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

来源:新西兰移民 发布时间:2021-02-28 点击:

 人教版中考

 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 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词,完成后面小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沁园春”是这首词的________,“风骚”原指《诗经》中的《________》和《楚辞》中的《________》。

  (2)上下阕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好处?

  (3)下阕中“惜”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词牌名;国风;离骚

 (2)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议论、抒情为主。这样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3)一个“惜”字,定下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既褒扬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雄才伟略和他们对历史的影响,又批判否定了他们长于武功短于文治的不足,饱含惋惜之情。

 【解析】【分析】(1)①《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 1936 年 2 月所作。“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②“风骚”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它们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2)《沁园春·雪》用了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上半阙,融情于景,通过描写壮美的北方雪景,抒发热爱、赞颂祖国大好河山之情。下半阙,融情于议,通过对古代著名帝王的恰如其分地评价和议论,抒发革命者的豪情。

  (3)

 “惜”字领起“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惜”字的含义:①“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他们一生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肯定了他们,也就是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②“惜”字委婉地批评了他们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③“惜”字包含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定信念。

  故答为:⑴词牌名;国风;离骚;

  ⑵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议论、抒情为主。这样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⑶一个“惜”字,定下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既褒扬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

 祖”“成吉思汗”的雄才伟略和他们对历史的影响,又批判否定了他们长于武功短于文治的不足,饱含惋惜之情。

  【点评】⑴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⑵本题考查对词中表达方式的把握。上阕描写,由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阕议论,抒情。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⑶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需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________”,以“________”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苏轼在首联里以“应似飞鸿踏雪泥”答苏辙首联的“怕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和“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

  【答案】

 (1)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

 (2)示例 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 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

 人生。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

 示例 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解析】【分析】(1)“新塔、坏壁”对应“旧宿、僧房”;“蹇驴嘶”对应“但鸣嘶”。

  (2)写作背景:曾经借宿过的渑池僧舍,如今已经成为一座收藏逝去老僧骨灰的新塔,再次路过渑池的苏轼、苏辙兄弟,再也无法查看曾经在僧舍里的题字了。人生动荡漂泊,总是会让人生出愁绪,可是苏轼在诗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却这样劝勉弟弟,同时也抚慰世人。名词解释:“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旅程中的足迹像什么呢?应该就如飞来飞去的鸿鹄,随机停歇,在雪地上留下的泥爪印一样。鸿鹄到处飞,从不确定目的地,落脚点本来就是偶然不确定的事情。人生无常,顺其自然,该来来,该去去,不必牢牢惦记,时时牵挂,便可少些烦恼。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故答案为:⑴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

  ⑵ 示例 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 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

  示例 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通过分析诗句中所写的人、事、物理解诗句的内容,然后再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句子诗句答题。

  ⑵本题考查体会作者心境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这是理解作者感情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然后在此基础上逐句逐词分析诗歌内容,通过体会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诗句中“乃”的意思为________。

  (2)诗句中加下划线字“乃”与下列句中“乃”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B.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C.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D.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答案】

 (1)你,你的

 (2)C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意思。“乃”在这里是“你的”。

  (2)此题考查的是虚词的含义。A:就。B:于是,就。C:你的。D:是。故选 C。

  故答案为:⑴你,你的;

  ⑵C。

  【点评】⑴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参考译文】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拟人修辞手法;把“草树”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斗”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了“杨花榆荚”人一般的情感。

 (2)①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②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者惜春之情)。

 【解析】【分析】⑴ 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把“草树”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斗”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了“杨花榆荚”人一般的情感。

  ⑵ 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故答案为:⑴ 拟人修辞手法;把“草树”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斗”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了“杨花榆荚”人一般的情感。

  ⑵ ①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②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者惜春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⑵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清平乐 ①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 ② 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①公元 971 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公元 974 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②砌:台阶。

 (1)“乱”字一语双关,请你写出它在句中的含义。

  (2)李煜《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请你找出此词中与它由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答案】

 (1)“乱”字既指台阶下的落梅多且乱,也指作者此时心乱如麻。

 (2)“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运用比喻,将“离恨”比为“春草”,借助生命力顽强的春草,生动形象地写出离恨的无边无际和难以消除。

 【解析】【分析】

 (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砌下落梅如雪乱”的意思是:主人公在阶前伫立良久,梅花如雪片一样纷纷落下。“乱”字表面指落梅的纷乱,深层则指主人公愁思的纷乱。

  (2)结合诗句理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思是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中“离恨恰如春草”意为离别的愁绪正像春天的野草,运用了比喻,把离愁别绪比喻成春草,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愁绪,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答案为:⑴ “乱”字既指台阶下的落梅多且乱,也指作者此时心乱如麻。

  ⑵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运用比喻,将“离恨”比为“春草”,借助生命力顽强的春草,生动形象地写出离恨的无边无际和难以消除。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⑵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 ① 此栖迟 ②

