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茶产业绿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10 点击:

伏成秀 杨济达 张远强 董晓波 袁 媛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昆明 650205;
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昆明 650205)

推动茶产业绿色发展,是践行生态文明思想,贯彻执行《“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关于发展高原绿色生态农业、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推进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发展绿色茶产业,是我国人民从温饱需求向营养健康需求转型升级的重要物质保证之一,是全球茶叶市场出现供给过剩、迫切促使茶产业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路径。茶产业是云南省优势、特色和重点产业,位于全省8个重点产业之首。推动云南省茶产业绿色发展,实现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能够为其他农业产业绿色发展起到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为云南省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供助力。本文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分析云南省茶产业绿色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推进云南省茶产业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茶产业生产规模稳步扩大在国家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系列政策支持下,云南省茶叶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十三五”期间,云南省茶园面积逐年增加,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49.35万hm2,相比2015年增加6.87万hm2,年均增长率3.04%,期间全省茶园面积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15%以上,并长期在各省中排名第1(见表1)。2015-2020年,云南省茶叶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增长率4.94%,其中2020年全省茶叶产量达46.56万t,2015-2020年全省茶叶产量在全国茶叶总产量的占比均在15%以上,长期稳居全国各省首位(见表1)。

表1 2015-2020年全国及云南省茶园面积、茶叶产量情况

(二)茶产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省州市相关绿色发展政策措施引导下,云南省茶产业绿色发展不断加速,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总量大幅增加。截至2021年,云南省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和有机产品认证数分别为7.05万hm2和1 406个,相比2015年的2.25万hm2、427个分别增 长了213.33%和229.27%;
绿色茶园认证面积和绿色食品认证数分别为3.64万hm2和562个,相比2015年的0.94万hm2、131个分别增长了287.23%和329.01%(见表2)。云南省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和有机产品认证数量连续多年全国第1,绿色茶园认证面积和绿色食品认证数量位列全国前列。

表2 2015-2020年云南省茶产业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统计情况

(三)茶产业绿色生产实践持续推进云南省强化茶叶生产“第一车间”建设,通过政策引领、指标落实,推动绿色、有机茶园建设。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示范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指导农户进行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粘虫板、杀虫灯、除草机、有机肥替代等技术的应用;
严管茶园化学投入品,严控化学除草剂、催芽素和违禁农药进入茶园。经多部门通力合作,强化有机认证服务,持续推进绿色、有机茶园认证规模,及时兑现财政奖补。开展省、市、县3级“绿色食品牌”茶产业基地认定工作,2021年共认定345个“绿色食品牌”茶产业基地,总面积达8.62万hm2。以《云南省“绿色食品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为引领,加快形成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组成的云南省茶叶标准体系,其中包括近年制定、颁布和实施的《普洱茶质量追溯实施规程》《勐海茶 普洱茶》《晒青茶(大叶种)》《云南大叶种白茶》《凤庆红茶》《茶叶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规范》等系列标准33项。

(四)茶产业绿色发展政策日益完善云南省高度重视茶产业绿色发展,坚持以有机为方向、绿色为主导,在成立全省茶产业工作组、省级茶叶工作专家组基础上,制定完善多项茶产业政策扶持措施(见表3),明晰了云南省茶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与支持政策。加大以资金奖补为主要形式的茶产业绿色发展财政投入,2020、2021年度分别对184、182个主体进行奖补,分别奖补资金8 886.3万、9 262.87万元,奖补对象主要为获得认证的绿色茶园、有机茶园、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及地理标志农产品、初制所,该项举措极大地推进了云南省茶产业绿色发展。

表3 云南省茶产业绿色发展相关政策汇总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云南省茶园集中分布于山区坡地,主产区多是经济欠发展的山区,整体基础设施差,配套设施不完善。一是“水、电、路”建设滞后。全省茶园水利化程度较低,生产道路等级低、交通不畅,制约农资运输、机械化运用。二是低效茶园比例较高。全省中低产、低效茶园数量约占全省茶园总数的20%,单产水平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0%,亩产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5],亟需提质增效。三是茶叶初制所规范化程度较低。全省1万多个茶叶初制所,仅有2 000多个茶叶初制所通过规范认定,大部分茶叶初制所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受制于生产环境、设施设备达不到标准化,加工工艺不够规范,茶叶品质得不到保障。

