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白露\秋分)]黄帝内经24节气养生法

来源:会计职称 发布时间:2019-05-04 点击:

  白露当养阴   (公历9月7-9日)   鸿雁来 玄鸟归 群鸟养羞      [宜]养阴   [忌]贪食寒凉、穿过于暴露的衣服
  白露,即白色的露珠。根据阴阳五行规律来说,秋季在五行中属金,其色白,所以白主要是指秋季;露则是指是“阴气渐重,露凝而白”,是指秋季此时阴气在渐渐加重,早晨我们在路旁的树叶上可以看到露珠。
  白露节气主要有三个代表性的现象,分别是: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就是说此时大雁集体南迁,燕子春来秋去,群鸟养羞什么意思?首先来看群字,古人把三个人以上称为“众”,三个兽以上称为“群”,后来用着用着就不分彼此了,统称为“群众”。羞什么意思呢?羞即为美食之意,群鸟养羞,就是说这个时候,很多鸟类都开始储备美食,以备冬季之用。古代的《礼记》说:“羞者所美之食。养羞,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从养生角度就是秋冬养阴。
  另外有谚语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是说白露时白天夜里的温差很大。古语云“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气候已凉,打赤膊容易着凉。
  
  白露身不露,着凉易泻肚
  白露时节已经是典型的秋季气候了,不少人在这个时候会因饮食不当,或者外感风寒,而造成急性的腹泻。这种腹泻中医称之为洞泄!好比在装满东西的容器底下直接挖一窟窿似的腹泻症状。俗话说,好汉经不住三泡稀,由于这种腹泻常常伴随着发烧、水泻(每日大便次数超过2次)、进食减少、体力下降、浑身没劲,以及感冒等症状,因此几天下来,人便会消瘦不少。那么这时候应该如何处理呢?
  由于这种腹泻的发病原因,是由中焦受寒,即脾胃受寒引起的,因此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首先是防治脾胃不受寒凉的侵袭。
  脾胃为什么会在秋季受寒呢?这是因为白露之后昼夜温差加大,如果这时候贪食寒凉,容易把脾胃的机能变得不正常。因此在我国民间,素有“啃秋”的习俗,即在立秋之日啃吃西瓜,人们相信立秋时吃西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而实际上,立秋吃瓜并不具有止泻的效果,而是告诫人们,立秋之后就不要再吃西瓜等凉性的瓜类水果了,因为不论西瓜或香瓜、菜瓜,任意多吃都会损伤脾胃阳气。至于原因,是因为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加大,而人的脾胃功能,尚未从夏季的虚冷状态转变过来。此时若贪食生冷,或多食秋瓜,则会使脾胃受损而发生腹痛腹泻。民间有句俗语叫做“秋瓜坏肚”,就是警告人们,立秋之后就不应再吃食瓜类水果了,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禁忌。
  除了凉性的瓜果,苹果也不宜多吃。我们看苹果的“苹”的繁体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底下一个频繁的频――“�”,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告诉您,苹果吃多了以后,会造成您频繁腹泻。中医认为,苹果味酸、甘,性凉。食用得当的话,不仅可以起到生津、止渴、润肺的作用,还能中和喝烧酒或黄酒以后的热毒。少吃一些苹果,可以止泻,但是吃多了或者是身体本身不好,它就有导致腹泻的作用。
  除了少吃瓜类水果外,还应注意不要贪食寒凉,比如有人喜欢吃凉菜,而且还就着冷饮吃,结果肛门像关不住的水龙头,这就是受凉的表现。中国人管凉菜叫什么,叫下酒菜,目的是要用凉菜的凉性来平衡酒的热性。不喝酒的人,或者喝的是冰镇啤酒的人,却天天吃凉菜,能不受寒吗。
  防治脾胃受寒,最为重要的就是腹部的保暖了。有句俗话叫“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意思是说,处暑天气仍热,每天还是要用一盆水洗澡,过了18天,到了白露,就不要再赤膊了,以免着凉。所以,白露季节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穿过于暴露的衣服,露背装也好,露脐装也好,都已经不合时宜了。特别是老年人,应随外界气温冷暖及时增减衣服,衣服宜选用轻、柔软、膨松、保暖性强的材料,如羊毛、丝棉、羽绒、新棉花等。还有,要注意夜晚的保暖,不盖被子,或者被子过薄,也会引起腹泻。老百姓讲究冬暖脊背夏暖肚,目的就是不要让腹部着凉。寒从脚下起,白露时节连地面水汽都能遇冷而凝结成小水珠,可见地面寒气还是比较重的,因此脚底心也是比较容易遭到寒气侵犯的地方。所以,这个季节还应当穿袜子防寒。
