)。这种“对话”作用于我们神经系统的同时,也影响到脏腑所有器官的工作,甚至通过神经中枢影响到我们体内激素的分泌水平。免疫系统的活动也与我们的心理变化密切相关。
  1970年前后,戴维・赛尔旺・施赖伯博士针对免疫细胞进行过一系列试验,发现这些“天生杀手”的活动也受到主人复杂心理活动的影响。实验之前,免疫细胞被看做是冷酷无情的铁面判官,毫不留情地消灭组织里一切反常的东西――细菌、毒素、癌细胞。然而,在这些铁面判官的表面,博士惊讶地发现了特殊的感受器,专门接收来自大脑的神经递质。其结果就是:我们感情上所发生的每一次波动,都会直接影响到免疫系统的工作。最特殊的例子是,免疫细胞非但“不高兴”接收信号,还会向大脑释放出神经递质,反馈自己的“心情”。
  这种用来与大脑相沟通的神经递质叫做神经蛋白酶。它与那些大分子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以上两种均由脑细胞分泌产生)有所不同,身体里几乎所有细胞都能产生神经蛋白酶(我们常说的内啡呔就是医学家研究最早、知名度也最高的一种神经蛋白酶)。
  多年以前,发现了神经蛋白酶的医学家坎达丝・珀特在其著作《富有感情的细胞》一书中写下的一句话,至今仍发出耀眼的光芒:“人类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充盈着我们丰富的思想。”笛卡儿虽然否认精神世界与肉体组织之间存在复杂而充分的联系,但是“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仍然可以看成是对“灵”与“肉”之间关系的最好表述。

推荐访问:胜出 博弈
上一篇:体内脂肪怎么减 [别让体内的脂肪伤了你]
下一篇:不惑年_年过不惑须补肾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