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模典范 遵生之典范,怡养之楷模(续)

来源:二级建造师 发布时间:2019-04-10 点击:

  《清修妙论笺》篇   第四讲:无私无欲话品德      毋道人之短,毋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以忠孝遗子孙者昌,以智术遗子孙者亡;以谦接物者强,以善自卫者良。
  (一)品德形成环境
  品德,是品行道德的简称,为评判每个人的标准,观察做人做事的准绳。《遵生八笺》在描述品德成长环境时说:“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水有所养,则源泉壮而流派长,灌溉之利溥[(pǔ)广大之意]。人有所养,则心神安而识见达,修道之事成。”以木养之“本固”,水养“源泉壮”,寓人养则“识达”。“人养”寓指对人的品德教育。品德培养和教育来自两方面:一是家庭环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所作所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故父母应做优良品德的表率。二是社会环境。从小学、中学、大学应不间断地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品德教育,如“天下为公”、“自强不息”、“见义勇为”、“孝敬父母”、“勤劳节俭”等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提升国民的品德素养,实现文明礼貌、人伦和谐的小康社会。
  (二)品德从无欲开始
  《遵生八笺》说:“养得胸中无一物,其大浩然无涯,有欲则邪得而入,无欲则邪无自而入。”意为心中无欲则天地宽,有欲则灾祸生。又说:“知止自能除妄想,安贫须要禁奢心”,“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当止,终身不耻。”指出,良好的品德从“无欲”开始,而“有欲”、“无欲”取决于“一动念”。《遵生八笺》解释说:“人若不以理制心,其失无涯。故一念之刻即非仁,一念之贪即非义,一念之慢即非礼,一念之诈即非智。此君子不可一念起差,至大之恶,由一念之不善而遂至滔天。”“动念”即思维产生的一瞬间,有欲无欲皆出于“一动念”之“起差”,一念之差取决于理智,而理智又由每个人的思想品德决定,一念之差生欲念,欲念生罪恶,以至于不可收拾。如果能做到书中所说的:“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望即改之,一毫舍虑杂妄,便当克去。”则出现“无欲可以养气”的结果,才不至于坠入“一念之不善而遂至滔天”的罪恶深渊。可见,良好的思想品德是理智的基础,理智又能在一念之刻遏制欲念,让正确思想始终占领主导地位,指导人人遵纪守法,少犯或不犯错误。
  (三)品德的行为准则
  为加深认识欲念的危害,提升道德的品位,《遵生八笺》详细记叙了品德的行为准则:“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道德者不贫、不贱、不弱、不拙。”要求人们庄敬自强,靠良好的品德去生活。规劝人们“劝君莫存半点私,若存半点私,终无人不知;劝君莫用半点术,若用半点术,终无人不识”。要人们戒除私欲,诚实做人。做到:“人非贤莫交,物非义莫取,念非善莫行,事非善莫说。”结交品德高尚的人,多想多做善事义事。牢记“祸莫大于纵己之欲,恶莫大于言人之非”。与人相处做到“心诚气温,气和词婉”,“若人未己知,不可急求其知;人未己合,不可急求其和”。意为求同存异,和谐相处。这些语重心长的规劝,体现了作者对品德行为的渴求和改变社会风气的愿望。
  《遵生八笺》还多处记载了“容忍”的优良品德。书中说:“饶一箸,添子孙之福寿;退一步,免驹隙之易过;忍一言,免驷马之难追;息一怒,养身心之精和。”强调“忍是心之宝,不忍身之殃;片刻不能忍,烦恼日月长”,还以“舌柔常在口,齿折只因刚”为喻,形象地说明了容忍的可贵之处。
  最后,《遵生八笺》引用了《崔子玉座右铭》:“毋道人之短,毋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惟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毋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重申了待人接物、对待名利应具备的品德,肯定了优良品德是做人的基础和灵魂。
  (四)品德是做人的灵魂
  优秀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和炎黄子孙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力推进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且规范了道德行为的准则,指明了道德行为的方向,弘扬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为新时期道德行为教育的好教材。无数事例证明,优秀的行为品德是做人的灵魂、做事的准则和指导一切行为的纲领。用优秀的品德教育人,才能统一思想,加深认识,求同存异,做好工作;用优秀的品德武装人,才能弘扬正气,凝聚人心,集结民力,调动干劲。带领我国各族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编辑:迟昊】

推荐访问:楷模 典范
上一篇:[“百草婆婆”胡秀英]百草
下一篇:要长寿,这几种心态你不能有_138岁老人长寿的秘诀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