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劳动保障信息报道

来源:计算机等级 发布时间:2020-08-14 点击:

 乡镇劳动保障信息报道 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报告

 xx 年,我乡劳动保障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践行以人为本和"人性化服务"理念,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全乡劳动保障工作呈现出统筹协调、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现将我所 xx 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1.用足政策,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更加明显。始终坚持"就业优先"的战略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乡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 4157 人次,其中,一产转移农村劳动力 1221 人次,二产转移农村劳动力 1192 人次,三产转移农村劳动力 1744 人次,转移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 3422 人次,有组织转移 1731 人次;实现劳务收入 2411.06 万元,其中一产转移农村劳动力创收 708.18 万元,二产转移农村劳动力创收 691.36 万元,三产转移农村劳动力创收 1011.52 万元。

  2.狠抓创建,创建创业型县活动深入开展。把创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健全了创建创业型县的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工作考核"五大目标体系",完善了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截止 xx 年 10 月,全乡征集创业项目资源库创业项目 83 户个体工商户;实现大中专毕业生创业 7 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5 笔,金额 40万元;其中大中专毕业生 4 笔金额 35 万元,复转军人小额担保贷款1 笔,金额 5 万元。

 3.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多角度分析和把握节后用工形势,多层次搭建求职招聘平台,多方位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多地区加强劳务对接合作,多渠道建好企业"人才库"的"五多"举措,成功应对了年初出现的企业"招工难"问题。同时,结合乡远程办加快完善规范灵活的信息网络建设,将 xx 县信息网络延伸到了全乡 7 个行政村和 1个社区,有 40%的村完成了信息网络服务网点建设,进一步方便了企业和劳动者就近就便开展求职招聘活动。首次举办窝依莫克乡春季用工招聘会 1 次,收集企业岗位信息 200 余家,1200 条,推荐就业 150人次,介绍成功 100 人次。

  4.完善制度,狠抓扩面,覆盖城乡社保体系更加完善

 以"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为目标,按照"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参保扩面"的原则,扎实推进"全民社保"工程。截至 12 月 5 号,全乡新农保全面完成参保率、覆盖率和续保率三项核心指标。全乡共有 6202余农村居民纳入了新农保,60 岁以上发放人数 1139 人,发放率达100%,xx 缴费年度新农保缴费人数 4862 人,续保率达到 100%。

 5.围绕转型,狠抓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更加有力

 坚持以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重点,(suibi8)开展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全面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为我乡经济转型升级输送了大量实用型技能人才;截止 xx 年 10 月,

 完成农牧民参加各类培训 5070 人次,其中职业技能培训 1575 人次,双语培训 1680 人次,实用技术培训 1815 人次。

 6.注重效能,狠抓队伍,劳动保障队伍能力更加提升

 以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效能型、法治型"团队为目标,把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放在重要位置,认真做好人大行政执法迎评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劳动保障队伍整体能力素质得到提升。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劳动保障队伍不稳定、工作人员待遇偏低有待进一步解决,业务能力、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后我所将进一步加强对劳动保障系统干部职工的政策业务培训,努力提高为民办事服务的能力。深入开展劳动保障系统窗口单位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真正落实"人性化服务"理念,并转化为自觉行动,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系统的核心价值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

 群众的满意度。

 窝依莫克乡劳动保障所

  第二篇乡镇劳动保障信息报道《xx 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汇报》

 文章标题: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汇报

 按照劳动保障部门平台建设“六到位”的标准要求,xx 年由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了___镇劳动保障服务所,同时成立了 5 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服务体系,在做好基层劳动保障、落实各项就业优惠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大力加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机制,强化服务功能,开拓就业渠道,使 1102 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97 名“4050”人员走上了岗位,开创了就业进社区、社会保障进社区、城市低保进社区的局面,全镇就业再就业呈现出健康发展的喜人态势。

 一、劳动保障基本情况。

 ___镇地处城郊,总人口 40770 人,其中城市人口 18871 人,辖 13

 个行政村,5 个社区居委会。近年来,按照业务部门的按排部署和总体要求,镇政府从着力抓好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入手,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开展了劳务输出、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社区岗位开发、社会保险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等。

