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分析报告

来源:会计职称 发布时间:2020-09-21 点击:

 2011- -2 2012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四年级数学 (A A 卷 )

 抽样调查分析

  一、试题评价 :

 本次测试的命题范围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的内容,试卷共计 26 小题,本试题满分为 100 分,主要题型有:一、填空题(30 分);二、判断题(5 分);三、选择题(5 分); 四、计算题(27 分); 五、作图题(8 分);六、解决问题(25 分)。本次考试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关注了对学生计算能力、读图能力和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试卷突出特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紧扣新课程理念,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试卷难易适中,覆盖面广,重视知识理解与过程的考查,贴近生活实际。另外,有些题目还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给了学生自由选择解决问题的空间,从考试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解题、分析能力还可以,能联系实际进行答卷,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思路清晰,能从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

 二、答题分析

 我校四年级学生共 20 人,最高分 97 分,最低分 65 分,检测情况如下:

 四年级数学检测成绩统计表 实参加人数 平均分 合格人数 合格率 优秀人数 优秀率 备注 20 84.2 20 100% 15 75% 80以上为优秀

 四年级数学检测各题得分情况统计表 题型 填空题 判断题 选择题 计算题 作图题 解决问题 应得分 600 100 100 540 160 500 实得分 496 71 83 447 126 474 得分率(%)

 82.67% 71% 83% 82.78% 78.75% 94.8% 各小题得分情况统计表 题号 应得分 实得分 得分率 失分率 备注 1 25 20 80%

 20%

 2 10 6 60% %

 40%

 3 20 14 70% %

 30%

 4 15 14 93.3% %

 6.7%

 5 40 27 67.5% %

 32.5%

 6 15 15 100% %

 0%

 7 15 12 80% %

 20%

 8 10 8 80% %

 20%

 9 5 4 80% %

 20%

 10 5 4 80% %

 20%

 11 5 3 60% %

 40%

 12 5 4 80% %

 20%

 13 5 4 80% %

 20%

 14 5 3 60% %

 40%

 15 5 3 60% %

 40%

 16 5 5 100% %

 0%

 17 5 5 100% %

 0%

 18 5 5 100% %

 0%

 19 45 33 73.3% %

 26.7%

 20 90 71 78.89% %

 21.11%

 21 40 35 87.5% %

 12.5%

 22 25 20 80%

 20%

 23 25 25 100%

 0%

 24 25 17 68%

 32%

 25 25 14 56%

 44%

 26 25 25 100%

 0%

 答得比较好的题目:6、16、17、18、23、26(得分率在 100%);4(得分率在 90%以上);1、7、8、9、10、12、13、21、22(得分率在 80%-----90%之间)。

 答得不理想的题目:3、19、20(得分率在 70%-----80%之间);2、5、11、14、15、24、25(得分率在 60%-----70%之间)

 (一)答得好的题目:

 第6小题、第10小题、第16小题、第17小题考查了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课标》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第6小题有小括号,并且小括号内既有除法又有减法,可以说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运算顺序,才能正解出此题;第18小题,是一道关于小数的问题,《课标》要求:“进一步认识小数”。在教学中,注重小数特征的教学,把

 此类问题细化,帮助学生认识、理解。例如:0.6和0.7之间的一位小数有多少个?0.6和0.7之间的两位小数有多少个?0.6和0.7之间的小数有多少个?第22小题、第23小题、第26小题,是两道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题目,《课标》要求:“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相互关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两种问题遇到的比较多,所以学生掌握的比较好。

 (二)答得比较好的题目:

 第4小题,是一道考查小数的大小比较的题目,《课标》要求:“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在小数的大小比较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首先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数位特征,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比较方法和整数的比较方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此基础上会比较、能判断小数的大小;第1小题,考查了明数的改写,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学生理解掌握比较容易,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有部分学生总是出现问题,尤其是小数点向左移动后数位不够需要0补位的。例如:32米=(

