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持和发展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28 点击:

经 纶,汪先平

(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持和发展,集中体现在其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1],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2]。习近平紧密结合新时代的发展特征和要求、民族复兴的使命和进程,创造性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我们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了光辉典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人类社会包括人的意识都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首要前提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人类实践活动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类自身的主观世界、生存方式和生存环境。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以事实,而不是以可能性为依据的。”[3]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把握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这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也是实践中找问题、想方法和办实事的根本立足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是我党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贯通,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基础,并依此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这一原理和思想路线的重要性。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他指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2]。而遵循这一观点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这是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和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在实践中脱离这一客观基点就会犯错误甚至犯颠覆性的错误。他认为,各种主观主义所造成的恶果从思想根源来看就是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4]。对如何坚持实事求是,他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一是把实事求是贯穿到各个领域、各项工作中,避免任何超越现实和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
二是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回答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关键问题即“求是”;
三是清醒认识和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回答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问题即“实事”;
四是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回答了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问题即群众路线;
五是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4],回答了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问题即解放思想。同时,习近平还强调,客观实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十九大在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不变”的同时,明确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完整准确地把握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从而使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相一致、主观世界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成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在应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再次强调实事求是,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本位主义,使我国的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十九届五中全会根据我国的发展阶段、内外环境和条件变化的实际提出了在国内大市场基础上形成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战略。

总之,习近平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的时代高度,从我国的最大实际、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国家治理出发,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改革创新的新时代辩证唯物论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一方面,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和以往活动的产物,“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5]43。它取决于主体所处的条件和以往人所创立的社会形式;
另一方面,历史是由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而产生出的一个合力作用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5]592。然而,社会发展是由主体参与的、自觉的、有目的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主体具有选择性,主体选择的正误、选择的优次都会直接影响社会历史发展,其关键在于主体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历史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未来社会随着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发展,民族地域性局限会被突破,“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6]。这意味着人类的物质生产和交往的实践日趋普遍化和世界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和世界历史思想是科学的、辩证的,体现了社会历史趋向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自觉遵循社会历史趋向的客观必然性,同时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上做出了自己的正确选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做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选择,夺取了中国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做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选择,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继续坚持和发展这一原理。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和“四个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指出,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奠定了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而实现共产主义是由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因此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把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定“四个自信”结合起来。并指出,“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7]。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就是十九届四中全会阐明的我国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的“十三个显著优势”。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拓展改革发展新空间,指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一体化的世界不可拒绝,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这一发展趋势,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这个理念与“一带一路”建设构成了整体与局部、发展目标与实施路径、理论指导与具体实践的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梦想所体现的时代责任担当、历史使命和高度自觉,彰显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世界意义,体现了对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相统一原理的继承和深化。

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恩格斯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8]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对立的两极,并且是相互渗透的。列宁明确提出了对立统一学说是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毛泽东详细论述了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并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分析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为夺取革命胜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邓小平“按辩证法办事”,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先富与共富、计划与市场、一国与两制等关系。胡锦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科学发展观,等等。这些思想理论都是不同时期、不同历史环境下坚持和发展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的生动体现。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为了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他在2015年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方法,坚持和创造性地运用了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1)提出“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2]。问题就是矛盾,是矛盾的表现形式,是普遍存在的。习近平指出,在对待矛盾的态度上,要认识矛盾、直面矛盾并善于化解矛盾,并以此作为打开一切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他还指出,在解决矛盾的方法上,要善于“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在看待国际国内形势时,要做到“一分为二”。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要“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9]。创造性应用了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和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

(2)强调“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2]。他指出,对待实际工作中的各种矛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总体谋划的同时,也要牵住“牛鼻子”,认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是必须要解决好的主要矛盾等等。这些新观点、新方法,集中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3)强调在前进道路上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能力主要指善于战略谋划和战略布局,辩证思维能力主要指善于解决复杂矛盾,创新思维能力主要指善于开拓创新,法治思维能力是指善于治理,底线思维能力主要指善于由最低点争取最高点,历史思维能力主要指善于以史为鉴、把握未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再次强调增强这些思维,要求把增强党的领导本领与支持人民大胆探索相结合,把宏观思考、顶层设计与问题导向、直面突出矛盾相结合,把深入调查研究与科学制定决策相结合。这些思维,实现了唯物辩证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有机结合,不仅是科学思维方法,也是科学认识方法,为提高执政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成果、新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一大系统主要包括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等,各系统又由诸多要素构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口和生态等多领域,马克思称之为社会有机体,即“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6]603,同时又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10]。这表明各系统组成要素相互依存、变化发展进而影响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坚持认为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公有制占主体和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富裕、民主法制、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要决策,是坚持和发展社会系统这一原理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了这一原理和方法论。2013年,他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系统具有关联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平衡性和协同性等特征,只有进行系统思考,才能形成各方面的合力,推进事业前进。他还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1],需要整体观察、把握整个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需要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生产力发展活力”“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7],并对多领域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

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新理念,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实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等,使生产力的发展充满活力。十九届五中全会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强调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调整生产关系方面,明确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发展实体经济;
强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1];
强调致力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破除妨碍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和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
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强调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有序。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坚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发挥其牵引作用,使其他领域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着力通过创新制度安排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在完善上层建筑方面,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创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国家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的领导,同时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廉洁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增强政府公信度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等等。

在人口系统中,致力于解决公民教育、人口老龄化和人民健康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发展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12],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着眼于优化生育政策,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创新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
面对2020年突发疫情,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在生态环境方面,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新理念;
倡导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实行健全严明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修复制度和责任制度。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这些新观念、新要求和新部署都体现了对社会系统组成要素相互依存和变化发展原理的继承和创新。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具有自己特定的发展形势和规律,从而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反映社会存在的先进思想文化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而落后的思想文化会阻碍社会发展进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揭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相互作用关系。改革开放后,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明确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提出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了这一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强调这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深刻阐述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3];
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强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
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强调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些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更加巩固,体现了对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的坚持和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和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目标,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我们党始终坚持这一原理和群众路线,提出了“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根本工作路线。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以人民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发展的目的落实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上,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立足于新时代伟大实践,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了这一原理和方法论,坚持人民主体原理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他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为这不是一个抽象、玄奥的概念[13],要具体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提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4];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7];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15]等一系列重要论断。指出了为人民服务是中国领导人的执政理念,强调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国家的坚实根基、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强调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倡导了广大干部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及时回应网民关切的问题。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
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主,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部工作之中;
明确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着眼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着力健全为民执政、靠民执政的各项制度,通过完善国家制度保证人民的主体地位。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又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6]

总之,习近平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目的落实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上,通过完善国家制度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这些崭新的重大举措,是对人民主体原理和党的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升华,是新时代的唯物史观的根本,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境界。

猜你喜欢 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一重技术(2021年5期)2022-01-18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保健医苑(2020年1期)2020-07-27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推荐访问:马克思主义哲学 习近平 发展
上一篇:基于ADDIE模型的中国医学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下一篇: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直角搬运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