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党方针政策

来源:美国移民 发布时间:2020-08-24 点击:

  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

 积极实践,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

 和谐四川(宜宾)而努力

 2013年暑期政治学习讲稿

  曾炳云

 提纲

 一、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二、解读宜宾市《关于贯彻落实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

 三、党的十八大精神摘要

 四、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精神摘要

 五、市委四届六次会议精神摘要

 六、教育人的中国梦

 七、现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结束语

 一、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1、构成及颁布。2010年5月5日, HYPERLINK "/view/17491.htm" \t "_blank" 国务院总理 HYPERLINK "/view/1787.htm" \t "_blank" 温家宝主持召开 HYPERLINK "/view/1072840.htm" \t "_blank"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总书记 HYPERLINK "/view/1784.htm" \t "_blank" 胡锦涛主持会议。

 2010年7月29日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全文发布。这是 HYPERLINK "/view/61891.htm" \t "_blank" 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主要内容包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 HYPERLINK "/view/1995386.htm" \t "_blank" 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以及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等10个方面。全文共四个部分二十二章七十条。

 2、主要看点

 看点一:学前教育纳入规划 破解城乡“入园难”

 [条文摘录]“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背景]投入不足、资源短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长期制约我国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十分突出。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74%。

 充分体现了加快解决“入园难”问题的决心,当前农村学前教育是难点,必须从改变农村学前教育理念和强化教学力量两方面来改善现状。

  看点二:缩小校际差距 解决择校难题

 [条文摘录]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背景] 近年来,择校风盛行对教育质量和社会公平提出了严峻挑战,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太少。除了校际差距这个最直接的原因外,升学竞争和就业压力、盲从心理和攀比心态都导致了择校现象的加剧。

 相关措施很有针对性,学校与学校之间相互交流,名校为弱校培训教师,有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平民化、普及化,让属地就学落到实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够上得了好学校。

 看点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有望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条文摘录] “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背景] 根据2009年的统计,我国有1.3亿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如何享受“同城待遇”已成为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这项政策对每一个进城务工人员都是一个暖心的信息。要落实好这些政策,还需制定相关措施,鼓励城乡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让他们和城里孩子在各方面享有同一的权利和标准。同时,应支持社会力量创办高水平的民工子弟学校。

  看点四: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给学生更多发展空间

 [条文摘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背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原因十分复杂,涉及考试制度、学校管理、用人制度、家长观念以及传统文化消极影响等。

 “减负”关键要对学生的负担正确理解。造成学生负担的原因的确与目前的考试制度有关,但与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也有很大关系。如果考试和学习的知识需要死记硬背,学生负担就会很重。如果考试着重考察能力,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也不会感到负担很重。

 看点五: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条文摘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背景]当前,我国社会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仍比较普遍,职业教育自身还存在结构、质量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等问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在可预见的10年到30年内,职业教育是我国能否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贫困群体生存状况能否好转、社会能否保持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征求意见稿凸显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有利于营造“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

  看点六: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

 [条文摘录]“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背景]长期以来,我国行政部门对高校管理得过多过细,导致高校行政化趋向严重,以“权力”而非“学术”为中心,影响了原有的单纯的教学气氛。

 这是中国高教界渴望已久的政策,希望可以吹响中国改革号角,使高校重新回到尊重学术自由的轨道上去。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就是按照教学规律办学,引导学校依法办学。就好比当年的农村改革将务农自主权还给农民,高校获得自主权必将释放出巨大活力,培养出一代代创新人才。

 看点七:高校分类入学考试 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

 [条文摘录] “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背景]高考改革多年来是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北大等高校开展的自主招生尝试,引发强烈关注和争议。

 这项改革主要强调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形成更加公开、公正、透明的人才选拔平台,面向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打开多扇门窗,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给有创新专长的学生以更多选择机会。征求意见稿确定的多元录取机制主要包含择优、自主、推荐、定向、破格等五类。对这五类录取方式,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过许多探索实验,现在纳入纲要对体制改革的设计,将成为今后积极推进的组合措施。随着多元录取机制的健全,教育体系将力争不遗漏任何有成才期望和有才华的学习者。

  看点八: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 保障教师安心从教

 [条文摘录]“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补贴标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制定教师住房优惠政策。”

 [背景]目前,我国约有1600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全国大部分地区教师工资为每月2000元左右。经济利益驱使一些城市地区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生活压力也使很多农村教师无法安心从教。

 原来规定的是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现在文本里没有“当地”的限制,这表明国家有意拉平全国老师的收入,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看点九: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务(职称)

