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统编部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四册《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来源:华图网校 发布时间:2020-08-29 点击:

 【9 2019 统编版】

 人教版高中 思想政治 必修 第四册《哲学与文化》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目录

 第七课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7.1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优秀教案 7.2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秀教案 7.3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优秀教案 第八课 《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

  8.1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8.2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文化发展与人类共同价值》 8.3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第八课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9.1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9.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9.3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综合探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理解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

 (3)理解文化的当代价值。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理解为何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科学精神:科学把握文化的当代价值。

 公共参与:积极主动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文化的当代价值。

 课前准备:

 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材料导入:

 根据以下材料,谈谈你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材料一:《易经》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材料二:

 1.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爱默生 2.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毛泽东 3.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周海中 4.文化来源于人,也服务于人。——区文伟 材料三:文化一辞,近世以来亦用以翻译英文之 Culture,二者内涵亦略可

 相通。Culture 源于拉丁文 Colere,原意乃指人之能力的培养及训练,使之超乎单纯的自然状态之上。至十七八世纪,此一概念之内涵已有相当的扩展,而重再指称一切经人为力量加诸自然物之上的成果。即:文化是指一切文化产品之总和。此相当于前文所述之最后一层引申义。

 二、什么是文化?

 1 1 )文化的定义 广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作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狭义: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有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思考:

 这些自然景观可否称之为文化?

  黄河

  珠穆朗玛峰 得出结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 材料: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毛泽东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出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 得出结论: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用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提示: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

 3 )文化与文明 材料分析:材料一:文明,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观念、工具、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法律、城邦和国家等等。由于各种文明要素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分布并不均匀,产生了具有明显区别的各种文明,具体到现代,就是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四大文明,以及由多个文明交汇融合形成的俄罗斯文明,土耳其文明,大洋文明和东南亚文明等在某个文明要素上体现出独特性质的亚文明。

 材料二:词语:文明 解释:

  ①同“文化①”:古代文明|商业文明。

  ②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有文化的状态:文明社会|避草昧而致文明。

  ③旧时指时新的、现代的:文明戏。

 根据材料,概括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结论:

 文明: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的标志。物质方面的进步称为物质文明,精神方面的进步称为精神文明,制度方面的进步称为制度文明,生态方面的进步称为生态文明。只要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

 文化:文化有先进落后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

 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知识拓展:文化与文明 ①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②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

 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

 ③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发展过程。

 ④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人类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化物化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既包括优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它们都是文化。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它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它是一个褒义概念。

 4 )

 文化的载体 出示甲骨文、陶罐、书籍 提出问题:根据图片,归纳文化的载体有哪些? 得出结论: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所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质形式。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

 三、文化的功能 1 )材料分析 湖南衡阳:文化决策惠民生 衡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华诗词之市和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如何弘扬这些优秀文化,让全市形成重文化、抓文化、用文化的共识呢?衡阳市决定实施“文化旺城”战略,让文化进决策。

 “十一五”期间,他们相继出台了《关于广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意见》和《衡阳市文化塑城实施纲要》等 14 个地方性规划和政策性文件,明确“全市每三年举行一次‘和风衡州’群众文化艺术节,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市体育运动会和农民运动会。市财政每年安排群众文体活动专项资金 200 万元,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进军文化项目……”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这些文化元素注入衡阳市各级政府的重大决策和百姓视野,大大调动了全民办文化的积极性。”衡阳市文化局局长李安元介绍说。一些“五下乡”、“公共大戏台”、“文艺进社区”、“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文化服务活动在衡阳蓬勃展开;一批像《南岳奇人王船山》、《蔡伦》、《夏明翰》等电视文艺作品正在投入拍摄制作。

 在衡南县松江乡太平村,年逾八旬的村民李安忠办起了“养浩”私家图书馆,藏书一万余册。周边 10 多个村的农民常年聚集在此读书看报。文化设施如众星捧月般装点乡村,全市基本形成了“乡乡有机构、村村有阵地、月月有活动”。他们先后改造利用农村原有的小屋场、礼堂、

