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行业特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0-19 点击:

刘静 赵小惠 万明 张克英 封彦 王建峰

摘 要:为使地方行业特色院校能够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文章分析了国内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梳理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要素,探讨了地方行业特色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案例,以期能拓展地方行业特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地方行业特色院校;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6

一、研究背景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要求。2015年国务院出台相关文件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国务院办公厅2015—2020年先后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22个。在国家的顶层设计下,教育部办公厅也先后出台了《关于报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等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具体实施文件,指导全国高等学校开展和规范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随后开展了一系列的落实行动,2012年开始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5年成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2015年以来教育部主办了七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08年以来教育部举办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2018年聘请50位专家组成2018—2022年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院士担任主任。2016—2019年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先后遴选全国200所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组织出版《全国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经验汇编》4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出版《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白皮书》4部,按照各个高校大学生竞赛状态数据进行了高校年度和5年排序。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成为提升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大战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第一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当前大学生创业还面临着一些困难,迫切需要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扩展创新创业融资渠道增强大学生创业资本的可获得性,通过改善创业环境增加大学生的创业机会,积极引导有潜质的大学生进行创业。

二、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与国际创新创业教育比较,我国的实践和积累还不够,仍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特别是对地方行业特色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规模、教学模式、课程设计等缺乏深度认识,在师资队伍、平台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目前国内众多高校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至少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通性无个性

经调研发现,为落实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很多高校开设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时间短、重视程度差异化,多数采用公选课的形式开展教学。授课的内容不分专业,所有学生集中选课、教师集中授课,课程多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为主,对不同专业类学生的特点及其创新创业及就业方向差异化等因素未曾深入地考虑。目前,很多专业培養方案中并没有针对专业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或者已有的创新创业课程系统性差,未能体现渐进性和差异性,也未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全方位教学。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

许多高校都采取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搭建创客空间的方式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对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的有效挖掘和融合。在对现有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学生在课程结课后最大的收获是多修了几个学分,而对创新创业知识依然了解不深。究其原因,核心一点便是创新创业教育缺少与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在课程设置时未曾深入思考,从而导致课程不能深入人心。虽然已有很多高校意识到这一点,但往往因为没有寻找到突破口,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上渐行渐远。要想两者深入融合、有机融合,需要在专业教育中寻找两者的契合点,并以此作为突破口,是实现融合的最佳方法。

(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尚未搭建,与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力度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将理论结合实践,进而才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但是相当一部分高校缺乏实践基地和平台,部分高校建立了校内的创新创业实训模拟平台,或创客空间,由于学校缺乏系统地统筹实践平台的管理,或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方面缺乏具体措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在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感兴趣的活动调查时发现,学生更愿意参与进以创业模拟训练、创业实践、创业竞赛等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中。与此同时,学校是创业项目最佳的孵化地,如果未能及时给予创业项目充足的实训锻炼和高质量的实践平台,也会减弱学生的创业热情,降低创业成功率。因此,丰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加强双创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增加学生对创新创业热情的必要手段。

(四)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不强

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力军是高校教师,而他们大多缺乏来自行业和企业的经历和实践能力,缺乏主动挖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和资源的意识,更缺乏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动性。此外,多数教师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授课,没有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既不了解企业的运营程序,也没有创业经历,导致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不强,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不足、创业不强”。所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务必要提高高校教师的创新创业相关的教学能力。

综上可见,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在各级各类高校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完善。BDD0D5D6-F416-491E-91C7-8EAED650AFAD

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核心要素

通过学习国内外部分高校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归纳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具有的核心要素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专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既要“通”,又要“专”。既要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要求,提供普适性的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实现创新创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需要结合不同的创业对象,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匹配性。

(二)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应建立校内外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实体平台,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平台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平台开展多种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使大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做中学”,实现从创新创业的理论学习理论到实践出真知的认知改变。

(三)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过程中既要有专家学者,还要有企业家、创业者的加入。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既要教师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要指导者有一定的相关经验,能聘请到具有资质的“企业家型学者”或“学者型企业家”是最好的。

(四)符合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的资源差异,各高校间的条件基础和办学特色也不一样,各高校的发展定位也有所不同,高校根据实际情况构建符合其特色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四、地方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伴随着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社会与行业的需求、纺织行业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某西部地方纺织服装行业特色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进行持续探索,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定位:专创融合,全方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明确培养定位,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第一课堂(理论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重点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在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二)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保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各部门分管校级领导为成员的创新创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文件精神和要求,为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理顺运行机制,明确主体责任,全面协调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工作,审定工作制度,组织制订相关文件,指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明确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针对目前双创教育管理的相关职能分属各部门、职责界定不明晰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完善机制,明确相应职能,切实把工作做到实处,做到有机制、有队伍,有空间、有经费、有目标规划、有明晰的责任划分。建立以教务处为牵头单位,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招生就业工作处、工程训练中心、时尚创意产业园等多部门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办公室,做好就业创业工作联动协调机制。

