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生物重难热点专练05,生态学基础内容(解析版)

来源:建筑师 发布时间:2020-12-30 点击:

 重难 热点练 专练 05

 生态学基础内容 (建议用时:30 分钟)

 【命题趋势】

 在近三年高考中,生态学相关的问题向来是每年的必考内容,通常通过线形图,柱形图或者是表格作为载体,结合细胞代谢等部分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考察,以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种间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为核心,设计与生产生活实践相关的问题。

 【满分技巧】

 1. 在审题的过程中需要抓到题眼,认真分析题目; 2. 全面了解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进行记忆,在答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 3. 在答题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关的公式进行针对性的记忆,一定要主要相关的条件,不能忽略掉一些细节。

 【限时检测】

 共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

 1.(2020•山东)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 1.0×10 6 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 10~12 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解答】解: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在 时(约为 1.0×10 6 个时)种群增长最快,A 正确; B、混合培养时,营养物质减少、种内斗争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 10~12 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B错误; C、由图可知,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 正确; D、混合培养时,甲依然呈“S”型曲线增长,但乙的数量逐渐减少,最后消失,可见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 正确。

 故选:B。

 2.(2020•海南)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其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余下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表为 4 个生态系统的研究实例。

 类别 玉米地 荒地 湖泊 I 湖泊 II 太阳能利用率(初级生产量/入射太阳能)

 1.6% 1.2% 0.4% 0.1% 呼吸消耗率(呼吸消耗/初级生产量)

 23.4% 15.1% 22.3% 21.0% 净初级生产效率(净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

 76.6% 84.9% 77.7% 79.0%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与玉米地相比,荒地的太阳能利用率低,净初级生产效率也低

 B.若入射太阳能相同,上述 4 个生态系统中,制造有机物质最多的是玉米地

 C.两个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与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显高于荒地

 D.两个湖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与太阳光穿过水层时损失了部分能量有关 【解答】解:A、玉米地的太阳能利用率高于荒地,而玉米地的净初级生产效率却低于荒地,A 错误;

 B、若入射太阳能相同,上述 4 个生态系统中,制造有机物质最多的是玉米地,因为玉米地的太阳能利用率最高,B 正确; C、由实验数据可知,两个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与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显高于荒地,C 正确; D、两个湖泊中有很多的水生植物,而这些植物接受的太阳能需要穿过水层,据此可推知两个湖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与太阳光穿过水层时损失了部分能量有关,D 正确。

 故选:A。

 3.(2020 秋•常熟市月考)科研机构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种群展开了连续若千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 L 值(L=当年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图中横坐标中数值表示某一年年末(如“1”表示第一年年末),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前几年种群甲的数量变化趋势最可能呈“J”型增长

 B.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在前三年先增加后减少

 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方式

 D.第一年年末种群甲和种群乙的个体数量可能相等 【解答】解:A、前几年种群甲的 L 值一直为 1.5,因此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最可能呈“J”型增长,A 正确; B、第三年末之前,乙种群的 L 值始终大于 1,即种群一直呈增长趋势,B 错误; 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方式,C 正确; D、由于两个种群的起始数量未知,第一年末甲、乙种群的 L 值也不同,因此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D 正确。

 故选:B。

 4.(2020 秋•定州市期中)科研人员将一块水稻田均分成两个区域,其中一个不养鸭(常规区)、一个养鸭(稻鸭区),一段时间后统计这两个区域的水体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及部分动物数量比例。所得数据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鸭子能改变水稻田内物种的丰富度

 B.停止人工管理,常规区和稻鸭区都会发生次生演替

 C.调查凸旋螺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的多少不影响实际值

 D.稻鸭区多足摇蚊数量比常规区少,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解答】解:A、鸭子能改变水稻田内物种的丰富度,A 错误; B、停止人工管理,常规区和稻鸭区都会发生次生演替,B 正确; C、调查凸旋螺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的多少不影响实际值,C 正确; D、稻鸭区多足摇蚊数量比常规区少,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 错误。

 故选:D。

 5.(2021•十五模拟)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B.甲表示出生率,乙表示死亡率,两者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C.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主要是通过提高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

 D.丁为年龄组成,衰退型种群的数量比增长型种群的数量少 【解答】解:A、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A 错误; B、甲表示出生率,乙表示死亡率,两者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B 正确; C、利用性引诱剂捕杀雄性个体,会使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从而导致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也随之下降,从而可以控制害虫种群的数量,C 错误; D、丁是年龄组成,增长型与衰退型只与种群内的年龄结构比例有关,与数量无关,D 错误。

 故选:B。

 6.(2020 秋•江苏期中)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随机取样方 n 个,每个样方个体数量为 X 1 、X 2 、„、X n ,则种群密度为

  B.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数量的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

 C.标志重捕法在做标记时,标记物要醒目,有利于抓捕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结果偏高 【解答】解:A、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所有样方的个体数÷样方数,即求其平均值,再除以相应的面积或体积即可,A 错误; B、标志重捕泊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B 错误; C、标志重捕法在做标记时,标记物不要过于醒目,否则会影响标记动物生活状态,C 错误;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重捕的个体中标记的个体数偏低,从而导致导致结果偏高,D 正确。

 故选:D。

 7.(2020 秋•湖南月考)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局部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值。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a

  B.f 表示生态系统中输出热能部分

 C.c 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值

 D.施用农家肥可为生产者提供能量 【解答】解: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a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 正确; B、f 表示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的能量,这部分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B 正确; C、c 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值,C 正确; D、施用农家肥可为生产者提供物质,但不能为其提供能量,D 错误。

 故选:D。

 8.(2020 秋•海曙区校级期中)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 7 条捕食食物链,最长的捕食食物链存在六级消费者

