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17讲,发达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进步,作业

来源:二级建造师 发布时间:2020-08-07 点击:

  课后跟踪训练( 十七) 一、选择题 1.(2020·河北省廊坊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联考)下面是建国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质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部分)。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

 ) 出土地点 犁具 其他起土农具 陕西韩城

 铲范 6 件,锄范 6 件 山东莱芜 铧冠范 4 件 大铲范 6 件,锄范 2件 山东藤县 犁范(数未详) 锄范(数未详) 河南南阳 铧冠范模50多件 锸范(数未详) 河北满城

 锄范 8 件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 B.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 C.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 D.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标志我国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比较南北农业经济的信息,不能得出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的结论,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的信息,排除 C 项;材料表明我国汉代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故选 D 项。

 [答案] D 2.(2019·江西省红色七校联考)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 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 70%左右。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C.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D.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使得土地买卖

  频繁,从而导致土地分散,故 A 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与“明清出现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不符,故 B 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说法错误,明朝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3.(2019·陕西高考模拟)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很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B.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C.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D.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解析] 核心经济区经济基础好,抗击打能力强,这是由于它们的经济结构的多元性,即选项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非常大而非有限,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很重而非较轻,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庄园经济激化社会矛盾而非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答案] D 4.(2019·山东省青岛市质检)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末年江南地区农村家庭投资结构主要是工具、播种、肥料、灌溉等,说明家庭的投资主要用于土地,目的就是提高产量,是精耕细作的表现,D 项正确。明朝末期的江南地区,农副业经营仍然是小农经

  济,市场化程度不高,排除 A 项;明末农村耕作方式依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减少对铁犁牛耕的依赖,排除 B 项;。生产专业化是指围绕某种农产品的生产培育,将种、养、加工过程和产、供、销环节联为一体的专业生产经营系列,与材料强调明末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不符,排除 C 项。

 [答案] D 5.(2019·云南省昆明市调研)1387 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以田块为单位编制,图册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肥沃程度,以及归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鱼鳞图册》的编制(

 ) A.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 B.开创了土地财产登记制度 C.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D.提高了土地的商品化程度 [解析] 《鱼鳞图册》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的科学的土地赋税管理办法,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有利于防止产去税存或有产无税的弊端,使政府的税收有了保证,耕地及税额也有所增长,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以前朝代土地财产登记制度信息的说明,无法体现“开创”,B 项错误;《鱼鳞图册》制度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C 项错误;《鱼鳞图册》制度明确土地的面积及归属等信息,与土地的商品化程度无关,排除 D 项。

 [答案] A 6.(2019·山东名校调研)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地主与佃农之间存在雇佣关系 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 C.佃农拥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 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题干关键信息“田中事„„皆佃农任之”“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可知,明代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答案为 C。

 [答案] C

  7.(2020·广东惠州模拟)《便民图纂》是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的著作,其插图中竹枝词为:“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

 )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 C.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 D.家庭经营模式仍未打破 [解析] 材料“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只是没有男耕女织那么明确的分工界限,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8.(2020·河北承德模拟)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 出处 铭文 元和四年壶 元和四年(公元 87 年),江陵黄阳君作。宜子孙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 永和钟 永和四年(公元 139 年)正月一日戊展造□□□钟,重□□斤。直(值)钱七千二百。宜用 延熹钟 延熹元年(公元 158 年)造作,□□□成雷□□钟,廿二斤。直(值)钱二千四百。大吉□□富贵宜田家□意□长生 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B.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 C.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

 D.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 [解析] 材料中三个青铜器的铭文只是反映了壶、钟的制造情况及价值,故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青铜器的生产情况,非盐铁官营情况,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的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生产时间、生产工匠、重量、价值等,反映了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高超,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赋税征收,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9.(2019·山东日照高三模考)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

