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复习资料.

来源:澳大利亚 发布时间:2020-09-24 点击:

 幼儿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心理现象 。

 心理的物质基础:任何一种生理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脑包括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是在进长的过程中的不同的阶段依次形成。

 第一部分:是脑最古老的一部分,位于头颅内的最底层,称为脊髓、延脑、中脑和旧小脑,负责的基本的生理机能,如呼吸、心跳、血压、反射、视听感觉综合、动作平衡和身体协调等。

 第二部分:位于头颅内部的中间位置,称为间脑和新小脑,间脑主要控制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维持大脑各部位的兴奋、负责处理反应。新小脑主管运动协调等。

 第三部分:位于头颅骨部的是高层,是进化过程中较后形成的部分,称为大脑。大脑主要负责神经活动。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分析、综合、贮存和发布各种信息。人的大脑可以分为四个机能分工的叶:枕叶与视觉有关、颞叶与听觉有关,顶叶与躯体有关,额叶控制着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

 二、什么是幼儿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生和发展趋势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幼儿理学是:主要研究是3-6岁幼儿,是研究幼儿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一门学科。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儿童是有他物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是想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幼儿心理学的任务是:(1)阐明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的趋势。(2)提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

 年龄特征: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某一特定的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通、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研究幼儿心理的方法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是科学的基本的方法。其主要特点就是采用规范的方法收集实际材料、数据、事实,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来。

 研究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类型。

 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加以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示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纵向研究: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即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横向和纵向的研究的具体的三种方法:(1)、观察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细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判断他们的心理活动的特点的方法。

 从时间来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从范围上看: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从规模来看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

 从观察者的参与与程度上看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从工具使用情况来看,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从设计程度来看分为结构观察和非结构性观察。

 从观察目的来看分为验证型观察和探索型观察。

 (二、)调查法

 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作品分析法。

 二、理论研究法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对发展趋势、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发展因素等的概括和总结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我们现在关于儿童和知识准务性,如同一张1世纪地图一般。”

 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一、认识教育对象,形象科学儿童童观

 幼儿心理学首先为幼儿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

 二、探索婴幼儿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习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第二章 幼儿认知的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包含着认知、情感、社会化和个性发展的全部过程。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是认知、情感、社会了展的最后成果。

 儿童心理学就是研究(包括从婴幼儿到青年少年的17的间)认知、情感社会化和个性发展、形成的规律趋势的学科。

 婴幼儿感知觉的了展

 感觉:一些外部刺激作用在人的感觉器官上而引起的心理反映。

 知觉:把人对作用的在感觉器官上的内外刺激的整体反映。感觉器官的发展顺序:肤觉—前庭—嗅觉、味觉—听觉—视觉。

 婴幼儿的感知觉

 肤觉:包括触觉、温觉、痛觉

 角觉:皮肤受到机械刺激而引起的感觉。

 (检验新儿的神经系统发育的水平:用手指尖在新儿的脚底外侧从后往前轻划一下,就能看到大脚向上,其他的四趾向下呈扇形张开。这叫“巴宾斯基反应”)

 温觉是皮肤对外界温度的感觉。

 痛觉是皮肤对伤害性的刺激的感觉。

 嗅觉是鼻腔里的嗅觉细胞对散发在空气中气体刺激能上能下起的反应。

 味觉是口腔里的味蕾对溶解于水的物质刺激的反应。

 听觉是特定的范围内的声波刺激耳膜后产生的反应。

 视觉是可见光对眼睛视网膜的刺激产生的反应。(视敏度:是指从一定的距离外感知两个临近的能力。)

 视知觉的有以下的功能:1空间知觉(知觉物体:包括图片、文字、符号等的位置及与此同时周围事物的空间的关系。)2、差异辨别(把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的区别找出来)3、背景辩别(把一个对象从其中区别出来。4、视觉填充(当对象不完整时能正确的认得出来)5、对象再认(以前的见过的玩具或是到过的地方再次出现时,能认得出来。

