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艾灸什么叫艾灸

来源:新西兰留学 发布时间:2020-09-16 点击:

  什么叫艾灸,什么是艾灸 ?

 艾灸,是利用菊科植物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艾柱或艾条,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中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简要地说明了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

  艾灸产生于我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针灸治病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现代人说针灸,多数时候仅指针疗,已经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

  我们通常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并不是这样。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而且两者治疗的范围也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区别。

  我们说艾灸的一种神奇的疗法,因为它的确有很多不同凡响之处。首先,艾灸的疗效就十分神奇。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犹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日本人须藤作等做过的灸法抗癌研究,还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肤组织中潜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而且,关于艾灸的起源更是神奇。据研究表明,灸的发明应是原始人用火时,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便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艾草古时候又叫冰台,古人在占卦之前,制冰取火,以艾为引,就在这种引天火的仪式氛围中,巫者把龟甲兆纹与人体的血脉取得模拟想象,思索中医的火论与气论,进而产生了艾灸这种神奇的治疗手段。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针疗不断得到发展,而艾灸却受到了人们的冷落。艾灸在施治过程中,烧灼患者经穴,会在身体上留下施灸的疤痕。灸学大师周楣声先生指出,正是病痛与灸疮带给患者的双重痛苦,使得艾灸一蹶不振,并呼吁对艾灸深入研究,推进艾灸的现代化发展。

  市场上有一些经过改进的现代化灸疗仪器出现,但大多数是以光电的方法为主,向纯物理疗法靠拢,与用艾作热源的灸法产生的药物和热源的复合作用完全不同,也和灸法的中医学原理格格不入,能起到的保健和医疗效果也十分有限。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艾灸疗效独特性的认识,艾灸疗法重新得到了医学界重视,现代化研究的步伐也在加快。现代化的艾灸治疗仪应该是传统艾灸材料与光电仪器的结合,在现代新型热源的作用下(如红外线、磁疗)充分发挥艾的药物效用,并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不会烧灼皮肤产生疤痕的特点。

  艾灸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历代医学著作中更比比皆是。艾灸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除了特殊的灸法,在施行艾灸时都需使用到艾叶,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软细,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因此,必须用陈久的艾叶,而且越陈越好,有“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这也确有道理,因新艾含挥发油多,燃之不易熄灭,令人灼痛;陈艾则易燃易灭,可以减少灼痛之苦。将陈艾叶经过反复晒杵,筛选干净,除去杂质,令软细如绵,既成为艾绒,方可使用。治疗时可直接将艾绒捏成炷状施灸,也可制成艾卷进行艾灸治疗。不过艾绒和各种艾条在各药店和医院均有成品出售,价格便宜,不需我们自己收集和制作了。

  按照灸法分为艾灸和发疱灸(非艾灸,又叫天灸),后者用斑蝥、巴豆、大蒜泥等任选一种,涂在穴上覆盖包扎,让其局部发疱,即为之发疱灸,现在广为流行的“冬病夏治”多属于此。

  根据施灸的形式分为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艾卷灸

  直接灸

  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就是直接灸,古人多采用这种方法。施灸时如果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如果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间接灸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是指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介质进行施灸的一种方法。

  间接灸由于刺激温和,对皮肤不易造成损伤,所以历来深受患者欢迎,特别适合自我家庭灸治保健。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人们还认为,因其所隔之物多为中药,施灸时既可以发挥灸疗作用,又能发挥药物功效,临床观察对很多病证均有良好的效果。

  常见的间接灸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灸等等。

  (1)隔姜灸

  隔姜灸就是用薄薄的姜片作为介质进行艾灸的方法,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

  隔姜灸古已有之。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的名医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从以上2则隔姜灸的应用来看,隔姜灸在古代能够用于一些特殊部位、特殊疾病的治疗,实在是对现代临床有很大的启发,原来隔姜灸可以这样使用。还有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不少关于隔姜灸的记载。

  隔姜灸的方法很简单,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成厚约~厚的姜片,大小可据施灸部位和选用艾炷的大小而定,一般略大于施灸部位。姜片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便于透热。施灸时,把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置于穴位之上。待艾炷燃尽或患者局部有灼痛感时,更换艾炷再灸,以局部潮红而不起泡为度。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功效。一般每日灸治1次,7次为1个疗程。

  生姜性温,有温经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止痛之功。隔姜灸通过姜汁的辛辣及艾灸的热效应,刺激局部皮肤穴位,长于散寒止痛、温胃止呕,主要用于治疗风寒痹痛、因寒而致的呕吐、泄泻、脘腹隐痛、遗精、阳痿、痛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症。

  使用隔姜灸时应选取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证而定。一般来说,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得薄一些。若姜片烤焦皱缩,可换姜片。

  (2)隔蒜灸

  隔蒜灸分为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古人用隔蒜灸来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可见,古代医家善于应用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治疗外科痈疽。

  操作方法是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或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或铺就的蒜泥)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一般每日灸治1次,达到痊愈为止。

  隔蒜灸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多用于痈、疽、疮、疖、疣及腹中积块等。近年来还用于肺结核等的辅助治疗。

  (3)隔盐灸

 隔盐灸是用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施灸的治疗方法。隔盐灸历史悠久,是临床最常用的隔物灸之一。

 隔盐灸最早载于《肘后备急方》,葛洪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疗霍乱等急症。后世的医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都有介绍,再如《本草纲目》第十一卷记载:“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脐中,灸盐上七壮,即苏”,“小儿不尿,安盐于脐中,以艾灸之”。古人以盐作为介质,主要在肚脐处施灸,现代逐渐完善、拓展,早已不局限于神阙一穴。

 隔盐灸操作时患者仰卧,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烫热,易炷再灸。为避免食盐受火爆裂烫伤,可预先在盐上放了一薄姜片再施灸。

 食盐属矿物质,加热后也可产生热辐射,透热持续均匀,与中医的砭石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施灸时要求患者保持原有体位,呼吸匀称。尤其是穴区觉烫时,应告知医生处理,不可乱动,以免烫伤。