(二)绿色产业链延伸不够一是茶旅融合拓展不够。全省14个州市110余个产茶县区,大部分未能从资源要素、空间格局和市场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未能将茶文化融于区域旅游景点、旅游线路、民族风情中,未能在区域特色食品、手工艺品中融入茶元素;
在已开发的茶旅精品线路中,茶区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体验购物等茶旅结合项目开发水平较低,没有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茶山景区。二是民族茶文化挖掘不足[6]。哈尼族、傣族、布朗族、白族、纳西族等11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样、传承至今的少数民族茶文化资源[7],但全省尚未制定民族茶文化系统开发规划,茶文化、茶事活动未能与丰富的民族文化紧密结合,除科研院校对民族茶文化有所涉足,企业基本处于缺位状态。

(三)绿色茶叶优质不优价2021年,云南省获得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的茶叶产量仅为全省茶叶总产量的4.49%、28.49%,占比较低。而且,认证茶叶的生产成本因茶园基地绿色化、制作加工及储藏标准化以及认证检测费用等远高于普通茶叶[8],但存在绿色茶叶、有机茶叶优质不优价,市场认可度低,议价能力不强的问题。调研中发现,茶产业获得绿色、有机认证近75%集中于茶叶种植端,加工类茶叶产品获认证的比重偏低,获得认证的主体以干毛茶销售为主,成品茶比重较低;
近10年来,消费者热衷于追捧“名山名料”“古树茶”,对于绿色、有机茶园产出的茶叶以“台地茶”称之,展现出“名牌不如名山”“有机不如古树”的市场问题。例如,普洱市永锋茶业有限公司有机茶认证面积295 hm2,以销售有机毛茶原料加工成的普洱茶为主,销售价仅40元/kg,而同一个地市域内的景迈古茶树干毛茶价格则在600~2 500元/kg。同时,绝大多数茶企缺乏品牌培育意识,不重视品牌文化建设,自主宣传内生动力不强,品牌溢价未能得到充分体现[9]。绿色茶叶优质不优价的现实困境,将制约全省绿色茶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四)绿色有机认证信用不足绿色有机认证茶叶的信誉度不够,未能给予消费者更多的“信任感”。一是认证管理和检测不规范。在政策扶持、资金奖补等导向下,绿色有机认证申请逐年快速增加,认证机构工作量暴增但职能部门有效监管不足,存在认证不规范的行为[10],目前全国103家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在云南省运行管理的有42家,市场监管部门发现少部分认证机构存在把关不严、认证门槛较低、认证检测项目少等问题。二是获得认证的经营主体存在背德行为。少部分经营主体获得认证后不按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经营,同时因惩罚力度不够强、“违规成本”过低[11],市场上绿色茶叶不合格现象始终存在,市场监管部门每年监督抽查均发现不合格有机茶产品。

(五)科技支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不足科技创新是云南省茶产业发展永恒的核心动力[12]。当前,云南省茶产业科技支撑力不足较为明显。一是品种选育和良种推广工作滞后。全省无性系茶园15.33万hm2(“云抗10号”种植面积约10.67万hm2)[13],有性系良种种植面积20万hm2,特色品种资源的优势未充分发掘利用,生产管理机械化水平偏低。二是科技创新体系不够健全。农科教、产学研融合发展联系不紧密,涉茶科研院所、技术推广部门、高职院校力量分散,资源配置效率低,与茶产业生产主体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三是茶叶精深加工开发能力不足。目前,云南省成品茶同质化严重,普洱茶仍以“饼、砖、沱”为主,茶叶深加工及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茶叶衍生产品的开发利用率低于1%,特别是茶粉在烘焙、保健品等领域的开发利用尚且薄弱,且有关茶多酚和儿茶素等功能性成分提纯、生产副产品资源化利用等的研究相对滞后[14]。

(一)坚持绿色发展,夯实产业基础一是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应统筹多方资源,全面夯实茶园生产基础,大力推进绿色、有机茶园建设,加快推动“水、电、路”配套。二是推进茶园提质增效。应推进茶叶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应用,开展低质、低效茶园改造,推动基地集中连片提升,提高茶园规模经营水平,以促进茶农增收为目标,为茶产业提质增效奠定坚实的原料基础。通过政府引导、科研帮扶,开展改种换植、种植技术推广、种植标准制定及高标准普洱茶原料基地建设,以保障云南省茶产业原料质量的稳定。三是强化初制所规范建设。应加强茶产业“第一车间”初制所的整治,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和技术规范,推动初制所建设的标准化运营,对经营业主开展常态化培训,提升鲜叶进所标准、毛茶出所品质。

