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研学:研学旅行的高层级样态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24 点击:

陆 云,仲 文,林 洁

(1.广西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23;
2.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北京,100872;
3.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柳州,545000)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1]之后,教育部在 2017 年 11 月发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公示名单[2],使这项具有很强实践育人功能的校外实践活动,以主题教育活动的方式进入中小学课程体系,这符合基础教育课程开发范畴。[3]作为面向社会及未来的育人方式,研学旅行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研学旅行最大的意义,在于组织学生离开熟悉的、长期生活的地区,到新的、陌生的环境中观察、体验、学习。“旅行”跳出的不仅仅是熟悉的生活环境,更是学生的“心理舒适区”。通过旅行,青少年能够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形成在新的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6年以来,研学旅行已在全国各地迅速推进。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946所学校、3.3万名家长进行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施情况调研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学校参与率平均为38%,2018年已达到50%。[4]但是,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研学形式化、肤浅化的问题。例如,王晓燕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出现了简单的“教育+旅游”、粗放的“讲解+参观”、拼凑的“主题+活动”、随意的“景点+课本”、夸大的“宣传+包装”,有走向旅游化、形式化、碎片化、肤浅化、功利化的倾向。[4]

其次是课程没有形成体系的问题。张敏等人指出:“研学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尤其是直接面向学生的研学旅行课程同质化、无序化、不规范化现象严重,当前的研学课程多集中于以研学资源为核心的具体课程开发,不论是空间层面上以乡、县、市为整体的区域性课程体系,还是组合层面上研学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对接,都缺少系统性的整合划分。”[5]从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实践来看,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研学旅行最终没能生成具备主题序列性和主题模块的课程体系,现实操作中,缺乏统领、主题过于单一、主题序列性不明显的现象十分严重。[6]

最后是缺少区域规划和统一管理机制的问题。地域之间的研学旅行发展不平衡,如至2022年底广西共有自治区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37个,营地18个。从基地类型来看,自然生态类占37.09%,优秀传统文化类占31.46%,国防科工类占13.62%,国情教育类占3.76%,革命传统教育类占7.98%。从区域分布来看,最多的桂林市有71个基地,而最少的防城港市只有2个基地,只占桂林市的2.80%;
其次是贺州市6个,梧州市7个,河池市9个,占桂林市的8.45%、9.86%、12.68%[7]区域内部的基地类型也很不均衡。例如,广西桂林市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00个,其中,自然生态类占56%,优秀传统文化类占30%,革命传统教育类仅占2%,国防科工类仅占4%,国情教育类占8%。湖北省武汉市43个基地营地,红色研学基地只有4个,占比不足10%,再次突出了研学旅行结合地方进行规划的必要性。[8]由此可见,在发挥地方特色的同时,相关部门还需要重视统一管理和整体规划,根据本地资源、人才培养需求等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并制订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进行规范管理,以科学有效地推进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以上问题导致研学旅行的进一步大范围实施和深化推进遇到困难,因此,学界借鉴“全域旅游”提出“全域研学旅行”的概念,尝试突破研学旅行持续深化发展的瓶颈。但是,到目前为止,全域研学旅行仍然没有取得广泛共识,全域研学旅行也没有标准的定义,只是大体上有以下几个说法。

李先跃等人认为:“全域研学发展以全面育人观构建全域研学目标体系,以全要素整合构建全域研学课程体系,以全方位服务保障全域研学体验场域,以全员参与构建全域研学协同育人机制,以全业融合助推全域研学可持续发展。”[9]

史双全认为:“全域研学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研学旅行为着眼点和突破点,对区域内文化、产业、生态资源进行有机整合,通过产研融合实现公共服务、机制体制、文明素养、文脉传承、品牌宣传等全方位和系统化的提升,在服务综合实践教育的同时,推进素质教育和区域发展互促的一种发展策略,也是全域文化旅游发展的一种新业态。”[10]

“全域研学”和一般研学的不同体现在“全域”上。全域研学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达到组织的全域建构、资源的全域利用、人员的全域参与、学段的全域覆盖、活动的全域统筹、课程的全域融通的研学旅行样态。全域研学是与全域旅游相呼应的一种“旅游+”创新业态,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政府规范、务实、有效地组织相关部门和辖区所有学校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全员参与、所有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和研学服务机构统筹支撑,“研”“学”“旅”深度交融的校外教育活动。

