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护理常规

来源:新东方在线 发布时间:2021-01-27 点击: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护理 常规

 一、新生儿脐炎护理

 【概述】

 脐炎主要是因为断脐时或出生后处理不当,脐残端被细菌入侵、繁殖所引起的急性炎症,也可由于脐血置管保留导管或换血时被细菌污染而导致发炎。可由任何化脓菌引起,但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血性链球菌等。由于目前普遍对脐部的护理、消毒的重视、脐炎的发生率已有明显的下降。

 【 临床表现】

 轻者脐轮与脐周皮肤轻度红肿,可伴少量浆液脓性分泌物,重者脐部及脐周明显红肿发硬,脓性分泌物较多,常有臭味。慢性脐炎常形成脐肉芽肿,表现为一小的樱红色肿物,表面可有脓性溢液,可经久不愈。病情危重者可形成败血症,并有全身中毒症状。可伴有发热,吃奶差,精神不好,烦躁不安等。

 【 护理措施】

 一、饮食护理:合理喂养,保证营养供给 二、 体位:自动体位 三、专科护理 (一)观察脐带有无潮湿、渗液或脓性分泌物,如有应及时治疗。

 (二)脐带残端脱落后,注意观察脐窝内有无樱红色的肉芽肿增生,应及早处理。

 (三)进行婴儿脐部护理时,应先洗手,注意婴儿腹部保暖。

 (四)脐带残端长时间不脱落,应观察是否断脐时结扎不牢,应考虑重新结扎 四、基础护理:避免大小便污染,最好使用吸水、透气性能好的消毒尿布。

 五、健康教育:向家长宣教正确的消毒方法,必须从脐带的根部由内向外环形彻底清洗消毒,保持局部干燥。

  二、新生儿败血症护理

 【 概述】

 新生儿败血症指细菌侵入血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

 【 临床表现】

 无特征性表现。出生后 7 天内出现症状者称为早发型败血症;7天以后出现症状者称为迟发型败血症。早期表现为精神不佳、食欲不佳、哭声弱、体温异常等,转而发展为精神萎靡、嗜睡、不吃、不哭、不动,面色欠佳和出现病理性黄疸、呼吸异常。少数严重者很快发展为循环衰竭、呼吸衰竭、DIC、中毒性肠麻痹、酸碱平衡紊乱和胆红素脑病。常并发化脓性脑膜炎。

 【 护理措施】

 一、饮食护理:保证营养供给,除经口喂养外,结合病情考虑静脉内营养。

 二、体位:自动体位

 三、专科护理

 ( ( 一) ) 维持体温稳定:患儿体温易波动,除感染因素外,还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当体温低或体温不升时,及时给予保暖措施;当体温过高时,给予物理降温,一般不予药物降温,保证抗菌药物有效进入体内,注意药物毒副作用。

 ( ( 二) ) 及时处理局部病灶:如脐炎、鹅口疮、脓疱疮、皮肤破损等,促进皮肤早日愈合,防止感染继续蔓延扩散。

 四、基础护理:做好口腔护理、脐部护理及皮肤护理。

 五、健康教育

 (一)指导家长正确喂养和护理患儿,保持皮肤的清洁。

 (二)向家长讲解本病的预防和护理知识,保持皮肤黏膜和口腔的清洁,预防交叉感染。

 三、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护理

 【概述】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儿常见疾病,是新生儿死亡的严重原因之一。病原体的侵入可发生在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

 【临床表现】

 出生前感染的新生儿出生时常有窒息史,症状出现较早,多在12~24 小时之内出现;产时感染性肺炎要经过一定的潜伏期;产后感染性肺炎则多在生后 5~7 天内发病。患儿一般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反应差、哭声弱、拒奶、口吐白沫、呼吸浅促、发绀、呼吸不

 规则、体温不稳定,病情严重者出现点头样呼吸或呼吸暂停;肺部体征不明显,有的表现为双肺呼吸音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易并发气胸、脓胸、脓气胸等,病情常较严重。

 【护理措施】

 一、饮食护理:以母乳喂养为佳,少量多餐,细心喂养,喂奶时防止呛咳窒息。

 二、体位:经常翻身,变换体位。

 三、专科护理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分泌物粘稠者应采用雾化吸入,以湿化气道,促进分泌物排出。加强呼吸道管理,定期翻身,拍背,体位引流。

