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新形势

来源:三年级 发布时间:2020-09-22 点击: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新形势

 在过去30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尽管世人在评论中国时会有不同的声音,持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但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在世界媒体的报道中已成为出现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所有这些都能使人直接地体会到中国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

 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二是外部世界。综合国力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基础;外部世界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1.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世纪头8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2008年GDP达到 4.4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今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增长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

 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中国同国际社会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在反恐、防扩散、打击海盗等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3.其他主要力量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实力地位发生变化。美在伊战后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受损,国际地位和声誉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又使其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受到冲击。俄罗斯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欧盟一体化进程放慢,日本经济发展面临新困难印度、巴西等发展中新兴大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增大。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862亿元同比增长7,1%。在美欧日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一再表明,将继续同国际社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稳定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应有贡献。可以说中国一直在向世界传递着战胜危机的“中国信心‘’。

 2.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积极姿态和果断行动。大多数国家认为中国的一系列举措展现出了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感。欧盟财政规划和预算事务委员达莉亚?格里葆丝凯特的观点颇有代表性:“虽然具体问题如何解决还需各方的磋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这轮金融危机是无法完全得到解决的。”国际社会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可望在危机后进一步提升甚至有专家认为,“金融危机将成为中国从地区大国崛起为全球性大国的标志性事件”。

 变化三: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

 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拉开序幕。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深陷衰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从金砖四国的迅速崛起到发展中国家有一席之地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作为金砖四国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正从世界舞台不太中心甚至一度边缘的位置向中心位置靠近。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备受瞩目。美欧等西方国家主动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新兴大国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协调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维护其利益各国对中国的借重明显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话语权提高,在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谈判、粮食和能源问题等其他重要国际议题方面中国的主张和建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公开称:“历史学家将会审视2009年发生的一切.看到中国在稳定全球资本市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人们相信中国将成为国际舞台上更为引人瞩目的力量。

 变化四:“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

 此次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二、国际经济新形势——经济全球化

 ?

  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实质是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通俗地讲,是指世界各国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领域内的经济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广泛和密切,在资源开发、配置以及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应用方面,国际的分工和协作达到高层次水平。国际资本跨国流动越来越大。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致全球经济发展为一个不可分割、分解、分离的整体。这种趋势、进程称之为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贸易自由化的范围迅速扩大。

  1994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协议实现了贸易自由化,1996年基本实现了保护贸易自由化的措施,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员在全球范围更加自由、更大规模的流动。1997年,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主持下,有关国家和地区相继达成了基础电信协议、信息技术协议、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前两部协议将对信息市场和信息经济的发展直到促进作用。金融服务协议要求各国和各地区开放银行、保险、证券和金融信息市场,同等对待本国和外国公司等。1997年各国间实现商品及服务贸易额合计达6.7万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达到16.6万亿美元。这样,从货物到投资的各项服务的世界贸易自由化在有效地展开,全球统一大市场正在逐步形成。

  第二.金融国际化的进程明显加快。时间、地域、国界对资本流动已越来越不成为障碍。目前每年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实现的融资安排已达1万亿美元以上。

  第三.生产网络化的体系正逐步形成。作为经济全球化载体的跨国公司目前已有近5万家,其设在境外的分支机构多达30万家左右。这些跨国公司都是“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进行生产。

  第四.跨国投资的现象越来越发展。1970年国际间直接投资数额为400亿美元,1997年已达到4万亿美元。

  第五.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正加速发展。目前已有16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35个区域性经济集团。这些区域经济集团不仅内部的商品和资本流动加快,而且外部的开放程度也在提高。区域集团化相对消除了单个国家的个体独立性,并且使经济主体的数量相对减少,更加有利于全球经济一体化。

  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世界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第一.国际关系内容更加丰富,行为主体更加多元化。