 形状知觉:视觉为主的,包括动觉、触觉在内的复合的感知。

 深度知觉:对自身与物休间距的感知。

 方位知觉:是对上下、左右和前后位置的感知。

 习惯化: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

 可知度:知觉行为的可知程度。

 幼儿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概述

 记忆是一个人对自身经验的信息保存、加工和提取的心理过程。

 二、婴儿的记忆

 (1)婴儿记忆的发生

 2-3月的婴儿就有了记忆,婴儿的记忆是粗略的、初步的。婴儿的一定的回忆的能力。

 (2)自传体的自传体

 婴儿期记忆缺失:人在婴儿的时期的记忆在今后的生活中消失的现象。

 自传体记忆: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有具体的事件的记忆。

 自传的记忆的开始标志婴儿期的记忆缺失的阶段的结束。

 5岁的儿童的记忆可以达到6年。

 成人在儿童言语交往中采用的两种的形式:一是向儿童提出许多详细的、变化的问题,为儿童的陈述提供信息得提示。二是作启示性的提问,让儿童做出详细的描述。

 三、幼儿的记忆

 (一)识记 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不需要特定的识记方法、不需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

 有意识记:具有自觉的识记目的,需要一定的识记方法、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

  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

 按意识的方式分成: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两类。

 (二)再认与回忆 幼儿在认识的过程中再认和回忆。

 (三)记忆恢复现象

 记忆恢复现象是幼儿特殊的记忆现象。

 (四)幼儿的记忆策略

 记忆策略:为了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记忆活动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幼儿的记忆策略:

 视觉复述策略:将自己视觉注意力有选择地集中在要记住的对象上。

 特征定位策略 :找到这个物体或是事件上的特征。

 复述策略:经常会不断重复识记对象的名称,达到记忆的效果。

 组织性策略:将记忆材料按不同的意义,分别组成不同类别,编入各种主题,使材料产生意义联系,或对内容加以改组,以便于记忆的一种策略。

 提取策略:将贮存在长时的记忆犹新中特定的信息回收到意义水平上的方法和手段。

 幼儿的思维

 思维的概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性的反应。

 间接性:思维不是直接地认识事物,而是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方法,来组织和理解那些未感知的事物的,或预测事物的发展的趋势。

 概括性:思维必须把握大量的感性材料,概括事物的特征。

 组织性:思维对原有的经验的重组和改造,从而发现新特征和新的关系。

 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儿童的思维遵循从直觉行为——具体的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路线

 (1)直觉行为思维:借助动作所进行的思维。

 (2)具体有思维:运用事物有的具体的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所进行有思维。具体有思维的特点:1、具体形象性。2、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3)抽象逻辑思维: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抽象逻辑必须借助语言和运用概念。

 三、表征:儿童开始在头脑中运用表象预设动作的进程和结果。幼儿的表征,不仅表现在物体的表征方面,还有对模型、空间关系手势和事件过程中。

 四、概念:以一类事物理学底相似不基础所作的心理分类。

 第三章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分为积极和消极的体验。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情绪和情感都是人的内在的体验,心理 体验。情绪是情感 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的概括。

 情感和情绪的区别:1、从发生的过程来看,情绪发生的早。2、情绪带的情境和暂时性的特点。3、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二、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一)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二)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新生儿有三种原始的情绪:怕、怒、爱。

 婴幼儿的基本的情绪表现:哭、笑、恐惧、焦虑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情绪动因:引起儿童情绪反应的原因。

 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

 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表情的社会化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

 儿童表情社会化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理解面部表情的能力,二是运用表情的能力。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丰富表现为幼儿的情绪和情感与各种心理的过程都发生紧密联系。

 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与感知想联系的情绪和情感。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

 三、幼儿的情绪调控

 情绪调控;个体对情绪反应的监控、评估和改变。

 情绪调控的方式:一、适应性调控 二、功能性调控 三、特征性调控

 幼儿的情绪的发展趋势;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和情感从外显到内隐 4、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

 学前儿童控制自己的情绪的三种策略:建构性、回避性、破坏性

 幼儿的情绪掩蔽: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定、利益的冲突,采取某种的策略,使外表情绪与内心的情绪体验并不一致。

 情绪掩蔽受因素的驱动:1、规则驱动的掩蔽 2、情境驱动掩蔽

 四、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

 (一)父母的影响的三大方面:第一、父母儿童情绪的反应 第二、父母与儿童讨论情绪 第三、具体情境的作用

 (二)同伴的影响

 (三)教师的影响

  教师提高幼儿情感能力的策略:1、认知策略 2、行为策略 3、情感策略

 幼儿的社会化

 儿童社会化: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习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的过程。

 幼儿语言的发展(婴幼儿从3个月开始学语——3岁说出完整的句子)

