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辑热点主题归纳坚守核心价值主题9民生福祉民生问题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学案含解析

来源:证券从业 发布时间:2020-11-03 点击:

 民生福祉

 民生问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成为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作为 2020 年的重中之重和必须完成的任务,脱贫攻坚战目前已经进入全力冲刺阶段。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采取了多项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是人类美好的愿望和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长效热点。2020 年全国卷Ⅲ第 25 题考查了东汉末年曹魏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流民等民生问题;2018年全国卷Ⅰ第 41 题考查了基层社会治理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从考查形式上来看一般以隐性、综合考查为主,在创设题目情境和社会背景材料的基础上,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民生政策放在一起,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从而把学科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命题内容上看,古今中外的民生思想和社会保障制度是高考必备的重点知识。具体包括古代中国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近代中国慈善保障制度、现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及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等。古代民本思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罗斯福新政、欧美国家的福利制度、苏联的民生问题、中国近现代进行的民生探索等知识点考查频度较高,且对考查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一、古今中外的社会保障 (一)古代中国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社会救济 (1)背景: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承担者:政府是主体,民间社会处于辅助地位。

 (3)措施 ①兴修水利,治理河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兴修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著名水利工程。秦汉以来,治理河患就一直是一项国家急务。

 ②储粮备荒,建立仓储制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常平仓和义仓。始于汉朝的常平仓,主要设置于各省州县,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官仓。义仓起于隋朝,它在政府监督下由民间自行

 管理。

 ③赈济是各级政府为帮助灾民渡过眼前难关而无偿发放救济粮款的救灾措施。具体形式有发放救济粮款的谷赈、银赈;官府利用赈济钱粮兴办治河、修筑塘堰、海塘等工程的工赈;政府给灾民施粥、发放衣物等的粥赈、布帛赈等。

 (4)意义: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2.优抚政策 (1)背景:中国古代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宗法观念的影响。

 (2)措施: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唐朝及以后: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3.特点 (1)深受传统思想影响,体现了儒家治国理念:民本思想、大同、仁政、德治等;历史传承久远。

 (2)官方救助与民间救助相结合,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3)社会保障措施丰富多元;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4)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二)近代中国慈善保障制度 1.特点:引入了近代西方慈善理念;由专事收养发展为教养并重;慈善组织(或机构)多样化;由面向特定人群发展为面向大众或整个社会。

 2.原因:西方慈善理念的影响;政府的推动;慈善家的推动;社会变革的影响;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3.影响:促进了慈善事业由传统到近代的转型,加速了慈善事业走向近代化的进程;促进社会治理体系的近代化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推动新型社会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思想的启蒙和解放。

 (三)现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逐渐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2.1951 年 2 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3.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四)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背景 (1)贫富悬殊,社会矛盾激化,工人阶级斗争兴起。

 (2)发达国家生产力提高提供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2.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3.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保障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4.内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全民就业、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

 5.建立过程 (1)17 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

 (2)19 世纪 80 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

 (3)1935 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5)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6.特点:由国家主导;采用立法手段;内容更完备;覆盖对象更广泛;影响更深远。

 7.影响 (1)积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制度,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消极:过度的社会保障,加大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

 8.20 世纪 70 年代后的福利改革 (1)背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财政收入下滑,各国着手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2)目的:力求在恢复和提高社会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的矛盾中寻求新的平衡。

 (3)结果:至今效果不明显。

 (五)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1.列宁认为“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国家保险”。后来,苏联逐步对士兵、工人、农民等全体公民实行国家保障。

 2.根据 1977 年苏联颁布的宪法,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支付社会保险金,个人受保情况与其贡献和地位相关联。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除了退休养老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服务保障,还包括补助金制度。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大致继承了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古今中外的民生思想和实践 1.古代中国民生思想 (1)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

 (2)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强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

 (3)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给农民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

 (4)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5)墨子:代表平民利益,主张“兼爱、非攻”。

 (6)庄子: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现象。

 (7)董仲舒:“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阐述“天人感应”理论。

 (8)黄宗羲:君害论、公天下论、“工商皆本”论、“公其是非于学校”说。

 2.近代中国民生思想和实践 (1)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平均地权”;1924 年又提出“新三民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但未及实施。

 (2)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实践 ①1922 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其中包括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②20 世纪 30 年代,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保障了红色政权的存在;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提高了农民的抗日和生产积极性;1947 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土地改革,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3.现代中国为解决民生问题进行的探索 (1)新中国成立之初 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到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恢复经济的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稳定物价、合理调整工商业,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巩固政权奠定了基础。

 (2)20 世纪 50 年代:照搬苏联模式,解决民生问题急于求成造成失误,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3)“文化大革命”期间:突出“以阶级斗争为纲”,不重视民生问题。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城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

 (5)中共十六大提出 21 世纪前 20 年的目标是要全面实现小康。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近现代西方和苏俄(联)的民生问题 (1)近现代西方民生问题 ①两次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工人阶级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②美国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加强社会救济工作,通过立法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

 ③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福利国家”制度,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保障。

 (2)苏俄(联)的民生问题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忽略民生:余粮收集制和实物配给制严重地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②苏联模式忽略民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分强调工业积累,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等。