 (一)、严格按照劳动保障部门“六到位”要求,镇上成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所,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站,县上在人员编制紧缺的情况下,配备专兼职人员 18 人,正式干部 7 人,公益性岗位人员 11 人,其中,镇劳动保障服务所 8 人,社区劳动保障站 10 人,并将劳动保障所需的经费并入社区经费,列入县财政统一拨付,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劳动保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人力物力上的保证。

 (二)、结合基层劳动保障的实际,首先从抓硬件入手,争取劳动部门资金,购置了办公设施,做到了“五个一”,即有一块牌子、有一部电话、每人有一套桌椅、有一个资料柜、有一台电脑。镇劳动保障服务所有独立的办公场地 96 平方米,配备 9 套办公桌椅;五个社区劳动保障站,同各社区居委会合署办公,做到了标识台帐、规章制度、流程五统一。

 (三)、夯实基础。所站成立后,组织人力对辖区内的劳动力资源状况、下岗失业人员、辖区单位用工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建立了“六册一表”下岗失业人员花名册、离退休人员花名册、劳动力资源花名册、辖区内用工单位花名册、享受城市低保人员花名册、求职意愿登记表,并录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截止目前累计登记失业人

 员 1633 人、“4050”人员 143 人、零就业家庭 32 户 54 人,《再就业优惠证》发放 660 人,企业退休人员 766 人,为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四)建立制度。劳动保障服务所站成立后,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根据站所职能职责,制定完善了《劳动保障服务所职责》、《社区劳保站职责》、《劳保人员岗位职责》、《再就业优惠证办理程序》、《劳务输出程序》、《职业介绍程序》、《企业退休人员管理职责》、《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 9 项制度,并使之上墙公示,从制度上保证了劳动保障有序开展。

 二、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主要成效。

 1、摸清了底数,促进了就业。社区劳动保障人员经常对辖区居民和用工单位进行走访,不断更新充实劳动保障的各类台帐,特别是对下岗失业人员做到了“六清”即思想动态清、家庭情况清、劳动技能清、择业观念清、身体状况清、经济收入清。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发布栏及时发布各种用工信息,随时开展用工职介活动,使辖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

 2、就业再就业政策深入人心。一是利用开展失业登记和就业服务等时机,对失业人员进行择业观教育,树立勇于走出家门,国营私营都是单位,各行各业都是的观念。二是利用各种例会、信息栏、板报、张帖标语、悬挂横幅等方式宣传就业再就业和劳动保障各项政策。三是树立了一批自强不息、自主择业、积极创业,下岗不落志再就业典型,通过组织先进典型演讲会的形式,现身说法。使劳动保障的方针

 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就业援助有序开展。一是收集发布信息送岗位,为了使再就业援助活动落到实处,针对掌握的失业人员的具体情况,多方搜集用工信息,编发劳务用工信息,提供就业岗位 5000 多个;二是以人为本送服务,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职业介绍和指导,对 572 名失业人员进行了失业登记和求职登记,详细掌握了他们的求职意愿,特别是对“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开展了一对一服务,制定服务计划书97 份,就业援助有序开展。

 4、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困难群体。一是针对“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开发公益性岗位 58 个,安置 58 名困难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并为他们落实社保补贴 41064 元;二是为有创业

 意愿的 67 名下岗失业人员落实小额担保贷款 134 万元,使他们的创业得到了援助资金的扶持,迈出创业的第一步;通过多方援助,形成了就业再就业的良好氛围。乡镇劳动保障信息报道 5、抓劳务输出,实现异地就业。以东南沿海劳务基地为依托,积极动员失业人员外出务工,使 393 名失业人员参加劳务输出实现了再就业,为灵活就业和参加劳务输出实现异地就业的 43 名下岗失业人员申办社保补贴 59404 元。

 6、适应形势,提高劳动者素质。紧紧抓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遇,针对失业人员普遍存在的年龄偏大、技能单一、文化水平不高的实际