  通常来说,急性腹泻多属于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说,急性腹泻在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痊愈。所以,对于急性腹泻患者来说,一般拉两天肚子,把肠道里的一些寒气排空了以后,身体就会自行康复。但在这期间,应注意补水。您可在米汤中加入少量盐分,或在开水中加入少量的盐和一汤匙白砂糖,以补充津液的损耗。若腹泻不见好转,甚至加重,出现频繁呕吐、休克或伴有其他严重并发症,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秋天到,鼻炎闹,健鼻方法早知道
  我们总是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牙齿是健康美丽的标准”,唯独提到鼻子时,却是什么“仰人鼻息”、“鼻孔朝天”、“鼻子底下的利益”、“不要鼻子”等说法,好像鼻子十恶不赦似的。其实,鼻子对人是很重要的,在古代,“鼻”字曾写成“自”字,所以从古至今,我们在提及本人时往往用食指指鼻。而由“自”字组合的某些汉字,都与“鼻”有关联。如“息”字,表示气从鼻出;“臭”字,由“鼻”自与“犬”组成。此外,鼻还与“鼻祖”扯上关系。由此可见,鼻子对人体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的。
  在医学上,因为鼻子不但是呼吸道的门户,同时还是重要的嗅觉器官。最重要的是,它还与肺部相连,与肺部的健康息息相关。《黄帝内经》上说“气通于鼻”,因此,重视鼻子的卫生保健非常关键。关于鼻子的重要性,明代方孝儒还写过一篇叫“鼻对”的文章。
  大意是刚进入冬季的第一天,方某坐在火炉旁烤火,烧着了下衣,而他直到烧了一个大洞才发觉。于是他指责自己的鼻子,不能行使自己的职责,连烧焦的气味都闻不到。鼻子感到万分委屈,便忍不住为自己辩护起来。鼻子说:“我作为阁下的鼻子已经多年,本来辨别香臭的功能很灵敏,并一直为您尽职尽责的工作。但您自己不懂得养生之道,对我不加爱护,天气变化不知御寒保暖,因此经常受到风寒外邪的侵袭。生活起居又没有规律,不能调和阴阳,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正当青年,本应到大自然中去锻炼自己,然而您却只知贪图舒适,天气本来还不太冷,就坐在火炉旁烤火。天长日久,这样肯定会寒暖失调,气机不利,导致我堵塞不通。您自己不责备自己的失误,却反而责怪我,这实在是太没道理。”方某听了鼻子的辩解,自己感到很愧疚,开始重视起鼻子的保健,不久鼻子的病就痊愈了。从“鼻对”一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对鼻子保健的忽视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有句俗话说“秋天到,鼻炎闹”,特别是在白露之后,气候往往比较干燥,早、中、晚的温、湿度变化较大,对鼻部的影响极大。所以在此时,我们更应特别关注自己的鼻子。
  如何来做好鼻子的保健呢?按摩可说是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对鼻子的按摩,可采用下面这种方法:
  (1)立位、坐位、卧位均可,一般多采用立位。
  (2)思想集中,排除杂念,意守丹田,头正颈直,两眼半闭,口微闭合,舌舐上腭,以鼻呼吸,松弛自然。
  (3)用右手食指指腹,从鼻根部沿鼻梁自上而下轻轻地按摩20次,再沿鼻子周围按摩20圈;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指腹捏住鼻翼两侧,捏紧后松开,再捏紧再松开,连续做20次。
  (4)最后将两手掌搓热,用右手手掌捂在鼻子上,轻轻地拍打20次,再进行10次深呼吸运动即可。可连续做2遍,时间为2-5分钟。
  通过鼻部按摩可刺激鼻部血管,使其扩张变粗,加快血液循环,增强鼻部的抵抗能力,起到预防呼吸道疾病的作用。另外,在鼻子周围有许多针灸穴位,如人中穴、四白穴、睛明穴等。按摩时,通过刺激这些穴位能够通经活络、调节气血,防治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中风、嗅觉迟钝、视力下降等病症,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养生保健方法。