全域研学旅行具有3个特点。第一,全域性,即在一定区域内达到组织的全域建构、资源的全域利用、人员的全域参与、学段的全域覆盖、活动的全域统筹、研学的全域融通。这是研学旅行纵深发展的高层级样态,有利于直接推动研学旅行进入更全面、更深入、更有成效的层次。第二,协同性,即区域内参与研学旅行的教育、文旅、环保、交通及相关的生产、经营、服务等产业,均在统一领导下协同创新,推动打造高质量、高效能的研学旅行品牌。第三,创新性,即基于政府统筹全域协同达成的资源丰富性、课程多样性、人员多元性,有利于打破研学旅行管理的简单化、研学旅行课程的单一化、研学旅行线路的重复化等固有障碍,实现研学旅行的创新。

基于这些特点,全域研学旅行成为目前研学旅行的高层级样态。深入研究和持续推进全域研学旅行,能够引领研学旅行向纵深发展。

全域研学旅行不仅能推动研学旅行自身的发展,而且能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最终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推动研学旅行向更高层级样态发展

全域研学旅行的重点有四:一是在政府统筹下的区域部门联动,解决研学旅行零散无序、持续力弱的问题;
二是整合区域资源,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建设不同类型的研学旅行基(营)地,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课程,设计具有区域特色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
三是以课程开发为导向开展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建立不同层次和梯度的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团队;
四是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学旅行基地考核和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全域研学旅行对区域教育整体成效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促进研学旅行的管理、课程、人才、产品不断升级发展,从而达到更高层级的产业样态。

(二)实现育人方式的变革

研学旅行是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获得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也是落实“实践育人”“协同育人”,打通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路径。以体验式教学为导向,综合知识科普、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自然观赏、文化娱乐、交流协作、成果展示与分享等实践活动方式设计研学旅行,能够在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与全方位发展的基础上,为教育改革提供借鉴、提供实例,优化改革方案。[11]研学旅行能够有效地打破分割学科的壁垒,跨越教室空间与社会生活的距离,突破教材形式与容量的局限,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亲身探索体验中获得成长。同时,学生在研学旅行途中会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对所遇到的学习困惑与挑战充满主动的积极态度,从而开始享受学习而不是被家长或教师逼迫而被动学习。[12]因此,研学旅行能够推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从教室、课本的封闭学习转变为开放式学习,从单一学科学习转变为综合性学习,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育人方式的变革。

(三)推动文化旅游等产业振兴

全域研学旅行能够推动研学旅行走向更高层级的样态,直接带动旅游行业的发展。首先,全域研学可以带动“旅游+”模式更加多元化。其次,全域研学可以成为区域开展全域旅游的有效抓手。研学旅行开发的以区域内全体中小学生为对象的综合实践校外教育产品,能够激活传统旅游业态的人文价值,拉动以学校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家庭亲子游、周末游和夏令营为辅的全域研学旅行新业态,打造新时代旅游产业新热点。最后,众多相关产业均可融入研学旅行,为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让研学旅行也成为产业发展的亮点和新的增长点。例如,广西柳州市的螺蛳粉小镇开发了包含大米种植与米粉加工、螺丝养殖与捕捞、竹笋采挖与腌制、螺蛳粉烹煮与品尝、产品宣传与网络销售等全产业链的研学旅行与劳动课程,不仅助推了螺蛳粉产业的发展,而且间接带动了农业、林业、物流、商贸、餐饮、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再如,曲阜市“三孔”景区针对小学低年级,依托深厚的儒学文化底蕴及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开发知识科普型和文化康乐型研学旅行产品,优化朱砂启智、击鼓明智、启蒙开笔等仪式,引导学生开启识字习礼;
针对小学高年级,依托国家森林公园、夫子洞、圣水湖等旅游资源,开发自然观赏型和体验考察型研学旅行产品,通过研学旅行产品促进学生对书香曲阜的认知[13],打造了具有示范意义的研学旅行品牌。

(四)助力乡村振兴

研学旅行的内容包含在地化教育属性。具备在地化教育属性的农村研学旅行能够根据地方特色打造出系统的课程体系,农村研学旅行的发展就能够突破教育公平的困境,成为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14]农村研学旅行不仅可以促进乡村经济振兴,还能促进乡村的人才振兴、教育振兴、文化振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添活力和动力。例如,丹寨万达小镇“拥有7项国家级、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动将非遗与研学旅行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文化熏陶型农村研学旅行的发展路径……累计接待游客和研学团体2000万人次,依靠非遗形成的文旅产业,带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近120亿元”[14]。

(五)促进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

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途径很多,包括校内教育中的专门主题教育和融合教育、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校外实践活动的浸润等。研学旅行是操作性较强并能够持续实施的重要抓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与研学旅行中的国情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自然生态教育、国防教育等结合起来,并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格局的高度统筹、审视、提升研学旅行的内涵与价值意蕴,使学生获得全新的认知、体验和感受,能从眼前的具体事物、单一事件、零散思考,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拓展到更宽广的视野,逐步形成政治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经济认同等。