 情况,把开发公益性岗位、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做为重点,努力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创造条件。一是以镇劳动力培训基地为依托为259 名技能单一的失业人员提供了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7、低保有进有出,应保尽保。低保坚持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保障困难居民基本生的原则,对低保对象调查摸底,分类归档,动态管理。制定了低保“七三”(三原则、三不凭、三公开、三级审核、三榜公布定案、三严格、三对口)制度,严格了纪律,加大了公开公示力度,增强了低保调查、初审过程中的透明度,做到动态管理中的应保尽保,目前,有 1296 户 2869 人享受到基本生活保障等遇,解决了城市困难群体的实际困难,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8、退管人性化。一是对移交的 726 名企业退休人员情况,逐户进行核实,填制了基本信息登记表,建立了退休人员基本信息数据库和工资数据库,同时随着退休人员居住情况的变动而及时调整基本信息,实行动态管理。二是确定了管理服务的项目及内容,印制了管理服务卡 800 张,下发企业退休人员人手一卡。三是成立了自管和互助服务组织,提高了退管的组织化程度,五个社区成立了互助服务小组 34个,为退休人员参加各类活动提供了方便;四是规范档案管理,开展查询服务,把退休人员的档案以姓氏笔划为序编制了查寻目录,制定了档案管理制度,从而使档案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

 一、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市总人口为 357.93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94.96 万人,占总人口的82.4%,农村劳动力有 178.0 万人,富余劳动力约为 70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 39.3%。全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54.3 万人次,其中就地转移10.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0亿元,使全市农业人口人均增收1017元,比上年的 868 元增加 149 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 2800 元的 36%;劳务收入占全市 gdp 的 6.7%。

 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从人员年龄结构来看,劳务输出以青壮年为主。调查显示,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16-30 岁的占 57.6%,30-50 岁的占 39.2%,50 岁以上的仅占 3.2%。第二,从转移就业的行业来看,以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第二产业的占 54.1%,第三产业的占 37.4%。其中,从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分别占外出务工人数的 36.3%、17.5%和 29.9%。第三,从务工人员区域分布来看,

 以珠江三角洲和江浙、京津、胶东一带为主。全市有 19.4%的务工人员分布在省内,在沿海地区务工人员达 53%。华龙区、濮阳县、范县等地已有数千外出务工人员跨出国门,打洋工,挣美元,成为我市涉外劳务输出的一个亮点。第四,从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情况来看,以通过血缘、地缘和人缘关系自发外出务工为主。通过劳动部门及中介服务机构有组织、成建制地输出的务工人员较少。,全市劳动部门组织输出的仅 7.45 万人,占 15.2%,经中介组织介绍的有 16.26 万人,占 33.08%,自发外出务工的有 25.44 万人,占 51.76%。第五,从务工的时间周期来看,具有兼业性和“候鸟型”特点。外出打工人员绝大部分继续保留土地承包权,忙时种地,闲时打工经商。第六,从劳务收入的资金流向来看,“回流型”、“创业型”的特点初步显现。我市涌现的一批“打工能人”逐渐成长为有资产、懂技术、善管理的经商办厂能手之后,选择回乡创业。比如,范县近几年务工人员带回资金 4 亿多元,回乡创办“凤还巢”企业 2 多个,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有力保障

 我市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业市,土地资源紧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一是行政推动。各县(区)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任成员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将劳务输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体系,落实责任,专项考核,并作为乡镇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市劳动保障局新增设了劳务输出服务科,各乡镇设制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形成了市、县、乡三级组织服务网络,切实加强了对劳务输出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政策扶持。市委、市政府于召开了全市劳务输出工作会议,并制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召开了全市劳务输出工作专题座谈会,认真学习省委书记徐光春《充分认识发展劳务经济的战略意义》的理论文章,统一思想,总结交流经验。各县(区)委、政府都相继出台了关于扩大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和文件,涵盖了培训、输出、维权等劳务输出工作的各个环节,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健康有序地发展。三是部门联动。市、县(区)劳动、商务、农业、扶贫、教育、工商、公安等部门和工、青、妇等团体,紧紧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密切配合,发挥优势,主动服务,形成了

 层层负责,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全市各级团组织重点开展了“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岗快递活动”,共筹措用工岗位 38600 个,服务农村青年转移就业 28600 人,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针对广大农民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思想保守、安于现状和“穷家难舍”、“小富即安”的陈旧观念的实际,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一人务工,全家致富”、“务工光荣,就业自豪”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发动。各县(区)为炒热群众思想,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墙报等形式,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发动。濮阳县、南乐县分别制作了《走出黄土地》、《打工故事》、《外面世界真精彩》、《走南闯北龙乡人》等电视专题片,清丰县在全县各村刷写墙体标语 3000 多条。通过广泛宣传和思想发动,逐步改变了广大农民“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恋土守家的传统观念,激发了广大群众外出务工的热情。二是典型带动。每年年初,全市各级劳动部门组织优秀外出务工人员组成宣讲团,巡回演讲,现身说法。南乐县在年