(二)科学统筹谋划,拓深延展茶产业链一是推进茶产业“三产”融合。农业农村、文旅、发改、商务、乡村振兴等多部门应联合,统筹省内科研院校专业资源,科学、合理规划一批“茶文旅”“茶农旅”等“三产”融合项目,实施一批生态茶旅、健康生活等主题的园区建设,发展和规范一批茶领域消费体验场景,创作一批融合民族茶文化的山水实景演出,传播云南茶文化,普及云南茶知识,拉动云南茶消费,构筑茶产业发展新业态,提高附加值。二是实施特色民族茶文化战略。应深度挖掘和展示云南省民族茶文化内涵,重点突出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等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茶文化,全方位、动态化拓展茶业功能,开发休闲、观光茶业,增添服务内容,从过去单纯卖茶产品转变为卖产品和卖服务相结合,全力提升茶文化内涵和品牌知名度。

(三)多方举措,实现绿色茶叶优质优价一是推动认证主体成品茶加工转化。在巩固和提升绿色、有机茶园建设基础上,应通过政策、资金奖补及其他新型经营主体扶持项目,指导和引导绿色、有机认证主体引入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提升绿色和有机茶原料加工、精制水平,按照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开展绿色、有机茶产品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二是扩大绿色有机茶叶影响力。应深刻认识到现代绿色、有机茶园在云南茶产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政府、市场和舆论应正确引导消费者走出消费误区,不盲目追求“名山名料”“古树茶”。经营主体应创新管理运营模式,结合“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打造三位一体的现代云南茶叶品牌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应通过参加各类博览会、茶博会,借助新媒体手段,加强对绿色茶叶品牌的宣传推介,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茶叶消费理念[15]。

(四)强化监督治理,提升茶叶认证效能一是提升认证机构服务质量。强化对认证机构绿色有机认证的监督和管理,提高认证机构的准入门槛,完善认证机构诚信管理机制和惩戒机制,健全认证机构诚信通报制度[15],提升认证机构违规违法成本,根据情况严重程度采取取消认证资质、行政告诫、限期整改等措施,强化认证行业信用监管。二是强化主体绿色茶叶发展理念。应使茶农、茶叶专业合作社、涉茶企业深刻领会绿色生态是云南茶产业生命线的重要涵义,增强经营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建立健全绿色茶叶生产质量控制机制[16],构建区域绿色茶叶利益共同体,加大惩罚力度,增加企业违约成本。三是加大绿色有机茶叶监督检查力度。应增加抽查认证成品茶的批次数量,对达不到标准的产品,按规定撤销认证证书,提升绿色、有机认证的社会公信力。

(五)加大科研投入,强化产业科技支撑一是加大特色和适制性品种研发。应加大云南省生物资源利用与开发,选育和推广具有云南省区域特色的适制普洱茶、红茶、绿茶的特色茶树品种,力争能成为国家级认可的良种或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和联动。应充分整合省市农科院所、高职院校的人才资源,构筑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云南省茶学研究平台支撑体系,鼓励涉茶科研、教育、推广以及经营主体联合申报项目、组织项目实施,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生产主体有机衔接,建立完善知识产权转化机制,促进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三是增强产品研发力度。应围绕茶产业精深加工关键技术领域的瓶颈环节,针对茶企需求、市场需求,遴选一批茶叶加工的技术难题,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实施一批精深加工产品关键技术研发工程,尽快推进转化一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为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猜你喜欢 茶园云南省有机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红河学院学报(2021年4期)2021-11-19茶园飘香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矿产勘查(2020年5期)2020-12-19纯净天然有机 为您献上一杯道地药茶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0-27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建材发展导向(2020年16期)2020-09-25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当代陕西(2019年23期)2020-01-06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湘潮(上半月)(2019年3期)2019-05-22湄潭茶园乡村地理(2018年1期)2018-07-06茶园观色百科知识(2018年7期)2018-04-17推荐访问:云南省 对策 发展现状
上一篇:他者视角下旅游文本英译创新路径研究
下一篇:基于矩阵半张量积解特殊结构的四元数线性系统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