 (4)隔附子灸 

 隔附子灸是间接灸法之一,分隔附子片灸和隔附子饼灸两种。

 此法的应用首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记载“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着肿上,以少唾湿附子,艾灸附子,令热彻以诸痈肿牢坚。”这就是隔附子片灸的最早记载,用隔附子片灸治外科痈肿。后来发展出隔附子饼灸,如明代薛已的《外科发挥》记载,治疮口不收敛者“用炮附子去皮脐,研末,为饼,置疮口处,将艾壮于饼上灸之。每日数次,但令微热,勿令痛”。隔附子灸在古代常用于一些急难杂症的治疗,往往能够回阳救逆,起死回生。

 隔附子片灸就是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后,切片厚~,中间用针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灸之。隔附子饼灸就是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壮阳之功,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附子有毒,使用时应注意:

 1.施灸时要注意室内通风。

 2.附子饼灸须在医务人员指导监视下进行。

 3.应选择较平坦不易滑落的部位或穴位处施灸,灸饼灼烫时应及时取下更换以防灼伤皮肤。

 4.对阴盛火旺及过敏体质者、孕妇均禁用附子饼灸。

 艾条灸 

 艾条灸

 艾条灸是将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救的方法。艾条是用棉纸或者桑皮纸将艾绒裹成长条状(直径约厘米,长约26厘米的圆柱形艾卷)而制成的,其中不添加药粉的称为清艾条,掺入某些中药药粉的称为药艾条,目前还可以见到无烟艾条。艾条灸最常用的方法是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也称悬起灸或悬灸。悬起灸主要包括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1)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约距皮肢2~3厘米(一寸)左右,进行熏烤,使局部产生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一般每处灸5~1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止。

 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较恒定和持续,对局部气血阻滞有温经散寒的作用,主要用于风寒痹痛以及慢性病的灸疗。

 (2)回旋灸

 回旋灸又称熨热灸,施灸时使艾条点燃的一端与穴位皮肤保持一定的距离(大约一寸左右),但艾条的位置不固定,而是左右平行移动或反复旋转移动施灸,以局部出现温热红晕而不灼痛为宜。

 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呈渐凉渐温互相转化,除对局部病痛的气血阻滞有消散作用外,还能对经络气血的运行起到促进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面积较大的风湿痛、软组织损伤以及皮肤病等。

 (3)雀啄灸

 雀啄灸在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频率多随呼吸的节奏进行雀啄,一般可灸15—20分钟左右。

 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突凉突温,对唤起腧穴和经络的功能有较强的作用,适用于灸治急性病、远端病痛和内脏疾病。

 温灸器灸

 温灸器灸

 温灸器又名灸疗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叫做温灸器灸。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两种,在市面上很容易买到。施灸时,将艾绒、艾条或药物,点燃后装入温灸器中,用盖将温灸器盖好,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即可以来回移动熨灸,也可以固定在局部进行熨灸,一般灸治15—20分钟,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温热为度。此法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温灸器灸使用安全方便,一切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是一种自我及家庭保健的理想方法。

 艾灸需要准备哪些用品?

 艾绒和艾炷

 施灸的材料是艾绒,我们如今可以很方便的从中药店买到,价格十分低廉。挑选气味清香,含绒量高,较少叶梗杂质,绒色泛白的陈年艾绒为佳。这样的艾绒使用起来容易点燃,火力专注柔和,燃烧缓慢均匀,灸灰不易脱落,痛苦较少,气味芬芳,精神畅快,容易取得好的疗效,而且烟雾较小。

 灸法治病,古人多采用直接灸,且艾炷较大,壮数(艾炷的计数单位)较多,同时古人非常推崇应用化脓灸进行保健和预防疾病。现代灸法,为了减轻患者灸疗的痛苦,多采用小艾炷、少壮灸,较少采用化脓灸。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而治病。常用的艾炷大小或如麦粒,或如苍耳子,或如莲子,或如半截橄榄等,为了方便艾炷可以简单分成大、中、小三种。艾炷数量的计数单位定为“壮”,即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或治疗用了一个艾炷)就称为“一壮”。一般而言,艾炷越大,刺激量就越大;艾灸壮数越多,刺激量就越大。每个穴位一般灸3~7壮。

 为了方便人们使用,现在可以从药店和医疗器械商店买到制作好的艾炷,直接可以用来艾灸。如果你想感受亲手制作艾炷的乐趣,也可以买来高品质的艾绒,再买一个制作艾炷的模具,就可以很方便的在家里制作不同规格的艾炷,而且外形十分美观,乐在其中。

 灸条

 灸条

 常用艾条的做法是这样的: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厘米的圆炷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这种艾条也称为清艾条。还有一种根据实际需要,在艾绒中掺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分的细末6克,称为药艾条。

 艾条燃烧时会产生烟雾,有的人对烟雾过敏,或者不喜欢艾条燃烧时那股烟的味道,或者有的人正患有咳嗽、哮喘一类呼吸道疾病,艾灸发出的烟就成了一种不良刺激。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一些厂家运用现代工艺,制成了无烟灸,这种无烟灸条,比一般的清艾条要短,灸体十分密实,不易折断,灸材呈黑色,价格也要高于清艾条,但在疗效上与清艾条相仿。您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具体情况酌情选用不同的灸条。

 灸盒

 为了使灸法更为安全、无痛、不会灼伤皮肤,可以使用灸盒进行艾灸。使用灸盒进行灸治,尤其适用于老人、妇女、儿童、体弱者,成为家庭保健所乐于接受的一种艾灸方法。

 灸盒在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是呈长方形的艾灸器具,一般为木制,其规格有大、中、小三种:大号为20×14×8(厘米),中号为15×11×8(厘米),小号为11×9×8(厘米)。施灸时,将温灸盒放在灸处中央,点燃艾条对准穴位放在铁窗纱上,盖好盖子即可施灸。

 温灸器

 温灸器又名灸疗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它是从灸盒发展而来,特别是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制作工艺的提高,各种各样的温灸器应运而生,从外形、工艺、材料和人性化设计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当我们要进行艾灸时,可以很方便的买到你所喜欢的温灸器。这些温灸器设计非常贴心,既安全,又美观,可以固定在任何所要施灸的部位,十分方便。

 市面上常见的温灸筒有圆筒式和圆锥式两种,其中圆筒式适应于较大面积的灸治,圆锥式多作为小面积的点灸用。温灸筒底部均匀地分布数十个小孔,内有一个小筒,小筒内可以装置艾绒,施灸时点燃艾绒,在治疗部位滚动或者定点地进行灸烤即可。

 随身灸

 随身灸是一种特制的金属圆筒,外形分筒体和持柄两部分。筒体上下各有多数小孔,小孔可以通风出烟,下孔用以传导温热。内另有小筒一个,可置艾或药物燃烧。

 艾灸在什么季节比较好?