  采用这种办法按摩鼻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择在空气流通的场所锻炼。(2)最好在晨起运用此法。(3)手指按摩鼻部时,动作要轻柔,不可用力重压,以免损伤鼻黏膜。(4)患有鼻出血,鼻部及周围有疖肿时不宜按摩,以免使病情加重。(5)要持之以恒,连续做1-2个月,其效果更为明显。
  除了鼻部的按摩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健鼻:
  一是冷水健鼻法。先用毛巾蘸水擦鼻面部,然后将脸部浸入冷水内,在水内用鼻呼气;呼气终了,抬头出水用口吸气,再入水用鼻呼气……如此反复十几次。这样对鼻部可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也有利于鼻腔内污物的排出。
  二是盐水洗鼻法。可用注射器将温的生理盐水(药店有售)注入鼻孔,然后使盐水或从一侧鼻孔排出,或从口部排出。这样借助于生理盐水自身的杀菌作用及水流的冲击力,可将鼻腔内已有的致病菌及污垢排出,恢复鼻腔的自我排毒功能。
  薄衣御寒有讲究,“秋冻”应除足和头
  白露以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由于天气时冷时热,“秋八月,乱穿衣”的现象非常突出。特别是一些注重养生的老人甚至还穿上了棉衣,虽说有防病之心是件好事,可是违背科学规律的穿衣方法,对健康是有害无益的。那么,这时候究竟该如何穿衣呢?
  春捂秋冻可说是一条经典的养生保健要诀。
  为什么讲春捂呢?因为春天毛孔是从闭合向开放走的,气候由冷到温,您穿得多一点,有助于毛孔从闭合向开放走。不少女孩刚到早春二月就穿上裙子了,本来毛孔打开,一冷又闭上,就容易生病。
  而讲究秋冻的原因是,秋冬之后,天气变凉,人的毛孔要闭起来预防着凉,如果过早就把厚衣服穿上了,毛孔就会因为受热而开放,突然降温带来的寒气就容易透过毛孔伤人。所以我国很早以前就有“薄衣御寒”养生法,明确指出“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也就是说指秋天不要太快地添加衣服。这样,就避免了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伤耗,阳气外泄,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守的养生需要。
  秋冻二字,从字面上看并不难理解,但“秋冻”如何“冻”得合理、“冻”得适时、“冻”得健康,也是有很多学问在里面的。
  首先,“秋冻”要有度。我们不能把“秋冻”简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黄帝内经》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又说“从之则苛疾不起,逆之则灾害生”。由此可见,古人其实并不笼统地主张天热了还要“捂”,天冷了还要“冻”。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当天气骤然变冷时,适当添加衣物还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招灾惹病。
  其次,温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指标。当时令步入暮秋(10月底至11月),天气已明显有些寒意,尤其是早晚,气温常常都在10℃左右时,就应该及时添加衣服和棉被;否则,健康人极容易患上感冒,而支气管炎、哮喘、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患者,也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
  另外,一些身体部位如头、脚、肚脐等也应被排除在秋冻之外。我们都知道寒从脚上生的道理,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若防护不当,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者年轻爱美的女士穿露脐装,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呕吐;如果天长日久,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部位,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