 初的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邀请优秀外出务工青年作典型发言,引起较大的反响。去年底,团市委、市劳动保障局在全市组织评选了我市首届“十优百杰务工青年”。通过典型引导和表彰先进,使广大群众逐步认识到劳务输出是一条投资少、收效快、能致富的好路子,思想进一步解放,“走出去、闯世界、挣大钱”已经成为当今农村年轻人新的生活理念。不少群众形象地说:出去的是一个人,挣回的是资金;学到的是本领,改变的是一生;影响的是一代,造福的是子孙。

  乡镇劳动保障信息报道 (三)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

 随着产业升级和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地用工单位对务工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县(区)针对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劳动技能单一、市场适应性差的现状,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训促输出”的思路,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切实加强对务工人员的培训。一是发挥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为加强职业培训基地建设,近几年来,全市先后创办了五所县级技工学校。南乐县为扶持市第二技工学校发展壮大,无偿划拔价值 340 万元的新建县委招待所大楼用于学校建设,又投入 1100 万

 元完善教学设施,现已形成多人的招生规模,开设有电子电工、计算机、机械、服装和艺术设计五大类 15 个专业。濮阳县投资 1000 多万元积极筹建市第三技工学校。清丰县在县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列支 12 万元,用于县职业技术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目前已容纳名学生,被省定为全省首批县级骨干职业技术学校。同时清丰县组建了市第六技工学校,投资 100 余万元购置数控机床、电脑、电动缝纫机和立式加工中心,建立了一流的农民工培训基地。去年以来,该县两校已培训农民工 5000 多名,占全县输出技能型工人的 80%以上,充分发挥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渠道作用。二是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办学。为迅速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各县(区)引入竞争机制,优化整合民办培训机构,全市近百所民办培训机构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工培训,成为政府部门转移农民工培训的有益补充。三是实行订单式培训。根据市场需求,重点突出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各县(区)坚持灵活性、实用性的培训原则,利用各类培训机构,大力开展定向培训、委托培训等。积极探索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不少技工学校与北京、江苏、浙江等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培训就业一条龙,做到培训一批、输送一批、稳定一批。南乐县利用浙江奉化国泰制衣有限公司的设备、师资、资金,建立了服装加工培训基地,先后输送技术工人 5000 多名,有十多名优秀人员被工厂选送到国外的加工基地工作。该县订单培训的服装工已成为宁波地区的品牌。四是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市县劳动部门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农民实现转岗就业为目的,积极落实

 国家启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去年全市落实培训资金 700 多万元,培训 2.1685 万人。

 (四)拓宽领域,构建劳务输出对接平台

 及时掌握用工信息,疏通转移渠道,搞好跟踪服务是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为此,各县(区)积极探索农民工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我市农村劳动力的顺畅有序转移。首先健全信息网络建设。各县(区)建立了以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为主体、中介机构为依托的信息网,认真做好信息发布、用工登记、建档建卡等工作,为求职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清丰县、范县开展了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初步建立完善了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为促进劳动力转移奠定了基础。其次,加强考察,建立牢固的劳务输出基地。各县(区)领导每年都带领有关部门赴经济发达地区考察联络,寻求稳定的就业岗位,目前我市已拥有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京津唐、中西部和省内六大城市群劳务输出基地。第三,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劳务对接。各县(区)充分利用职业中介组织联络、劳务经济人带动、培训机构推荐、召开大