 戏台等文化阵地 1340 余处,修缮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 个,新建“农家书屋”390 家。

 文化进决策,使衡阳的文化气息日渐浓厚。

 根据材料,谈谈文化的功能有哪些? 得出结论:

 1.引领风尚: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2.服务社会: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3.教育人民: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推动发展: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四、课堂小结: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2《 《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理解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科学精神:科学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公共参与:积极主动参与健康有益的传统文化活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走进社会,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品日盖多样,文化生活精彩纷呈。你是否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发展。

 本节课我们学习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二)讲授新课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板书)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板书)

 阅读与思考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

 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创立了多样和谐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阅读与思考 最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世界第八奇迹”的人,是时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1978 年,他第一次来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不禁赞叹:

 “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观赏后惊叹:“铜车马比我们宫廷的车马还要好!”约旦前国王侯赛因称:“这是人类的财富。”时任卢森堡首相的皮埃尔留言:“谢谢你们给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精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 6000 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 26 个文明形态,但是,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的文化。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

 为什么这些国家政要会对秦始皇陵兵马俑发出如此赞叹? 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中华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秦始皇陵兵马俑不但对研究军事史有着巨大的价值,而且对艺术史、科学史的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它再现了 2 200 年前中国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为世界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秦始皇陵兵马俑被称为“20 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它和埃及、希腊等地的艺术精品的不同之处是以磅礴的气势、巨大的规模、严整独特的艺术结构震惊世界。它使我们仿佛置身于秦朝,看到了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正指挥着千军万马,进行着统一六国的伟大事业。

 中华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说明了: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性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中华文化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板书)

 阅读与思考 观点一 传统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71.我们将失去精神家圆。

 观点二 传统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财富还是包袱?请用事例说明你的观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柏性的东西,如封建特权思想、等级意识等。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

 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柏”,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今天,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阅读与思考 有观点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教育、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价值。经济上,见利思义,民生为本,损有余而补不足;政治上,为政以德,民为邦本,任人唯贤,天下为公;文化上,和而不同,殊途同归,因俗而治;生态上,天人一体,回归自然,崇尚自然;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德智并重;外交上,协和万邦,讲信修睦,礼尚往来;等等。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主张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哪些当代价值。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3《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2)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和核心。

 (3)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4)理解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5)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科学精神:科学把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公共参与:积极主动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和核心、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走进社会,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品日盖多样,文化生活精彩纷呈。你是否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发展。

 本节课我们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二)讲授新课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板书)

 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板书)

 阅读与思考 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准刻艺术在创新的过程中发展,不仅表现为雕刻技艺更加纯熟、表现力日益突出,而且体现在用于雕刻的材质范围日益扩大,有石雕、玉雕、竹雕、木雕、沙雕、冰雕、果核难刻……

 甚至还有在头发丝上进行的雕刻。

 从我国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从古希腊神话、罗马史诗到欧洲中世纪的十四行诗、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以及 18 世纪、19 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品,都体现着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

 查阅资料,品读老子这句话,谈谈为什么在今天发展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以上述雕刻、文学等发展的事例来看,你认为该如何实现文化创新?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文化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文化创新是文化继承的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如何实现文化创新?①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③实现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正确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

 教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用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教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板书)

 阅读与思考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结合上述材料思考:什么样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租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全题。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教师: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矩。

 阅读与思考 2005 年 6 月 21 日,习近平在《光明日报》上利发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系统阐述“红船精神”。他指出:“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红船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查阅资料,说说“红船精神”是怎么形成的,它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

 教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求是什么? 学生: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

 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8.1《 《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民族文化的地位、作用。

 (2)理解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观。

 (3)理解文化多样性的地位、意义和要求。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科学精神:科学把握文化多样性的地位、意义和要求。

