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的隔震减震研究

来源:建筑师 发布时间:2023-04-18 点击:

沈红霞 许家村 陈玲玲

山东省纺织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 250013

我国对于建筑结构中的隔震减震有着一定的研究历史,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那时已经形成了隔震减震理念。随着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建筑规模日益扩大化,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规划显得尤为重要,隔震减震主要是为了预防地震灾害的影响,将其延伸影响降至最低。进入21世纪,人们对于安全问题愈加重视,建筑作为人们居住的场所,确保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的破坏非常大,在建筑结构中采用隔震减震技术,可以将这种不好的影响降至最低,好的隔震减震设计,可以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我国在隔震减震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还不成熟,为了进一步推动隔震减震研究,要对隔震减震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试验,测试相关数据指标,使之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建筑结构中,达到一个理想的防震效果。

随着经济水平的稳定增长,城市化建设进程越来越快,建筑工程数量越来越多,建筑主要是为人们提供居住的场所,结构稳定性对于人们的生命安全有着重要作用。在自然灾害中,地震是破坏性较大的一种灾害,对人们的生活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一旦发生地震,对于建筑结构会造成极大的损坏,破坏性非常大,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视。也正是如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成为研究重点,建筑结构具有综合性特点,包含了多个连接节点,隔震减震设计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要从建设结构整体角度出发,进行有序的规划和完善。在众多自然灾害中,地震是地质灾害的一种,而且地震造成的破坏性非常大,牵涉范围比较广,在地质不稳定的板块更容易出现地震的情况。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级地震,地震等级达到了8.0,所造成的破坏非常大,当地的工厂、教学楼、建筑物等全部坍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不可估计的,也正是那次事故出现之后,人们更加重视到建筑结构中隔震减震的重要性。地震是无情的,不会给人们留有任何余地,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加大隔震减震的应用,弱化地震带给建筑结构的影响,使建筑结构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最大限度上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隔震减震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贯穿了整个建筑结构,通过消能器延伸结构阻尼,扩大结构的延伸指标,提高结构水平的承压能力,使建筑结构能够更好地削弱地震反应,减少与地震共频的情况,提高结构稳定性。通过隔震减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进一步降低了建筑结构与地震的加速反应,总体下降了三分之二,可以规避结构受风荷载作用发生偏移,建筑结构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1]。

2.1 隔震技术的发展

对于建筑结构来说,隔震技术主要起到预防的作用,要想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隔震效果,需要构建完善的阻隔体系,采用叠合橡胶的方式,提高建筑结构的隔震指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橡胶支座、支撑摆动隔震、滚动与滑移隔震等。我国在隔震技术方面花费了不少精力,特别是基于滚球隔震基础上,延伸了新的隔震方法,就是钢球限位法,钢球置于底层区域,与四周进行固定,从而弱化地震影响。从这几年发展情况来看,隔震技术应用愈加成熟化,特别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非常频繁,隔震层的设置具有一定分化性,可以设置在建筑结构中不同区域,比如房屋的顶部或者墙体中,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除考虑应用的实际效果,更要不影响建筑结构的美观性和稳定性。有些设计师认为隔震设计的区域比较多样化,并非局限在某一板块,柱头、柱间都是不错的选择,可以通过其空间限制减少位移偏差。隔震技术主要是将结构的自振周期进行延伸,将建筑物的地震反应降到一个最低状态,对于隔震技术的应用,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影响,必须地形合适,避免因为地形偏差使得隔震效果不理想。隔震设计一般都是从基层或者顶层入手,设计者应该对此有个全面的了解,熟悉建筑内部结构,层层分化,确保隔震应用的有效性。