 型招聘会等形式,为农民工牵线搭桥。今年三月,濮阳县组织召开了大型劳务输出招聘会,江浙地区 22 家企业提供 4000 多个用工岗位,近万名农民工参加,县委书记张建国亲临现场指导工作。会上先后有1300 多人通过双向选择,签订了劳动合同。范县还聘请 56 名信息灵、渠道广、家乡人信赖的劳务经纪人,带动了一批劳动力外出打工。如辛庄乡青年武俭利 xx 年到北京一家公司打工,自己站稳脚跟后,先后介绍 100 多人到该公司务工。为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各县(区)还积极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劳动监察机构不断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查处非法中介机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第四,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市商务局根据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大力开展对外劳务合作业务,截止,全市已向日本、韩国、新加坡、阿联酋、毛里求斯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外派劳务人员 4850 人次。仅去年,外派出国劳务人员 1298 人。华龙区东田村 300 多人在国外务工,分布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年创收入两千万元,曾被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成了远近闻名的出国打工村。第五,强化跟踪服务。各县(区)不断完善配套服务,普遍实行了培训、录用、护送、管理一条龙服务。坚持定期回访、节日慰问、干部带队打工、提供法律援助等制度,帮助务工人员解决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大大提高了务工人员的稳定率。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家中生活生产实际困难,各县乡村组建了“义务帮工队”,帮收帮种,保证务工人员家庭及时收种,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五)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抓好就地转移

 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同时,针对一些愿意离土、但难以离乡的农民,多渠道创造条件,实现就地转移。一是大上工业项目。近几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工兴市”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范县仅就上百万元以上项目 51 个,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一千多人。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新区、华龙区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重点发展花卉、苗木、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支柱产业,最大限度地挖掘就业潜力。清丰县大力发展白(灵菇)、红(辣椒)产业,重点抓好农产品深加工,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范县依托三十万亩水稻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精米加工业,促进了大批农民参与经营。仅专门经营大米营销的经纪人就达 600 多人。三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濮阳县、范县依托丰富的油气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积极发展玻璃制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开拓就业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范县玻璃制品企业就吸纳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

  三、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方面有的领导干部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农民外出务工是群众自己的事,领导不用管。“劳务富民”观念树得不牢,工作抓得不紧,抓得不实。另一方面,农民的就业观念还比较陈旧。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不少农民存在着“小富即安”、“恋守田园”的思想,特别是一些务工青年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贪图安逸,不愿接受企业的束缚和体力上的劳累,务工青年跑回家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农民存在着“以农为本”、“以土立业”的守旧观念,对土地有着浓厚的眷恋心理,宁愿在家受穷也不愿轻易离开土地。

 (二)整体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偏低。目前,我市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形式单一,有组织的转移劳动力的比重不高,主要是通过“亲帮亲”“友帮友”的方式转移。据清丰县统计,

 外出务工 8.9 万人,通过劳动部门介绍的只有 4000 余人,占总数的4.5%,95%以上的是通过亲朋好友或自发转移的。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劳务中介组织收费较高。一般要收 300-800元的中介费,加上路途花费,要上千元,一般农民家庭承受不起。二是个别劳务中介组织信誉差,提供信息不准确,致使少数打工者上当受骗。因此,有些农民宁肯自己外出闯荡找出路,也不信任中介组织。三是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全,数量少,制度不健全,信息不畅通,交易成本偏高,无法满足外出人员的需求。

 (三)职业技能培训普及率不高,务工人员竞争力不强。据统计,我市农村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 39.66%,初中占 47.77%,高中以上占 12.57%。在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中,绝大多数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由于这些人员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在就业方面缺乏较强的竞争力,致使外出就业的门路窄,稳定性不高。90%以上的外出务工人员未经各类培训,主要从事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建筑、电子装配、制衣、木器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且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报酬低。外出务工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技术和技能。主要原因:一是现有的培训管理体制不顺。虽然劳动、农业、教育、扶贫、工、青、妇等部门和团体都在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工作,但各吹各打,缺乏统一计划和协调管理,培训资源没有得到综合有效利用。

 二是现有的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数量较少,培训的容量不大。濮阳县、范县、台前县的技工学校还正在筹建之中。各县的职业技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模式陈旧,缺乏市场需求的办学特色,达不到职业教育的要求。有的职业技术学校资金严重不足、教学设备少,全市目前还没有一所有实习基地的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大多是从普教岗位上转过来的,缺乏专业技术和技能,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规模和培训质量。三是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的培训周期长、收费偏高。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学制均为三年,年学费大约在元至 3000 元,一般的农村贫困学生负担不起,许多农村学生放弃就读职业技术学校的愿望,初中毕业后就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四是出国劳务人员经济负担较重,门槛较高。以去日本打工三年为例,出国务工前需交付三个月的培训费 3000 元,还需交纳 47000元的签证、保险、中介等费用,另外还需由 2 人为其在外出务工期间提供担保(担保金 15 万元)。出国打工费用如此之高,一般农民家庭无力负担,一些想出国打工的青年望而却步。