  , 万古惟留楚客 ③ 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 ④ 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 ⑤ 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②栖迟:停留,居留。③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④汉文:指汉文帝刘恒。⑤吊: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存在,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首联,表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苫命运。颔联看似写是眼前所见,实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

 【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的遭遇分析,这是一首怀古诗,一般采用借古伤今的手法,分析作者情感时,要注意作者和“贾谊”之间的相似之处:遭诬陷被贬。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故答案为:

 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首联,表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苫命运。颔联看似写是眼前所见,实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 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 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 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答案】

 (1)B

 (2)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分析】⑴B 项有误,“闻说”即听说,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选项中“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有误。

  ⑵赏析句子,要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并进一步理解其深层含义。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面对“浮云”,“不畏”二字,写出了态度:不能躲避,更不能妥协,而应与之抗争。哲理:喻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

 故答案为:⑴B;

  ⑵ 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理解诗句的大意,要注意诗句中写作手法的运用,情感的表达。

  8.诗歌鉴赏。

  (甲)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1)请概括两首诗的内容。

  (2)甲、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清?

  【答案】

 (1)甲诗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乙诗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2)甲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乙诗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惋惜之情,同时暗含讽刺之意。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前提。《赤壁》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后两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所以答案可整理为: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题乌江亭》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所以答案可归纳为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2)《赤壁》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题乌江亭》作者杜牧在惋惜、批判项羽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意见和用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鼓励百折不挠的精神。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

 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故答案为:⑴甲诗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乙诗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⑵甲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乙诗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惋惜之情,同时暗含讽刺之意。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9.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

 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中国现代诗人。

  (2)“黎明”的任务是:________

  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案】

 (1)艾青;蒋正涵

 (2)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解析】【分析】(1)《黎明的通知》是艾青创作的一首现代诗,他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

  (2)诗人把黎明拟人化,以黎明的口气把人们的期盼道出,“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就是黎明的任务。诗人是传达黎明的祈愿的使者,“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

 等待的已经要来”就是诗人的任务。摘抄下来即可。

  故答案为:⑴ 艾青 ; 蒋正涵

  ⑵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 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把握《 黎明的通知 》的作者。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得出 “黎明”的任务及诗人的任务。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临江仙·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 ① 向空山餐秀色,为渠 ② 著句清新。竹根 ③ 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注】①剩:更,再。②渠:它。③竹根:指竹林脚下。

 (1)请结合语境,赏析“一枝先破玉溪春”中“破”字的妙处。

  (2)下面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探梅”,寻访梅花。“探”字有一种前往慰问看望老友的情感融于其中。

 B. 诗人首句用老去不再怜惜春花,之后再推出犹爱梅,突出了梅在自己心中的分量。

 C. “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是梅的精神写照,也是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

 D. 全词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排遣抑郁以及抱负不能施展无比忧愤、痛心的情感。

 【答案】

 (1)“破”,点破的意思,一枝早绽的梅花点破玉溪的春天。这里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初绽的盎然生机,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2)D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已经有些年迈,有心爱惜花,可心已懒散,却独喜欢那江村边围绕的梅花。一枝花点破玉溪的春天。梅花没有一般的春花鲜艳娇嫩的样子,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全是傲雪耐寒的神韵。

 “破”,是点破的意思,梅花一枝斜出,打破了春色闭锁的局面,透露了春之消息。这里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初绽的盎然生机,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2)ABC 分析正确。D.全词将人与梅层层夹写,写出梅之幽姿逸韵,及词人对梅花的钟情留连,也展示了作者的情趣和人格。并没有表现诗人寄情山水排遣抑郁以及抱负不能施展无比忧愤、痛心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 “破”,点破的意思,一枝早绽的梅花点破玉溪的春天。这里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初绽的盎然生机,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⑵ D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等。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

 ②其名为银________

 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

 (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 何陋之有

  D. 甚矣,汝之不惠

 (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

 (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

 (2)C

 (3)设问

 (4)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其:代词, 其中的 ;②其:代词, 它的 ;③其:代词, 他 ;④其:表反问语气, 难道 。

  ⑵ “惟弈秋之为听” 和“ 何陋之有 ”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B、D 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C。

  ⑶ 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句意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

  ⑷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①虽:虽然。俱:一起。若:比。句意是:

 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② 其:表选择疑问,是…还是… 。句意是: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故答案为:⑴① 其中的 ;② 它的 ;③ 他 ;④ 难道 。⑵C;⑶ 设问;

  ⑷ 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⑵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句式特点。答题时应注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准确把握句意判断作答。

  ⑶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修辞手法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牢记常用和特殊修辞方法的形式和作用,根据用词、句式特点、语气等要素判断。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附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12.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 ① 戮其仆 ② 。晋侯怒,谓羊舌赤 ③ 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

 , 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公④ 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

 , 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 ⑤

  , 使佐新军。

 (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

 【注】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②仆:指驾车的人。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④公:指晋侯。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失也

 失:耽误

 B. 其将来辞

 辞:陈说

 C. 吾子之讨

 讨:处罚

 D. 子无重寡人之过

 重:看重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

 A.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B.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C.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D.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B. 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