 [条文摘录]“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院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背景]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为“副高”,与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不对等,这在客观上影响了教师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不利于稳固并提升教师队伍。

 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对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有很大好处,这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此同时,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有利于避免一些教师在评上职称后就不思进取,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建议对教师资格要每隔3至5年重新审查一次,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

  看点十:纠正对民办学校歧视 鼓励出资办学

 [条文摘录] “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

 [背景] 200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0.09万所,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达2824.4万人。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平分秋色的局面相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这次对民办教育的肯定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办教育的重视,相信配套政策的落实将使民办教育现状大大改善。由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尚未出台配套条例,我国在2002年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贯彻落实情况还不彻底。民办教师普遍在待遇方面缺乏保障、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依然广受歧视。

 2010年,是新中国另一个甲子的起始之年,也是我国教育开启新一轮改革的关键之年。虽然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但政府问计于民的真诚姿态,让人看到了教育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广的希望。

 二、解读宜宾市《关于贯彻落实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

 1、颁布时间:2012年4月28日。中共宜宾市委文件宜委发〔2012〕7 号

 2、主要内容:

 (1)、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省纲》的重大意义

 《省纲》是我省21 世纪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我省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迈进的历史征程。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市必先强教,兴宜必先兴才。

 (2)、加快建设教育强市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宜和人才强市战略,以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服务社会为基本要求,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坚持育人为本。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坚持统筹协调。统筹各类教育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布局和均衡,以建设教育强区(县)为抓手,促进教育公平和区域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 坚持分类指导。采取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教育发展策略,形成定位科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教育发展格局。

 —— 坚持依法治教。不断完善教育行政执法监督制度,保障学校和师生合法权益,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

 (二)战略目标

 —— 总目标:到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建成四川教育强市和川南人才高地。

 —— 具体目标: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以上;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巩固率达95%以上,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毛入学率达90%以上,实现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毛入学率达40%,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显著提高;建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2 年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5 年。

 —— 分区目标。翠屏区、临港开发区、南溪区等有条件的区县为一类地区,兴文县、屏山县为三类地区,其余区县为二类地区。一类地区在2015 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二类地区在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三类地区在2020年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三)战略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坚持能力为重,建立健全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着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坚持全面发展,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开发本土优良传统资源,在各级各类学校大力开展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教育,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普通话和规范语言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3)、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的资源举办幼儿园,构建大村办园、小村联合办园(班)的村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实现每个乡镇有一所标准公办中心园。优化城市幼儿园布局结构,制定并落实居民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和使用政策,落实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规划、建设、使用等方面的责任,切实履行管理职责,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15 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一类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二类地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三类地区初步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市全面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到2020 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以上。重视0 至3 岁婴幼儿教育,筹建公办婴儿园或早期教育中心,建立婴幼一体化的教育体系。

 (4)、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以县为主,分类指导,点面结合,整体推进。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统领,大力实施校舍安全、薄弱学校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等工程,调整中小学布局,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建立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师配置、校舍建设、条件装备等保障机制。推进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对口支援,实行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和交流服务制度。建立和完善区域内教师和校长定期合理流动机制,建立和完善城镇学校对农村学校的帮扶制度,促进薄弱学校建设。到2015 年,全市60%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执行标准,到2020 年全部达到省执行标准。加大“义务教育示范县”建设推进力度,探索建立促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对地方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表彰奖励、督导评估和情况通报制度,并定期向社会公告。到2012 年,一类地区率先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到2015 年,二类地区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到2020 年,全市所有区县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二)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坚持政府统筹,科学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和基本建设规划。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在城镇改造和开发建设中,保证学校增容用地,根据城镇化进度同步规划建设城镇学校。加强城区及-其周边和重点乡镇学校建设,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加快解决“超大班”问题。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着力解决择校问题。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化建设等义务教育重大建设项目,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少年受教育问题。对低收入和特殊困难家庭学生实施资助政策。完善控辍保学机制,全面监控和掌握学生流动情况,基本消除辍学现象。全面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质量标准和教师资格标准,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和教学指导体系。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加强初、高中教育的有效衔接。加强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和小学科学等学科建设,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中小学活动场地和配套设施建设。

 (三)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积极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坚决制止以任何形式下达中考升学指标,坚决制止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主要依据评价地区、学校和教师。建立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严格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不得随意增减课程、提高教学难度,严格控制作业量、考试频次和难度。不得随意占用学生法定休息时间集体补课和上新课。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举办和变相举办重点班,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方式收取择校费。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有益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配合学校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5)、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一)统筹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保持两类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覆盖面。到2015 年,一类地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二类地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5%以上。到2020 年,全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全面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学习。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加大课程改革所必须的财政投入,加大专家指导力度,支持普通高中学校在课改方面抓出特色,开展课程改革专项督导,使课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落实学生自主选课制度。建立适应课程设置方案要求的学分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信息系统。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和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