  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中,政治和军事是核心内容,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主体是主权国家,国际关系就是主权国家间关系,非国家行为主体没有挑战主权国家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环境等非军事化因素的作用日益增强,极大地丰富了国际关系的内涵,以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为基本形式的非国家行为主体的数量增多,活动领域扩大,地位和作用空前提高,并且对主权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都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 第二.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得到强化,国际合作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经济全球化极大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全球观念、全球意识日渐深入人心。世界各国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他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彼此之间联系紧密,利益攸关。每个国家,每个人,都越来越以全人类的整体利益为着眼点,放眼全球,关注未来,提高人类的整体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以适应全球化所带来的划时代的变革。当今世界,不仅美、日、西欧发达国家在资金、市场、技术等方面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也建立了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消极影响,反过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稳定和长期落后也会拖累和影响发达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在处理经济、政治争端时,越来越多地采用合作的方式。“非此即彼”的国际交往法则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新观念。

  第三.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更加突出。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生存本身都或多或少地依赖于别的国家,这种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个别国家对整个世界的依赖性大大消除了战争因素,成为促进和平、防止冲突的重要保障,特别是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经济、科技竞争取代了军事对抗,有助于降低大国间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变化,进入了一轮增长的新高潮。因此,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了和平与发展这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第四.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多极化世界格局逐步形成。

  世界历史的事实证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体制和观念,特别是欧洲三大革命(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政治革命)的先进成果,一直是以加速度向全球广泛扩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由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受不同内外因素的制约,卷入国际化的程度不尽一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由此得到充分体现。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变。这个转变过程是以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为背景的。世界各国面临的机会和风险都大大增加了,原本就存在的不平衡将会加剧。大国之间的争夺日趋激烈,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开放、改革经济体制、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发挥后发优势、后来居上,从而确立多极化格局的经济基础。

  第五.国际机制的作用得到加强。

  全球化就是一体化,意味着打破疆界,把国际社会视为一个整体。但是,在一个主权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最主要行为主体的世界里,国家利益仍然是影响国际关系的最基本动因。各国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追求必然使全球化进程充满冲突和矛盾。因此,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利益,缓解矛盾,实现国际关系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国际机制就是适应这种要求,在协调国家行为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国际体制、原则、规范和动作方式。冷战的结束把世界上所有的不同类型的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卷入了全球化的大潮,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再是非合作的“零和关系”,而是互惠互利的合作竞争关系,结果是“多赢”而不再是“零”。昔日用来自我保护的制裁措施,可能成为既损人又不利已的“双刃剑”。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普遍要求国家行为的规范化和有序化,国际协调的需要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完善国际机制的条件趋于成熟。这不仅表现在全球化、区域化、多边性和双边性的制度化协调机制均有重大突破,内容涉及经济、政治、能源、环保等各个方面,而且表现在大量规范国际关系的运行体制、原则已被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和认可。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也有弊!

  首先看看有利的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资源得以冲破国界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这就为资源配置的更加合理和优化提供了前提。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廉价劳动力和广阔市场能够实现最佳组合,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程度加大。这些都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国际社会进入一个和平、协调、密切联系的时代。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参见俞可平、董卫平主编:《全球化的悖论》,P82.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在看到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一面的同时,当然也不能忽视它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一面。经济全球化的弊端是由进入国的初始发展水平和初始起点造成的。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世界经济主导地位的条件下,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也来自

 发达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多地是被被动地“卷入”这一潮流之中。理论上,经济全球化将给整个世界带来好处,为每个国家提供发展机遇,但这种好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分配是不可能平等的,引导全球化潮流的国家和被被动卷入全球化的国家之间在进入全球化进程时所付出的代价和从全球化进程中得到的收益方面必然是不平等的,有时候在某些方面差距会相当大。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的:“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

  各种各样的统计资料表明:就目前看,近年来加速发展的全球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受到主要按照发达国家意志制定的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约束和制约。而且,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政治经济化和经济政治化趋势,为某些西方大国肆意干涉他国内部事务提供了方便,这些西方经济大国在与发展中国家开展经贸往来中时不时地强调“人权”、“民主”等条件,并在这些条件下,制造借口,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制裁。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和途径,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给发展中国家。这是西方霸权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表现。

  总之,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广大发展中国家唯一的选择是大胆、主动地进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即使是暂时付出一些代价也应在所不惜。因为经济全球化毕竟是当今世界的发展主流,躲避它只能使自己更加落后于整个世界,长远看,付出的代价会更大。毕竟,全球化能够为所有国家提供发展的机会,能够把整个世界经济的“蛋糕”做大并使所有国家获得利益。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一定能使自己尽快地发展起来,从而根本改变自身的地位和境遇,加大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所以,经济全球化的前景是整个人类社会更加平等、更加一致、更加和谐!

