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军医职业素养的战救课程思政初探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5 点击:

周小林,杜文琼,宗兆文,蒋仁庆,钟 鑫,贾益君

(陆军军医大学陆军卫勤训练基地战救技能训练教研室,重庆 400038)

军医作为医学从业人员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只有拥有了过硬的政治素养,在战时或平时才能看得到、摸得清、守得住初心,才能够正确认识战争的性质,从而增强战场救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同并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而政治素养的提高不能只放在思政课程上或者单纯的政治学习中,专业课程也应该发挥其育人的职能,为提高学员的政治素养做贡献[1-2]。下面将以战救课程为例,从中观角度出发尝试梳理本课程的思政要点和方法。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明确地表述了医生的定位和角色,医者首先应“医术精通”,并能“诚心救人”,兼具“大医之体”,还应遵守“为医之法”。“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书中多处强调一个好的医者,除技术精湛之外更重要的是有高尚的品德修养[3]。即使到了今天,这个定义依然是准确的,也是与现行教育理念相契合的。结合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的“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意见,本文认为战救技能训练是军医重要的专业课程,应发挥其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如果一个人仅从专业课中获得了较高的专业技能,但在品德上缺失,不仅是育人的失败,还可能酿成大祸。正如《易经》所言“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对于军医而言,更是如此,战争一旦发生,战救工作就是生死相托的大事,既是对技术的考核,更是对德行的考验。每位战救课程授课教师都应树立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观点,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如果说军医是军医大学培养的目标人才,那么战救就是其区别于普通医者的特质,也是其在军队中的核心定位。军校学员除了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具备极高的政治素养,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和绝对可靠。战救技能训练作为军医必学的专业课,是直接负责教授战场救护技能的,对于军医来说,也是将医学直接与未来职业相衔接的课程,其重要地位毋庸置疑。然而,军校学员和大多数大学生一样,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在逐步形成或完善中,这个时候很容易被各种错误信息误导,尤其是生活在当今这个互联网和自媒体极其发达的时代,加之军校学员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相对普通大学学生更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因而加强思想政治堡垒的建设是保护“小苗”长成“参天大树”的基本需求。而且,医生的品德修养包含了政治修养、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等,这些元素除了思想政治课的传授讲解,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更应有所体现,因为这些与职业相关的专业课程更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政治理论具体而不空洞。如果仅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就远远达不到育人的效果,更培养不出未来部队和战争需要的人才[4]。因此,在战救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可使战救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在产生协同效应的同时,还能达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2.1 课程思政的认知误区

尽管课程思政是目前教育领域的热词,但作为教育的双方,教员和学员均存在认知误区。一方面,一些教员在课程思政这个问题上存在认知偏差,认为专业课教员的任务就是做好专业基础知识的讲解即可,不应涉及其他。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由专业的政治教员来讲授,或者由政治机关工作人员和学员队干部来完成。从育人的角度来讲,如果专业课程只教授专业知识也违背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违背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论点。把思政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是对专业课程教学思政的明确要求。另一方面,医学课程由于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员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加之没有意识到思政的重要性,主观上“重专业轻思政”,不利于学员的全面发展[5-6]。

2.2 课程思政≠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者是有极大差别的。课程思政以课程为依托,同时承载了课程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是课程和思政。而思政课程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课程,目的只是思政。然而,一些专业课教员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课程思政的真正内涵,将专业课程思政讲成了思政课程。一些教员不是把思政的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程中,而是在专业课中或课后生硬地插入思政教育内容[7]。这种在内容上生搬硬套,在形式上不懂变通的情况,使学员不但不能理解思政的真正意义,反倒容易生出反感情绪,完全达不到思政的效果。

2.3 专业课教员课程思政能力不足

无论是专业内容还是思政内容,其教育的原理是一样的,也就是“输入”和“输出”的过程。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输入”,而授课是“输出”。要讲好一堂课,你所“输入”的内容应该是“输出”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由于医学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很快,医学专业课教员往往在专业课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味埋头搞研究、做学术,忽略了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对政治理论学习流于形式,没有深入领会,更没有将政治理论运用于专业课实践的思考和实操。教员自身政治素养不高,没有成倍“输入”的经历,如何给学员“输出”呢?因而,在授课时无法准确提炼思政元素并结合专业课程内容深入领会思政要点。另外,一些教员由于在课程思政上下的功夫不够,课堂采用思政形式单一,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的效果[8]。

3.1 以史为鉴,强化“输入”,提高军医职业素养

战救工作起源并发展于战争,有人说战救技能是为数不多的伴随战争发展的学科,因而讲解战救从研究战争开始是符合逻辑的。如可以借助学习解放战争史来了解战救,既是经验的总结,又是一次利用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战演习。以战救课程为例,教员在精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中与医疗卫生和战救相关的资料,提炼出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军医职业状况。在授课中加入这些历史信息,可以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了解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军医职业状况,以增强自身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卫生人员本就不足,加上战争减员,医疗人员及卫生干部严重缺乏,因而一名军医平均同时要治疗100名以上伤病员,一名护士最多时要同时照顾30多名伤员。如在一次惨烈的战斗中,一名军医甚至要承担治疗200多名伤病员的责任,这个数据放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工作量。同时,大多数卫生人员的医护技术水平不高,因为这部分人员通常是经由短期培训出来的人员,来不及接受系统的医学教育。而生命至上,一切为了伤病员”的信念使他们一边救治伤员,在实践中摸索学习,一边学习专业知识,用于指导实践。在时间有限和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从没因此放弃提升自己的技术,反而越战越勇。这些精神放到今天依然是值得学习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军的卫生人员秉承“一切为了前线”的思想,在缺医少药、条件极其艰苦、卫生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夜以继日、奋不顾身救治了130多万伤病员[9]。这种为了理想信念敢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也正是人民军队军医应该具备的素质。