 (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坚持政府办学为主,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或参与普通高中教育,探索多种办学形式,扩大优质资源。加强薄弱高中建设,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鼓励普通高中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形成特色,满足不同潜质和志趣学生的发展需要。总结和推广普通高中特色办学经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办成特色学校,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在特色办学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积极开展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引导普通高中因地制宜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积极推进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资源共享。

 (6)、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一)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结构、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相衔接。通过继续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到2015 年,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保持在5.2︰4.8 左右,年招生稳定在3 万人左右,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稳定在8—9 万人;建成2—3 所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5 所国重中职学校、4 所省重中职学校,省级以上重点特色专业达10 个以上。到2020 年基本形成适应宜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抓好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全国100 所骨干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宜宾市商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南溪职业高级中学校“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并确保达到验收标准,大力支持职业院校创建国家级示范、特色和重点学校,省级示范、重点学校,以及国家、省重点专业。开展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评估活动,用5 年时间使职业院校全面达到国家办学合格标准。加强职业学校校风、学风建设,把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作为重要任务,强化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构建开放多元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创业与就业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严格就业准入制度,依法规范用人单位录用员工行为。

 (二)大力发展适应“产业宜宾”的职业教育。围绕现代产业发展和我市“产业宜宾”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面向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职业教育。支持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打造一批精品课程。

 (三)推进“9+3”免费职业教育。认真落实全省“9+3”免费教育计划,按照“管好不出事、留住有变化、学好能就业”的目标,不断提高对我市接收的藏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水平。

 (四)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大力培养培训新型农民,多渠道促进农民致富。

 (五)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规范职业学校办学行为,健全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努力营造尊重劳动、重视技能和重视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风尚,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7)、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8)、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一)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到2020 年,基本构建起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要的终身教育体系,建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二)创新继续教育机制。建立公民终身学习情况记录和存储制度,把公民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情况、考试成绩和考核结果,作为其岗位聘任、职称评聘、执业注册等的重要依据。加强继续教育监管和评估。

 (三)优化继续教育资源。建成覆盖全市各区县、乡(街道)、村(社区)的继续教育系统,完善和提升网络技术应用水平,解决站点建设、资源共享和人员培训等问题,建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库建设。

 (9)、重视支持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

 (10)、积极鼓励和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1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一)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二)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三)深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四)完善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改革。

 (12)、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一)加大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三)提高教育对外交流水平。

 (13)、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二)加强教师培养培训。

 (三)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和保障激励机制。

 (14)、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一)保证教育投入大幅度增长。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依法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切实做到财政教育支出“三个明显”(财政教育预算明显增加,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明显提高,教育预算内基建投资占公共投资的比重明显增加),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教育支出法定增长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国发〔2011〕22 号)精神,强化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按规定全额专项用于教育事业,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的政策,提高预算内计划投资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

 (二)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三)加强教育投入和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

 (15)、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一)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建成覆盖城乡学校的教育信息体系。开展以数字化校园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 年初中以上学校及有条件的小学全部建成数字化校园,到2020 年所有学校全部建成数字化校园,实现全市校园与互联网的有效对接。建设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监控考场。开展“班班通”建设,到2020 年实现每个教学班都能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缩小城乡学校信息化差距。积极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综合电子政务管理平台和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库与运行平台以及教育基础数据库与应用系统,健全教育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

 构建卫星资源、互联网资源、校园网资源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教育资源体系。大力开发和积极引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加快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数字化探究性实验室,构筑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资源普及共享。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水平远程教育。依托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范围。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学生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大力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以市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抓手,加强学校管理基础资料、数据收集整理,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全市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切实提高管理效能。

 (16)、着力推进依法治教

 (一)加大依法行政力度

 (二)加快依法治校进程。

 (三)完善督导评估制度。

 (17)、实施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项目

 (一)开展七项改革试点。成立市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部分区县和学校对制约宜宾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改革试点。

 ——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探索政府主导、学校和全社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制度建设。开展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试点,形成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开展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

 —— 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改革试点。切实抓好江安县“国家学前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积极探索民办公助、企办公助、公有民办和购买服务等办园模式。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切实抓好南溪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中心校与村小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健全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制度,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共享,探索建立“县聘校用”教师管理模式,促进县域内教师、校长合理流动。推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坚持示范引领与治理薄弱学校并举,形成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 职业教育改革试点。推进职业院校用人机制和校企合作培养教师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完善柔性用人政策,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制度,不断提高教师适应产业发展的能力。大力支持行业、企业兴办职业院校,鼓励学校、行业、企业以多种方式开展深度合作,共谋发展,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和社会协助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

