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论文】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的论文

来源:新西兰移民 发布时间:2020-03-27 点击:

  生活——语文教育回归的路标

 内容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一切以儿童为中心,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等,让每一个学陶的语文教师明白了老师应该怎样去教语文,学生该怎样去学语文,师生又该怎样去用语文,语文来源于生活,这就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语文天然又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这就告诉我们也要实现生活“语文化”。

 关键词:语文   生活化    生活   语文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创新教育理念、探究性学习理念、合作型学习理念等已经深化到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实践中。新理念为语文新课程改革起到了动力的保障,正当我们在如火如荼地深化改革,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尘封了几十年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如春雷召唤着春雨滋润大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一切以儿童为中心,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等,让每一个学陶的语文教师明白了老师应该怎样去教语文,学生该怎样去学语文,师生又该怎样去用语文,语文来源于生活,这就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语文天然又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这就告诉我们也要实现生活“语文化”。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一)以课堂为起点实施教学生活化

 1、联系生活进行充分感悟

 由于儿童活动区域的局限性、生活积累相对贫乏,一些教材在教学时需要与学生生活建立一种联系,引发心灵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先进技术,控近时空距离,把现实生活的生动场景再现于课堂,使学生获得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如教学《我家住在大海边》,可把绮丽的海岛风光通过课件再现于学生面前,学生与生活感应,各种想象如潮水奔涌而出。

 感悟还是一种感觉的迁移。我们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想象,体验未曾经历的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了体验邱少云在烈火中受煎熬的痛苦,教师可调动学生的相似性体验:“你们见过熬油吗?”孩子们一顿,不忍心地说:“烈火烧身也会熬些油来。”“是啊!从活生生的人身上熬出油来,是一种怎么样的痛苦呢

 ?”教师的语言强化了与学生原有体验间的联系。在随后的朗读中,学生读得情真意切,眼睛里闪着晶莹的泪光。情感的升华源于生活得以实现。

 2、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创设问题情境,考虑学生原有的生活基础,并努力儿童生活与文章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激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1)揭示矛盾。文中生活与现实往往会有一些矛盾,有的属表层性的矛盾,是由于不理解或片面理解的情况下产生的错觉,这样的矛盾,往往可以成为学生深刻理解的铺路石,如教学《飞夺**桥》,可先出示一幅反映红军行程时速的示意图,然后提问:“凭我们的生活经验每小时走五六里路并不算快,课文中怎么能讲‘飞’呢?”在强烈的探求欲望的驱使下,学生深入研究了红军行军途中面临的重重困难,并考虑到这是二十多小时不间断行军的平均时速,自然就深刻、全面地理解了红军“飞”的神勇。(2)寻找相关。创设的问题情境,努力与学生的生活沟通起来,与文本信建立联系,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果来到了你家,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达了自己美好的愿望。然后让学生听九岁儿童刘倩倩写的那道卖火柴的小女孩来我家做客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了一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教室里静静的,学生的心灵被深深地打动了。

 3、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

 语文要为生活服务,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学生的生活意识,培养生活能力。

 首先,表现为再现文中的生活情境。如对话集中的片断可以创设对话情境,根据课文描写的生活进行模拟性对活,将枯燥的朗读、背诵、复述演泽成情绪盎然的生活,如学了《海底世界》后,请学生当导游游览美丽的海底世界。或者根据课文的生活背景,创造性地进行某一细节的补白,如教学《啄木鸟和大树》,请学生以表演的方式补出大树临死前后悔的言行,学生兴趣盎然,一只“小鸟”飞来了,吃惊地问:“大树先生,您去年还那么年轻力壮,现在怎么啦?”“大树”有气无力地说:“我快要死了,亲爱的小鸟,永别了!”“不!不!大树先生,您别着急,我去请啄木鸟大夫。”“小鸟”欲飞走,“大树”深深地叹了气,苦笑着:“没用了!当初不该不听啄木鸟的话,现在来不及了,我真是自作自受。”……在创造性地再现生活情境的同时,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言语表达顺畅了,表演才华施展了。

 其次,表现为创设文外生活情境,所谓文外生活情境,是指创设的情境并非文章中所描写的,而往往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生活场景,是语言实践的一种凭借。如上《落花生》后,开展“辩论赛”,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辩论:“现代社会,你想做苹果那样的人,还是做花生那样的人?”学了《小珊迪》后,给学生讲述《三次逃票》这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在德国求职的中国留学生遭到了20名家公司的拒绝,原因是网上记载着他在德国留学期间乘坐公共汽车曾三次逃票的事实。中国留学生吃惊地说:“逃三次票算什么?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吗?”德国老板郑重地说:“是的,先生,您不缺文凭,不缺知识,不缺能力,但我们认为您缺了一样东西,正是您缺的这样东西,让我们德国人不敢聘用您。”教师然后问学生:“他到底缺少了什么?”学生实话实说,旁征博引。最后请学生给那位中国留学生写一封信,让学生语文,也学生活,学做人。