 (二)合理用氧, , 改善呼吸功能:根据病情和血氧监测情况采用鼻导管、面罩、头罩等方法给氧治疗,使 PaO2 维持在 60~80mmHg(7.9~10.7kPa);重症并发呼吸衰竭者,给予正压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三)维持体温正常:体温过高时予以降温,体温过低时予以保暖。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并密切观察药物的作用。

 (四)供给足够的能量及水分:少量多餐,细心喂养,喂奶时防止呛咳窒息。重症者予以鼻饲或者静脉补充营养物质及液体。

 (五)密切观察病情:注意患儿的反应、呼吸、心率等变化,做好急救准备。

 四、基础护理

 (一)改善生活环境,室内空气要新鲜,适当通风换气,避免对流风。保持相当湿度,避免空气干燥影响呼吸困难。

 )

 (二)若鼻腔内有干痂,用棉签沾水取出,防止鼻腔阻塞引起呼吸不畅。

 五、健康指导

 (一)多怀抱小儿,注意保暖,避免着凉,衣着以小儿的手足温暖不出汗为宜。

 (二)少去公共场合,减少探视,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者。

 (三)注意观察小儿面色,有呼吸困难及紫绀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四、 新生儿破伤风 护理

 【概述】

 新生儿破伤风是因破伤风梭状杆菌经脐部侵入引起的一种急性严重感染,常在生后七天左右发病。临床以上全身骨骼肌强制性痉挛和牙关紧闭为特征,固有“脐风”、“七日风”、“锁口风”之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无菌接生的推广和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尚未完全消失。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大多为 4~8 天(3~14 天),发病越早,发作期越短,预后越差。起病时,患儿神志清醒,往往哭吵不安,因咀嚼肌首先受累,患儿口张不大,吸吮困难,随后牙关紧闭、面积痉挛,出现苦笑面容;双拳紧握、上肢过度屈曲、下肢伸直,呈角弓反张。强直性痉挛阵阵发作,间歇期肌强直继续存在,轻微刺激可引起痉挛发作。咽肌痉挛使唾液充

 满口腔;呼吸肌、喉肌痉挛引起呼吸困难、青紫、窒息;膀胱、直肠括约肌痉挛导致尿潴留和便秘。患儿早期多不发热,以后发热因肌肉痉挛或肺部继发感染所致。

 【护理措施】

 一、饮食护理:早期给予静脉营养以保证能量供给。病情允许情况下,给予鼻饲喂养。病情好转后,以奶瓶喂养来训练患儿吸吮力及吞咽功能,最后撤离鼻饲。

 二、体位:自动体位。若新生儿出现抽搐情况,把新生儿平放在床上,头偏向一侧,并稍向后仰,脖子稍稍抬高。

 三、专科护理

 (一)控制痉挛, , 保持呼吸道通畅

 1、 药物应用:遵医嘱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用前须做皮试)、镇静剂等。

 2、 建立静脉通路:尽可能应用留置针,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不良刺激,保证止痉药物顺利进入体内。

 3、 病室环境:患儿应单独安置、专人看护。病史要求避光、隔音。给患儿戴避光眼镜,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必要的操作最好在使用止痉药后有条理地集中完成。

 4、 用氧:有缺氧、发绀者间歇用氧,但避免鼻导管给氧(鼻导管的插入和氧气直接刺激鼻粘膜可使患儿不断受到不良刺激,加剧骨骼肌痉挛),可选用头罩给氧,氧流量至少 5 升/分,避免流量过低引起头罩内 CO 2 潴留。当病情好转,缺氧改善后应立即停止用氧,避免氧疗并发症。

 5 5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除专人护理外,应加强监护;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尤其是用止痉药后第一次抽搐发生时间、强度、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抽搐发生时患儿面色、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改变,一旦发现异常,及时组织抢救。

 (二)保证营养防止继发感染和损伤

 1 1 、口腔护理:患儿唾液未能吞咽而外溢,病情需要处于禁食或鼻饲喂养期,肌肉痉挛产热增加致体温升高,这些因素都可能使患儿口唇干裂易破,应及时清除分泌物,做好口腔清洁,涂液状石蜡油等保护口唇。