 —— 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改革试点。建立健全由市、区县、乡镇和学校四级组成的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科学、多样的监控和评价标准,改进教育教学监控和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监控和评价方式。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监控和评价体系,把学生全面发展纳入考核指标。建立开放式学校监控和评价体系,开展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活动。

 —— 高中阶段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支持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学校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给学生留足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开设好选修课,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引进优质教材和拔尖创新教育人才,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青少年创新大赛、航模比赛、机器人大赛、学科竞赛和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平台。

 —— 教育现代化先行试验区建设试点。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化队伍建设,提高教育管理、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信息化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所要求的个性化、多样性、数字化、终身性、开放性、国际性、全时空性、创造性提供条件。同时,在深化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着力推进教育现代化。

 (二)推进九大教育提升计划。围绕我市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坚持重点突破,着眼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启动实施九项教育提升计划。

 ——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并举、优质协调、充满活力的学前教育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为适龄幼儿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到2013 年,公办幼儿园资源进一步扩大,民办幼儿园发展规范有序,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明显提升,保教质量显著提高,师资队伍日趋优化,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显著提升,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

 —— 教育队伍素质提升和优质人才引进计划。以提升教育队伍管理水平、专业素质、科研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加强教育管理、教育科研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批教育管理和教学专家,推动教育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完善中小学、中职学校和幼儿园校(园)长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改革培养培训模式,实施每五年一周期的校长教师全员培训。通过高级研修、名师指导、省外进修、挂职锻炼、课题资助等方式,培养一批教育管理专家和名优教师。依托行业企业和高校,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定期培训和社会实践制度,培养一批正高级“双师型”职教名师。加强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进,设立教育突出人才奖励基金。完善激励机制,对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予以奖励。

 —— 民族待遇县(民族乡镇)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结合国家、省民族地区教育支持政策,以少数民族待遇县为重点,实施少数民族待遇县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条件装备、现代远程教育、师资培训、双语教学教材建设,推进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

 —— 职业院校内涵提升计划。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增强职业院校吸引力和提升服务社会发展水平为目标,以制度体系建设、专业建设、师资建设为抓手,强内涵,提质量。完善制度体系,提升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水平。以贡献和能力为重点,完善学校和学生评估评价体系。调整优化专业布局,适应“产业宜宾”发展需求,支持和扶持骨干特色专业。实施职业院校管理队伍和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提升计划,加大培养培训力度,不断提升队伍素质。

 —— 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确保完成省定中职学校招生计划,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全面提高质量,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教师数量和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和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促进集约发展,建设6 个行业性和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积极参与实施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坚持稳步发展和提高质量相结合,显著提升高等教育整体综合实力和内涵发展水平。设立支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宜宾学院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成为人才培养质量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办学特色鲜明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支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骨干基地建设,把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全国骨干职业学院。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工作机构,建立涵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逐步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完善普通高中学生和研究生助学体系。

 —— 教育对外交流推进计划。全面推进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优质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宜宾教育对外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对外合作办学,推动优质学校在市外设立分校。实施校长和骨干教师市外培训工程,每年选派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发达地区、发达国家交流学习。引进国际通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促进职业院校部分专业课程与国际通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鼓励中小学校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积极开展跨国文化交流活动。

 —— 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提升计划。锁定并逐步化解普通高中债务。完善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提升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素质,到2015 年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8%以上,拥有一批硕士、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到2020 年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10%。加大设备设施投入,使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图书、体育场地等条件达到课程改革要求。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信息化进程,到2015 年班级多媒体拥有率达到100%,到2020 年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建成校园网。发挥示范普通高中骨干示范作用,争创3—4 所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优质名校。

 (三)实施十项重点建设工程。启动建设十项对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和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重点建设工程。

 —— 学前教育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一批乡镇中心幼儿园,加强乡镇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建设。到2020 年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所标准化中心幼儿园。支持农村地区利用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富余校舍举办幼儿园或幼教点。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加强省、市示范性幼儿园建设。

 —— 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到2013 年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目标任务。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统领,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与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农村初中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和学校布局调整等相结合,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切实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实现校舍、师资、设备和图书等资源均衡配置,逐步达到国家基本标准。

 —— 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对口支援农村教育发展制度。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生活用房、教学用房及附属设施,消除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大通铺”和城乡学校“大班额”现象。

