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浅析_市场经济是

来源:日本留学 发布时间:2020-03-14 点击:

  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浅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住房问题日趋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自市场经济伊始,随着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住房制度也几易其形,从最初的实物分配到其后的货币化,再至今日住房保障体系初见丰富,在经历市场经济带给社会资源及人民收入分配巨大变革后,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住房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发挥了应有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如何在发展中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依然保持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支撑作用,如何保证其在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对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作初步探析。 一、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成长的经济背景 自1978年我国建立以经济建设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以来,我国的住房改革经历了实物化向货币化的过渡,尤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城镇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保障性住房呈现出商品化、社会化的趋势。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劳动力的流动更加具有趋向性,竞争机制不断完善,加上国家政策的倾斜,房地产市场得到了进一步解放,一些社会资源开始进入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范畴,这使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从国家“一揽子”承包,向“国家+社会+个人”的模式发展,这一方面符合我国社会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基本国情,也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资源的配置向着更合理的方向靠拢。如今,我国已基本建立以“低水平、广覆盖”为目标,“市场+政府”的住房保障体系。 二、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住房保障制度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与之相配套的各项保障措施也都尚不完善,我国住房保障的施惠方式、范围、力度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1.城镇化水平参差不齐给住房保障规划带来困难 由于我国现有的住房保障制度仅仅保障了城市人口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而生活在城市中的中低收入农村人口却在给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无法享受住房利益。据统计,我国2009年的城镇化水平仅有46.9%,远低于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并且在我国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呈现出明显差异。而这个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每年以不低于8%的速度发展愈加严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外向型及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同时,区域间的人才流动规模也急剧增大,而我国现有的住房保障政策使这部分人群的住房需求与当地住房保障覆盖能力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矛盾。一方面这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转型所必然付出的代价,另一方面这也是我国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结果。 2.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统筹来源市场化程度不强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列在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措施的首位,并提出中央拟安排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632亿元,比上年增加81亿元。虽然,政府在保障性住房项目上加大了资金筹措力度,但是与此相对的是,一些急需解决保障性住房问题的地方政府公共财力却捉襟见肘,无力开展动辄上亿元如此大规模的房地产项目。因此部分地区提出类似“土地换项目”的开发思路,允许部分企业以建设保障性住房项目为成本进行商业房地产项目开发,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项目资金筹措的问题,但是这也让政府在项目建设上失去了部分话语权,导致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出现效率、质量等问题。但在更多的地方,保障性住房项目资金来源问题仍然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方,政府既要实现公众住房保障需求,又要防止社会资源侵蚀这一带有公益色彩的领域,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 3.保障性住房政策未与经济形势变化形成动态关联 在我国连续十年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税收、金融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人们的收入及消费水平也在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发生着改变,而当前我国的住房保障政策措施呆板、保障方式、水平、范围并未考虑国家变化中的经济形势下居民的真实收益状态,无法反应居民的真实生活水平,而同期的利率水平、通货膨胀率、税收状况等因素都在间接影响对居民的收益、消费方式与购买力的判断,尤其在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房地产领域,这将影响对保障性住房准入、补偿等一系列标准的认定,在我国市场经济收入分配、金融、税制改革中,如果没有考虑上述因素,那么住房保障体系建立的根基将不稳固,保障效果将不尽人意。 三、应对我国经济体制内住房保障制度问题的措施 1.大力推进城镇化速度,加快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步伐 城镇化一直是解决住房保障问题的一个瓶颈,城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住房保障的覆盖面和覆盖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反映了地区的发展水平,这是住房保障体系“力”与“面”重要的两个侧面。根据发达国家城市化经验,我国未来的城镇化率应该在70%,按照这个速度我们将在未来转移2-3亿农村劳动力人口。这将深入影响我国今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格局。为此,国家应积极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破除城乡二元的户籍分割的格局,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扶持力度,完善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机制,进一步解放城镇生产力,统筹好城乡发展,使区域内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规划得到统一。 2.用市场化手段解决保障性住房资金筹措问题 保障性住房是关系民生的公共项目,国家在这个项目保持主导地位是职能使然,但是在当今的经济体制下依然沿用“完全用公家的力量解决公家的问题”这样的思路已经不合时宜。因为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对于公共品而言市场机制依然有最佳配置手段。因此,政府应引入竞争机制,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公共项目的建设上来,通过优胜劣汰保证相对最好的企业参与到公共项目上来。但是,这样做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在此缺位,相反,政府应提前做好制订项目运作规则的工作,只有通过制订科学、完善的土地划拨、资金运作、收益分配等运作规则才能规避企业运作公共项目的风险,保障项目的利益。同时,通过分解项目也可规避企业在保障性住房项目上垄断的可能。此外,上文所提的“土地换项目”的办法虽不失为解决项目资金的一种举措,但是毕竟有其局限性,如果能解决好监管问题,对于公共财力不强的政府仍可作为配套资金筹措方式的一种选择。 3.建立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动态调整机制 如今保障性住房政策的一大弊端就是不能完全合理的覆盖“应保”人群,为此,政府部门应设立保障性住房市场环境的评价、监测体系,将保障性住房政策与经济形势、市场环境对接,以2-3年或经济形势大幅变化为一个周期,对保障性住房的准入条件、保障方式及范围做出调整,真正实现“应保尽保”。但是,调整周期不可太密,以免失去政策的严肃性与可靠性。如有条件,应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由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及时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搜集和反馈,重在监测政策执行的问题。只有将政策与实际情况严密对接才能保证保障性住房制度得到真正完善。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显著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它体现了公有制为主体的绝对地位,与此相匹配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都鲜明的彰显了这个特色,这也决定了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建设与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息息相关,而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势必影响对制度未来建设趋势的判断,因此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分析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方向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文分析,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均衡、市场化程度还不够成熟,与经济制度关联的许多社会保障制度也在随之不断完善。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切中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脉”才能给正在成长中包括住房保障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症下药,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把握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判断好经济发展形势,以变应变,促进我国住房保障措施更合理、体系更丰富、制度更完善。

 

推荐访问:浅析 制度建设 市场经济
上一篇:各大高校王牌专业_从北向南高校王牌专业浅析
下一篇:[我国房地产限购政策浅析] 买房限购政策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