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发展革命史

来源:新西兰移民 发布时间:2020-09-05 点击:

  西方经济学发展革命史

 摘要:西方经济学百年学说史向人们昭示, 既要承认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功能, 即西方经济学对一般市场经济状态的运行规律和特点等共性问题的解释与描述; 又要看到其揭示功能, 即须将西方经济学置于其社会制度的大背景之下, 洞察其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对于前者的某些有用性, 采取借鉴、参考和利用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方法, 而对于后者即西方经济学为资产阶级国家服务的庸俗性, 任何盲目崇拜和生搬硬套的做法都是非马克思主义、非实事求是的态度。

  关键词:经济学;关系;发展;诞生

  中图分类号: F0 文献标识码: A

  一、国家与市场: 一条永恒的主线

  早在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之初, 就已经出现主张国家干预与主张自由放任两大思潮之间的分歧与论战。20 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依然是紧紧围绕着这个主线展开的, 所不同的仅仅是双方各自的学派更为繁杂, 争论的范围与内容更加泛化,两种思潮此消彼长, 兴衰交替的周期或被政府御用的周期更缩短了。

  

  ( 一) 战前关于国家与市场的论争及凯恩斯主义的诞生

  19 世纪末, 占支配地位的仍然是“看不见的手的自由放任理念, 认为在竞争环境中, 通过市场的力量, 个人的最大化行为会转化为一种最优化的社会状态。这个传统后来构成经济学家偏爱“自由放任0 的一种比喻, 并最终演变成在19 世纪占据统治地位的”生产自动创造需求0 的萨伊定律。

  当历史刚刚踏入20 世纪门槛的时候, 经济学家们逐渐看到, 在现实世界中, 市场机制并非万无一失,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伴随着失业等不良经济现象时有发生。以凡勃伦、康芒斯等为代表的旧制度学派主张国家调节和仲裁劳资矛盾、反对自由放任政策; 马歇尔的门徒庇古创立了福利经济学, 虽然总体上讲他仍然排斥政府干涉经济生活, 但对自由放任的理想主义也进行了激烈的批评, 认为国家应出面校正生产外部性以防止出现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相背离的现象发生。

  ( 二) 战后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等的论争

   20 世纪60) 70 年代是西方经济学最繁荣的时期,在野0 的自由主义思潮在新保守主义的旗帜下休养生息, 重整旗鼓, 在70 年代凯恩斯主义陷入危机时东山再起; 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学派林立, 各领风骚。它们或是自诩为 “嫡传” 的凯恩斯主义者, 或公开声明是凯恩斯主义的叛逆者。

   在美国, 凯恩斯主义受到了来自供给学派的严峻挑战。60 年代末以拉弗尔、费尔德斯坦和蒙德尔为代表的供给学派全盘否定凯恩斯“需求决定供给”这个需求管理的核心命题, 认为它是导致产生“滞胀”的根本原因。因为增长与刺激需求将导致货币供给数量的增长, 由此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刺激需求无疑等于抑制储蓄, 从而导致了投资率和劳动率的下降, 进而降低了积累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供给学派主张全面恢复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精神, 尤其是恢复

  萨伊定律, 反对凯恩斯“需求管理”的国家干预主义, 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供给管理”, 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应该影响供给而不是影响需求, 以促进私人储蓄和投资。这样降低税率便成了开给白宫的“药方”。这个药方基于三个理论假设:

  第一, 税收量不一定与边际税率呈同方向变化, 在达到某一点时会朝相反方向变化;

  第二, 降低边际税率将鼓励人们用劳动代替休闲;

  第三, 高税收还将造成低投资率, 使投资减少、资本存量降低, 因此降低边际税率将鼓励投资和生产。

  二、主流经济学的革命

  20 世纪主流经济学的革命性理论突破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铺平了道路, 从而形成了今天任何一个西方经济学院学生或经济学教授既人人皆知又无法跨越的基本理论框架。

  ( 一) “张伯伦革命”

  亚当斯密以后的一百多年里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 那时垄断还是个别现象。正如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勒所言, “ 亚当斯密作为建立传统的伟大人物, 在垄断领域也没有给我们留下空白, 他创造或者说提出了三个权威性的传统”。这三个传统分别是: 对正规的垄断理论置之不理、将他那个时代的垄断现象看做是国家赋予的专营特权、对垄断和勾结行为无需采取什么行动。当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之后, 经济学理论已无法对其进行解释, 现实世界中的普遍垄断现象开始引起经济学家的关注。从19 世纪初的西斯蒙第、穆勒、麦克库洛赫, 到19世纪末和20 世纪初的马歇尔、古诺、埃奇沃思、西奇威克, 尤其是庇古和斯拉法, 他们早已对垄断理论和市场的不完全性作了大量的研究。

 ( 二) 凯恩斯革命

  如果说1929-1933 年大危机是对当时微观经济学的反动的话, 那么, 凯恩斯主义就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一次革命。而5货币通论6 则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 从而使凯恩斯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甚至20 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 在整个20 世纪西方经济学的演进与发展中成为一个永恒的主角。如同凯恩斯1936 年出版的5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6 一书的名称那样,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

  ( 1) 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是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 其前提是错误的, 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 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 2) 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 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

  ( 3) 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 三个基本心理因素, 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 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

  ( 4) 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 听任失

  业与危机继续存在; 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而非货币政策刺激经济, 增加投资, 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 这是唯一切实办法, 可以避免现行经济形态之全部毁灭”。

  ( 5) 进而提出了一国政府应当实现的六大经济目标: 充分就业、价格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收入均等化和资源最优配置。凯恩斯对大量的宏观概念进行了归纳与整合, 使经济学的发展开始跳出价格分析的限制, 从而这正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迫切需要, 即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论对自由资本主义的缺陷给予解释和弥补。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20 世纪西方经济学得以向前大大推进的一个重要标志。说到底, 凯恩斯革命是一场方法的革命。凯恩斯之后, 无数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对凯恩斯体系本身存在的种种“ 空隙”和“硬伤”给予修正、弥补、完善, 使之在碰撞中交融, 在裂变中整合, 是凯恩斯主义得以发展、充实的重要前提和体现。例如20 世纪50 年代后期爆发了持续几十年的“两个剑桥之争” 这场影响很大的学术争论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对20 世纪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与贡献是深远的、巨大的。

 

 5

推荐访问:党史革命史 革命史 西方经济学 发展
上一篇:培养高素质人才 担当园林绿化重任
下一篇:纪委监委班子汲取姜国文违法教训组织生活会对照材料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