 C. 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 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

 (4)将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答案】

 (1)D

 (2)C

 (3)B

 (4)魏绎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惩罚。

 【解析】【分析】⑴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尝”是“曾经”;“方”是古今异义词,“才”的意思。语句“子无重寡人之过”中的“重”是“重新,再次”的意思,不是“看重”。故答案为 D。[中国教育出版&网*^@%]

  ⑵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的意思是: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君王发怒?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故答案为 C。

  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依据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对作答。依据“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的意思是:魏绛就到了,交给奏事官一封信,就要用剑自杀。故 B 项中的“却遭将士伏击”的理解是错误。据此,答案为 B。

  ⑷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贰志(二心)、事(侍奉)、辟(通‘避’,躲避)、刑(刑罚)”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故答案为:⑴D;⑵C;⑶B;

  ⑷ 魏绎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惩罚。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断句。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

 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附参考译文】

 晋侯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晋侯发怒,对羊舌赤说:“我认为召集诸侯会盟是荣耀的事。现在扬干被羞辱,我们何时受过这等羞辱?我一定要杀掉魏绛,不要耽误了!”羊舌赤回答说:“魏绛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从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也不逃避惩罚。他会来陈说情况的,何必劳驾您下命令呢?”话刚说完,魏绛就到了,交给奏事官一封信,就要用剑自杀。士鲂、张老劝阻了他。晋侯读他的信,信上说:“我听说军队以服从命令为武,军人做事以宁死不触犯军纪为敬。您召集诸侯会盟,我怎么敢不恭敬?君主的军队不服从军令,办事的人不严格执法,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害怕自己因不严格执行军法而犯死罪,所以惩治了扬干,这罪过无可逃避。事先我没能进行教导,以至于要动用大刑。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君王发怒?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晋侯光着脚跑出来,说道:“我之前说的话,是因为宠爱自己的兄弟。你处罚扬干的车夫,是执行军法。我有弟弟,却没有教导好,这是我的过错。请你不要让我再次犯错,拜托你了!”

 晋侯认为魏绛能够用刑罚来治理百姓,就在太庙宴请魏绛,并让他担任新军副帅。

  13.阅读《桃花源记》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落英缤纷

 缤纷:色彩鲜明

 B. 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妻子儿女

 D. 寻向所志

 寻:动词,寻找

 (2)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B. 初极狭,才通人。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芳草鲜美”,“鲜美”二字,造语奇特,描摹生动。“鲜”重点写青草色,似乎带着大地与生俱来的蓬勃生机,丛丛芳草,碧透晶莹,绿尽天涯,望之身心俱醉。

 B. 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此处若再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C. 本文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这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无缝。

 D. 本文完全是写实,没有任何虚构,真实描绘出一幅美好幸福的人间生活图景,写出了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实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答案】

 (1)A

 (2)C

 (3)D

 【解析】【分析】(1)A.“落英缤纷”中的“缤纷”是“繁多而错杂的样子”,不是“色彩鲜明”,故答案为 A。

  (2)C.“便要还家”中的“要”通“邀”,邀请的意思。故答案为 C。

  (3)本文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虚构了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对黑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所以 D 项中的“本文完全是写实,没有任何虚构”是错误的。故答案为 D。

  故答案为:⑴A;⑵C;⑶D。

  【点评】⑴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指出句中通假字以及所通的字,并进行解释。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参考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外出打鱼,)沿着小河往前走,忘了走了多远。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别的树,绿草如茵,香气袭人,(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

 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他听说了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结果(计划)还未实现,不久他就得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14.阅读《出师表》选段,回答下列小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躬耕于南阳(亲自)

 B. 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C.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疏忽)

 D. 察纳雅言(文雅的语言)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咨臣以当世之事

 C. 先帝知臣谨慎

 D. 兴复汉室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

 B. 选文第②段“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表明出师北伐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C. 选文第③段指明君臣各自的责任,主要用意是表明自己北定中原的坚定决心。

 D. 选文有叙事,有议论,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语言恳切,感人肺腑。

 【答案】

 (1)D

 (2)A

 (3)C

 【解析】【分析】(1)D.“察纳雅言”的意思是: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雅言”指正确的言论,并不是指“文雅的语言”。故答案为 D。

  (2)A.“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指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微;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故答案为 A。

  (3)文章的最后,对“已”承诺“讨贼兴复之效”;对“贤臣”,扬“兴德之言”;对“后主”,行“自谋”之宜。各方面的职责分明,要求明确,此情恳切,表达了诚挚的希望,显示了作者对自己和对朝廷诸臣的严格要求。所以 C 项中的“表明自己北定中原的坚定决心”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 C。

  故答案为:⑴D;⑵A;⑶C。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古今异义几种情况:①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做出选择。

  【参考译文】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灵。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已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现在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什么。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

 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推荐访问:文言文 人教版 鉴赏
上一篇:最新转辙机隐患排查分析总结
下一篇:【高分复习笔记】雷蔚真《电视采访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