 (四)特色劳务发展缓慢,品牌建设滞后。目前我市转移输出尚未形成组织化、集团化、规模化,务工人员从事的行业较为分散零乱,多是分散转移的“游击队”,规模小,人数少,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影响了我市劳务输出的发展。

  四、加强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劳动力数量众多,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出来,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将长期存在。我们必须从我市农业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紧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市情出发,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一是我市各县(区)和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不仅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新兴的支柱产业来抓,更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我市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任务来抓,进一步推动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二是我市各县(区)要

 立足本地实际,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十一五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中。要研究制订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远期和近期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保障措施。三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全力推进。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列入县、乡政府的业绩考核内容,强化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建议市县(区)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建立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指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联席会议由市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工青妇等组织组成,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领导,协调沟通,共同做好农民工的培训、教育、转移工作,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劳动力转移中的主导作用。四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市上下营造“劳务富民”、“务工光荣”的浓厚氛围。大力宣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宣传优秀外出务工人员的先进事迹,市里和各县(区)每年都要召开大型的劳务输出工作总结表彰会议,对优秀外出务工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不断激发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建议市政府在今年适当时候召开全市劳务输出工作会议,总结经验,明确任务,表彰先进,进一步推动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健全输出网络,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长期的、全局性的工作。建立劳动力资源供需网络、健全输出机构对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水平,保证劳务输出的及时性、稳定性尤为重要。要按照“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不断提升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一是要拓宽劳务市场信息渠道,完善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用工地劳务中介机构的合作关系,定期搜集用工信息;全市驻外办事服务机构要及时传递劳务用工信息;要加强和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利用他们所在的企业、行业、城市及时反馈用工信息;要加强对中介机构、培训学校的管理,对他们搜集的用工信息及时纳入信息管理系统,综合利用。要加快“金保工程”网络化建设进度,尽快实现上联全国、下联县乡村的目标。县、乡两级劳动保障机构要加大力度,尽快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库,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求职愿望、培训情况、就业去向等建立档案。各乡镇要建立健全外出务工人员和富余劳动力的工作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各村信息员要及时掌握富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和变动情况,保证市、县、乡、村劳务输出体系“四级网络”的顺畅运行。二是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劳务输出工作机构。在市县(区)乡建立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县(区)劳动保障局设立劳务输出服务股,具体指导、协调劳务输出工作。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主要负责乡镇劳务输出工作。要在全市形成“主管

 部门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城乡联手共同抓”的工作机制,为做好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三是要大力培育劳务中介组织。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经济主体、机关干部、农村能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兴办、领办、创办各类劳务中介组织,不断壮大劳务中介组织队伍,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方便快速的就业服务。要加强指导,规范运作,强化管理,逐步发挥中介组织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劳务中介组织的管理,对所有从事中介机构和人员统一实行资格证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行为。四是打造劳务品牌,大力拓展涉外劳务。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劳务品牌的培育、组织和引导。加强劳务品牌的宣传推介和包装。要充分挖掘特色技能、工艺,通过能人、专业队伍带动,变一般输出为特色输出,逐步形成一县一品、一县数品的格局,要继续扩张出国劳务规模。各县(区)和市商务局要积极想办法解决出国务工人员的前期资金和保证金等问题。建议采取提供贷款、劳务工资代扣和设立出国劳务担保基金预借等多种方式降低出国门槛,不断壮大出国劳务队伍。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务工人员就业竞争力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是关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新兴产业的兴起,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转移就业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工作。一要整合培训资源。市县(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培训资源整体规划意见,对培训资源和力量要统筹规划,加强协调,整合利用,我市各县(区)要建立一到两个有一定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建议出台《我市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实施细则》。全市的职业技术院校和技工学校要调整办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坚持系统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思想素质教育相结合,积极探索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的办学新途径,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水平。二要坚持订单培训。要把技能培训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培训机构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要把技能培训同定向输送结合起来,坚持培训、就业一体化的运作方式,扩大组织化培训的规模,进一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竞争力。三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市、县(区)政府要把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项支持“三农”的公益性事业,列入财政预算,建立逐年增长的投入机制。

