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大学语文

来源:心理咨询 发布时间:2019-08-05 点击:

  摘 要:大学语文作为高校的一门人文素质必修课程,担负起提高大学生语文能力,人文素养及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重任,其作用不可忽视,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在很多方面还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笔者从三个方面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进行探究。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精神:审美能力
  大学语文是我国普通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必修课,它对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倍受关注。90年代至今,教育部为巩固并提高大学语文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求有条件的高校“要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一五文化纲要”中明确提出高等院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一文件进一步强化了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在相关政策指导下,大学语文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呈现出较好的面貌。但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革,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明确课程定位,改革、完善教材
   教材是确保教学顺利完成的重要载体,其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效果。由于长时间缺少统一的教学大纲,缺乏明确的课程定位指导,大学语文教材的编订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目前,公开出版的教材多达千余种,其质量差距较大,许多教材编写体例陈旧、思路缺乏创新、个别教材注释中竟然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如果用这样的教材上课,势必会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大学语文教材还需要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
   目前大学语文教材大体有三种编写体列:有以体裁为标准来编写的,如吴满珍主编的《大学语文》(中华书局2004年6月第1版),教材按作品体裁分成记叙文、论说文、诗词曲赋、书信、古代文论和小说六个单元,每一单元后还用概说部分加以总结;有按照文学史顺序将作品归类的,如由王步高、丁帆主编的《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3版),教材以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为脉络,选取各时期典型的作品组成单元,从先秦诗歌散文、汉魏六朝赋,到初盛唐诗、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散文及古代文言、白话小说,最后是现当代小说、散文、诗歌等;还有按专题将作品组合分类,如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一改前两种传统的编写模式,以作品反应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为主线,将教材分为“以民为本”“人情世态”“爱情婚姻”最后到“论学品艺”等十二单元。三种编写体例各有特点,也各有利弊。体裁体列的教材,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所学文体特点,但长时间学习同一类文体,学生可能会有枯燥、乏味之感;文学史体例的教材,脉络清晰。学生学习时,沿着文学史的脉络可较快地了解古典文学的精髓,但容易误导学生过分注重文学史知识的学习,忽视对文化的体验和积累;专题体例的教材,较好地体现出了大学语文的独特教学要求和目标,但有时存在归类过于宽泛、随意的现象,不利于教学的进行。上述教材的通病在于:古代文学的内容量过大,现代当代文学的内容量过少,缺乏地域性的文学介绍,更是缺少外国文学的优秀作品。
   大学语文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文素质,增进文化修养的主要课程之一,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教材的主要功能。教材应该选取包含高尚情操和爱国思想的优秀作品,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态度。为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选文也要注重作品的审美性特征。中国古典文学内容博大精深,其经典作品往往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导内容,但学生生活的环境、时代特点决定了他们不仅要传承本土文化传统,还要了解一个更为丰富的文学世界。因此,选文的范围上应以本国为主,也要选取外国文学的精品,同时可以根据所处环境补充些地域性的优秀文学作品。例如:北京地区的高校教材可以介绍现代京味小说,上海地区的教材可以增添张爱玲的作品;而湘西、陕西等地的作家、作品也可出现在与之地域相对应的高校教材中,这样既能加大现当代的文学信息量,也可以让学生从中了解丰富的地理人文内涵。
   在编写上,大学语文教材应尝试更新颖的体列模式。例如:采用文体与文学史相结合的体例编写;或者以审美为主线、确定人文精神的编写体列;还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切入,以此为编写体例,使作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等等。总之,大学语文教材不应千篇一律,应在坚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及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的定位基础上,鼓励多元化,个性化。一部优秀的大学语文教材,不但要有工具性、更要突出人文性和审美性相统一的性质,还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良好载体。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一言堂”的单一化教学方法
   我国中小学语文主要培养学生认读、理解汉语的基础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大学语文教学则侧重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定位不同,两者教学方法的要求也不同,不过,许多高校教师在教学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有的甚至将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片面性的课程定位,导致大学语文成为了中学语文课程的简单补充和延续。由于过多的强化工具性,一些教师忽略了大学语文的系统性、延展性及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把内涵丰富的作品当成了篇章、字词、结构的串讲,仅仅注重静态、局部知识的传授。据了解,大学语文上课时,教师采用“一言堂”的讲授式的情况及为普遍,老师在上面讲的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情况经常发生,学生被动接受,缺少兴趣,甚至存有抵触心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完全违离了大学语文开课的宗旨,改革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已是势在必行,以下几点供参考:
   (一)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诗、词、散文等抒情性较强的作品,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影像图片等融为一体,化静为动,教学直观、形象、生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较快进入教学情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改革教师“一言堂”的讲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不需面面俱到,教师可从每单元选取一两篇作品精讲,其余的作品留给学生课外自学。值得注意的是:自学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应注意指导及点拨。在自学前应布置任务,提出探讨性的问题,为学生自主学习指明方向,同时也应提供必要的提导和参考,以减轻学生的认知难度。为保证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导他们在查阅资料,阅读作品并独立的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上课时各小组派出代表发言介绍讨论结果,教师最后对上述活动作出总结与点评。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角,其主体性和参与热情因此会得到提高,独立思维和表达能力也能够得到锻炼,学生在这一活动中逐步实现自我完善及发展。
   (三)鼓励阅读教材外作品,开拓学生视野
   任何教材的内容都是有限的,在安排自学任务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向课本外的内容适当延伸。例如:在布置“爱情婚姻”这一单元《江城子》(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的自学时,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作品:元稹的《离思》与朱自清的《给亡妻》,通过对比学习学生既可以领略作品的不同风格,也可以体会其中包涵着相似的深情;布置自学《�竹山房》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沈从文的《萧萧》和鲁迅的《伤逝》,通过阅读几位女性的婚姻悲剧,学生会更深地体会到旧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对爱情的摧残,会进一步了解到个性解放、婚姻解放的艰难。这样便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内容由教材扩展到教材外,阅读容量扩大,阅读时间增多,学生的感悟也会逐渐加深。自学是一种终身教育的方式,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会受益无穷,当然,自学能力的培养不能靠一蹴而就,而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三、采用表现性评价,改革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也是大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目前,大学语文考试形式以书面闭卷考试为主,这种方式比较客观、高效,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闭卷考试题目的类型总体上来说:客观试题所占的比重较大,其中又过多地侧重文史常识,诗词理解,主观试题所占的比重较少,写作部分更是很少出现,近几年来,即使增加了写作部分考试,很多都是实体应用文的写作。以某校大学语文的几个考试题为例:
   1、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是( )
   A.屈原 B.陶渊明
   C.王维 D.孟浩然
   2、下列有关近体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体诗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的新诗。
   B.近体诗形成与唐代,为的是与是唐代以前产生的古体诗相区别 。
   C.近体诗是在唐代成熟定型的格律诗,在句数、句式、韵律等方面的要求有严格的规定。
   D.近体诗是唐代兴起的新诗体,绝句、律诗等都不属于近体诗。
   3、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是鲁迅的( )
   A.《一件小事》 B.《狂人日记》
   C.《阿Q正传》D.《孔乙己》
   4、阅读题: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1)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2).这段文字用了那种描写,有什么特点?
   (3).指出文中的讽刺语及“以无声写有声”的语句。
   可以看出:这些试题与中学语文的考点及其相似,更多地侧重知识点及简单能力的考查,这样的试题无法很好地检测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真实文学素养,因为,学生即使平时不学习,不阅读作品,考前采用突击战,凭借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也可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可见,改革考试方法也是大学语文教改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考试可灵活一些:1、可采用开卷的形式,增加主观试题,答案并不求一,只要言之有理都。2、也可增加口试,采取话题讲演,话题应有多样性:可以选教材内的作家作品进行解析与鉴赏,也可以分析教材外的作品,还可以是生活学习中的感悟。3、还可以采用表现性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水平、问题分析能力、参与意识、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综合性评价。作业、论文、调查报告及自学时学生的参与、合作、讨论及发言等都可看作表现性评价的内容。将表现性评价作为的考核方式,不仅较全面客观地评定学生的学习,而且将教学由原来单一的静态讲授变成师生双方协作的动态过程,摒弃了以往教学中的弊端,更好地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大学语文担负起提高大学生语文能力,人文素养及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重任,其作用不可小视。近几年来,许多高校逐渐加强了对大学语文的重视程度及教改力度,但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任重而道远,需有识之士的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朱媛.母语危机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 [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4)
  [2]王淑梅, 闫红,韩忠治.论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J]河北大学学报,2009(06)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初探 大学语文
上一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情报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巧用情景语境策略培养学生词汇学习能力]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