  为什么头部不能受冻?这是因为祖国医学中有“头为诸阳之汇”之说。意思就是说,人体手、足的三只阳经都在头部会聚,如果头部被冻住了,体内阳气便容易走散。同时中医还认为,“寒”邪是一种阴邪,最易伤人阳气。身上衣服穿得再厚,要是不戴帽子,就像暖水瓶不盖塞子,还是不能有效保暖。由于头部保暖对维持人体热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秋天风大、气温下降之际,坚持“秋冻”的人,一定要注意对头部的保护,最好戴上帽子,避免受风而引发头痛、发热等身体不适。
  脚不能受冻的原因,是脚部分布着人体的6条重要经脉,并且脚远离心脏,血液循环最为不畅。所以,有“寒从脚起,热从头散”的说法。因此,传统养生中非常重视“脚暖腿不凉,腿暖身不寒”的理念。研究证实,双脚受凉,是引发感冒、气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病症的元凶。因此,秋季应注意脚的保暖,穿着宽松、舒适、吸汗的鞋袜,是做好脚部保暖的有效方法。
  当然,“春捂秋冻”只能是养生防范措施之一,况且“春捂”和“秋冻”也并非人人皆宜。比如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较差,如果血管一下子受到冷空气刺激,很容易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再加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又是一对“难兄难弟”,常常伴发,冷空气的刺激就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导致心梗等恶性后果。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秋冻”。除此之外,像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支气管疾病患者、哮喘病患者和关节炎患者都不适合“秋冻”。
  莫让寒流“梗”住了血管,白露当防心血管病
  白露的到来,标志着天气愈渐寒凉。由于“寒主凝滞”、“寒主收引”,所以在人体受寒时,血液就会变得沉重、凝涩,流动的速度就会变慢,心脏运行这种湿重的血液自然很吃力,再加上热胀冷缩的原理,血管遇冷也会收缩、变细,就更加重了心脏的负担,久而久之,心脏越跳越慢。此外,由于秋天空气比较干燥,体内容易缺水,致使血液更加黏稠,从而导致了心梗和脑梗的多发。例如,这个时候的心脑血管病病人,就像一个能够准确预防气候变化的“气象台”一样让人胆战心惊。因此,在气候寒冷的秋冬季节,一定要注意预防心梗和脑梗。
  怎么预防心梗和脑梗呢?
  由于白露之后的心梗和脑梗与受寒有关,因此需在防寒保暖上应做到如下几点:一是避免从暖和房间突然走出户外;二是出门要注意保暖;另外一点,就是饱餐后不要外出。因为饱餐后,较多血液流向胃肠道,使心肝本身供血相对减少,加上胃肠道大量吸收营养物质,可增加血液黏稠度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另外,我们知道,心梗和脑梗都是由于血液携带的东西太多了,血液的浓度变大了,使血流不通所致。因此,治疗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清瘀。当然,由于淤血阻滞还会造成两个严重的后果,一是耗伤气血,二是碍气血化生。因此在治疗时,除了控制减少血液淤积外,还需要补充气血。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活血化瘀而又补气通络的药膳――黄芪三七鸡。
  黄芪是补气的名药,在这款药膳中的作用是补气的。中医认为,血液要在血管里正常运行,就要有气的一个推动,如果没有这个推动力运行也就缓慢了。可见,黄芪在这款药膳中功效之大。
  我们再来看看三七。三七这种药既能止血,又能活血,中医里有种说法叫“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各种出血症状都能用三七来治疗,因此我们用它来辅助治疗冠心病。至于原理,我们不妨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方出血以后,血止了,但成了一个血痂,这个血痂如果是在血管里,它就是一个异物,那么,我们只有把这个血痂给化掉,让这个血管通畅,才能够发挥它的正常功能,所以我们说它既能止血,又能够活血。因此,这款药膳也非常适合冠心病患者。