2.2 地基材料的选择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设计最为重要的就是隔震地基材料的选择,因为地基是建筑与地层连接的基础,地震的作用就是通过地基延伸到建筑结构中。合理选择地基材料,可以将地震延伸影响降至最低,建筑物的地基隔震,是建筑结构隔震的基础部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基层区域,铺设海绵垫层,将地震波的延伸进行弱化,使地震波不能很好的作用于建筑结构。在传统的地基隔震中,主要是在建筑地基上铺设黏土和砂子,或者在软黏土和砂土中进行间隔分化,中间间隔区域放置土工布,达到一个阻隔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地基隔震材料这方面,人们创新了材料性能,使用沥青阻尼隔震材料,替代了传统的黏土砂垫层,达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隔震效果,弱化了地震波的延伸影响,在建筑结构隔震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3 悬挂隔震

悬挂隔震具有一定的分化特点,主要针对建筑结构中的主体结构,将建筑主体结构进行悬挂处理,这样当发生地震的时候,地震的应力传播到主体结构上,主体结构会随着应力偏动,因为主体结构呈悬挂状态,就会阻断应力的传播,使得地震应力传动受阻,无法进行延伸性传动,进一步弱化地震应力影响。悬挂隔震有着一定的应用优势,主要是对建筑结构的良好调控,通过控制建筑结构弱化地震传播应力,但是悬挂隔震也存在一定限制,就是应用成本相对来说比较高,需要投入不小的成本,一般住宅建筑不会采用这种方法。

2.4 基础隔震

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较为多样化,基础隔震主要是基于建筑结构基层结构和顶部结构出发,在基层结构和顶部区域安装隔震装置,隔震装置可以起到一个阻隔的作用,使地震波不会向上传递,同时使地层波在基层的时候就降低,地震波降低的话,对于建筑结构的延伸作用就会弱化。基础隔震有着一定的应用针对性,在规则型建筑结构中应用比较广泛,还有就是多层建筑中会经常使用到,因为对于地震波良好的阻隔性,使得这种基础隔震方式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可以进一步延长建筑结构的自振周期。

2.5 层间隔震

层间隔震具有一定的连接性,主要针对建筑结构整体框架出发,以建筑结构作为连接支点,安装耗能减震装置,对各个结构的夹层和隔热层进行优化改建,层与层之间分化明确,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减震效果。通过结构的不同改造优化,出现地震后,抗震技术与隔震技术相互作用,会抵消地震产生的作用力,将应力指标降至最低,吸收和消耗地震力,使影响建筑结构的地震波降到一个最低的范围,确保建筑结构稳定性。比如在7层地层框架建筑结构中,为了提高抗震指标,采用层间隔震的方式,底层横道设置4道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纵向设置5道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底部的外墙设置为砖抗震墙为主,底部层间连接中,以夹层橡胶作为支撑点,起到弱化地震波的作用[2]。

3.1 无黏结钢支撑体系

在减震技术中,无黏结钢支撑体系是重要组成成分,主要是将建筑内内核钢支撑与外包钢管之间形成稳定的连接关系,以无黏结的方式进行加固。建筑体系本身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延伸范围比较广,其中包括了钢筋混凝土、钢管混凝土等,可以通过无黏结的方式填充其中的空隙,从而使整个平面保持平滑状态。然后在支撑节段中设置外包层,支撑体系的两端预留一定空间,主要是为了支撑内核钢,使用螺栓将框架结构进行连接,螺栓的强度指标要够高,确保能够承受框架的延伸拉力。使用无黏结钢支撑体系的时候,注重细节方面的处理工作,计算好滑移界面材料的使用量,还有界面尺寸指标,内核钢与外包层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紧密的滑移层面,避免内核钢支撑形变。