 B.蛇在该食物网中分别占据了第三、四、五营养级

 C.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镉污染,则鹰受毒害最深

 D.由于某种原因鼠突然大量减少,鹰和蛇的数量变化情况依次为为基本不变、下降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该食物网中共有 7 条捕食食物链,最长的捕食食物链(植物→食草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蛇→鹰)存在五级消费者,A 错误; B、蛇在“植物→鼠→蛇→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蛇→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蛇→鹰”这三条食物链中分别占据了第三、四、五营养级,B 正确; C、根据生物放大现象可知,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镉污染,则鹰受毒害最深,C 正确; D、由于某种原因鼠突然大量减少,短期内蛇的食物不足,因此其数量减少,但鹰的食物来源较多,因此基本不受影响,D 正确。

 故选:A。

 9.(2020 秋•海曙区校级期中)如图表示不同的生物或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 M 表示生物个体数量,则同一生态系统中的甲~丁四个种群,甲所处的营养级一定最高

 B.若 M 表示能量,则同一生态系统中的甲~丁四个种群,乙一定是初级消费者

 C.若 M 表示种群密度,则甲~丁四种野生生物的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丁种群

 D.若 M 表示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甲~丁四个生态系统中,甲的稳定性最低 【解答】解:A、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所含有的生物个体数量不一定越少。若 M 表示生物个体数量,则同一生态系统中的甲~丁四个种群,甲所处的营养级不一定最高,A 错误; B、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所含有的能量越低,若 M 表示能量,则同一生态系统中的甲~丁四个种群,

 乙可能是初级消费者或生产者,B 错误; C、对同一种群来说,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若 M 表示种群密度,则甲~丁四种野生生物不属于同一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不一定是丁种群,C 错误;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若 M 表示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甲~丁四个生态系统中,甲的稳定性最低,D 正确。

 故选:D。

 10.(2020 秋•海曙区校级期中)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丁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B.各种微生物属于丙所代表的成分

 C.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为乙、丙

 D.碳元素在甲、乙、丙、丁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解答】解:A、由于光合作用只发生在白天,四季的温度也有较大的变化(影响酶的活性),因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A 正确; B、丙代表分解者,微生物不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B 错误; C、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为乙,C 错误; 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因此碳元素在甲、乙和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但在丁与甲、乙、丙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D错误。

 故选:A。

 共 二.解答题(共 2 小题)

 11.(2020•青羊区校级模拟)2020 年 2 月,东非地区发生 25 年来最严重蝗灾,民众深陷缺粮窘境,治蝗问题备受关注。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 2000 只鸭就能把4000 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为了给控制蝗虫的数量提供依据,可采用

  法调查跳蝻的密度。

 (2)曲线甲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

  调节机制,曲线甲是一种

  模型。

 (3)乙图 ab 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 5%,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 N 0 只,则 t 天后种群数量为

  只。

 (4)在稻田里的鸭处于食物链的第

  营养级。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传递的形式是

  。

 (5)若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

  防治方法。

 【解答】解:(1)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蝗虫的幼虫(跳蝻)活动能力弱、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曲线甲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鸭的数量增大后会引起蝗虫的数量下降。曲线甲是蝗虫数量与鸭数量之间的一种数学模型。

 (3)若蝗虫每天增加 5%,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 N 0 只,根据指数函数的计算公式,t 天后种群数量为 N 0 (1+0.05)

 t 只。

 (4)蝗虫捕食水稻,水稻为第一营养级,鸭捕食蝗虫,在稻田里的鸭处于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

 系,叫做食物链。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传递的形式是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5)生物防治是指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若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生物防治防治方法。

 故答案为:

 (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样方 (2)负反馈 数学 (3)N 0 (1+0.05)

 t

 (4)三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5)生物 12.(2020•浙江模拟)某生态系统仅由甲、乙、丙、丁、戊 5 个种群(不包括分解者)形成一定捕食关系的营养结构,下表列出了各种群相关的能量值,单位是 kJ/ (m 2 •a)。如图中的 B 表示种群乙同化的能量,其中①~⑦表示能量值的多少。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同化的能量 1.1×10 8

 1×10 7

 1.9×10 9

 9×10 7

 3.4×10 6

 通过呼吸作用 散失的能量 5.6×10 7

 4.5×10 6

 3.1×10 8

 4.2×10 7

 2.2×10 6

 (1)从表格数据分析

 (能/不能)确定该生态系统的群落处于顶极状态,理由是

  。

 (2)表中丁种群属于第

 营养级,种群戊同化能量去向除了呼吸作用散失、暂时未利用外,还

 有

  。

 (3)图中 C 表示用于乙种群用于生长与繁殖的能量,就是乙的

  ,结合表中数据,图中④的能量值为

 kJ/(m 2 •a)。

 (4)该生态系统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原因是

  。

 【解答】解:(1)由于表格中没有分解者输出能量的数据,故无法确定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是否相等,也就无法确定该生态系统的群落是否处于顶极状态。

 (2)由分析可知:丁为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种群戊同化能量去向除了呼吸作用散失、暂时未利用外,还有流向分解者。

 (3)C 表示用于乙种群用于生长与繁殖的能量,就是乙的次级生产量,结合表中数据,图中④的能量值为 1×10 7 ﹣4.5×10 6 =5.5×10 6

 kJ/(m 2 •a)。

 (4)由于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差,故该生态系统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故答案为:

 (1)不能

  表格中没有分解者输出能量的数据,故无法确定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是否相等 (2)二

 流向分解者 (3)次级生产量

 5.5×10 6

 (4)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差

推荐访问:高考 热点 生态学
上一篇:餐饮策划范围
下一篇:2021届高考政治重难热点专练1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析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