  )千米;45克=(

  )千克;5千克=(

  )吨。第7小题,考查了乘法结合律,题目难度较小,所以学生的正答率较高;第8小题,考查了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相对于第2小题和第15小题就简单一些,所以正答率较高;第9小题,考查了小数的基本性质,在教学中反复强调“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并反复的举反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第12小题,考查了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的意义,对小数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所以造成一小部分学生失分;第13小题和第21小题,考查了图形与位置,《课标》要求:“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能绘制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此部分知识实在理解的基础上,属于掌握的范畴,会描述图形与位置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应用于新的情境。第13小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两个地点的相对位置的描述把握不好,第21小题部分学生在某个地点的位置描述中丢掉了角度的描述,

 造成了失分。

 (三)得分较低的题目:

 第2小题、第15小题考查了小数的数位和小数的读法,都涉及到小数,《课程标准》中要求:“进一步认识小数”, 进一步认识就是根据小数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具体的小数。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原因还是对小数的数位特征认识模糊,所以失分较多一些。第3小题,考查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小数点的移动,部分学生对小数扩大到原数的多少倍,缩小到原数的多少分之一,小数点向右还是向左移动几位掌握的不是很好,这样就造成学生30%的失分;第5小题,此题有3空填偏角的度数,括号后给出了单位,好多学生在括号内又写了单位,这样失分率在32.5%;第11小题,失分多的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0除外强调的不够;第14小题,考查了乘法分配率,学生能很好的剔除选项 A 和 C,有40%的学生选择了 D 选项,没有很准确的理解掌握乘法分配率;第19小题,出现问题较多的有:25×4÷25×4=、38-8×0=,此类题教学中强调训练的较少,也反映出有些学生做类似的题目凭直觉,看来貌似简单,其实更容易出错;第20小题,432÷72-60÷12,学生往往认为出现在此题中的题目就要简算,没有很好的审视题目要求,没有打破思维定势,73×88+37×88,学生没有很好的观察算式中是73和37,很多学生这两数相加得数是100;第24小题很多学生得数计算错误;第25小题,部分学生对“山雀一周能吃1155只害虫”理解错误,所以列式为:1155-(4515÷7),造成失分较多。

 三、问卷分析

 从问卷调查中我了解到:学生感觉比较容易的题型多是老师讲解较多的,举例较多的,复习的较多的,印象深刻的。感觉难度较大的题目多是因为没有复习到,或是在这部分理解得不是很透彻,或是上课没认真听,或是不懂题意。仔细观察相对应的题目,可以得到如下

 结论:

 1、对于教师反复强调的学生印象深刻,答题较好。

 2、对于小组合作探究过的题目学生更加喜欢。

 3、对于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学生已熟记于心。

 4、不足之处:教师对知识的梳理与复习不够全面到位,尤其是操作类题目有待加强实践,学生的审题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对今后教学的几点启示

 1、优化课堂教学教学过程,加强对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突出知识结构,扎实打好基础知识。所以要做到备课细致,备教材、备学生、备过程,切切实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加强过程意识,注重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的提高过程,重视知识形成,发展过程解决思路的探究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发展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题、审题、独立思考、认真分析问题的学习习惯,这样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4、教学中要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教学的应用意识,学会从实际问题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和数据,研究其数量关系或树形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5、加强学困生的情感教育,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的情况不会整齐划一,在教学中,出现学困生是难免的。作为教师,不要因为学困生的产生而厌烦急躁,也不能束手无策、听之任之,我们

 要积极的想办法,了解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指导。比如说课堂上多多关注,课下多多交流,让孩子感到我们的关注与关爱,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对于学困生,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对不同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适当的进行分层教育、个别指导,使他们都能在自己适应的条件中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期中考试只是代表孩子学习的一个阶段的结束,试卷分析将让我们进一步对教育教学进行理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只要根据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就一定能够促进我们教学水平的提高,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让学习成为学生倾心的事情。

 教学中要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教学的应用意识,学会从实际问题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和数据,研究其数量关系或数形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1、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加强对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 突出知识结构,扎实打好知识基础。数据 所以要做到备课细致,备教材、备学生,备过程,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1、转变教师的角色意识,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品质。

 2、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要求学生多读题、多观察、多动脑,抓住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让学生多说,不要怕浪费时间。

 4、注重题型的多样化练习。本次考试中也发现学生对题型的变换不太适应,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通过多样化、开放性题型,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不要太拘泥于教材。