 当前国际政治形势

 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我们不但要关注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同时也要正视潮流暗动的政治形势。

 冷战结束以后,大国割据基本上处于人们常说的“一超多强”局面。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多强”一般是指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美国综合实力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和国家集团无一能够与其比肩,造成大国力量对比的失衡状态。这种情况还会持续一定时期,但大国间正发生着力量消长的变化,逐步朝着均衡的方向发展。

 1.? 国际关系新变化

 美国凭借自己超强的实力,奉行狂妄的单边主义,妄图长期独霸全球。2004年8月宣布了进行全球部署大调整计划,力图在新形势下加强控制,建立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与安全。表面上看,美国霸气十足,不可一世,但在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势后面,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美国内心缺乏足够自信。“9.11”时间给美国敲了一响悲惨的警钟,而对伊拉克的战争,不仅没有增加美国的安全感,反而危机四伏,安全缺乏保证。美国人民大选中最终选择了布什,就是这种心态的反映。美国不顾世界舆论的反对,悍然发动了“打伊倒萨”战争,如意算盘是按照美国的“自由民主”改造伊拉克,进而以此规模改造中东,牢固控制中东地区以及石油资源。[3]但事与愿违。

  “多强”中最大的变化是欧盟的第五次扩大,虽然欧盟内部的“磨合”尚需较长时日,提高一体化的程度仍面临诸多困难,但其要害是内部还存在各种分歧,不能处处事事用“一个声音讲话。”但毫无疑问,这样一个庞大的“超级国家联盟“必将在世界事务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多强”中最大的变化是欧盟的第五次扩大, 以上各种变化,是多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与世界其他大国之间这种软硬势力的相对此消彼长,表明多边主义是一种客观现实,无疑将对单边主义的行经形成不同程度的遏止,有助于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 国际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布什在纪念“9.11事件”五周年的集会上说“今天的美国比五年前更加安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嘲弄。各种迹象表明,无论国际范围还是在美国本土,攻击或威胁这个超级大国的势力(及其人数),最近的这些年不断增多,美国变得更加不安全了。[4]

 的确,在当今社会,威胁国际安全的因素还存在很多。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比如伊拉克问题,巴以问题也持续紧张,冲突此起彼伏;非传统威胁也有增无减。与地区热点问题相比,反恐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则更是任重道远。此外,世界还遭受着其他类别的安全威胁。04年的禽流感、印尼大海啸,07年的美国飓风,乃至当今中国的汶川地震以及印度的风灾,都造成了数以万计的人丧生,造成了各种损失更是无法估计。

 但是这些严峻形式与冷战时期相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就拿冷战时期两极对抗格局为例。冷战时期是美国与苏联的东西方阵营对抗的两极格局,而后冷战时期的是美国(及其盟友)和主要是伊斯兰世界的强硬反美势力(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对抗势头。冷战的特点之一是它是在国家层面展开,盟友也是国家的行为体。而目前新的对抗趋势,既有国家之间的摩擦,也有非国家行为体与国家之间的较量,如“基地”组织等其他蒙面敌人与美国的抗争。

 3 中国日益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中国通过改革开放29年持续地经济发展,经济总量明显增大,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更加关联;(2)中国持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势力与各国平等互利合作,不单追求中方利益,而是立主双赢,并积极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共同发展,不断为促进全球发展和繁荣做出重要贡献;(3)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原则,伸张正义,更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和支援其他国家,充分发挥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国际影响日益增大。

 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如此迅速地发展壮大,难免会引起一些人的疑虑与敌视。中国发展在世界上存在正反两种反响,说明中国的国际影响增大。

推荐访问:当前农业农村新形势 政治经济 新形势 国际
上一篇:中国面临反补贴新形势
下一篇: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路径剖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