 2 2 、皮肤护理:由于患儿处于骨骼肌痉挛状态,易发热出汗,因此应适当松包降温、及时擦干汗渍保持患儿皮肤干燥。可在患儿手心放一纱布卷,既可保护掌心皮肤不受损,又可保持掌心干燥。定时翻身,预防坠积性肺炎。

 3 3:

 、脐部护理:用消毒剪刀减去残留脐带的远端并重新结扎,近端用 3%过氧化氢或 1:4000 高锰酸钾液清洗后涂以碘酒。保持脐部清洁、干燥。遵医嘱用破伤风抗毒素 3000U 做脐周封闭,以中和未进入血流的游离毒素。

 (三)维持体温正常:体温过高时予物理降温,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

 四、 基础护理

 (一)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对流风。

 (二)保持室内安静,给新生儿戴黑布眼罩,避免声光刺激。

 (三)修剪指甲,手心放置干燥棉球,防止抽搐时自伤手掌心。

 五、健康指导:对患儿家长讲授有关育儿知识,指导家长做好脐部护

 理。

 五、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护理

 【概述】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是指巨细胞病毒引起的胎儿及新生儿全身多个器官损害并出现临床症状,是胎儿及新生儿最为常见的病毒感染疾病之一。人是人巨细胞病毒的唯一感染源和宿主。

 【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依患儿的感染方式、年龄、免疫状态、以及并发症不同而各异。

 一、先天性感染:受感染的胎儿除流产、死产外,活婴中有 5%表现为典型的全身多系统、多脏器受累。另有 5%表现为非典型的临床表现,其余 90%均呈亚临床型。新生儿多系统多脏器受累的特征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犯,如小于胎龄儿、小头畸形、黄疸、肝脾大、脑积水等。

 二、围生期感染:出生时多无感染症状,2~4 个月后发病,多为亚临床型,以呼吸道和消化道系统症状为主。本病的病死率可达 30%,肺炎合并呼吸衰竭为主要直接死因。

 【 护理措施】

 一、饮食护理:合理喂养,保障营养供给,新生儿应尽早开奶,对喂养不耐受者应根据医嘱提供静脉营养支持,静脉营养可提供患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热量、液体及能量消耗。

 三、专科护理

 (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儿有无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面色以及意识等变化,注意有无体温不升或升高、呼吸暂停、心率减慢等情况的出现。

 (二)做好消毒隔离措施, 防止交叉感染 :新生儿抵抗力低下,因此加强医护人员消毒隔离意识,避免交叉感染尤为重要。手卫生是防止交叉感染的关键环节,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保持病室内环境安静、清洁、舒适、光线柔和。凡能够开窗通风的环境应在保暖的前提下,每日定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有条件的医院可采用层流洁净技术。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 , 维持有效呼吸使患儿处于鼻吸气位,保持气道通畅,痰多稀薄者,可以翻身拍背、体位引流以利于痰液排出。痰粘稠不易咳出者,给予雾化吸入或支气管灌洗。

 四、基础护理:病房温湿度适宜,足月儿 22~24℃,早产儿室24~26℃,湿度 55~65%,新生儿保温箱内保持适中温度,减少新生儿能量消耗。

 五、健康指导:向家长讲解病情及治疗情况,减轻紧张情绪。指导其掌握出院后随访方法,了解生长发育情况。教会家长简单的患儿功能训练技术,减少患儿后遗症的发生。

 六、新生儿梅毒护理

 【概述】

 新生儿梅毒又称先天性梅毒、胎传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所致的感染。受累胎儿约50%发生早产、流产、死胎或死产。存活婴儿发病年龄不一,2 岁以后为晚期梅毒,晚期梅毒也有 20 年后才发病者。近年来,我国新生儿梅毒发病率已有明显上升趋势。

 【临床表现】

 大多数早期梅毒患儿出生时无症状,生后 2~3 周逐渐出现。如母亲在妊娠早期感染梅毒又未及时治疗,则新生儿发病时间早且病情重。

 一、一般症状:发育差、营养差、皮肤萎缩貌似老人、低热、黄疸、贫血、低血糖、哭声嘶哑、易激惹等。

 二、皮肤黏膜损害:皮疹常于生后 2~3 周出现,为多形性,可表现为全身散在斑丘疹、梅毒性天疱疮,常见于口周、鼻翼和肛周,皮损数月后呈放射状裂痕。梅毒性鼻炎表现为鼻塞、脓血样分泌物,及“涕溢”,含有大量病原体,极具传染性,鼻粘膜溃疡累及鼻软骨时形成 “鞍鼻”,累及喉部引起声音嘶哑。