 —— 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国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新建屏山县、长宁县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珙县、兴文县特殊教育学校,迁建宜宾县、南溪区、江安县特殊教育学校和市培智学校。改善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添置必要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配齐特殊教育师资,强化专业准入和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 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以政府投入为主、行业企业和民间投入为辅,建设10 个实训基地,10 所国示、国重、省重中职学校。实施“双师型”教师培训,聘任(聘用)一批技能型专兼职教师。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支持示范性朝阳专业和劳动密集型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提高课程质量,构建教育教学网络学习平台,提高职业学校发展能力和办学水平。

 —— 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统筹规划并加快推进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重点支持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农村教师周转宿舍,为农村教师提供必要的住所。制定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分配、使用和维修等具体实施办法,规范管理农村教师周转宿舍。

 ——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加强中小学校园网建设,逐步建成数字化校园。加快市、区县和学校三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扩大网络教育资源服务覆盖率。建成较完备的市级教育管理平台。大力推进虚拟实验室、数字化探究性实验室和数字化实践基地建设。到2020 年,所有中小学均建成数字化校园,所有班级均能开展多媒体教学,所有教育办公及管理实现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覆盖,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 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建设工程。培育建设一批适应需求、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质量优异、水平领先的学科专业。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设一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双语示范课程。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实习基地和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培育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

 ——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引导高校从科研立项到成果转化应用,紧紧围绕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和关键问题,紧紧围绕与我市产业发展规划相关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和重大技术难题。着力研究一批影响行业和区域发展的科技问题,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发展。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有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推进高校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 中心城区学校建设工程。按照“疏解老城、拓展新城”的总体思路,围绕建设“百万人口特大城市”、“人居宜宾”目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宜宾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宾市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和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宜府发〔2009〕27 号)精神,科学制定中心城区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及建设规划。树立市区“一盘棋”的观念,坚持实事求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和逐步到位的原则,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推进中心城区学校布局调整、改扩建和新建工作,优先解决义务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实施宜宾市教育中心、宜宾市学前教育示范园、宜一中新校区、宜宾市特殊教育与康复中心、宜宾市职业教育现代实训中心建设项目。

 (18)、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和改进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三)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

 (四)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五)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附件4

 名 词 解 释

 教育强市:主要指党委政府重视教育,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得到真正落实,教育指导思想正确,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有机统一,教师队伍素质高,教育的吸纳力强,在同类型地区中具有示范、辐射作用,教育培养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数量、素质、层次、结构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教育环境和谐、宽松。

 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就是指高水平的教育形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从过程看,教育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追赶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过程;二是从结果或性质、水平看,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或参照标准是能够代表当今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中等及其以上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教育发展水准;三是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因此,教育现代化有程度上的差异,并且现代化的程度是可以用一套指标体系来测度的,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也是动态发展的。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有: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教育制度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学校课程、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保证;教育发展水平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显著标志。

 义务教育标准化:主要指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学校布局、校舍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经费保障、机构与队伍建设、教育管理、课程实施、教育质量等符合国家和省确定的相关标准要求。

 大班、超大班和特大班:按照教育部规定的班额标准,中小学校每班46—55 人为“大班”,56—65 人为“超大班”,66 人以上为“特大班”。

 “双师型”教师:简单地说,“双师型”教师就是“双证”教师或“双职称”教师,即“教师+中级以上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如“教师+技师(会计师、律师、工程师等)”。“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二是具备与讲授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职业素质;三是具备相当的经济素养;四是具备相当的社会沟通、交往、组织和协调能力;五是具备相当的管理能力;六是具备相应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9+3”:即藏区学生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到内地中职学校接受三年的免费中职教育。这是省委省政府为提高藏区人口素质,维护藏区长治久安的一项重大决策。

 班班通:是指学校每个班级具备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沟通、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教育资源包括自有教育活动和教育历史以来,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费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史籍、教育设施、教育市场、师资、生源以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

 “特岗计划”: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农村和边远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平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有明文规定。

 数字化校园: 即校园信息化。校园信息化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办公空间、研究空间、教学空间等)、资源(如图书资料及专业数据库、教师讲义与课件、网上专业咨讯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既对应又有本质不同的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环境,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创建电子校务、教育资源、虚拟社区及网络服务的数字化虚拟大学教育环境,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三、党的十八大精神摘要

 第二部分的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第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其中(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师德水平和也未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四、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精神摘要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定

 (2013年5月14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共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体会议深入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对推进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研究部署,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确立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充分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准确把握当前四川发展形势。

 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赶上全国当年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社会和谐稳定;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面建成,建设美丽四川取得重大进展。