开展全域研学旅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起一套规范、有效的运作模式,充分调动区域内各相关主体的积极性,真正有效地盘活资源,实现协同创新、合力共赢的目的。

(一)管理模式创新

由于涉及行业众多,实施过程复杂,全域研学的持续推进,需要做到全域统筹、多方共建、全员参与、专业运营、统一评价。

1.全域统筹管理

由政府部门牵头成立专门机构,将教育、文旅、交通、农业、科技、发改、组织、宣传等各个领域和相关部门联合在一起,协调管理,协同创新,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全域研学旅行。

全域研学旅行的覆盖范围广,关联的领域和相关部门多,关系千百万研学旅行学生的安全和成长。要确保全域研学每个环节都推进顺畅,就需要一套专业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自上而下地引导、规划和推动。例如,建立政府指导、区域企业和集体经济主体共建、社会专业机构参与的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盘活区域内资源,调动相关部门、组织和人员的积极性,共商、共创、共建,探索一套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的全域研学旅行发展模式。

李先跃等人认为,全域研学发展以全面育人观构建全域研学目标体系,以全要素整合构建全域研学课程体系,以全方位服务保障全域研学体验场域,以全员参与构建全域研学协同育人机制,以全业融合助推全域研学可持续发展,同时各地区要立足于自身研学资源和服务条件,处理好优势区与非优区、“研学+”与“+研学”、直接与间接参与等关系,因地制宜发展全域研学。[9]因此,全域研学旅行的基础在于管理的“全”。

案例1:巴马全域研学旅行实验区

广西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地处广西西北部,是广西重点打造的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是著名的世界长寿之乡。依托该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孝道文化资源、长寿文化资源、水文化资源、饮食文化资源和地质文化资源等优质的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由巴马国旅区管委会牵头,统筹相关县区文旅、教育等部门和单位,编制一批经典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和精品课程,形成“长寿探秘、风情之旅、红色之旅、绿色之旅、地质观光探游”于一体的巴马国际旅游胜地研学旅行品牌;
建设一批自治区级、河池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为当地中小学生提供实施综合实践教育、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教育等校外教育场所;
通过研学旅行品牌的建设和教育旅游产品的迭代加快推进乡村振兴。[15]

可见,全域研学的管理不仅要求研学旅行这一业态自身实现统一管理,而且需要研学旅行、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党建团建等不同业态实现统一管理。通过统一管理实现协同创新,有助于打破行业和区域的边界与隔阂,为区域“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品牌体系构建提供更多的发展动能,为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品牌矩阵助力,并通过研学旅行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再创力和增值能力,实现多方共赢。

2.全域人员参与

在政府部门统筹下,相关部门、单位和机构要做到全员参与,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一批专业过硬、服务有方的研学旅行人才,联合区内外高等院校和专业机构,逐步建立初、中、高人才梯队。

全域研学在吸纳本土人才就业和吸引优秀创新型人才回流方面有强大的优势。通过研学旅行,可以推进人力资源的有效规划,促进区域内人才结构的升级。例如,借助定向培养和持续研究探索、实践积累,培养本土初级、中级、高级研学旅行指导师;
注重吸引优秀非遗文化传承人、手工艺人、农业技术人员、资深工匠等优秀人才,联合高等院校、专业机构等,逐步建立起综合素质高、专业过硬的全域研学旅行管理与实施、研究与指导团队。

3.统一全域评价标准

全域统一的科学评估手段能够促进全域研学有效实施。管理评价应列入政府督导事项,专人负责,狠抓落实。研学旅行实施过程及效果评价应分别由教育部门负责学校评价,文旅部门负责基地、营地评价。

蔺淏滢等人依据柯氏四层评价模型构建了中小学研学旅行指标体系,该体系共有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成果层这4个一级指标和对研学旅行安全措施的满意度、对购买保险的满意度、对体能强化的满意度、对科研兴趣提高的满意度等11个二级指标。[16]

要尝试探索、制订统一的全域评价方式,就要在基地管理评价、研学课程实施评价、研学成效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学人员评价等方面统一考虑,统筹兼顾,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纸质人工评价与大数据智能化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的发展性、过程性和多元性。例如,东营市各学校制订了具体可行的研学旅行评价方案,将评价结果有效纳入全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有效的过程评价,对标调整,主动改进,能够保证全域研学旅行课程的深入实施,进而促进全域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发展。[17]

(二)空间全域规划创新

结合当地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在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就全域研学旅行内容进行合理的策划、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梯次有序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规划一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保证区域研学旅行发展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有计划、有步骤地规划和推进研学基地营地建设,突出各基地的主题,同时共建区域整体品牌,打造一批有特色、有亮点、基础设施好、服务质量高、课程体系优、运营管理规范的基(营)地,形成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营地体系,整体打造特色化、示范性的区域研学实践旅行目的地。

