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例青少年癔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儿童癔症临床表现

来源:医生招聘 发布时间:2019-04-16 点击:

  [摘要] 目的:总结青少年癔症临床特征以便于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总结40例癔症患者的病史资料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青少年癔症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多以抽动或抽搐、兴奋、神经异常、感觉障碍等症状为主;发作常由于情绪因素引起,大多发病突然,病人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检查不能发现器质性改变,通过心理暗示治疗多能恢复。结论:应重视青少年的健康心理教育,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发育,家庭、社会、学校应密切合作。
  [关键词] 青少年癔症;心理障碍;心理疏导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49.7+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逐渐上升,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父母的教育方式或是过分严厉,或是过分溺爱,使其经受不住一点挫折和失败,加上学校学习压力过大,家长和教师只注重孩子的分数,而忽略了对孩子性格、品质及心理等方面的培养,同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诸多方面因素导致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现将我院2008―2009年收治的40例癔症患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40例均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1)。男15例,女25例,共计40例,其中大学生27例,中学生13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25岁,平均年龄19岁。
  1.2 临床表现
  晕倒15例,占37%,表现为突然晕倒在地,多发生于有人在场,无任何外伤,头颅CT检查无异常;发作性过度换气10例,占25%;表现为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四肢麻木,胸片、心电图及血电解质检查无异常;痉挛性发作8例,占20%,发作时四肢抽搐,双目紧闭,无口唇咬伤或紫绀,无大小便失禁,双瞳孔直径正常,对光反射正常,脑电图检查正常;兴奋5例,占13%,表现为突然大哭大笑,或唱或骂,摔东西,甚至打自己或自残;腹痛3例,占5%,表现为突发腹部疼痛,痛苦面容,腹部彩超检查无异常。
  1.3 发病原因
   家庭收入较低、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让子女压力过大16例,占40%;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导致缺乏自信、自卑10例,占25%;父母离异或家庭纠纷6例,占15%;大学生谈恋爱失恋5例,占13%;与同学发生冲突3例,占7%。
  1.4 检查结果
  以上病例虽有不同的症状及主诉,所有的患者经过详细的体格检查未发现明显阳性体征,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
  1.5 治疗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性格特点,发病的诱因,家庭状况,临床表现制定相应的心理治疗对策。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对治疗计划进行调整。
  1.5.1 加强心理沟通,同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他们,取得患者的信任,以便更好的加以心理疏导。
  1.5.2 尊重患者,同情患者,用耐心和真诚感化患者,有意识让患者倾诉苦衷,消除抑郁情绪。
  1.5.3 及时与患者家属交流,指导家属改善对病人的态度,改变家庭环境,去除精神刺激。
  1.5.4 针对病例特点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恐惧的心理,增强治愈的信心。
  1.5.5 健康教育,与患者沟通,帮助病人认识自己的优点与弱点,调整不良的情绪,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用理智而不是用感情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 结果
  40例中有30例治愈出院,占75%;好转出院9例,占22%,另外1例不显效。有效率为97%。出院后随访12例,占30%,半年内均无再次发作。
  3 讨论
  癔症又名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译音,是指病人部分或完全伤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愉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为主的精神障碍(2)。该症是由于重大的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明显的情绪因素及暗示和自我暗示等精神因素所诱发的精神障碍。起病急,主要表现有感觉、意识或运动方面的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及精神异常等症状,无器质性病变,它可因暗示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消失。癔症患者几乎都是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的,有少数患者也可以因某些躯体疾病、疲劳、健康状况不良等因素也可诱发本病。从心理因素讲,例如自尊心受到伤害,人格受到侮辱,家庭矛盾,父母冲突或离异,父母精神异常,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及同学之间相处不和谐等,由上述原因引起的气愤、委屈、恐惧、或不幸的意外事故发生导致的强烈的情感反应,均可导致本病。本文女性多于男性,可能与女性心理脆弱,情感丰富,心理承受能力差有关。
  诊断该病首先要通过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以排除神经系统及身体其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绝不能轻率做出心理性疾病的诊断。
  治疗上应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出不同的治疗方案,并配合少许药物或暗示治疗。同时需要家庭的理解和配合,从心理、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多参加有益的活动,培养广泛的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材,马弘.心理卫生评定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61-167.
  [2]钱铭怡.青少年人格障碍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2):58-59.

推荐访问:癔症 临床表现 青少年 治疗
上一篇:无痛分娩会延长产程吗 [无痛分娩术时卧床与行走对产程的影响观察]
下一篇: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