 夏季人体气血旺盛,腠理开泄,此时艾灸,药力更易直达脏腑,而可达到激发正气的目的。尤其对于哮喘、慢支等寒冷季节发病加重的疾病更加有效。

  对于有些慢性病,夏天艾灸会好于冬季,尤其是风湿类的疾病,哮喘,免疫力低下,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等都适合夏天艾灸。

  有句话叫做冬病夏治我想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中医主张“春夏养阴”,“冬病夏治”便是该理论的具体体现。夏季患者血经络畅,皮肤腠理宜泄,此时恰当艾灸益气补阳治疗,并辅以静养,做到治养结合,治疗效果必将大增。因此,大部分冬春季节无法治愈的患者,通过夏季服药、调养,常可达到临床治疗之显著效果。中医实践证实,“冬病夏治”在慢性病治疗方面,尤其是风湿类的疾病,哮喘,免疫力低下,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等都适合夏天艾灸,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夏天艾灸,便于空气流通,室内空气清新,穿衣少,也是便于艾灸的条件之一。

  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艾灸,夏季艾灸皮肤毛孔是开合的,艾灸会很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缓解期服药治疗,能够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另外,夏天如果您要艾灸,一定不要再空调屋里做,因为艾灸这东西最怕的就是受凉,一旦受凉就达不到治病的目的了,更有可能湿气入体,起了副作用。还有选择质量好的艾条施灸,杂质多的劣质艾条还会伤肌脉,专家建议使用等级高的艾条,如楚医牌艾条。

  夏天有以下这些病症的朋友不妨试试做艾灸。

  1.女性痛经:人们在夏季喜欢吃冷饮,有些女性即使在月经期也要吃冷饮,久而久之会造成女性痛经。女性可于每次月经前10天,对天枢穴(肚脐旁2寸)、三阴交穴(内足踝上3寸)艾灸。这两个穴位可以改善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可选用楚医艾绒柱搭配随身灸器施灸,去楚医艾条商城看看,有专业的根据病症不同搭配组合套装,在百度或淘宝网首页搜楚医艾条就能找到。

  2.哮喘:哮喘可选择在伏天进行艾灸治疗,每个伏天的第一天开始艾灸,直到三伏结束。几个穴位分别是夹脊穴(第1胸椎至第5腰椎之间)、大椎穴(第7颈椎下凹陷中)、陶道穴(颈部下端)。

  3.夏季失眠、多梦:百会穴(两耳之间头顶正中线)、四神聪穴(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寸处)、印堂穴(两眉之间)、太阳穴(耳廓前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每天对这几个穴位进行艾灸两次,每次10分钟~20分钟,可以改善失眠、多梦。

  4.夏季腹泻:夏季因为饮食不注意或腹部受凉,经常会出现腹泻,对相应的穴位进行艾灸可以健脾益胃、补中益气、保暖治寒。这几个穴位分别是中脘穴(脐中上4寸)、建里穴(脐中上3寸)、足三里穴(腿部膑骨下3寸)。

 艾灸出现水泡和化脓怎样处理?[复制链接]

 艾灸是健身治病的好办法,很多朋友迟迟不敢尝试艾灸的重要原因就是害怕皮肤灸出水泡,直接灸甚至会化脓留下疤痕。很多古代艾灸的典籍中指出出现水泡和化脓对于疾病的康复和健身效果是有益的,但现代人主要是担心起水泡和化脓后引起感染而给皮肤带来损伤,影响日常活动,暴露的部位留下疤痕不美观。科学的处理好艾灸出现的水泡和化脓现象,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给人们正常活动带来影响,并且有助于艾灸起到良好的健身治病效果。

  采用温和灸,一般不会出现水泡,因为灸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调节艾条或灸盒,避免灸点皮肤温度过高,这就需要朋友们注意一旦皮肤感觉过热时要及时调节,因为当感觉皮肤温度过高时,由于神经传导需要一定时间,这时皮肤的实际温度要比感觉高多了,不及时调节会引起水泡。特别是灸盒,贴近皮肤,感觉过热必须及时调整,否则肯定会起水泡。隔姜灸很容易起水泡,这是因为艾炷直接放在姜片上,几壮过后,姜片中的水分温度升得很高,拿走艾炷后,姜片仍然保持高温对皮肤进行作用,直水泡不好避免。针对隔姜灸,一是注意艾炷小些,经常换姜片,可以避免长时间高温伤害皮肤,二是姜片切好后放置一段时间,这样其中水分少些,再灸时产生蒸气少,会减少起水泡的机会。

  艾灸如果出现了水泡,心理上不要有太大的负担,起水泡对于健康益处大于害处,艾灸是利用艾草的疏通经络的特性来调节身体系统的,艾灸结束了,由于水泡存在,对于经络的刺激还在继续,等于处长了艾灸发挥作用的效果,所以这是好现象。对于出现的水泡,一般不需要处理,更不要刺破,时间长了水泡会缩小直到消失,这样不会留下疤痕。

  出现水泡后,由于平时不注意将水泡搞破了,容易引起感染,出现化脓。在直接灸时,灸后几天内也会出现灸处化脓的现象,中医认为这是好现象,说明通过艾灸刺激了身体的免疫力,化脓是身体清理创口处细菌的产物。实践表明,对于直接灸后出现化脓现象的患者,都预示着治疗效果好,身体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对于直接灸后不化脓的患者,表明身体疾病比较严重,患者自身能力不足,疾病治疗效果不佳。朋友们在艾灸时,如果有顾虑,最好不进行直接灸,但对于健身治病来说,直接灸要比温和灸的功效大得多,如果决定进行直接灸,就要从心理上接受化脓的现实。