(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搭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按照“分阶段、分类别”的思路进行设计,针对不同专业类的学生,开展循序渐进的教学与引导式训练,挖掘各学科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教育资源。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纺织服装概论”课程,提升全校学生对纺织服装行业的了解程度;对原来面向全校非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课程进行改革,开设“创业管理”等课程进行创新创业通识类教育;在此基础上,还鼓励各学院开设学科专业双创选修课如“创业管理与实训”“商业计划”“技术创新转换”等进行创新创业专业类教育,逐步建设层级递进、有序衔接并具有纺织服装行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

二是健全制度,明确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机制。构建明晰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制度。对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获得项目或奖励的学生在推荐免试研究生、评优、评奖、学分转换冲抵给予倾斜,有效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四)搭建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一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以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园、工程训练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校内资源平台为依托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训提供校内平台。该平台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创业模拟训练和实战演练;同时,依托各类纺织服装企业及校友资源,利用寒暑假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见习机会,建立基于特色行业的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拓展创新创业实践校外平台。

二是对接行业企业集群地搭建校企创新平台。积极与浙江诸暨、柯桥,福建石狮等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密集的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合作,积极搭建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建设研究基地、实践基地等形式,积极服务行业企业和区域产业集群经济发展。

(五)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一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围绕纺织服装行业特色创意项目,通过鼓励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纺织类高校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陕西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企业经营模拟大赛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赛中学、学中做、做中研、研中悟。

二是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坚持将社会实践及科技创新作为每个学生必修的实践课程,注重点面结合,确保全员参与,并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形成了具有完善的组织保障和运行机制的社会实践工作体系。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形式多样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多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奔赴安徽华茂集团、山东南山集团等纺织服装行业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暑期社会实践与企业调研活动。每年举办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优秀论文报告会,以“创新创业发展论坛”“创业英雄进校园”“创业教育报告会”“优秀校友大讲堂”等形式多样的品牌活动丰富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BDD0D5D6-F416-491E-91C7-8EAED650AFAD

(六)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一是高校教师“走出去”,选派优秀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赴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活动,组织各类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对行业企业的认知和实践能力。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聘请校外导师,聘请知名企业家和专家入校等方式,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二是将校外专业人士“请进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为创新创业导师,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讲座,企业参观、游学等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七)构建行业高校“纺织+”“服装+”学科竞赛模式

在学校的推进和带动下,各学院利用学科特点结合纺织服装行业特色,积极主办或承办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具有行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活动和赛事,举办“溢达全国创意大赛”“全国大学生纱线设计大赛”“互联网+纺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赛事。充分发挥纺织服装类高校学科优势和行业特色,积极探索依托行业特色的竞赛模式,构建“纺织+”“服装+”学科竞赛模式,将纺织服装领域研究融入各类学科赛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特色,如“纺织+人工智能”“服装+智能制造”等。

参考文献:

[1]曹明.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2]胡玲,杨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6—2018年我国150所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的数据[J].華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2).

[3]王骏飞,高郁,熊楚安,苗雨.构建“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教育现代化,2020(47).

[4]刘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况调查及分析——基于全国938所高校样本[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04).

[5]李晓菁.基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医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02).

[6]况宇翔,张蕾,罗时武.艺术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03).

[7]周建,林彦梅,施平.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理论视野,2015(12).

[8]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34).

[9]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等教育,2011(09).

[10]孙玉清.“四个回归”彰显大学之道的时代内涵[J].中国高等教育,2016(21).

[11]李孟贾,霍楷.国际一流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前沿理论与案例研究及启示[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08).

基金项目:2021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1BZ047);2021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1BG033);2021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数字化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及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与实践”(2021BKJGLX003);2021年西安工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1XXGH04);2020年陕西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20年5月);2017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纺织服装行业特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以西安工程大学为例”(2017BKJGLX141)

作者简介:刘静(1982— ),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BDD0D5D6-F416-491E-91C7-8EAED650AFAD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中国学校体育(2019年4期)2019-07-22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大学生就业趋势民生周刊(2018年13期)2018-08-22大学生“双创”进行时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4期)2018-02-01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高中时代(2017年9期)2017-12-26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廉政瞭望(2016年8期)2016-09-12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今日教育(2016年1期)2016-03-01教育教学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年12期)2015-12-26教育漫画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4年12期)2014-11-25推荐访问:探索 院校 培养
上一篇:论海洋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海洋科学研究相关规制
下一篇:2019—2020年南淝河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