  这款药膳的适用人群广泛,没有特别严格的禁忌。但是,因为我们现在很多心脏病的发病年龄在降低,所以假如是个患冠心病的孕妇,那么吃这个药膳要稍微注意点。因为三七有活血作用,所以我们一般在怀孕前3个月或者是后3个月不要吃,否则容易造成流产或早产。
  除此之外,我们人体里也有一个化瘀的穴位,即血海穴。这个穴位相当于人体自带的三七,冠心病患者可多多按摩。
  血海穴的血,指的是脾血,海,指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气血物质充斥的范围巨大如海。这个穴位的位置很好找,用掌心盖住膝盖骨(右掌按左膝,左掌按右膝),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张开,大拇指端下面便是此穴。按摩这个穴位,最好选择在每天上午9-11时,因为这个时段是脾经经气的旺时,人体阳气呈上升趋势,是活血的最佳时段。方法为点揉为主,时间以每次3分钟为好,力量不宜太大,能感到穴位处有酸胀感即可。
  另外一个穴位――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合穴,也应经常按摩。中医学认为,心经为本经,心包络经则与心经互相联络,心脏有邪,心包络直接受其过,若心脏有病,可以反映于心包经络经,而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络经的重要合穴,所以能治冠心病等心脏病。内关穴在我们戴手表的地方,在内侧,腕横纹上两寸(三横指),两个大筋健的中间,也就是中医把脉部位后一点正中的位置,手腕弯曲后有一道横纹,以它为起点往后三横指的正中间。它是心包经的穴位,经常按一按,会减轻心脏的压力,有利于睡眠,尤其是经常睡不好觉、有心脏病的,做一做这个按摩很有作用。按摩方法点揉均可,时间以3-5分钟左右为宜。这种按摩可不分年纪、不分从事什么工作、不分室内室外,睡前醒来都可以做一做。当心绞痛、心律失常发作时,用力不停点按内关穴,每次3分钟,间歇1分钟,也能迅速止痛或调整心律。
  另外,在生活中,我们还应尽量避免情绪的激动,包括焦急、愤怒、过度兴奋都可以造成心绞痛的发生。尤其是心梗病人,一定要学会自我控制情绪,避免“七情”伤身,做到心胸豁达开朗,避免不良刺激,不看紧张激烈的球赛和惊险恐怖的电影、电视等。
  最后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冠心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早一分钟送医院救治,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冠心病人如果出现持续心绞痛,服用硝酸甘油又不能缓解,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一定要尽快送医院救治,绝不可在家硬扛,以免耽误治疗。
  秋燥分温凉,疗法大不同
  金秋季节,天气转凉,昼夜温差较大,气候变化无规律,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另外,雨水稀少,天气干燥,易出现口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干咳少痰、皮肤干裂等现象,此即医学上所说的“秋燥症”。
  但需要注意的是,同样是秋燥症,却有温燥和凉燥之分,不能一概而论。怎么来区分这种燥邪所引起的不适呢?一般而言,从秋分开始,人们的秋燥症状多属于凉燥。秋分之前有暑热的馀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不仅使气温变化剧烈,而且使气温速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
  而在预防方法上,也各有不同。由于温燥是由热邪和燥邪侵犯肺部所致,所以应以清热润燥为主。而凉燥多由于寒邪共同侵犯肺部所致,因此除了润燥外,还应吃一些温性的食物。
  下面,给大家分别介绍两种食物,以作预防燥邪犯肺所用。
  第一种食物是梨,梨对于对热燥所引起的各种秋燥症状均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功效。
  我们发现一些人一到秋天就声音沙哑,其实这就是秋燥的症状。这时,您可以将水梨洗干净,皮不用削,蒂头切掉,中间果肉挖掉后放入贝母。再把梨的蒂头盖回去,放在电饭锅里炖一下,炖过以后就连贝母一起吃掉,化痰又止咳。贝母一般有两种,一个是产在四川的、颗粒小的,像珍珠一样,所以叫做珠贝母,属百合科;另一种浙贝母产在浙江,最大宗在象山群岛,所以开方都写象贝母,象贝母就代表浙贝母,颗粒大,里面含有皂素,一般伤风感冒,化痰用。