  对于灸点出现化脓现象,恢复期一般比较长,而且处理不当会留下黑紫色的疤痕,几年都不会消失,这也是很多朋友特别是女性朋友不愿实践艾灸的主要原因。实践中采用以下的办法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疤痕的影响:一是出现化脓后不要将表面的疮皮揭掉,这样可以保护其中的创面,防止感染,到一定程度后,脓液会自然将疮皮顶出。二是对于化脓创面,可以撒上艾灸后的灰烬,有止痛消炎的作用,很快会再次形成疮皮保持创面,只是容易引起灸点皮肤发黑,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消除。三是使用好艾叶放3倍水煮开15分钟,放温后将化脓处放艾叶水中浸泡半小时左右,自然让创口干燥,一般一次就可清理掉脓疮,创口在几天内形成新皮肤。四是对皮肤的保养,可以将桂圆的核研磨成细粉,撒在创面处,不要包扎,一天多次,可以促进创口皮肤的愈合,减少疤痕的形成。

 如何选择艾灸工具?用什么样的艾灸工具更好一些,治疗效果好坏,艾灸工具相当重要,如果没有好的艾灸盒参与治疗,就靠我们自己手持艾灸施灸,我们就很难坚持治疗。有了工具可以解放双手,使我们的治疗变得很简单,艾灸贵在坚持,只有坚持了才会看到疗效。

  1、根据艾灸部位选择不同艾灸器具:

  通常情况下,特大温灸棒全身都可以用,可以做到哪儿痛在哪熏一熏;单孔温灸盒适合在四肢关节部位使用,如足三里穴;双孔,三孔,四孔,六孔温灸盒适合在身体较平坦的部位,如腹部穴位,背部穴位;单柱和双柱温灸盒也适合在身体较平坦的部位,如腹部穴位,背部穴位;火龙罐比较适合四肢关节部位,可以捆绑固定;随身灸比较适合腹部,背部,四肢关节部位可以捆绑的位置;脐部温灸器较适合神阙穴(肚脐)使用。

  2.根据艾灸器具选择不同艾条:

  随身灸:使用长度2.5―3cm的艾柱

  火龙罐:使用艾绒或长度2.5―3cm的艾柱

  单孔或多孔温灸盒:使用直径1.5cm---1.8cm的艾条

  单柱或多柱温灸盒:使用艾绒或长度2.5―3cm的艾柱

  脐部温灸器:使用直径1.5cm---1.8cm的艾条

  身体用特大温灸棒:使用直径1.5cm---1.8cm的艾条

  身体用美容温灸棒:使用直径0.7cm的艾条

 艾绒的制作和选择的详细过程

 将艾叶反复晒干后,置于石臼或其他器械中,充分捣杵,令细软如棉,筛去灰尘及杂质梗,再焙燥,即成艾绒。一般说艾绒有两种:用上述方法炮制的为粗艾绒,每500克艾叶可得350克艾绒,适用于一般灸法;如再精加工,经数十日晒杵,筛拣数十次者,500克艾叶只得艾绒150克艾绒,变为土黄色,为细艾绒,可用于直接灸法。

 艾绒的特点:燃烧时火力温和,其温热能直透皮肤、肌肉深处,使人有舒快之感。艾绒质量的优劣,可直接影响到施灸的效果。质量优、无杂质、且干燥而存放日久的艾绒,施灸的效力则更大,疗效愈佳,反之则差。不仅如此,劣质艾绒,燃烧事火力暴躁,易使病人有灼痛感,难以忍受。喊杂质较多的杂质艾绒,燃烧时艾炷常有爆裂的流弊。新制的艾绒,含挥发油较多,施灸时火力过强,故应选择陈久的艾绒为佳,正如《本草纲目》所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故《孟子。离娄》早有“求三年之艾”之说。

 艾绒的储藏:艾绒性善吸水,故易受潮、霉烂或虫蛀,影响燃烧。应将艾绒放于干燥容器内,霉雨季节尤应防潮,晴天宜常晾晒,随用随取。

 艾叶分两种:

 一、蕲艾:产于江北,叶宽而厚,绒毛多,绒质较硬,做出的为优质艾绒;

 二、野艾:产于江南,艾香不如蕲艾,做出的艾绒为劣质绒。

 李时珍在其著作中指出:“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艾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

 每年五月采集新鲜肥厚的蕲艾

  将采集的艾草去梗,去杆只留艾叶,并将艾叶放到阳光充足处多次暴晒到干,而非用脱水机和烘干机烘干

  晒干后的艾草长期保存起来,使用时经过第一次分拣,拣出杂质

  这是拣出的杂质,大的艾梗、艾杆,甚至还有沙子、石子等。如果机器艾绒的话这些杂质可就跟着艾叶进了粉碎机。

  第一次分拣出杂质后的艾叶,干净多了吧

  将第一次分拣后的艾叶放到石臼中,先捣1500下

  捣出后的艾叶,再进行第二次分拣

  二次分拣后的细小杂质

  将经过二次分拣后的艾叶再放到石臼中,千锤百炼,至少要捣3000下,方可成细绒

  捣出的艾绒经过耐心的第三次分拣。你可别小看这个环节,小小的细杂质,捡起来十分费劲,特别费工。

  将经过三次分拣的艾绒放到粗筛子中,使劲的晒去细末,也就是碎的细末杂质

  筛后的艾绒再经过第四次分拣

  打完手工,最终的成品艾绒出来了。值得提醒的是,虽然经过了四次认真的筛选,艾绒中依然会有极少的杂质残留,这些是无法避免的,如果是机器艾绒放到粉碎机里粉碎,你是一点都看不到的,原因是都被粉碎成末了。

  艾绒制作全过程介绍完毕 

 艾灸的注意事项和禁忌

 中医在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下边说说艾灸的一些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灸治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回阳救逆,益气升陷,温通气血,扶正祛邪防病保健