 再次,表现为重视作文中的交流,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有热点,值得思考或众说纷纭的话题很多,让学生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从自己对生活的积淀和感悟出发,说真话,抒真情。可以找类似《关于减负》、《奥运之歌》、《我看“法轮功》这样聚焦社会政治、人类发展等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进行交流,做生活的主人。

 (二)以作业为桥梁扩展生活化

 作业除了有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应发挥作业的桥梁功能,通过作业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发展语文能力,培养生活才干。生活化的作业可以在以下几种形式中做些尝试:

 ----查考型  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查阅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搜集屈原的诗词进行赏析,了解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并动手所粽子,表达对屈原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探究型  是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明确学习目标下的实际探究活动,学了《苹果落地》后,让学生学习列宁专心思考,认真研究的品质,寻找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深入研究,并把研究过程写成观察,如《大树的叶子为什么有稠密之分》、《泡泡为什么会飞》。

 ----创编型  学了《将相和》后,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画连环画;学了小数点后,可请学生编童话《小数点漫游记》;学了《秋天的画》后,画一幅秋景图。

 ----鉴赏型  根据教师提供的欣赏资料及线索背景进行鉴赏活动。如学了《草船借箭》、《**之战》后,鼓励学生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学了《**山水》《长城》等课文后,让学生收集与课文联系的图片进行欣赏。

 (三)以活动为凭借,全面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海洋。陶行知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即教育之场所。”《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堂,又要扩展时空,延伸触角,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让学生综合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1、挖掘、教育资源

 校外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一类是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都蕴藏着趣味、知识和神秘,为孩子们创造了广阔的生活空间。二类是现代公益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各种标牌广告,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的生活气息。三类是现实社会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要用到语文,我们要勇于挖掘,利用教育资源。

 2、拓展语文活动

  “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校外远足,让学生饱览祖国大好风光;社会调查,把握四化动脉跳动;公益活动,激发人的爱心;民间采风,了解风情人物。让学生与社会生活感应,与自然欢娱,体察社会气息,如为商店设计广告词,帮不识字的老年人写信,开展“冬季考察活动”、做一天“实习小营业员”,动手做贺卡并设计祝福语……在学习做人中学习语文,并把学到的知识、技能为生活服务,使语文学习之流回归社会生活的海洋。

 OQ:N;Z\

  aFCw*Nb0     将教学活动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之中,就将教学的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不但学会了学习,更体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这样与生活的“对话”,更让语文教学有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这更验证了这样一句话: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来源于语文。L+_6XW` C6G0 %n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1.日常生活“语文化”

 刘国正说过:“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是的,在语文教材中就编写了一些“多功能课文”,如《打电话》、《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等,使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了起来,为生活实践服务。“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确,语文的足迹走遍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看报刊杂志,听广播电视,读中外名著,赏名胜古迹……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书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勤记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2.班级生活“语文化”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一星期,语文课的节数毕竟有限,我们单靠语文课来学习语文,那是远远不够的。近几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实现班级生活“语文化”,就是一边搞班级建设,一边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实践语文;一边进行班级教育,一边让学生进行语文用法训练,真可谓一举多得。如:新年到了,让学生抒写《新年的希望》;艺术节最佳主持人选举,让学生上台作竞选演说;运动赛场,小记者采访记录精彩瞬间;读书节,介绍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还时常出墙报、编手抄报等等。闲余时间,学生喜欢静静地看书作为自己的娱乐。由于学语文、用语文如奔腾的血液流遍了班级的生活,一篇篇感情真挚、内容鲜活的文章诞生了,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这就是班级生活与语文素养和谐统一的结晶。

 3.社会生活“语文化”

 教育家吕叔**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这就告诉我们“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小公民的责任。

 比如在学生学习《扬氏之子》一文后,明确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我就教育学生做个有心人,走进公共场所,搜集提示语和广告词,如“严禁践踏草坪”显得比较生硬,该怎样修改,使之富有情趣,打动人心,更有利于我们的和谐社会;又如“别踩我,我怕疼”,显得生动,富有语言魅力,值得我们回味。这样,不但有利于语文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社会上语言文字的美化。这样语文、生活双双有利,何乐而不为呢。

 总而言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让语文教学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顾黄初

 2.《展开双翼,才能腾飞》  刘国正

 3.《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1版

  

推荐访问:论文 教育 生活
上一篇:[欢迎省教育督导评估专家组检查欢迎词] 检查组欢迎词
下一篇:[2017冬季运动会活动方案]幼儿园冬季运动会活动方案及文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