 一、前语言时期的发展

 婴儿对语言的知觉:一阶段胎儿中、后期的5-8个月。二阶段出生后的1个月。三阶段2到3、4个月。四阶段5到8、9个月。五阶段9-12个月。

 婴儿对语言的表达:分为(0-4个月)单音阶段、(4-10个月)多音阶段、(11-13个月)学话萌芽阶段。

 二、语言——社会化的开端,最初的双眼对视,说话前的象征性的符号

 三、幼儿语言构成要素的发展

 (一)语音的发展(二)词语的发展(三)语法的发展

 四、幼儿语用能力的发展

  语用能力的发展:儿童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反应儿童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

 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表现四个方面:(一)合适的表达方式(二)连贯的复述能力(三)行动的调节行动(四)语言发展中的个别差异

 儿童最初的语言称为自我中心的语言,自我为中心的语言的三种表现的形式1、重复2、独白3、集体独白。

 幼儿的亲子关系

 婴儿与他人 1、 2-3个月时婴儿开始对人的微笑,这种叫做社会性微笑。2、亲密的一对一关系

 依念的发展 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毕是“依念理论”的创始人

 依念:是儿童对养育者最持久、最稳定的情感关系。

 依念的类型:安全型依念 、回避型依念、矛盾型依念、(回避型依念和矛盾型依念属于不安全依念)

 依念类型形成的原因: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婴儿的气质两个因素有关。

 依念的作用:不同的依念可以改变幼儿的一生。

 第三节 幼儿的同伴关系

 一、 同伴关系的作用 同伴是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是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是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隔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关系。

 二、同伴交往的特点

 三、幼儿的交往的策略

  1、有关幼儿交往策略的研究:研究得出幼儿交往中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概括为协调、给予、顺从、支配、逆反、五种策略。

  研究的结论:幼儿交往策略行为主要发生在自在活动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往策略行为呈现趋势。

 交往策略的课程学习:美国的研究者认为三个有效的社会技能(1)在社会生活中,能敏感地判断什么样事情将会发生的能力。(2)在游戏中,能够理解其他儿童的需要并与之共同的活动的能力。(3)能想象出多种行为方向并选择出最佳的方向的能力。

 社会交往课训练课的设计目标:(1)通过言语指导和榜样示范,教给孩子们社会技能的有关概念和知识。(2)通过演练和实践中提高儿童在职实际为中的社会技能。(3)通过积极反馈增加学生对新的知识的表现和利用。(4)增加新技能向其他情境的概念化和迁移。

 四、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1、行为特征2、认知的能力3、 身体的吸引力4、成人的鼓励

 五、幼儿的交往能力的培养:1、教会儿童合作,培养强儿童的自信心。2、教会儿童游戏,提高儿童的参与度 。3、教会儿童接纳,融洽儿童的同伴关系。4、教会儿童表达,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

  六、在游戏中教教师四种方式提高儿童游戏的参与度:1、提供游戏的主题和一些需要的材料。2、用多种方式鼓励儿童参与到游戏中去。3、主动参与儿童的游戏,并担任一个角色。4、针对目标、略作示范。

 第四节 幼儿的道德的发展

 一、有关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道德的发展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1、皮亚杰的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对儿童道德的研究,主要在认识道德——道德判断方面,具体表现在为儿童对于规则的态度。皮亚研究儿童采用的方法是临床法,比较典型的是对偶故事。

 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6)前道德判断阶段,以自我为中心的。第二阶段(6-9)他律道德阶段,按照外在的规则来进行道德判断。第三阶段(9-11)自律道德阶段,按照自己内在的标准来进行道德判断。

 2、科尔伯格的理论 运用了两难的故事对幼儿道德判断将儿童的道德进行三个水平六个阶段。一级前习俗道德 二级习俗道德 三级后习俗道德 六个阶段:1、服从于惩罚定向2、快乐的相对主义 3、好孩子定向 4、社会秩序与权威性 5、民主地承认法律6、普遍的原则。

 二、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及其他影响因素

 幼儿道德发发展的特点:具体性、他律性、模仿性、情绪性。

 影响幼儿道德发展的因素:1、家庭及父母 2、游戏及其活动 3、同伴及其交往 4、社会榜样5、教师及环境

 三、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社会认知水平 2、情感移情作用 3家庭的引导方式 4传播媒体影响