  一、艾灸适宜人群

  1、寒性体质(手脚冰凉、精力不济、易受寒、怕冷、腹泻等)

  2、少年、青年、老年,男性、女性、甚至刚出生的婴幼儿都可以艾灸,只要是寒性体质就可以,或者是要治疗因为受到湿寒或寒邪而导致的病痛。

  3、艾灸多用于虚症寒症阴症为主的疾病,阴虚阳亢,邪热内盛,热症和实症不适合

  二、艾灸不适宜人群

  1、热性体质(口腔溃疡、脓包、怕热不怕冷、便秘等)人群。

  2、女性例假期间不可艾灸。

  3.高热病人,大饥大饱,过度疲劳,身体红肿的人不适宜用艾灸

  三、艾灸前、中、后注意事项

  艾灸前

  1、因为艾灸时不能吹到风,艾灸前请关小门窗,房间内不可以通风。夏天也是,不可通风不可开空调。

  2、饭后不可以马上艾灸,饭后1小时后才可以灸,因为过饱不可以艾灸。

  3、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禁用;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艾灸中

  1、艾灸时不可以过饱或过饥,心情大悲大喜大怒也不可以艾灸,要保持心情平静舒缓。

  2、艾灸中如果穴位表面出现湿气,是体内寒气通过穴位排出,体内寒气较重,艾灸起了作用。

  艾灸后

  1、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完毕,全身毛细孔打开,易受寒凉。

  2、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便于排毒,水温可以稍微高点。不可以喝冷开水,夏天也是。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3、艾灸后不可以马上洗澡。道理同上。一般情况下,我都是洗好澡后再艾灸。或者艾灸完,隔开几小时后再洗澡。

  4、艾灸完,如果出现疲劳乏力精神不济,属正常现象。此时身体在进行休整,可稍事休息,不必劳累。

  其他注意事项:

  1、灸的顺序:先阳后阴,先背腰部后胸腹部,先上部后下部,先头面躯干后四肢,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2、艾灸的补法,温灸,火灭后按摩穴位;泄法,用嘴吹,助燃,开其穴,起消散作用

  3、强壮男子虚症实症顽症,皮肉深厚处,宜施大柱多桩;型衰体弱久病虚症慢性病,宜小柱少桩

  4、颜面五官,心脏大血管处,心经区,阴部及重要经腱,关节活动处,不宜施直接灸,以防危险或留疤痕影响功能

  5、婴幼儿的卥门不宜直接灸

  四、以下情况最好不要施灸:

  1.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2.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3.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五、艾灸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影响效果。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应找到适当的支撑点,使持艾条的手保持平稳,避免因手不稳,使燃烧的艾条碰触并烫伤皮肤.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眼睛应避开艾灸产生的烟,以免使眼睛出现流泪等不适。实施艾灸的房间应通风,以便散烟雾,但人应避风而坐。

  4、随着艾条的燃烧,将产生灰烬,应及时将灰弹掉,以免掉到身上,灼伤皮肤。装灰的容器应为不可燃的铁、玻璃等制品,以防灰里火星复燃。

  5.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或放入盛少量水的容器内,以利于熄灭。当日或隔日如再施艾灸,可取新艾条。待数日用剩的艾条风干后,可再利用。

  6.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7.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8.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9.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小剂量,或灸的时间短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拾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1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灼热微红,属正常现象。

  12、如若不小心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吸收。勿挤压、抓搔,忌发物、房事。

  ——————————————禁忌——————————————————————

  一则,不可滥用灸法。三阳病证,需少灸。即使灸,亦当壮数少些,勿贪大壮猛火之灸。体胖之人,多属阳虚,可稍重灸,而体瘦之人,皮浅肉薄,多属阴亏而木火偏旺,当少灸。且灸火易扰动清阳,上炎为患,于木火偏旺之人宜戒之。

  二则,灸后当戒冷饮冷食,以防艾火之力不能取效。当适当温饮,以助阴液,补灼艾伤阴之弊端。

  三则,灸后阳事易旺,这是灸火生效之功,但不可因而阳动,耗损真精。当戒房事数日,以助阳气内敛。

  四则,灸后要注意休息,不可劳累妄动,致阳气耗损,当静养数日。

  五则,或灸后伤阴,出现失眠心烦,或者烦躁不安。当急服黄连阿胶汤一两付即可,药量不必大,但取其滋阴敛降之功即可。如果灸后出现亡阳之象,病人惊扰狂动,起卧不安,这是因为灸火扰动太阳,导致大汗亡阳,当用仲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之意,敛降亢阳。艾灸伤阴为轻为缓,而亡阳为重为急,灸疗者当加以注意。

 艾灸的后排病反应

 不谈医理和观念,中医和西医在治疗疾病上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这就是“排病反应”。

  排病反应是中医的说法,西医是不讲的。为什么呢?这和治疗的出发点不一样。中医是利用人体的本能来对抗病邪,体内的正气和病邪之气交战,把邪气赶出去,这才有了“排病”一说。所以说,中医治病是从内而外把病邪赶出去。而西医是利用药物、手术等外界手段,属于正气、邪气之外的第三方,是从外向内治病。西医除了对付邪气,要是遇上碍事的正气也不客气,统统消灭掉。正常的机体功能被压制了,就会出现其他不良的反应,这就是西医说的“副作用”。从这个比较上不难看出,排病反应是好的,是有正面意义的;而副作用是不好的,是不想让它出现的。

  比如有的患者治肝病,疗程中出现失眠、情绪起伏、爱生气等反应;有的患者治风湿,结果全身发冷,又打喷嚏又流鼻涕的,好像是感冒了。在我们为治病的时间,病邪不会老老实实等着正气把他们消灭,它们会在经络里到处跑,所以治这儿的病,病邪可能在那里跑出来。这是病邪找到了一个出口,我们看不见的“病”从那里被排出来了。其实排病反应就是病邪在别处找到了出口。