 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思路。

 二)、推进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构建竞相跨越奔小康新格局

 构建多点多极支撑。以做大区域经济总量为基础,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中心,以发展城市群和经济区为载体,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壮大优势产业为支撑,以扩大开放和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共富和谐为目的,以点带面、由点到极、多极共兴,形成更多更强的支撑点和增长极。

 提升首位城市。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建成国内外产业、资本、人才汇聚西部的首选地。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入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推动成德绵眉乐资遂同城化发展,把成都平原城市群建设成为西部最具实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

 着力次级突破。

 夯实底部基础。

 用好区域发展重要平台。

 强化多点多极的投资保障。

 三)、推进“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走出“四化”同步发展新路子

 推进工业强省产业兴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工业主导地位,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服务业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城镇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加快农业农村发展。

 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增强全面跨越提升的动力和活力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

 扩大开放合作。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继续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坚持民生优先、共同富裕,促进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继续实施十项民生工程,根据群众需要不断丰富完善项目内容,加快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战略和制度建设上系统规划民生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城乡、富民惠民的民生保障体系,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提高全省人民生活水平。

 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把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四大片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改善发展条件,增强造血功能,整体推进脱贫致富进程。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提高公民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六)、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为四川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五、市委四届六次会议精神摘要

 四川新闻网宜宾5月23日讯(记者 易友波)中共宜宾市委四届六次全会于昨日至今日召开,顺利完成了各项议程。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宜宾市委关于在次级突破战略布局中率先崛起 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宜宾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王铭晖代表市委常委会作了题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为在次级突破战略布局中率先崛起,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讲话,指出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宜宾今后一个时期发展,讨论和审议《中共宜宾市委关于在次级突破战略布局中率先崛起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动员全市人民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团结拼搏、创新求进,奋力开创宜宾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新局面。

  王铭晖在讲话中从五个方面对宜宾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一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确立在次级突破战略布局中率先崛起、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宜宾作为全省的经济大市、人口大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必须紧跟全国发展步伐、紧扣全省发展大局,坚定地确立在次级突破战略布局中率先崛起、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奋力谱写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宜宾新篇章。率先崛起,就是走在全省“次级突破”的前列,到2017年GDP超过2300亿元。这是省委对宜宾的殷切期望,也是宜宾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先于,就是到2019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这一目标,今后5年至关重要,必须保持快于全省的发展态势,为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全面,就是树立“全域宜宾”的理念,既重视全市整体全面小康,更注重以区县为单位的全面小康,增强区域、城乡发展的平衡性;既在经济建设上实现重大突破,也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全面进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既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更注重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小康,就是把富民作为核心,重视总量更重视质量,重视平均数更重视大多数,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让全市人民过上更加殷实的生活。

  二是牢牢把握率先崛起、全面建成小康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总体定位,深入实施“五大战略”,正确处理“五个关系”,努力开创全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新局面。

 纵观各方面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今后一个时期,是宜宾奋发图强、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宜宾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黄金增长期,是率先崛起、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高远的目标、更加昂扬的状态,科学谋划宜宾未来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更加注重壮大县域经济、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创新、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在次级突破战略布局中率先崛起、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奋斗目标是:到2017年GDP超过2300亿元、在次级突破战略布局中率先崛起,2019年GDP超过2900亿元、人均GDP超过35000元、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GDP超过3200亿元,努力实现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品质、社会文明程度、生态环境质量“四个明显提高”。

  总体定位是:构建“长江上游辐射吸纳川滇黔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长江上游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的形象定位和“三个中心、六大基地”的产业定位(全省通江达海交通枢纽中心、长江上游商贸物流中心、川南城市群金融中心,名优白酒产业发展基地、综合能源深度开发基地、重大装备机械制造基地、新型化工轻纺建材基地、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必须加快实施事关全局和长远的“五大战略”:

  实施项目推进战略,着力投资拉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产业互动;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着力产城相融;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发展转型;实施环境兴市战略,着力效能提升。

  必须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

  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走又好又快发展之路;正确处理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走“四化”同步发展之路;正确处理好创新驱动与要素支撑的关系,走创新发展之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提升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正确处理好富民与强市的关系,走和谐发展之路。

  三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科技创新,提高全市经济核心竞争力。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性力量。自主创新是科技创新的灵魂,是支撑一个国家和地区崛起的钢筋铁骨。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宜宾发展的主要战略支撑,加快推进经济增长由要素支撑向创新驱动、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宜宾制造向宜宾创造转变,不断提高全市经济核心竞争力。

  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专利实施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发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速推进专利实施和科技成果转化。要实施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工程,以关键技术突破为抓手,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有选择性地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民生社会领域的科技创新,发挥军工企业的科技优势,加大民品开发力度,开辟科技与金融、资本、市场深度融合的“绿色通道”,促进科技成果“落地开花”、就地转化。