  公共参与:正确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民族文化的地位、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文化多样性的地位、意义和要求。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如何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正确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正确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本节课我们学习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二)讲授新课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板书)

 一.文化具有民族性(板书)

 阅读与思考 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杰作遍布世界各地,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

 不同的建筑艺术、舞蹈艺术、体育运动项目、语言文字等,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请举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与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共同组成了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化。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的,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且,要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的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习的目的。由于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具有修身养性的功效,因此,它在世界上有着广泛影响。

 教师:民族文化的地位是什么? 学生: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教师:民族文化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有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教师: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学生: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二.文化具有多样性(板书)

 教师:比较 29、30、31 届奥运会会徽的异同,解释它们各自的文化印记。为什么不同的奥运会承办国设计出不同的会微? 学生:历届奥运会会徽的图案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志,即相互套连的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同时衬以表现奥运城和东道国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传统等特点的主体图案,使人一眼就可看出奥运会举办的时间和地点。

 北京 29 届奥运会会徽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主体为上部大红底色的白色"京"字图形,约占整个会徽的 3/5。"京"字形状酷似汉字的"文"字,取意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整个"京"字图形为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京"字图形下是黑色的英文"Beijing2008"字样,其下是奥运五环标志。北京2008奥运会徽形象独特,英文的"北京"和2008年以及奥运五环,将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

 英国伦敦的第 30 届奥运会徽利用形似碎玻璃的"2012"通过变体形式成了会徽的主体,表示举办地点的"London"和奥运会五环标志被嵌在第一个"2"和"0"。伦敦奥组委称,这一强有力的、现代的会徽象征着富有活力的奥林匹克精神及其能感染全世界人民的能力。图中五

 大块图案象征着北美洲,亚州和欧洲,南美洲,大洋洲(中间的小方块),以及非洲(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蕴含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齐聚伦敦的含义,而这些图案又巧妙地变形成"2012"的字样。

 巴西里约 31 届奥运会的会徽是三个连在一起的抽象人形手腿相连,组成了里约著名的面包山形象。体现了里约的特色和这座城市多样的文化,展示了热情友好的里约人和这座美丽的上帝之城。会徽设计基于四个理念--富有感召力的力量性、和谐的多样性、丰富的自然性和奥林匹克精神。

 教师:文化多样性的地位是什么? 学生: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教师: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教师: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8.2 《文化发展与人类共同价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化交流的意义和要求。

 2.明白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3.知道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

 4.了解文化交融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

 2.了解文化交融的意义。

 课前准备:

 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观看“一带一路”中意文化交流画展,思考文化交流的意义? 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文化差异,促进文化交流? 二、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一)文化交流的意义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文化交流的要求 (1)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2)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三、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1)综合探究

 材料:苏绣是苏州刺绣流派中的一支,它的独特之处是常以西洋油画中的人物肖象、风景等为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和明暗关系等技法用于刺绣技法中,

 使得绣品立体感强、生动逼真,典型地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结合。

 思考:结合上述材料,阐明文化交融如何促进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2)文化交融的意义 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对本国而言: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

 对世界而言: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3)课堂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请就中国某一方面的文化成就向国外友人进行简要介绍,使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四。课堂小结

 1.为了进一步做好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文化部推出新版官方英文网站——中国文化网。该网站在设计上融合了中国文化特色和国际流行元素,突出网站的实用性、时尚性和交互性,注重与微信、微博、脸书等新媒体的互联互通。该网站(

 )

  ①融入时代元素,增强了中国形象的现代感

 ②融入传统元素,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③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化理解

 ④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促使中外文化趋于同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2."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文人李叔同创作的《送别》里的歌词,其实《送别》的曲调适自美国作者奥德威所作歌曲《梦见家和母亲》。上述材料表明(

  )

 A.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逐渐趋同 B.不同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C.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D.艺术家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归属感 答案:C