  在灸疗过程中,即使没有外界环境的诱因,绝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种种不适反应。如浑身发冷,出冷汗,冒臭气,吐痰涎,腹痛,腹泻等现象。甚至于多年前有过的病症会重复多次出现,由于这些不适反应与患者的病情有关,所以我们把这些不适反应统称为排病反应。排病反应是正邪斗争的结果。因为疾病的形成和发展,是正邪斗争并最终由病邪战胜了正气,在发病过程中集体会出现许多不适反应,同样患者接受灸疗后,元阳向病邪发动进攻,脏腑经脉里的病邪被驱逐,病邪被逐的过程就是排病反应。因此,治疗过程中的排病反应是治疗效果的前奏和标志。一般排病反应越强烈,治疗效果会越显著。

  艾灸既然要起作用,自然就会有反应。有的人看起来好像没有病,其实身体的整个情况并不好,精力透支严重,功能大幅衰退,依靠精神和毅力在强硬地支撑着自己,但真正恢复起来,就会感到“病了”。这样的人很多,而且大多数觉得本来没有病,这么一治疗,反而病了。

  其实真相并不是这么回事,这是因为你太过疲劳了,但你一直不肯休息,长期超负荷工作,身体只好听从你的指挥,暂时把这种疲劳的感觉搁在一边。但一旦你获得某种药物或者高能补充,身体自然会唤醒那种被压抑的疲劳知觉,并直接进行身体修复工作。这时候,你却觉得疲劳了,其实是身体自动检测到它可以进行修复工作了,即使在你还需要忙碌,它仍然知道有多余的资源可以用来修复身体。当然,它在进行修理的时候,你会有疲劳的知觉,这也是提醒你,最好先休息。所以,我提醒他们,洋叄丸绝对不会越吃越疲劳,再吃几天,一定会好。果然,继续服用几天后,不但饭量大增,而且感到有力气了,梦中和别人打架也常常是战胜对方了。这是身体和精神状态得到恢复的象征。

  有时候,我们在长期劳累工作后,休息下来反而觉得疲劳,其实这疲劳真实的,因为你长期工作后,身体的疲劳被你自己压抑了。当你真的休息以后,身体就会开始修复工作。这时候你真的感到疲劳了。所以你也许觉得很奇怪,觉得自己真是一个命苦人,怎么劳作的时候不累,休息却很累。其实,实际情况是你真的需要休息了,休息刚开始累,再多休息几天同样也不再累了。是因为身体也会通知你休息的,如果你不明白,继续超负荷工作,那么它只好听从你的安排,暂停修复工作。这就是疲劳的本末究竟。

  艾灸也有同样的情况,对于恢复健康的人们,往往一次艾灸就会出现很大的反应,有的人第二天拉肚子,有的人会浑身乏力,那是因为艾灸的能量,使得身体进行修复工程,排病气的就会拉肚子,内在修复的时候就会乏力,但只要第二天接着灸,一般第三天就会好,这是不用担心的。试验过艾灸的人可能比较有切身感受,灸足三里,有时候连脚底心也暖融融的,也有的人会连同足次指整条经络发热,有的人会觉得胃中有暖气,甚至咕噜咕噜叫。有的人在灸命门时,肚脐都会发热,或者整个肚子暖融融的,十分舒服。有的人在灸膏肓时,头里有热涨感,有的人觉得会有东西下来,这些都是艾灸出现效果的好现象。但这并不表示人的感觉马上会变好,人要感觉轻松有精神,往往要一个多疗程以后。艾灸的很多效果往往是药物所达不到的,尤其是打坐修炼的人,感觉最明显。

  中医临床常见的排病反应:

  1.与排风寒有关的反应

 据临床观察,大多数患者都有风寒外排的反应,多以打喷嚏,流鼻涕,浑身肌肉骨节酸痛等反应形式出现,或从头顶,四肢末梢往外冒冷气,更有甚者全身或半身发冷,盖两床厚被都无济于事,量体温还正常,反应持续时间多为一两天或三五个月不等。

  2.与排郁气有关的反应

 郁气的外排以烦躁易怒,看谁都不顺眼,悲伤或委屈易哭等情绪变化为主,多伴有打呃逆,肛门排气等反应。特别是性格内向而又心胸狭窄的女性病人多此类反应,反应持续时间一般数小时至1-3天,少数患者可达数月之久。

 3.与排痰湿有关的反应

 排痰湿多以咳吐,呕吐,痰涎或腹痛,腹泻,泄水样稀便,胶凉样粘稠大便。头面、四肢浮肿,半侧身体浮肿,乃至全身浮肿,排尿困难或小便频数浑浊刺鼻,局部或全身冷汗、粘汗。有一肝炎病人重灸后,吐痰持续一个月,每天吐痰少则几十口,多则上千口,每天平均咳吐50-150毫升痰涎。最后,病体痊愈,他的针感由最初的迟钝型转变成了敏感型。

  4.排火热邪毒有关的反应

 排火热邪毒多以疮痒,痈肿,发烧,类似湿疹伴奇痒,或大小便火烫灼热等反应形式外排。曾有一心脏病人连续了5次九宫灸法之后,浑身除头面手足之外大部分皮肤起湿疹,奇痒无比,全身被挠的血迹斑斑,持续了三个半月方止。

  5.与排淤血有关的反应

 淤阻在体表经络之中的淤血,以瘀斑方式排出瘀阻在胃肠则多以深褐色或酱黑色大便排出,瘀阻于心肺则多以痰中带血丝血块为主外排,瘀阻于胞宫的多随经血外排,甚至里面有组织包块或烂肉。

  6.与睡眠有关的反应

 绝大多数人灸疗后睡眠状况都会发生变化,有的重灸后先是浑身无力,嗜睡,之后连续失眠数天,一般失眠时也没有疲乏无力,头脑昏沉,不思饮食的感觉。有的先失眠十来天之后转入一天到晚都想睡。最后的结果都是睡眠恢复正常。

  7.发热反应

   发烧反应属于全身综合性的剧烈反应之一。多在自身康复机能完全发挥作用后出现,表示气血旺盛,体质增强,是机体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一般发高烧反应,体温在39-40度,反应持续时间一周左右,少数低烧患者,体温在37.5度至38度之间时,反应持续十几天甚至一至两个月。