案例2:巴马全域研学旅行实验区

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区包含河池市的巴马、东兰、凤山、天峨、都安、大化和百色市的右江、田阳、凌云、乐业共十个县(区),通过《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研学旅行发展规划》,突破空间边界,丰富研学旅行资源,既有红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又有孝道文化资源、长寿文化资源,还有水文化资源、饮食文化资源以及地质文化资源,这些都是发展研学旅行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财富。跨县区统筹,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开发精品线路,打造特色研学品牌。[15]

创建巴马全域研学旅行实验区,对所包含县(区)的中小学生的研学实践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十个县(区)中小学在校生人数超过50万,各中小学校都在寻求研学旅行活动场所,迫切需要打造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设计贴合学生心理特征和知识广度的研学课程,促进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但是,这十个县(区)资源不同,基地课程不同,单一区域或点线的研学旅行,效果有限,需要在政府统筹下,跨区域谋划研学旅行精品线路,这样才能科学规划线路、设计课程,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课程一体化创新

作为区域整体文旅发展的新业态,全域研学在基地规划、产品开发、课程设计及内容宣传、活动开展上都以突出区域品牌为重点,即结合区域整体品牌定位,打造特色课程,构建区域研学品牌。

全域研学产品以课程、线路和教材为主要内容,结合全域内的馆所、基地、景区,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构建特色化的主题课程和精品线路。产品注重分龄分层,知行结合,兼具趣味性和操作性,面向全域乃至全国的中小学生、企事业单位党建群体等进行招募。同时,可以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结合起来,开展项目式研学教材研发编写工作,助力研发地方教材,推进区域文教事业发展。

全域研学的课程可分为核心课程、重要课程、一般课程三个层级。核心课程是与基地核心资源、核心理念、主要特色及实施能力相匹配的课程,重要课程次之,一般课程则作为补充或起到辅助作用。

案例3:巴马全域研学旅行实验区课程体系

如表1所示,巴马全域研学旅行实验区各基地基本开设了核心课程,大部分开设了重要课程和劳动课程,仅个别开设了一般课程。

表1 巴马全域研学旅行实验区各基地课程[15]

统筹邻近区域资源,编制经典的精品研学旅行线路,形成“长寿探秘、风情之旅、红色之旅、绿色之旅、地质观光探游”于一体的研学旅行品牌。

例如,围绕“长寿养生”主题,其核心课程、重要课程以地方民族文化、自然生态和产业特色为主题,将仁孝文化课程、民俗文化课程、民族体育课程、非遗文化课程、自然生态课程组合成不同的线路,易于打造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精品路线和课程品牌。

案例4:东营市全域研学旅行课程

(东营市)整体规划全域研学旅行及其课程建设,大力促进部门协同、区域联动、资源整合,推动教育、研学旅行与文旅、农业、工业、康养、科研等融合发展,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突出区域亮点和研学特色,打造课程建设共同体。一是立足当地、挖掘内涵。东营市紧密结合本区域资源优势,积极挖掘和打造黄河文化、石油工业文化、生态湿地文化和兵圣文化等文旅品牌……紧扣当地核心文化理念,根据区域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大型公共设施、工矿等资源优势……鼓励强强联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断延长研学旅行的产业链条,打造出了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黄河入海流”“胜利者之歌” 和“武圣文化”等研学旅行及课程品牌。[17]

各个基地之间的课程是相互关联的,围绕一个大的主题进行系列课程和线路设计,可以更加深入地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大幅度提高研学旅行的成效。

综上所述,通过协同管理模式创新、空间全域规划创新、课程一体化创新等,实现研学旅行组织的全域建构、资源的全域利用、人员的全域参与、学段的全域覆盖、活动的全域统筹、研学的全域融通,可以将分散的、零碎的、肤浅的研学活动推向全域的、协同的、创新的更高层次和境界,是未来研学旅行发展的重要方向。

猜你喜欢全域研学旅行研学是最美的相遇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2年1期)2022-07-07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疯狂英语·初中版(2022年1期)2022-01-26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08-13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9年12期)2019-08-13研学之旅小学生优秀作文(高年级)(2018年9期)2018-09-14“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海峡姐妹(2017年9期)2017-11-06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辽宁经济(2017年5期)2017-07-12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小黑的旅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6期)2017-06-07夏日旅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8期)2015-07-06推荐访问:层级 研学 旅行
上一篇: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小组竞赛教学法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罗库溴铵深度肌松低气腹压联合早期运动疗法减轻妇科腹腔镜气腹后遗效应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