 8.3 《正确认识外来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面对文化多样性应该坚持辩证的观点,即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发展中华文化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即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教学重难点:

 1.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发展文化要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课前准备:

 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思考:你认为以下观点存在哪些不足和局限? 全盘西化论 认为:"中国的问题根本就是整个文化的问题",中国文化的出路就是要中国文化彻底的西化。

 文化复古主义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道就不能丢弃,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要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恢复"儒教",返回孔孟之道,在全社会提倡尊孔运动,倡导诵经复古;四书五经就是当代文化,只要念好四书五经,就能够建成文化强国。

 结论:全盘西化论: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文化复古主义: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接受任何外来文化和新文化,是“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表现。

 启示:文化创新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的错误倾向。

 (2)综合探究:

 材料: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

 ----毛泽东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 思考: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外来文化? 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我们应该秉承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与偏见,加深对自己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二、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1)综合探究 材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思考:我国指导思想发展的相关材料对发展中华文化有什么借鉴?

 发展中华文化的具体做法 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发展中华文化,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2)课堂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请就中国某一方面的文化成就向国外友人进行简要介绍,使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三、课堂小结:

 1.电影《大圣归来》票房刷新国产动画 50 年新纪录,有专家指出《大圣归来》从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汲取灵感,大胆创造,合理想象,体现出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这表明(

  ) ①文化自信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博采众长,才能够更好继承发展民族文化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④要大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2.

  2.《中国好声音》是一档从荷兰引进的节目,原节目模式的开发商为浙江卫视提供了几百页的节目制作宝典。《中国好声音》节目组考虑到中国观众除了听歌唱,还喜欢听故事的收视习惯,增加了更多对歌手背后故事的挖掘。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实现文化创新,需博采众长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充分吸收外国的文化成果

 ③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吸收外来文化一定要保持民族特色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D

 9.1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2.知道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明白中国文化发展经历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阶段。

 4.知道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

 教学重难点:

 1.明白中国文化发展经历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阶段。

 2.知道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

 课前准备:

 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思考:回忆必修一的相关知识,说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背景、以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思考:回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探讨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起了什么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3.思考:回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探讨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起了什么作用?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4.革命文化 又称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是革命实践的伟大创造,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优良传统和品格风范的集中体现,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它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不同阶段,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不同的表现形态。这些革命文化,是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是中华精神的革命创造与薪火相传,永远闪耀着光芒。

 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5.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的文化创新,它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基础上建立,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实际,吸收国外文化有益成果,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性的先进文化,这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立与发展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实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和开放性、包容性的有机统一,有力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的优越性所在,也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动力。

 思考: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6.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材料一: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就会孕育和滋养与之相应的文化。

 材料二:如果抛弃优秀传统文化,割裂民族文化血脉文化发展,文化发

  展就会像无根浮萍,断线风筝迷失方向。

 材料三: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从而形成了世界文

  化的多样性。

 材料四:当前,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

  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 1.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上述视角,进一步阐明"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道理。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决定因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2.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我们如何判断一种文化是否具有生命力呢? 判断标准: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3. 小组探讨: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强国之路”的理解?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才能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才能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

 资源相匹配。

 三、课堂巩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就在于(

 )

  ①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②推动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继承传统的一切文化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A.是复古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要求 B.关键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是由建设文化强国这个路径决定的 D.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答案:D

 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体、根本目的和措施。

 2.明白文化与时代的关系。

 3.知道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4.理解实现文化创新发展需要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教学重难点:

 明白文化与时代的关系。

 理解实现文化创新发展需要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课前准备:

 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中心 1.综合探究 成立于 1957 年的乌兰牧骑是活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种小型文艺演出队,"乌兰牧骑"在内蒙古语中...

推荐访问:单元 文化 思想政治
上一篇:學党史网上知识竞赛1
下一篇:《开题报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