  出 6 倍。”据此作者认为(

 )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解析] 材料“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说明在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中,劳动力成本低,导致中国的近代化发展缓慢,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10.(2019·湖北省黄冈市调研)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耻,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鬻之”。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B.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 C.区域之间市场需求有很大不同 D.商品交换突破狭隘的地方市场 [解析] 材料中说明景德镇瓷器远销国内外市场,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均有销售,说明此时商品交换不再局限于本地市场,故 D 项正确,排除 A 项;材料中仅仅说明景德镇和佛山两地市场交换,并不是较为普遍,故 B 项错误;材料说明是商品交换突破地域限制,并不是说明市场需求的问题,故 C 项错误。

 [答案] D 11.(2019·江苏南京学情调研)唐代,向中央入贡丝织品的巴蜀州郡有 20 多个,入贡的丝织品中仅“绫”这一类,就有宜州的“细绫”,遂州的“樗蒲绫”,彭州和汉州的“交梭绫”,梓州和嘉州的“水波绫”“鸟头绫”,阆州的“重莲绫”。这说明巴蜀地区(

 ) A.丝织品形成地域特色 B.丝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C.纺织品劳动分工细密 D.丝织品地域发展水平不均衡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不同州郡进贡的“绫”品种不同,具有地域特色,

  故 A 项正确;入贡的丝织品是给中央政府用的,并不是民众的主要衣料,故 B项错误;根据材料看不出丝织业中的分工问题,故 C 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各地进贡的绫的质量差异,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12.(2019·广西百校联考)据清代《苏州织造局志》记载:“顺治三年,奉旨遣工部侍郎陈有明满洲官尚志等织造苏、杭。(陈)有明管总织局,(尚)志管织染局”总织局有机房 196 间,铺机 450 张,绣缎房 5 间,染作房 5 间。由此可见当时(

 ) A.丝织品产地与出口地一致 B.手工纺织生产区域扩大 C.丝绸纺织技术进步明显 D.江南地区丝织业繁荣 [解析] 从“总织局有机房 196 间,铺机 450 张,绣缎房 5 间,染作房 5 间”可以说明江南丝织业繁荣,故 D 项正确。丝织品产地与出口地是否一致是未知的,材料也不能体现出当时丝织品出口地在哪里,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手工纺织生产区域扩大的情况,故 B 项错误;C 项错在材料讲的是苏杭地区官营纺织业繁荣问题,没有体现丝绸技术进步问题,排除。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2019·江苏南京学情调研)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需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已有矣。农夫

  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 48 材料三 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可知在汉武帝末年在农业生产上采用先进的代田法,耦犁的广泛推广有助于农业产量的增加;第二小问,据“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可知先进的农业技术的推广使得耕地面积扩大,单位产量增加;第三小问,结合传统农业生产特点可知。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可知农民生产艰辛,生活困苦,频繁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巨大破坏,封建国家沉重的赋税政策残酷剥削农民;第二小问“因素”,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可知内环境;据材料信息“‘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可知外环境是与农业生产相匹配的国家经济政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可知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的阻碍,农业生产工具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

  [答案] (1)技术:代田法;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

 作用: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

 特点:精耕细作。

 (2)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

 因素:重农抑商政策。

 (3)内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外环境:国家政策(体制)。

 认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

 14.(2019·江西高考模拟)阅读以下材料,从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

 [解析] 本题需要研究材料图表,选取说明角度,结合史实进行说明。首先根据材料汉代图和唐代表格可知汉、唐时期水利灌溉事业不断发展,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农耕经济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事业,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其次,据材料汉代图可知汉代的灌溉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据材料唐代表格可知唐代在中唐以后长江以南的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增长,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从汉到唐随着江南的开发,经济

  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再次,根据唐代表格可知,中唐前后江北和江南灌溉工程数量变化对比明显,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答案]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灌溉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中期以后江南的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增长。

 说明:从汉到唐随着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示例二:信息:从汉到唐灌溉水利事业不断发展。

 说明:农耕经济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事业,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示例三:信息:中唐前后江北和江南灌溉工程数量变化对比明显。

 说明:中唐以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推荐访问:古代 高考 手工业
上一篇:乡镇财政所工作计划
下一篇:第五届全国水利高等职业院校“钱江杯”技能竞赛实施方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