 (四)招商引资,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承载能力

  发展县域经济和乡镇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有效途径。一是立足本地实地,发展第三产业。各县(区)要因地制宜,依托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批发业、餐饮服务业、文化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积极鼓励农民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从而扩大吸纳富余劳动力的容量,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suibi8)二是发挥特色产品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区域优势的发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我们要大力发展蔬菜花卉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带动关联产业,将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优势。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上工业项目。要继续抓好我市八大工业园区建设,为农民就地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四是加快县城和中心乡镇的发展和建设。提高县城和中心乡镇的产业聚集度,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第三产业,增强城镇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承载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引导高素质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转移。五要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实现“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各级政府要尽快制定鼓励和扶持农民工创业的政策,为回乡创业人员提供土地、信贷、用工、税收等方面的优惠。通过营造

 环境、搭建平台、政策优惠、导向激励等措施,推动农民工资本和人才回归故里,创办经济实体,使更多的“务工能人”成为企业家,为家乡新农村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五)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顺畅转移

 各级政府要转变职能,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一是建立完善派出管理机构,实施跟踪服务。建议市政府设在北京、上海、深圳、郑州的办事机构,帮助解决农民工的急难险重问题,依法处理劳资纠纷,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除此之外,各县(区)可在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设立精干的服务保障办事机构,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服务,做到输出有服务、就业有岗位、维权有保障。同时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输出单位要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后续服务,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劳动争议,加强教育管理,树立濮阳农民工的良好形象。二是制定完善政策,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要逐步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农民工入户条件。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取消“临时工”、“农民工”、“正式工”、“外来劳务工”、“固定工”等用工形式,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享受同等的工资福利待遇,实现城乡

 平等竞争就业。逐步建立和完善务工人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对农民工的土地流转、信贷、教育、子女入学等给予倾斜,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三是积极主动做好农村“留守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目前,我市大批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子女”增多,已经成为农村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各级政府和妇联组织要积极研究解决“留守人员”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建立健全农村服务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关心“留守老人”的生产生活,关爱“留守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外出打工人员较多的村庄要继续完善“帮工服务队”、“治安联防队”,为务工人员家庭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和安全保障。

  乡镇劳动保障信息报道第四篇乡镇劳动保障信息报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个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xx 年以来,本人在县局和镇党委、政府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十六、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树新风、讲团结、求发展”的工作目标,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较好的完成了各项目标工作任务,现将近三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不足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

 一、政治思想表现情况:三年来,在单位领导及同志们的帮助、支持下,我以“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为准则,对

 自己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完成了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自身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等都有了很大提高。思想上,我坚持把加强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关键措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自己的思想统一到上级的决策上来,并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重点加强了工作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为做好本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开展情况:在工作中,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始终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严谨、细致、扎实、求实、苦干上,主要开展了一下几项工作。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一是积极做好群众的参保工 作。我们结合政策、积极宣传,确保不漏保。据统计,全镇参保人员达 7000 多人次;二是养老保险费收取工作。(二)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工作。协同镇党委、政府采取多项措施,积极做好返乡农民工的培训和再就业工作,为返乡农民寻找新的就业门路。深入各村走访调查,摸清了外出农民工返乡的基本情况,并建立了基础台账,了解了返乡农民工的数量和分布以及各自的特长、想法、要求等基本信息。其次根据返乡农民工特点,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免费进行专业技能、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和维权等方面的培训,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为返乡农民工再务工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打好基础。

 (三)劳务输出工作。按照“全面调整工作思路,全力破除思想障碍,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的要求,立足本职,整合资源,采取“政府推、干部带、宣传促、政策引”的办法,大力推进劳务经济发展步伐。近三年,劳务输出人数累计达()人(次),其中组织输出()人(次),自谋输出()人(次),就地转移()人(次),劳务收入累计达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全镇输出累计达人次。

 (四)在搞好本人分内业务的同时,有时帮镇办公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本人深深懂得“办公室工作无小事”的道理。无论是待人接物、办文办会,都要考虑周全、注意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树立办公室“高效办事、认真干事、干净 做事”的良好形象。乡镇劳动保障信息报道 三、存在问题 一是在工作中由于参加工作时间晚,经验不足,不免会出现一些小插曲,使群众感到不满意。二是在工作中,自我要求不够严。在思想中存在着只求过得去、不求高质量的满足意识,有时自由散漫,有时对有难度的工作,有畏难情绪,拖着不办,不按时完成任务。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克服畏难心理,更加出色的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第五篇乡镇劳动保障信息报道《乡镇劳动保障信息表》 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年月就业再就业工作完成情况信息表第六篇乡镇劳动保障信息报道《乡镇劳动保障所职责流程》 劳动保障所办事流程