  梨能退火,而实际功效也正是如此。孙思邈说,梨能“除客热心,止心烦”。李时珍说,梨能“润肺凉心,清痰降火,解疮毒、酒毒”。可见,梨对热性病的烦渴、咳嗽、喉痛、失音、眼赤肿痛、大便不通等症,均有良好的疗效。因此在白露这个时节,最适宜吃梨,因为白露时节的气候特点是寒热交替,湿气去而燥气来,由于气候由热转凉,空气中水分减少,而肺为娇脏,对燥气最为敏感,稍有疏忽,就会出现“上火”症状。如口渴咽痛、声哑干咳、咯血、皮肤干燥等都是肺被火气所伤、津液缺乏的症状。所以这个时候,不如赶紧吃些梨,让它的滋润本色帮助您抵御秋燥邪气,润泽肺脏。
  食生梨,可清六腑之热;熟食,又可滋五脏之阴。
  梨的吃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生食:最好削皮后食用,如果甜味不够,可蘸点白糖,秋天如能每日坚持吃2个梨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秋燥。熟食:去皮后蒸煮均可,也可与红枣、萝卜、绿豆等一起熬汤吃,其治病养身的效果更好。也可将梨把儿周围用刀镟下来作为盖,掏出核后,灌上蜂蜜和贝母,再把盖盖上,放在碗里上锅蒸熟,一早一晚各吃1个,对治疗气管炎和咳嗽有一定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秋季天气渐渐转凉后,特别是秋分之后,梨就不是人人都能吃了。如果秋分以后吃得太多了,虽然燥情可以缓解,不过寒性也会随之进入身体,到了冬季,体内的寒邪和体外的寒邪会里应外合,那就真的麻烦了。另外,梨性寒,吃梨过多则伤阳气。因此像患有冠心病、糖尿病、身体阳虚、畏寒肢冷者、腹胃虚的患者弱者,以及孕妇都不宜多吃梨。
  那么在秋分之后,我们宜选用什么食物来对付燥邪呢?白萝卜可说是克制深秋“凉燥”的有效蔬果之一。因为在中医看来,白萝卜是温性的,微微具有辣味,而且多汁,辛辣具有行气的功效,这些汁液刚好被它的行气作用所推动,可以四处去“润”我们的燥。
  所以有句民谚叫:“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意思就是说,盛夏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胃属长夏属土,人人都知道,寒凉伤胃,加上盛夏酷热,人们又贪食寒凉,所以夏天宜吃姜;而冬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所以吃白萝卜。
  白萝卜虽好,但吃时也要有些注意。由于白萝卜味辛甘,所以脾胃虚寒、进食不化或体质虚弱者宜少食;白萝卜破气,服人参、生熟地、何首乌等补药后不要食用,否则会影响药效。此外,由于食用生白萝卜产气较多,对溃疡病也不利,所以有此类疾病的患者要少吃白萝卜。
  除了白萝卜外,菠菜和山药在防治“凉燥”上,同样具有卓著的功效。以上这些食物,均可在寒露之后多多进食,以远离寒燥的侵扰。
  燥咳来袭,如何让它客客气气走开
  秋冬交替之时,天气干燥让许多人嗓子不舒服,咳嗽随之而至,有的人甚至出现了发炎症状。因此秋分时节,不管是在公车上、电梯里、办公室内,还是电话的另一端,都能听到接连不断的咳嗽声,中医将这种咳嗽称为燥咳。
  如同秋燥分为温燥和凉燥一样。秋天的燥咳,也有温燥与凉燥之分。一般以秋分为界线,秋分以前有暑热的余气,所以以温燥最为常见;而中秋之后,寒凉渐重,多出现凉燥。
  怎么样区分这两类咳嗽呢?其方法主要是观察舌苔。如果舌苔是白的,就如同冬天下的雪一样,说明身体内寒重,咳嗽的痰也较稀、白黏,并兼有鼻塞流涕,这时应吃一些温热、化痰止咳的食物。如果舌苔发黄,舌质红,说明内热较大,咳嗽的痰是黄稠,不易咳,并有咽痛,这时应吃一些清肺、化痰止咳作用的食物。内伤咳嗽多为久咳、反复发作的咳嗽,这时应注意吃一些调理脾胃、补肾、补肺气的食物。只要是晚上加重的咳嗽,或是白天不咳只是晚上咳嗽,多数是寒咳和虚咳,同样需吃祛寒、补血、补肾的食物。
  如果是寒燥引起的咳嗽,可用蒸大蒜水进行治疗。具体方法是:取大蒜7-10瓣(小儿用3-5瓣),拍碎,放入碗中,加入半碗水,放入一粒冰糖,在碗上加上盖子,放入锅中去蒸,大火烧开后改小火蒸15分钟即可。当碗里的蒜水不烫了,较温时喝下,大蒜可以不吃,一天2-3次,一次小半碗即可。
  尽管大蒜一直是人们用于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的药物之一,但大多数人都只知道大蒜可杀菌,能治疗痢疾、肠炎一类的肠道疾病。而实际上,大蒜性温,入脾胃、肺经,在治疗寒性咳嗽、肾虚咳嗽效果同样非常好,而且方便简单。如果患了因寒燥而引起的咳嗽,只要以喝大蒜水为主,并配合调理脾胃、补肾、补肺的温热食物一同食用,很快就能控制症状。