3.2 结合当前热点问题,提高军医职业素养

众所周知,医生素养主要包括精湛的技术、崇高的品德修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恰到好处的人文关怀,概括起来就是医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相结合。《大医精诚》用“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句话表述“诚心救人”,属于品德修养范畴。“诚心救人”涉及“要救”和“能救”两个层次,涵盖人文素养和医学素养两个方面[10]。而军医素养则在医学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加入军事素养,合起来就是军医职业素养,相对有其特殊性,也有更高的要求。军医职业素养注定要面对更多关于军事医学的内容,例如战争中的道德、伦理与法规困惑,未来战争引发的新的社会学和经济学问题以及智能化战争的伦理问题等,这些问题会在未来战争中逐渐显现,需要我们预先有所准备。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国家的变化感受深刻,加之思想更加开放,无法接受严肃刻板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学员思维出发,以专业课程内容视角结合当前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课程思政。以军医战救课程为例,当前最大的事情当属疫情这一特殊事件,恰恰和医生密切相关,这对学员的思想和心理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战救技能在平时又用于各类突发灾害事故等,因此,疫情这个突发事件是战救课程思政很好的突破口,要抓好疫情这个有利契机[11-12]。例如在战救课程讲到感染这个章节的时候,穿插提问“对于疫情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回顾疫情发生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并且将“我”放入这个环境中去深思自身的真实感悟,这种方式悟出的道理或许比直接给他们灌输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效果好,且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可以结合疫情防控中那些医护人员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主动请战,对疫情防控做出重要贡献的英雄事迹进行教育,将获得比讲解更好的效果[13]。这些能增强学员作为未来医生的职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激发学员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通过疫情发生后的医学科学家表现的科研攻关、专业引领精神,激励学员以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看待疫情和疫情后的工作,引导学员在疫情和战救中明确自己的使命,找准自己的定位。

3.3 用好互联网等课程思政教育平台巧做“输出”,提高军医职业素养

要使专业课程达到很好的课程思政效果,除了考虑思政元素的恰当提取及与专业课程的无缝衔接,还必须考虑其呈现的方式。现代社会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被应用于生活中,学员获得信息的来源也日益多样化,因此将课程思政内容通过什么样合适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更好的效果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互联网、自媒体等是当代学员喜欢的交流平台,根据学员接收信息的偏好方式选取课程思政内容的切入点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14]。以战救课程为例,可在每个救治内容中以一个贴切的战争故事为载体,将专业内容载入其中的同时注意载入与内容相关的思政内容,以文字、声音或短视频的方式呈现,从而提升学员的接受程度。

3.4 以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课程思政成效,提高军医职业素养

学员的课程思政考核是对教员课程思政成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战救课程的成绩通常由形成性考核和课终考核两部分构成,课终成绩无法对思政内容进行考核,因此将思政考核纳入形成性考核中是可行且必要的[15-16]。例如战救形成性考核中会设置一些开放的讨论问题,如“怎样才算是有价值的人生”,论证这些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认识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实践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过程,也是引导学员在思考中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另外,把课程思政的效果考核放在以班组作战的团体实践考核中也是有益的尝试。这种团体实践考核比较贴近实战,且将战救技术操作放入战术环境中去考核会涉及战场中很多伦理问题,是对课程思政最直接有效的考核。同时,实时加入激励机制是课程思政的兴奋剂,能够让课程思政焕发新的生机[16]。

3.5 定目标、高站位,加强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

要系统、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精髓要义和科学方法,扎实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以往课程思政由于站位不高导致教师的思政教学点不成体系,无法获取思政全方位育人的效果[17]。因此,必须进行专业层面的探索与实践,完善体系化设计才能获得较好的课程思政效果。以战救课程为例,教研室结合前期教员从课程层面出发所做的一些有益的课程思政探索,制定了本专业的体系化设计(见图1)。

图1 课程体系化建设模式

作为军医大学,结合军医德育素养和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要求,提出以“科学思维方法、家国情怀、军医职业价值观”为核心构建战救课程思政体系。结合本专业特点,根据体系化建设要求,我们构建了从课标、教材、教案、课程实施标准到授课和考核评估等全方位覆盖各个环节的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实践平台。前期让教员结合实际情况通过1~2个周期的备课,来总结和反思课程思政实施要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后期预备采取多项计划强化课程思政成果,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计划、专业课程思政试点计划、协同育人团队计划等。选取有代表性的授课教员做示范、讲经验,其他教员谈心得体会。同时将前期的研究成果汇集成文字材料进行总结提升。最后通过评比或者汇报的形式展示课程思政成果,全方位搭建体系化的课程思政实践平台。

猜你喜欢 军医教员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汽车实用技术(2022年19期)2022-10-19“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大学·课外阅读(2022年3期)2022-04-25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8期)2022-04-13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20期)2021-11-20军医北方文学(2020年28期)2020-11-23我的军医爸爸作文大王·低年级(2019年12期)2019-12-26校长问题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7年11期)2018-02-27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军医的?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2017年12期)2017-12-27福尔摩斯·住院病人(上)红领巾·成长(2017年5期)2017-07-05晚安,教员先生意林·少年版(2016年10期)2016-09-10推荐访问:军医 初探 素养
上一篇:我国新出现的禽副黏病毒14,型基因组特性
下一篇:培智学校生活自理校本课程选课走班的实践探索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