 (一)

 服务项目:城镇失业人员的失业登记 申报条件:东城办事处居民,18-55 岁 所需材料:户口簿或身份证、两寸照片 2 张 办事流程:到所在社区填写失业登记表→携带本人材料到镇劳保所审核盖章→到县就业局办证 办理时限:当日 收费标准:不收费 (二)

 服务项目:发布用工信息、农民工培训安置 申报条件:东城办事处居民,年龄 18——50 岁 所需材料:户口薄或身份证、一寸照片 2 张 办事流程:发布用工信息→携带本人材料到镇劳保所报名登记→安排培训→与企业双向选择进行安置 收费标准:不收费 (三)

 服务项目:劳务纠纷调解 申报条件:镇域内劳企双方的劳务纠纷 所需材料:劳动合同、本人证件 办事流程:案件受理→汇报→双方当事人现场调解→调解不成上交县劳动仲裁部门→上交法院 办理时限:当日

 收费标准:不收费 (四)

 服务项目:办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申报条件:具有本县行政区域内户籍,年满 16 周岁以上(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其他社会养老保险(不含商业保险)的城乡居民 所需材料:户口薄、二代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2 份,一寸照片三张 办事流程:在户籍所在村、社区填写养老保险登记表→劳动保障所审核→将参保者信息输入微机→缴费 办理时限:当日 收费标准:不收费 (五)

 服务项目:办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申报条件:东城办事处城镇居民 所需材料:身份证、户口本原件 办事流程:以人为单位填写登记表→劳动保障所所审核→缴费→报送县医保中心→发放缴费证 收费标准:不收费 (六)

 服务项目: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年审 申报条件:单县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 所需材料:养老金领取资格证(《审核证》)

 办事流程:本人持《审核证》(特殊情况需本人所写委托办理材料)→乡镇劳动保障所所审核登记→盖章→报送县人保局办理时限:当日 收费标准:不收费 (七)

 服务项目:办理求职登记业务 申报条件:年龄 16-55 岁,需求职人员 办事流程:求职人员持相关资料及本人身份证证明→乡镇劳动保障所审核登记→介绍相关用工信息→提供先相关服务收费标准:不收费 东城办事处劳动保障所工作职责 (1)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咨询。

 (2)指导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工作。

 (3)办理(协助办理)辖区内城镇失业人员的失业登记;随时掌握下岗失业人员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建立基础台帐和工作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4)负责下岗失业人员申领《再就业优惠证》的审查核实、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资格审查、项目初审,提供办理有关手续的服务;协调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指导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5)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职业指导、组织或推荐参加就业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等项就业服务(按照有关规定依法取得资格的,可提供职业介绍服务);开展再就业救助活动。

 (6)指导辖区内社区就业实体、劳务派遣企业和社区公益性劳动组织的创办,推动社区就业岗位特别是公益性岗位的开发,组织实施社

 区就业工作。

 (7)指导下岗失业人员接续和转移社会保险关系,协助做好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资格审查、社会保险登记、参保缴费等项服务性工作。

 (8)负责辖区内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为退休人员提供领取养老金的资格认定服务。

 (9)协助辖区内各村社区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审核上 报工作:; (10)协助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调查了解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情况,配合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做好辖区内劳动保障监察工作。

 (11)乡镇劳动保障所还要负责辖区内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调查统计、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动员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转岗培训、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办理有关手续和提供相关服务,以及指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组织劳务输出等工作。

 (12)接受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业务指导,承担上级劳动保障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第七篇乡镇劳动保障信息报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总结》 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总结 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总结 根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全市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所(站)平台建设培训会议上的安排部署和要求,现将我县乡、镇(社区)...

推荐访问:劳动保障 乡镇 报道
上一篇:对于划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通告(征求意见稿)
下一篇:两篇乡镇妇联工作总结与整顿作风优化营商环境暨整治窗口服务突出问题工作会讲话材料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