  有不少人不吃大蒜,是因为害怕吃了以后嘴里的气味会比较重,影响和他人的交流。其实,在吃完大蒜后喝一杯咖啡、牛奶或绿茶,都可以起到消除口气的作用。还可以嚼一些绿茶叶,效果更好。平时准备些口香糖,也可以在吃完大蒜后派上用场。
  如果是温燥引起的咳嗽,可将梨1个洗净,靠柄部横断切开,挖去中间的核后放入冰糖2-3粒、敲碎成末的川贝10粒(小儿5-6粒),然后把梨上部拼对好,也可用牙签插紧放入碗中,上锅蒸30分钟左右即可。成人一次吃完,小儿分两次吃,有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
  另外,也可按摩太渊穴进行治疗。太渊穴的位置很容易找,它位于掌后内侧横纹头动脉中,就是中医平常切脉时寸脉所在的地方。因为太渊是手太阴肺经的原穴,是肺脏元气留止之处,它不但可以调整肺气的升降功能,同时可以疏畅三焦气机。按摩刺激太渊,可以防治肺系统的众多病症,如咳嗽、胸闷逆气、呕吐、眼睛红肿、气喘、咯血、多痰等。因此,无论是寒燥引起的咳嗽还是温燥引起的咳嗽,都可按摩太渊穴进行治疗。
  太渊穴的保健方法是按摩和外贴穴位膏。很多朋友没有穴位膏,可用黄芪和人参一起打成细末,贴在穴位上,外面用医用胶布和纱布固定,也有十分好的效果。上面两种外敷穴位法,选一样做就行了。
  太渊穴的作用很多,平时把它作为保健穴经常按揉或外敷,效果会很好。
  秋季大便“不便”,调肺即可治疗
  在秋季气候极为明显的白露节气,秋燥的症状很多,如口干舌燥、皮肤瘙痒等。其中,最为恼人的就是便秘。一旦患上了便秘,早上一进厕所就别想早出来,不仅肚子胀胀的,脸上痘痘也一直不断。
  便秘虽是小疾,但危害却是非同小可的,不但使人整天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头晕乏力,还会对原有的慢性病造成不良影响,加重肺气肿、肺心病、高血压、冠心病、痔疮、前列腺增生、失眠,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所以,对于便秘这种“小疾”,切记不能小瞧。
  当然,要治疗便秘首先要找出导致便秘的原因,有的是偶尔便秘,有的人是几天才排便一次。偶尔出现的便秘往往跟饮食有直接关系,如吃了辛辣的食物,或者喝水少,都会引起大便的干燥,造成便秘。这时,只要改变一下饮食的习惯,大便就会正常了。而如果是只是在秋季出现的便秘,那就是秋燥引起的了。很明显,一旦时间到了秋分前后,不但天气转凉,通常情况还是久旱不雨,气候十分干燥。所以在这个时候,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而在中医看来,肺与大肠相表里,由于肺与大肠相为表里,燥邪自肺影响到大肠,致大肠传导失司,则可出现大便干燥不畅等症。
  因此,治疗秋季便秘,一般只需要调肺即可。现代人普遍认为便秘是因肠道出了问题,于是便买些清肠通便的泻药来服用,却不知此类药物多是寒凉之品,久服伤人阳气,对身体是非常不利的。而如果我们从调肺开始治疗,不但标本兼治,效果还神速。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治便秘的润肺美食――银耳。银耳的主要功效即是养阴润肺的,因此对凡是由阴液亏损引起的津液不足都有一定的效果。清朝同治年间,太平天国有一支小部队被打得节节败退,被围困在山林的战士只靠山泉供水止渴。一个战士发现一些树上长有白色花朵般物,摘下几朵吞下后,既润喉燥,又增力气。消息传开,大家到处寻找采摘。这批士兵吃后,都说这是天赐良药,一举冲出包围圈。
  除了银耳具有通便功能外,生活中常见的梨、蜂蜜、冰糖、大米、莲子、百合等都具有调肺通便的作用。这时,也许很多人已经发现一个有趣之处,即这些食物大多数是白色的。《黄帝内经・素问》讲“在色为白”,“在脏为肺”,故这些白色的食物,就是自然界赐给我们的润肺佳品。所以在秋天,当您出现便秘症状后,不用怀疑,抱着那些本季所产的,特别是白色而且多汁的食物吃一准没错。
  另外,按摩腹部也是缓解便秘的有效方法之一,这是因为腹部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穴位。首先是气海,“气海一穴暖全身”,按摩气海,会感觉全身发热,这其实是增补元气的过程,元阳真气增强了,便秘当然也会得以缓解。此外就是与消化系统有关的募穴,募穴是脏腑之气集中的地方。募穴不是一个穴位:胃的募穴是中脘,小肠的募穴是关元,大肠的募穴是天枢。这几个穴位都照顾到了,就可以改善肠胃功能,增强排泄能力。尤其是天枢,因为便秘主要是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按摩天枢就可以有效地缓解便秘。当然,按摩还有许多好处,经常按摩腹部可以帮助燃烧脂肪,起到减肥的效果。
