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医生为何少] 少好医生

来源:执业医师 发布时间:2019-04-07 点击:

  看病不应该这么难   看病难不难,只要看看这些大医院挂号处的蜿蜒长龙就知道了。一个重病病人去医院,常常要全家上阵,在数小时,甚至更漫长的等待后,熬到医生面前,往往在数分钟后。抱着一堆单子。开始新的等待。这样的等待,足以耗尽医患间不多的善意,期待和现实间的差距实在太大。
  看看空空荡荡的社区医院,我们又糊涂了。在这里不排队,看病不难,大家就是不去。
  看病到底难不难?听听大家的抱怨声就知道。从人均医生数上讲,在中国,看病不应该这么难。
  2005年,在中国,每千人有1.51个医生,在世界19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70位,比人均GDP排名高出40位。在美国,每千人3.59个医生,法国是3.37,英国是2.2,韩国是1.6,新加坡是1.4,印度是0.6。
  由于中国卫生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70%的医护人员分布在城市,因此,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医生的数量一定可以和发达国家相媲美。如果用医生不足来解释“看病难”这个问题,在小城市或广大农村,是可以理解的,而在大城市,为什么大家同样抱怨“看病难”呢?
  我父亲的一句话,道出病人的真正想法。他说,医生和医生不一样,得找“好医生”看病才行。“好医生”的数量,可以从许多医院门前的长龙看出来。西方医生是怎样成长的
  一个医生的水平,是在实践中不断变化的。在中国,医生的三六九等,很大程度上是在出校门的时候决定的。大学毕业后,进入高水平的大医院的学生,有机会见识各种病人,跟随对专业有深刻认识和丰富经验的医生,培养各种技能。进入低水平医院的学生,从此丧失了同等水平的训练。
  临床培训对一个医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最初的临床培训过程,不仅是一个授人以鱼的过程,更是一个授人以渔的过程。既要“见”,要积累经验,更要“想”,在了解的基础上寻找规律,还要讨论,在与已有认识的前辈医生的交流中获得提高。更别说日复一日、熟能生巧的操作练习。所有这些条件,在不同水平医院间,差异一望而知。所以,从毕业的那一刻起,一个班同学的诊疗水平,便在各自进入的医院间划开鸿沟,渐行渐远。“好医生”便在不断拉大的差距中,越变越少。
  当然,这是正常的。
  我和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医生,讨论过他们的医生培训制度。我发现,尽管在细节上存在差异,但在一个原则性问题上,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以及中国香港的做法大致相同。医生的就业选择,并不从医科大学毕业的那个时候开始。
  详细地说,这个时候,他们可以合法行医,但是,不能自由选择进入公立医院、私人医院或私人诊所,通常,他们只能进入非常有限的一些有医生培训资格的医院。这些医院全部是被严格筛选的大医院,必须具有优异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有这个国家中最高水平的医生在此工作。甚至在一些国家(比如法国、澳大利亚),住院医生必须在这些医院间流动。
  其实,这是为了保证培训水平的一致和均衡。通常,这个阶段会持续3年到5年,然后,经过考试或其他形式的认定,医生才可以自由选择医院执业。这保证了多数医生可以变成一个我们所认同的“好医生”。
  当我把眼光放到中国医疗系统,除了没有这种培训制度外,还有大量的瓶颈,限制这种培训制度的建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医生是深深依附在他所属的医院的,各种法规和现实情况,完全限制医生的流动。最直接的后果是,受到良好训练的医生,不能从大医院流出:新毕业的医科生,自然也不能顺利流入。
  这是一个双输的局面。

推荐访问:中国 好医生
上一篇:清脂降糖_降糖同时重视降压调脂
下一篇:烧伤常用的急救方法_烧伤急救方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