 第五章 幼儿的个性因素及发展

 人性是一个心理特征系统,包抱个性倾向系统、自我意识系统和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气质

 一、气质的概述

 1、气质: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确良、独特的动力特征。

 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

 2、气质的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仰郁质。

 二、儿童气质的类型和表现

 三、婴儿气质发展的特点;1、气质的稳定性别、2、可变性

 四、婴幼儿气质的影响因素:1、个体生理机制 2、家庭教育 3、学校教育环境

 五、气质与幼儿教育:1、设计多样化在教育教学活动 2、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 3、平等关注不同气质的幼儿 4、有差别地进气质补偿教育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性格 美国心理学家凯根幼儿的行为是分抑制性和非抑制性。

 一、性格的概述 :对外部事物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就是一个人的性格

 2、性格的表现:1、性格在活动中的表现 2、性格在言语中的表现 3、性格在表情、姿态、服饰上表现。

 3、性格与气质:性格与气质的区别:气质主要是先天获得的,是生理性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也无好坏之分;性格是后天养成的,是社会性,具有可塑性。

 二、幼儿性格的特点

 儿童的性格分为情感抑制型和情感非抑制型两类。

 三、影响幼儿性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亲子关系 家庭的结构 家庭气氛 父母榜样

 2、幼儿园:同伴 教师

 第三节 幼儿的自我意识与性别化

 一、幼儿的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一个多维度结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同时包括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身心特征和活动状态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态度。

  自我调控:个体对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调节和调控。

 2、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1)对自己身体的认识:1、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2、 开始认识自己人身体的各部分 3、 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 4、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 5、名字与身体联系

 (2)对自己行动的认识 1、区分动作和动作的对象 2、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 3、支配自己的动作

 (3)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

 3、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自我评阶的发展 自我体验的发展 自我调节的发展

  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1、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人个别方面进行评价。2、从对自己外部行为评价到内习品质的评价。3、从主观情绪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二、幼儿的性别化:1、儿童的性别差异 2、儿童年的性别自我概念和性别角色

  幼儿个性角色的发展阶段:生物取向阶段6-8岁、社会取向阶段9-13岁和心理取向阶段14-18岁。

 第六章 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

 第一节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一、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1、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2、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3、热爱游戏、善于游戏。4、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 5、年龄特征明显 6、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动作常模:发展心理学将大多数儿童的某一种行为模式发生的时间。

 二、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生理因素 、社会因素、个人因素。

 家庭教育教养中的焦虑:1、生物性焦虑 2、成长性焦虑3、目标性焦虑 4、社会性焦虑

 积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关注婴幼儿的情绪健康

 教师关注儿童的情绪健康的方面:1、注意儿童情绪发展的任务要与年龄阶段相适应。2、形成新有依念。3、帮助儿童集中注意力 4、多与家长沟通

 二、帮助幼儿克服情绪危机:1、妥善处理分离焦虑 2、敏锐觉察幼儿情绪 3、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 4、帮助儿童了解死亡

 三、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技巧:1、培养幼儿的移情 2、帮助儿童积累分享 3帮助边缘的儿童提高社交技巧

 四、维护幼儿的自尊:幼儿的自尊心来源:父母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同伴的评阶。

  维护幼儿的自尊教师注意:1、接纳和关心所有儿童 2、肯定和认可幼儿 3、尊重幼儿

 五、爱护特殊的儿童:1、帮助注意力障碍的儿童发展自控能力 2、引导情绪障碍的儿童度过纷扰 3、善待攻击性的幼儿(工具性、敌意)

 第七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燕尾服理论概述

 发展理论:论述儿童心理如何发展和为什么发展的理论。

 第二节 成熟学说 :强调基因顺序规定着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理论。

 1929年,格塞尔的双生子的实验(出生48周时对其一特别的训练6周后对另其一训练55周一样)

 育儿新观点:1、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2、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的事实。3、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耐心等待。4、不要老是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应该让你和孩子一道充分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点

 一、行为:人和动物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

 二、习惯的养成和矫正大

  影响儿童习惯的形成:年龄、练习的分配

 三、幼儿还会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注意 、保持、运动复现、强化和动机过程。

 第四节 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前运算期4、形式运算阶段。

推荐访问:幼儿心理学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 心理学 幼儿
上一篇:市直机关加强党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下一篇:吹响土地卫片执法整治“冲锋号”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