 三、骨损害:约占 90%,多发生于生后数周,因剧痛而形成“假瘫”,X 线可见对称性长骨骨骺端横行透亮带。

 四、肝、脾、全身淋巴结肿大:几乎所有患儿都有肝肿大,可出现黄疸、肝功能受损。滑车上淋巴结肿大有诊断价值。

 五、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新生儿罕见,多在生后 3~6 个月时出现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样症状,脑脊液中细胞数增加以淋巴为主,糖正常。

 六、其他:尚可见视网膜脉络膜炎、胰腺炎、肺炎、心肌炎、肾小

 球病变等。

 【护理措施】

 一、饮食护理: :合理喂养,保证营养供给。

 二、体位: :自动体位,不采取强行体位。

 三、专科护理 (一)心理护理:治疗新生儿梅毒首先要取得家长的配合。要针对产妇及配偶做好心理护理,大多数产妇及配偶缺乏本病的基本知识,多数产妇都有反复流产、早产、死胎的不良生育史、入院后一旦确诊此病即表示怀疑、不能接受事实,因此产生了恐惧、焦虑、急躁、悲观失望的情绪;另外,担心治疗效果及预后对孩子将来健康状况等的影响,而产生自责的心理,处于一种复杂心态中,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取得配合极为重要,多数产妇要求对患儿的病情予以保密,护士应给予理解支持,同时根据家长的不同文化程度,进行有关本病的健康教育,解除思想顾虑。

 (二)消毒隔离:做好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感染。认真做好床边隔离,治疗及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在行静脉穿刺时,要注意避开皮肤斑丘疹的部位,动作轻柔,不要碰破皮疹处的皮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以免发生交叉感染。患儿所用过的衣被,褥套等物品要经过消毒处理后才能进行清洗,暖箱、蓝光箱等用后要严格消毒。护士注意自我保护性隔离,操作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前后均要及时进行手消毒。患儿用过的一次性物品要集中焚毁处理,其他物品均要做好终末消毒工作。

 (三)皮肤护理:新生儿梅毒的皮肤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必要时置暖

 箱、穿单衣以便护理操作。在所有斑丘疹处涂红霉素软膏,之后用纱布覆盖创面,每天换要一次,注意头发内斑丘疹的搽药。患儿躁动时易擦伤足跟部,要用纱布加以包扎。加强臀部护理,保持全身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肤感染。

 (四)梅毒假性麻痹护理:90%的患儿有不同程度的骨损害,较严重的出现梅毒假性麻痹,这些患儿四肢呈弯曲状态,张力大,不能自然放松伸直,牵拉时患儿出现尖叫,提示有剧烈的疼痛。因此在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不采取强行体位,尽量减轻患儿的疼痛和不必要的刺激。梅度假性麻痹的患儿常常出现哭闹,烦躁不安,护士必须检查全身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四、基础护理

 )

 (一)严格控制传染源的发生,如控制隔离区,加强对于控制区的消毒工作,避免不同程度上的感染发生。

 (二)按传染病护理常规,严格执行床旁隔离。

 )

 (三)护理前后严格洗手,戴手套,贴醒目标志,加强自我防护,防止交叉感染。

 五、健康指导:经治疗的患儿全身症状好转,皮肤斑丘疹完全消失,体检后予以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指导定期复查,进行追踪观察血清学试验,以保证患儿得到正确的、全程的、彻底的治疗。治疗后 1、2、3、6、12个月时应进行随访,治疗成功时及时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在 3 个月时滴度下降,6~12 个月时转阴。若 1 岁时滴度仍未降低或升高,应再次进行正规治疗(10~14 天)。神经梅毒患儿应每隔 6 个月进

 行脑脊液(CSF)检查直至细胞数正常、VDRL 阴性。6 个月时 CSF 中VDRL 阳性和(或)持续异常细胞数或蛋白至 2 岁,应再次治疗。

推荐访问:新生儿 性疾病 常规
上一篇:四年级礼仪教案家庭接客讲礼仪
下一篇:大学文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练习卷,5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