 5、教学中要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教学的应用意识,学会从实际问题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和数据,研究其数量关系或数形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1、突出知识结构,扎实打好知识基础。

 2、强化思维过程,努力提高理解思维能力。

 3、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多设计,提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水平的具有一定探究性问题。

 4、加强计算训练力度和有效方式,提高计算速度和质量。

 5、加强过程意识,注重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的提高过程,重视知识形成,发展过程解决思路的探究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

 知识,发展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通过前面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知识体系,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要精心设计,让课堂真正的实现自主高效,让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不同方面的、不同程度的提高。

  1、注重学生聊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题、审题、独立思考、认真分析的学习习惯,这样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2、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进入高年级,个别孩子由于知识的加深等原因而产生些许的厌学情绪。作为教师,要想法设法从自己的课堂入手,不单单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还要结合知识多创设一些生动活泼、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将学生放置于问题之中,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和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的思维品质,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思考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开放的思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教师还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的交流,让每一个孩子从爱上老师开始,爱上你的学科,你的课堂。

  3、加强后进生的情感教育,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的情况不会整齐划一,在教学中,出现后进生是难免的。作为教师,不要因为后进生的产生而厌烦急躁,也不能束手无策、听之任之,我们要积极的想办法,了解后进生产生的原因,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指导。比如说课堂上多多关注,课下多多交流,让孩子感到我们的关注与关爱,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对于后进生,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我们可以发动班内优秀的学生,和后进生结对子,互帮助,对不同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适当的进行分层教育、个别指导,使他们都能在自己适应的条件中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期中考试只是代表孩子学习的一个阶段的结束,试卷分析将让我们进一步对教育教学进行理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只要根据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就一定能够促进我们教学水平的提高,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让学习成为学生倾心的事情。

 1、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加强对概念的教学,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这虽然是老生常谈,却是个不易做好的问题,故要做到备课细致,备教材、备学生,备过程,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2、学生的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加强师生交流,做好培优、扶中、补差工作。

 3、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量让学生独立去揭示结论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不要急于抛出结论,要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4、在解题过程中,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多方位来考虑问题。要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多注意培养学生读题能力及理解能力,注意逻辑思维训练。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严谨性和最优化解题思路。注重代数式求值要先化简后代入求值的训练,既要弄清解法的来龙去脉,又要注重计算的多方面验算。注意解答题计算推理过程的示范性,使学生确实形成良好的解题规范及书写习惯。提高计算能力,注意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过程中的体现与反思。

 6、在教学中课堂容量较大,留给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较少,学生未能真正掌握目标要求。学生更需课后的总结、思考与练习。

 7、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研究方法。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知识的形成过程,往往要经历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和证明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可以激发学习的情趣,学会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它比掌握知识结论本身更重要。在考试中,由于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造成当情境稍加变化就束手无策的例子是较多的。要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数学。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转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指导者与促进者;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议、多想、多练,只有这样,产生的新知识才能越真、越完善、越易于迁移。

 第5、21小题, 《课程标准》中要求:“ 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能绘制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第14题,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字母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数感,发展符号意识。

 第24、25题,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相互关系。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经验。体验的同类词有:通过观察、操作。

 (一)数的认识

 1、 3.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参见例 2)。

 7.进一步认识小数,8.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二)数的运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3.探索并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相互关系。

 7.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四)图形与位置 2.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

 3.能绘制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参见例5)。

 知识技能

 2、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合适的量纲)、字母和图表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数感,发展符号意识。

 问题解决

 2、能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尝试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等良好品质。

 了解(认识):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了解的同类词有:认识和欣赏,知道,能说出,初步认识,能辨认,会识别。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的同类词有:能用,会用,会使用,初步理解,能找出,能选择,能读懂,能解释,能进行分析,尝试初步预测,确定,能够作出,能判断。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会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两步)。”属于“掌握”要求的范畴。

 运用: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

 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经验。体验的同类词有:通过观察、操作。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理性认识。

推荐访问:期中 报告 分析
上一篇:事业单位公务员个人工作总结
下一篇:教案——砷盐检查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