  皮肤干燥瘙痒,从护肺开始
  许多人一到秋冬季节就感到皮肤瘙痒,一直痒到第二年的四五月份,待天气转暖后才逐渐恢复正常。让西医来治疗,大多数都是从皮肤入手。像护肤霜、绵羊油等油脂性的东西,可以帮助滋润皮肤,不过有些成分可能会造成毛细孔阻塞,反而使皮肤不能呼吸。因此,这种治疗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
  《黄帝内经》中说:“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气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鼻。”从“肺主皮毛”、“在体合皮毛”来看,治皮肤病当从肺治。
  我们知道,肺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相傅之官,也就是宰相的意思,它的主要功能是疏布血液的,换言之,肺相当于一个公司里的总经理,它来调配―个公司的资源先给谁后给谁。按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原则,一定要先给大脑和内脏,其次再给四肢,因此,最先失去血液营养的一定是在肢体的末端。有了这个思想的指导,我们就很好理解皮肤为什么干燥了。
  因为秋燥让肺最先受损,为了保证肺腑的功能不受影响,牺牲的就是我们的皮肤了,所以一到秋季,发干开裂的肯定是肢体末端的皮肤。因此,要保证皮肤的水嫩光滑,为肺补水可说就是第一要务了。说起常用的办法,用得最多的就是多喝水,可是这种方法并不一定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这点从西医的角度很难解释清楚,毕竟“燥邪”就是使人体液损失,“补水”就是补充损失的体液,但实际上,喝水多真不见得能够见效。比如很多人有这种经验,嘴唇和咽喉的干燥不适,多喝水只能导致如厕次数的增加,却解决不了问题。这一点从中医角度则好理解,喝水多虽能提供较多的水源,但并未解决“气化”这一功能性的问题。“气化”在中医是个常用的概念,涉及多种人体多种功能,靠意会易而加以解释难,若非要用形象些的方法来解释,我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人体将喝进去的水吸收,并最终充实到每个细胞中去,并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
  所以去燥最简便的办法不是补水,而是选择一些具有润肺功能的食物来吃。如我们前面介绍过的梨、蜂蜜、冰糖、大米、莲子、百合等都具有润肺的功效,可多吃。
  需注意的是,在吃润肺食物的同时,要尽量少吃或不吃辣椒、葱、姜、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在这里,再告诉大家一种独特的润肺方法――鼻吸蒸汽法。
  方法很简单:将热水倒入茶杯中,用鼻子对准茶杯吸入,每次1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原理是肺“开窍于鼻”,通过吸入蒸汽而使肺脏得到水的满足。
  另外还要勤洗澡。因为洗浴有利于血液循环,能使肺脏与皮肤气血流畅,发挥润肤、润肺之作用。
  当然,您也可选择一些油性的护肤品来补水保湿。因为单纯地给皮肤“喝水”,虽然能够让皮肤暂时保湿,但天气干燥,皮肤上的水分很容易散发,同时会带走原有的水分,皮肤就成了“越补越干”的状态。如果有了一层薄薄的油脂,就像一道隔离墙,可以将水分和空气隔离开,让皮肤能“痛痛快快”地喝个够,补水保湿的效果自然明显。
  按摩相应的穴位,如位于手肘外侧肘横纹终点处的曲池穴以及内踝上四指位置的三阴交穴。按摩这两个穴位具有活血滋阴清热、改善皮肤干燥状况的作用。此外,经常按摩合谷穴和迎香穴,也可以改善脸部皮肤的干燥问题。合谷穴也就是俗称的虎口,迎香穴在鼻旁法令纹处,这两个穴位为脸部美容大穴,经常按摩,可以改善脸部循环,使您拥有健康好气色。

推荐访问:黄帝内经 秋分 节气 二十四
上一篇:膀胱炎患者排尿的表现_排尿有烧灼感警惕膀胱炎/老年斑突增可能会癌变/“补钙便秘”如何解决?
下一篇:看病必知,5种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足后跟行走痛是发炎征兆/持续手抖要做哪些检查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