  要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创新体系。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推动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专利实施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实施区域创新发展示范工程,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区域创新体系。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程,构建“大开放、大合作、大协同”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协同创新。

  要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跨越发展保障。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工程,尽快形成与经济转型升级、城市跨越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结构,以人才优势构筑发展优势,以高素质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坚持把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把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不断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和途径。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重点培养引进科技创新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增强科技创新的智力支撑。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引进机制,让各类人才在率先崛起、全面建成小康的宏伟事业中各展所长、各尽所能。

  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构建长江上游辐射吸纳川滇黔的区域中心城市,为率先崛起、全面建成小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今后几年,宜宾要突出主题主线,围绕实施“五大战略”,重点抓好十项工作:

  一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构建长江上游辐射吸纳川滇黔的区域中心城市。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借鉴国内外城镇化经验教训,抢抓省委优先发展川南城市群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宜宾城市的功能定位,提高城镇科学规划水平,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切实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出一条产业互动、产城相融、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要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着力打造“六大基地”,在次级突破战略布局中增创工业新优势。要以扩大总量、提升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坚持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着力培育千亿产业、千亿园区和百亿企业,做大企业,做强产业,做实园区,做优品牌,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团队,统筹协调解决要素保障,加快建设工业强市,筑牢经济发展核心支撑。

  三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构建长江上游商贸物流中心、川南城市群金融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要坚持三产互动发展,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商贸物流中心,着力构建川南城市群金融中心,积极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新业态,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提速、结构优化、贡献率提升。

  四要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加快新农村建设,把农业打造成为跨二三产业互动发展的基础性产业。要把农村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放在小康建设的重中之重,紧扣“一个取向、三大提升”的工作目标,不断优化农民增收结构,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以农业产业化为特征的新型业态经营水平,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把农业培育成为跨二三产业互动发展的基础性产业。

  五要科学统筹打造立体综合交通枢纽,为构建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的交通基础。要进一步强化枢纽意识,打通对外大通道,构建市内交通网络,推进交通互联配套,加强城市交通与区域交通的有机衔接,构建快捷、安全、高效、覆盖城乡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增强宜宾在大区域中的辐射吸纳能力。

  六要切实践行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先发展沿江经济带,加快发展山区资源综合开发区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扎实抓好扶贫移民和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加大以市带县力度,着力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支持县、在产业构建上扶持县、在权力层级划分上倾斜县、在要素保障上帮助县,探索改革市对县的综合目标考核办法,实行“一年一定、一县(区)一目标”的差别化考核方式,加快培育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县域经济。

  七要突出项目带动、投资拉动,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发能力。要以重点项目带动全局、以项目催生产业,科学谋划储备项目,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努力做到签约项目早开工、建设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抓增资、关联项目抓配套,确保今后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达到千亿元以上,总额突破6000亿元。

  八要巩固提升“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构建长江上游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上下功夫。要以构建长江上游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打造宜居城市、发展特色乡镇和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推动生态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互衔接。要科学利用和开发生态资源,以生态为根本,着力提升城市园林品位,展现长江上游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更美的新形象。

  九要深化改革和全域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行业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大公共资源改革力度,深化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要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作为做强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点最直接的抓手,大力实施资源优势招商、交通优势招商、区位优势招商、产业优势招商,加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高地和吸纳外来资本项目的新“洼地”。

  十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突出民生优先,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建设法治宜宾、平安宜宾,让老百姓的生活充满阳光、尊严、幸福和希望。

  五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着力打造与率先崛起、全面建成小康相适应的干部队伍。

  率先崛起、全面建成小康,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要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中央、省委保持高度一致;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鲜明重品德、重实绩、重公认的用人导向;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经费、基本制度“五位一体”保障体系,保证基层组织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有积极性干事;要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实施“环境兴市”战略,提高行政效能转变作风,建设健康发展的一流环境,推动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确保各项工作大力度、快节奏、高水平推进。严格执行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组织开展好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树立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徐进就《中共宜宾市委关于在次级突破战略布局中率先崛起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讨论稿)》作说明时指出,《决定》基于从顺应全国发展大局出发重新思考和科学谋划宜宾未来几年发展、从落实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出发调整我们的工作定位、从宜宾发展阶段性特征出发进一步明确发展任务、从解决宜宾发展关键性问题出发与时俱进作出战略部署,重点研究“在次级突破战略布局中率先崛起、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决定》始终坚持认真审视市情、创新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实事求是、突出针对性,对于动员全市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团结拼搏,推动宜宾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六、教育人的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国家博物馆时提出,进一步解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3月17日)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是一个什么样的梦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人民的梦、民族的梦。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梦、全中国人民每一个人的梦、全世界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梦。广义说,中国梦不仅仅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也可以说是属于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