  8.其他反应

 可以说,曾经患过的疾病都可能会复发多次,虽说是复发,但感受一般不会比以前犯病时强烈。曾患有痔疮的也会发作,而且会有内痔变为外痔,大约十天半个月即可自愈。

  艾灸排病反应

  由于每人的个体差异有所不同,有的艾灸后感觉很好,基本没有什么反应和副作用,而有的则反应明显,且不断有各种反应出现。

  1、艾灸后常常会有疾病加重的反应,这是正邪交战的正常现象,那么病邪在体内寄居很久,他也不会轻而易举的乖乖就范。所以这时候就免不了有反应,你用艾灸的方式激发正气想把邪气赶出,那么邪气就先顽强抵抗。这时的正气不足,而邪气旺盛的时候,当然你会有各种不适反应出来。当你逐渐艾灸,体内慢慢累计了很多正气的时候,这时的病邪就会逐渐地赶出体外了。

  2、失眠:艾灸后常常会有失眠的症状,如果出现初次艾灸后失眠,也是一种反应,此时的失眠,多很疲乏无力,或嗜睡。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艾灸后,这时如果睡眠很少,但不会出现疲乏无力的现象,反而因为艾灸,而显得精力充沛。此时,不要因为睡眠时间的不足而烦恼,也不要刻意用安眠药来凑够睡眠的时间,主要看你自己的精力是否充足,灸中脘还会很快改善脾的功能。

  3、艾灸的走窜现象,有时候我们艾灸中脘,会有肝区不适,或会有胃脘部不适,这很有可能你的肝有隐患或你的胃有疾病,艾灸就会主动帮助你去调整,这就是艾灸的通窜功能。所以说,我们的身体有一个自我调整的功能,只要你调动的好,这些都会起来工作。假如你艾灸关元穴,也许会反应出你妇科方面的隐患或前列腺方面的问题或生殖系统的一些疾患。人体“阴阳”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规律的,元气逐渐充足了,“阴阳”就必定按照其规律运行,该升的就自然会升,该降的就自然会降,根本就不必用人为的方法去调动升降。

  4、艾灸的上火现象,很多人艾灸后会出现口干舌燥,这也是艾灸的一种反应,这种现象表明阴阳正在调整,阳不胜阴,这时要多喝白开水。此时患者会觉得喉咙异常干痛,这是病邪(寒邪)逐渐外发时的必然症状(病邪被驱赶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西医所谓的炎症,此时许多中医专家都会任认为灸过火了,会立即停止治疗,使得功亏一篑)。

  5、艾灸后身体出现类似过敏的现象,有很多人艾灸后身上出现很多红疹的现象,此时多以为是过敏了,其实,这些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真阳元气驱赶寒邪外出的表现。也是病邪在体表的反应。如果此时停灸,病邪还会入里,侵蚀脏腑。

  6、艾灸后的精神反应:有很多人会出现类似抑郁症的现象,这时可以找人倾诉,可以到狂野处大哭或大喊,一定要发泄出来,不要郁闷在心,免得徒增新疾。

  所以在艾灸期间,一定不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过肌过饱、不要房事,要吃清淡的食物,还要保持心情愉悦,多到户外运动或散步,光艾灸不锻炼也是不行的。要每天至少保持30分钟的锻炼,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处理方法

  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反应,需认真鉴别。首先要弄清楚这些反应是何因引起的,如果没有外界诱因诱发,纯属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反应,则可以认定此反应属于排病反应。医患双方都应该知道,在治疗期间每出现一种排病反应,体内就会减少一种病邪,因此对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排病反应,应采取忍耐和任其自然的态度。最好不用药物控制,以免降低治疗效果或出现不良反应,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消炎止痛药或激素类药物。这个尺度由医生来把握。如有的病人实在痛苦难忍,或发高烧持续三天以上还不退,可用刺血,拔罐,刮痧,做温灸盒等方式来缓解。这些方法都是在给病邪以出路,是因势利导之法。而乱用清热消炎药,激素药等会使病邪内敛,十分难得的排病机会会失之交臂。当然,如果出现剧烈腹泻,高热大汗时则应多喝糖盐水。若喝不进去可以输液。如出现委屈易哭得情绪反应时,最好是随时随地大哭一场,如觉得不好意思可找一旷野无人的地方放声痛哭,大声喊叫,尽量将这种情绪发泄出去,直到心情舒畅为止。如病人出现失眠反应,连续多日每夜只能睡3-4小时,只要第二天体力精力都无多大变化,就不必有意强迫自己非睡不可,更不能吃安眠药强迫自己入睡,应采取忍耐的态度。当渡过反应期之后,睡眠会自然恢复正常,神经系统功能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总之,对于排病反应,应持平静态度和乐观的心情,顺其自然,以迎接疾病去根之日的来临。

 艾灸保健常用穴位介绍及使用方法

 保健灸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加红、白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整和

  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1)、灸足三里:

  足三里是阳明胃经的合穴,为五月俞穴之一,为全身最重要的强壮穴。具有健脾胃,助运化,调气血,扶

  正气,壮元阳,桔风邪及强身壮体益寿的作用,俗话说."若要安(足)三里不干",是古今最常用的保健穴。

  常用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或化脓灸。用温和灸每次10-15分钟,灸至局部有温热感出现红晕为度,每日或隔日

  1次,每月灸10次。

  (2)、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经穴,为足二阴与任脉之会,手太阳小肠的募穴。具有温肾固精,益气回阳,培元固本,理气

  和血,通调冲任及强壮的作用,灸之能调整膀脱的张力,促进垂体…性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病强身

  保健。古人有"关元主诸虚百才员"。对防治遗尿、遗精,习惯性便秘等有较好效果。为中老年人保健灸

  常用穴。采用艾灶无疤痕灸或艾条温和灸,药物(附子饼)敷灸,每次每穴5壮或15-20分钟,灸至小腹温暖舒

  适,局部皮肤红晕发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灸10次。注意孕妇忌用。

  (3)、灸气;每穴:

  气海穴属任脉经穴,为保健要穴。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调理冲任及强壮作用,灸之能调整胃肠及

  肾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对腹泻、遗尿、阳痪、遗精、月经不调、崩漏、中风、不孕有防治作用。古