3.2 消能减震构件

消能减震构件是减震技术的一种,具有一定的结构性,涉及的构件比较多,通过对各个消能减震构件的有效应用,能够将地震应力削减到一定程度,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减震效果。在抗震减震中,消能构件主要包括消能剪力墙、消能节点、消能联结、消能支撑、消能悬吊构件等,主要是通过构件达到消能减震的作用。消能剪力墙可替代一般结构的剪力墙,在抗震及抗风中发挥剪力墙的水平刚度和减震作用;
消能节点主要是在结构的梁柱节点或梁节点处装设消能装置,当结构产生侧向位移,在节点处产生角度变化、转动错动时,消能装置发挥消能减震的作用;
消能联结是在结构的缝隙处或结构构件的联结处设置消能减震装置,当结构在缝隙或联结处产生相对变形的时候,消能装置发挥消能减震的作用;
消能支撑或悬吊构件主要是对某些线结构(如消防管道、暖气管道等)设置各种支撑或悬吊消能装置。当线结构发生震动时,支撑或悬吊件即发挥消能减震作用,整个线结构呈连接状态,相互连接,将地震应力进行分摊,削减应力指标。

3.3 结构平面与竖向的合理规划

建筑结构设计中,针对减震的规划,要想达到一个理想的应用效果,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做好相关协调工作。重视建筑结构平面布局的影响,建筑体系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平面设计规划过程中,要秉持着简单化、规则化的原则,从而建筑物按不同结构方向设计相应的抗侧力构件,两端设计的构件强度指标要保持一致,质心和刚心保持高度重合。竖向设置规划过程中,竖向构件需要与平面保持垂直,高度呈均匀变化,避免刚度过大或出现薄弱层的情况。注重细节方面的处理,在对不规则平面进行规划过程中,要从整体平面角度出发,避免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使结构应力过于集中,降低建筑结构刚度。

3.4 减震设计

我国对于减震设计还存在一定限制,侧重于概念方面,对于阻尼器没有一个量化标准,一般都是采用反复估算的方式。在阻尼器调控方面,从结构方面入手,以两个主轴进行延伸,将其布置在结构层位移较大的区域,框架结构、结构底部安装阻尼器的数量保持在2~3层,剪力墙结构的层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在框支层灵活设置阻尼器。对于减震设计可以从优化结构方面入手,采用延伸性比较好的构件,应用到建筑结构中,可以提高剪应力指标,使结构运行更为稳定,弱化地震影响。还有就是提高结构本身的阻尼指标,结构阻尼指标受材料、地基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尽量选择阻尼较大的材料结构,然后将阻尼器应用其中,起到一个弱化地震应力的作用[3]。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扩大化,建筑工程数量越来越多,人们愈加重视建筑安全。在众多自然灾害中,地震是地质灾害的一种,而且地震造成的破坏性非常大,牵涉范围比较广,在地质不稳定的板块更容易出现地震的情况。一旦发生地震,对于建筑结构会造成极大的损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也正是如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成为研究重点。建筑结构具有综合性特点,包含了多个连接节点,隔震减震设计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要从建设结构整体角度出发,进行有序的规划和完善。隔震减震设计对于地震灾害的防治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将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性降至最低,保障建筑结构稳定和人们的生命安全。我国对于建筑结构中的隔震减震有着一定的研究历史,也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为了我国社会稳定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对隔震减震的研究,创新相关技术体系,使人们在面对地震的时候有更多缓冲的时间,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猜你喜欢隔震弱化结构设计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建材发展导向(2022年12期)2022-08-19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房地产导刊(2022年5期)2022-06-01结构设计优化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13期)2021-07-28市政桥梁工程中的隔震设计分析中华建设(2019年4期)2019-07-10LRB-DSB三维隔震系统的隔震效果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8年6期)2018-12-18如何解决果树盆景弱化的问题现代园艺(2017年23期)2018-01-18基于ANSYS的硬塑气囊盖板弱化研究中国塑料(2017年2期)2017-05-17关于公共建筑防震减灾新技术应用的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8期)2016-04-05自然主义是一种需要弱化的社会科学纲领哲学评论(2016年2期)2016-03-01BIM结构设计应用中国房地产业(2016年2期)2016-03-01推荐访问:减震 结构设计 建筑
上一篇:建筑暖通工程中的BIM技术运用探究
下一篇:2023年区建筑工务署工作总结暨工作计划(完整文档)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