 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接力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这为21世纪实现中国梦奠定了美梦可以成真的历史大台阶。

 以中共中央十八大、十二届全国人大、十二届全国政协大会胜利闭幕为标志,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新的历史征程也就开启了。实现中国梦,道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

 所谓中国梦,简言之,就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几百年以来最迫切、最伟大的梦想。

 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仅是中国梦的一部分;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是中国梦的第一要义;社会和谐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是中国梦的根本目的;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是中国梦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现代文明开启的新里程;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是中国梦的终极追求。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的梦想而奋斗,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习近平主席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他还用了“三个必须”来指明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传承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以13亿中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政府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政府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他还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

 中国梦唤起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共同理想,激发了亿万中华儿女的精神凝聚,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醒、时代自觉、民族自信、文化自强,是动员人民、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引领未来的精神旗帜

 中国梦展现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力量源泉,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是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

 梦想是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是国家和民族的奋斗目标,是人类前进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阐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崇高理想,描绘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愿景。中国梦是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所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中国梦为我们提升了新的共同理想、信念教育的崭新思想,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认同、价值认同和精神凝聚;中国梦体现了道路认同,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时空节点告诉我们,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这是复兴之路,也是人间正道。二是在整体观上把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紧密相连,把宏大的民族复兴梦与每个人的梦想紧密相连,体现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个人成长的相互联系,构筑了实现中国梦的“理想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指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把国家和民族的远大理想建立在每一个人梦想实现的现实基础上,更加可知可感,必定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三是从利益观上把民族梦与人民梦紧紧地连在一起,把中华民族的远大理想和人民的现实理想紧紧地连在一起,构筑了实现中国梦的“命运共同体”,更加可亲可近。四是在价值观上彰显了中国的核心价值,内蕴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思想,构筑了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共同体”,弘扬了中国精神的价值理想。五是在发展观上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国家和民族的战略目标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为一体,构筑了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一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愿望和梦想。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面对国家内忧外患,许多志士仁人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一些民族实业家实业救国的同时,更有一些思想先行者提出了教育救国的理想,纷纷兴办学堂。从1894年孙中山首次提出“振兴中华”,到1900年梁启超疾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国民之智愚贤否,关国家之强弱盛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不断探索,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真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把教育作为国家和民族复兴最根本的事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站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党中央作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对教育优先发展思想和行动新的战略提升。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开宗明义响亮地提出,“强国必先强教”。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对教育工作重要性的思想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决心和意志。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宣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10个“更”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每个人的奋斗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梦最贴近人民生活实际的诠释。10个“更”中,“教育”居首位,引人注目,令人警悟。

 在实现梦想的冲刺中,靠什么提供强大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为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建设一流的现代化国家,必须首先发展一流的教育。强国必先强教,已成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战略选择,也成为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必然要求和时代强音。

 教育的贫困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贫困,教育的强盛是一个国家跨越式发展经久不衰的力量源泉。回眸中国近现代史,百年中兴、60年巨变、30年跨越,证实了这样一个发展规律: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教育是国家强盛之基,教育优先是国家战略之本。教育事业只有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才能实现蓬勃发展;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许多大国崛起留给人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石。

 教育担当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中华民族有过灿烂的辉煌历史,也有过近代以来的深重苦难,更有从贫穷落后向繁荣富强迈进的奋斗历程,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是实现中国梦必须明确的三个历史坐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这是实现中国梦必须把握的三个未来前景。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力量源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育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人才资源是国家的第一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历史关键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创中华民族振兴发展新伟业,是一次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世纪接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奋斗;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再创教育新辉煌,也是一场世纪接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的崇高事业,寄托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是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只有加快发展教育,才能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民族振兴,教育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教育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千秋基业,是中华民族为辉煌灿烂的未来铸造的牢不可破的基石。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普遍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是当今全球开发人力资源以增强综合国力的大趋势,也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抉择。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人类历史上一场伟大的实验,是中国政府和全体人民的历史使命。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把教育大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所在,也体现了人本理念,是13亿中国人民对全人类进步作出的伟大贡献。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教育是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教育发展的实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让人人获得最大福祉、社会获得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必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充分说明教育在21世纪推进国家现代

推荐访问:2020年是贯彻落实党的 方针政策 贯彻落实
上一篇:新时代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内容解读要点体会2020
下一篇:狂犬病防治知识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