  人有"气海者,人元气所生之地也".常采用艾灶灸、艾条温和灸。灸法同关元。

  (4)、灸肾俞穴:

  肾俞穴为足太阳膀脱经之背俞穴,具有补肾益精强健腰背,聪耳明目,壮骨健身,温阳散寒等强壮作用

  。灸之能调整肾;功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调整膀脱张力,兴奋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主治肾虚腰

  痛,精少早哀,诸虚百才员等。对肾虚腰痛、遗精、阳痪、早泄、遗尿、哮喘等有防治作用。可选用艾灶

  无戒痕灸,艾条温和灸、灸法同足三里。

  (5)、灸膏育俞穴:

  膏育俞穴为足太阳膀脱经之背俞穴,有调整肺气,养阴润肺,补虚益损的功效。灸之能缓解支气管症孪

  ,增加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防治肺结核、支气管炎、哮喘、虚劳及一切血证。可选用艾灶元疲痕灸或艾

  条温和灸。

  (6)、灸风门穴:

  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脱经穴,为足太阳膀脱经与督脉交会穴,又称、热府,是风邪出入之门户。具有宜肺

  解表,疏散风邪,调整气机的功效。灸之能调整肺功能,增强肺通气量。主治一切风证,防治感冒、鼻炎、

  肺炎、中风、面瘫等。可选用艾条温和灸,每次10-30分钟,每日l次,每月灸10次。在感冒流行季节,每日

  施灸l次,连灸7-10次。

  (7)、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穴,为足三阴经之交会,具有保健和胃,调补肝肾,调理经血,主生殖的作用。灸之

  能调整内分泌功能,女性生殖功能,调整心律、心卒,调整月夷岛素分泌,预防生殖系统疾病。主治肝、脾

  、肾三脏的疾病。防治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神经病和妇科病等多种疾病。可采用

  艾条温和灸,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每月灸10次。

  (8)、脐疗:

  艾灸熏灼脐疗法,走古代很多医家都非常重视的长寿灸.宋代《针灸资生经》提出脐灸有壮元阳,益百

  损延年益寿的作用.朝鲜《东宝医鉴》称脐灸有."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防病延寿"之功.

  随着中医学在世界各地的流传,近年来,在日本,南韩及东南亚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脐灸热潮,脐灸也引其

  卓著的疗效,备受众多医家和人民推崇.脐中又名神阀,具有温肾壮阳,健牌和胃,回阳因脱,延年益寿和强

  壮的作用.用于医治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癫、腹痛绕脐,腹泻,久病,小便失禁,妇女不孕男子不育,

  形惫体乏,年老体弱等一切体虚之证。同时,本穴也有防病治病,抗衰保健和延年益寿之功效。为中老年保

  健要穴。

  艾灸神阙穴法:用艾叶精油合用,效果史佳,艾叶精油能使体内白血球、红血球增加,血红素与血中钙

  质份量增高,先用艾叶精油均匀涂擦于神阙穴皮肤表面,然后取艾条施以温和灸,使其产生温热刺激,促进

  艾油精油渗入俞穴,通行十二经络。以药穴同用,达到更好的保健治病功效。每次灸15-30分钟,每周灸l

  次。《医学入门》说."凡一年四季各熏脐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益气延年"。

  爱艾灸论坛提示您,每次灸完后喝杯温水,有助身体废物代谢。

 应用灸法时的配方,可根据疾病情况,人体素质和脏腑功能偏盛偏衰,以补偏救弊的原则,各有重点的择优使用。现举例配方如下:

 ①补中益气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

 【方穴功用】益气行血、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脾肾双补、化水利湿、调和营卫。

 【方穴主治】可作为一切亚健康艾灸养生保健的基础施灸方穴,还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

 ②五脏俱补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方穴功用】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方穴主治】为背部膀胱经穴位,可用于强身健体、防治亚健康、体质衰弱。还可治疗心悸气短、腰酸乏力、中风后遗症及一切虚劳损伤。

 ③独灸关元养生方

 【施灸方穴】关元。

 【方穴功用】补元益气、温肾健脾、补肾固脱、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补肾纳气、温阳利水、补血调经、温暖下元、补虚泻实、延年保健。

 【方穴主治】可用于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中风及一切虚劳损伤。关元还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女子可配合三阴交艾灸,男子可配合足三里艾灸。

 关元作为常用的保健穴同足三里一样重要。古有春灸气海,秋灸关元,口生津液。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三百壮。中年以上之人,腰腿关节作痛,乃肾气虚惫,风邪所乘之症,灸关元三百壮。老人气喘,乃肾虚气不归海,就关元二百壮。《类经图翼》云:“关元主诸虚百损,……但是积冷虚乏,皆宜灸,多者千余壮,少亦不下二三百壮。活人多亦。然虚频次灸之,乃下兼三里,故曰:若要丹田安,三里不曾干。”宋代窦材说:“……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五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常灸关元五百壮……遂得老年健康。”由此可见,关元不但能够治疗诸虚百损,真阳欲脱等证,而且还可以保健延年。

 ④呼吸系统艾灸养生方: 风门、身柱、肺俞、足三里。

 ⑤心血管系统艾灸养生方:

 高血压:风门、曲池、足三里、阳陵泉。

 冠心病:身柱、郄门、三阴交,也可以灸膻中穴。

 ⑥消化系统艾灸养生方: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阳陵泉。

 ⑦神经系统艾灸养生方:大椎、身柱、 肾俞、足三里。

 ⑧泌尿生殖系统艾灸养生方:肾俞、关元、三阴交、足三里。

 ⑨一般强壮艾灸养生方:

 此法自古盛行。作为平常健康灸,可取足三里、中脘、关元,或单灸足三里,也有很好的健身作用。施行健身灸法,一次十数分钟时间多不过30分钟,既无多大痛苦,又经济节约。长期坚持施灸,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其效果绝对不亚于服用膏方,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保健方法。

推荐访问:什么叫企业文化建设 艾灸 什么叫
上一篇:社区民族团结一家亲心得体会例文
下一篇: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建设规划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