 [高考真题演练] 1.命题点:东汉末年,曹操大力发展屯田 (2020·全国卷Ⅲ·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尝试解题] ________ D [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因而“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这有利于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的解决,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D 项符合题意。] 2.命题点:汉朝经济政策的影响 (2018·全国卷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尝试解题] ________ B [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西汉时期,百姓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他们在将粮食换成钱币的过程中遭到商人盘剥,导致其出卖土地而流亡,故选 B 项。] 3.命题点: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017·全国卷Ⅲ·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尝试解题] ________ C [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凭借其努力和智慧成为郡、县、乡里程度不同的富人,多得不可胜数。这反映了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 C 项正确。] 4.命题点:20 世纪 30 年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7·全国卷Ⅲ·29)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尝试解题] ________ B [由材料可知,婚礼仪式上既有传统的“喜字纱灯”,又有“钢琴曲”“白纱”,这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并未涉及婚姻自主和新郎新娘的出身信息,故排除 A、C 两项;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并非政府主导,故 D 项错误。] 5.命题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2019·全国卷Ⅲ·35)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 2.6%下降到 1.3%,物价上涨了 1 倍。1981 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尝试解题] ________ A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法国经济陷入“滞胀”,但密特朗仍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这只会加剧经济的恶化,故 A 项正确。]

 题号 命题特点

 第 1 题 转换思维 题干材料反映曹操大力发展屯田这一史实,转换思维要求分析判断曹操数年屯田的客观作用 第 2 题 关注热点 以古代社会存在的粮食低价问题为切入点,折射“民生”问题 第 3 题 鉴古知今 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各阶层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致富 第 4 题 历史现场 命题材料场景化,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角度新颖 以 20 世纪 30 年代的集体婚礼为切入点,考查中西习俗的融合 第 5 题 计量史学 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下降,物价上涨,说明 20世纪 70 年代法国出现了“滞胀”现象 [热点主题押题] 1.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 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D.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C [材料反映了从周代到宋代的各种救济方式,体现了政府的手段多样化,故选 C 项;材料中只是涉及周代、汉代及宋代,并不能体现历代延续,排除 A 项;材料中并未涉及不同地区不同的扶贫策略,排除 B 项;材料仅仅说明的是政府的救助方式,并未说明其效果,排除 D 项。] 2.《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

 ) A.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 B.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C.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 D.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A [题干中“补不足”即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助不给”即对歉收的给予补助,而如今却“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君的出游使得“饥饿的人吃不上饭,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说明孟子意在提醒统治者应了解民情,重视民生,故选 A 项。] 3.元世祖时期,政府将北方一些农户为生产互助而自发组成的“锄社”加以推广,并规定: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长由“高年晓农事者”担任;一边立本牌,上书某社某人,“社长以时点视劝诫”;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这说明“锄社”(

 ) A.兼具生产和生活的管理职能 B.体现了游牧和农耕经济的结合

 C.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是在全国设立的村民自治组织 A [由材料“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可知“锄社”是北方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织,具有生产和生活的管理职能,故选 A 项;“锄社”是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织,是农耕经济的表现,排除 B项;“锄社”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排除 C 项;材料强调的是北方地区而非全国,排除 D 项。] 4.公元前 554 年,梭伦制定的法律规定:没有儿女的人可以把财产给自己属意的人,但他不允许无限制的、任何方式的赠予。允许只限于那些不在疾病、药物或监禁的影响之下,不受迫于无奈之下,或不在妻子劝诱之下所作的赠予。该法律条文旨在(

 ) A.允许私有财产无条件的继承 B.强调人权至上利益其次原则 C.保护雅典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D.通过诉讼程序关注弱势群体 C [梭伦制定的法律规定私有财产是在有条件且尊重遗嘱人个人意愿的情况下得以继承,排除 A 项;梭伦制定法律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至上的观念,故选 C 项,排除 B 项;梭伦制定的是针对有产者的法律,且法律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法律,并非关注弱势群体,排除 D 项。] 5.经济危机期间,大量工人失业,美国政府实行社会救济。对此,一位技师说:“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到救济机关去,我简直不得不糟蹋我的自尊心。”这表明(

 ) A.实行“以工代赈”的必要性 B.美国民众抵制政府的干预政策 C.经济危机引发民众恐慌 D.罗斯福新政无法摆脱经济危机 A [失业工人认为接受救济有伤自尊,说明实行“以工代赈”的必要性,故选 A 项;失业工人生活困难不得不选择接受救济,不等于抵制政府干预政策,排除 B 项;材料体现失业工人对救济政策的态度,并未反映经济危机下民众的恐慌心态,排除 C 项;失业工人不得不接受救济说明政府举措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其生活状况,排除 D 项。] 6.孙中山在评价苏俄新经济政策时说:“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孙中山说“不谋而合”是基于二者(

 ) A.都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 B.都主张以经济手段改善民生 C.都符合各自民主革命的国情 D.都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

 B [题干中“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民生,故 B 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为了更好地建设苏俄,巩固工农联盟,故 A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时,苏俄已经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故 C 项错误;D 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推荐访问:民生 主题 高考
上一篇:风电场年度安质环责任制考核指标
下一篇: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申报书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