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教学设计

来源:入党申请书 发布时间:2021-01-27 点击: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教学设计

 反映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水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编写教学设计的水平,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仅供参考。

 七年级语文上教学设计

 女娲造人

 ○教学目标

 ①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②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③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

 ① 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师:投影仪。

 ○教学设计

 导入 课文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 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③ 讨论: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liuxue86

 而第 2 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

 小组讨论,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① 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② 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女娲这个形象的认识,应该是这节课探究的一个要点。讨论时要提醒学生紧扣课文语句分析认识。教师最后明确: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

 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

 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③ 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角度,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教师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① 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② 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式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不足之处

 1.教学模式改革流于形式,未能务求实效。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精髓与主阵地,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更具现代特色的新模式。小组合作探究为代表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在各地运用较为广泛,成为了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抓手,但是,部分地区在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流于形式,只注重了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而没有能够取得最为明显的成效。

 2.教学手段运用未扣要点,存在敷衍现象。

 在有些教师的眼中,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运用电脑手段,就不是现代化的语文教学,只有运用了信息化手段的语文教学才是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教学,并且运用越多越好。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首先,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应当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并非越多越好,同时,在运用环节上要紧扣要点。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多媒体使用手段较为随意的状况,在一些并不一定需要或是没有必要的环节,将多媒体手段使用起来,并且一节课能够使用多次,看似课堂轰轰烈烈,学生兴趣盎然,实际上由于没有在画龙点睛的环节使用多媒体手段,对教学信息补充、重难点突破或是情境营造方面的促进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3.教学作业布置一味精简,未能兼顾效果。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减负,减负的实质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尤其是要删减重复学习,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在恰当的学习任务下开展语文学

 习。但是部分学校在这一政策的贯彻落实过程中,走入了另一个极端,认为作业布置越少越好,越少就是越减轻学生的负担,就是对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最全面落实,导致部分教师不敢布置过多作业,甚至连满足教学巩固训练基本需要的作业量都无法保证。减轻学生语文课业负担未尝不好,但减负并不意味着完全取消作业,而是要将作业控制在一定量,不要超标,同时在作业的设置上要避免重复劳动,要注重科学性和高效性,通过合理恰当的课业负担,恰如其分地巩固学生课堂学习内容,提高实际教学成效。

 4.教学拓展活动华而不实,针对程度较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外活动资源与空间也被有效发掘出来,许多语文教师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课外拓展活动,兴趣小组多如牛毛,课外实践活动连续不断,看似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实际上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课外拓展活动应当立足课堂教学延伸,着力点应当放在对课堂进行巩固,对学生语文素养进行提升。而部分教师的拓展活动异化、演变为娱乐性质的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虽然较高,但是对语文教学辅助促进效果却非常低下,失去了语文拓展活动的价值与意义。

 二、立足实际开展创新,有效突破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困境

 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误区,广大语文教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入分析、全面认识这些方面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不断优化与调整,以创新的思维与有效的措施,助推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深入开展。

 1.在教学模式改革上更加注重实际成效。

 务求实效,不搞花架子,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最为基本的要求。广大教师在结合先进经验改革自身教学工作的同时,不仅要注重形式上的改

 变,更要注重实际效果。以小组探究和教学为例,教师既要将这一模式的各个环节有效组织起来,同时在各个环节的组织过程中,要真正扣住要点,提高实际成效。在小组成员的设置上,不能简单地以座位顺序作为原则,而要以兼顾学生均衡发展的方向作为组织的原则,要将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均衡地编排进每一个学习小组,同时每个小组人数要适当控制,原则上不能超过 8 人。在探究题的设计上,教师不能完全降低要求,既要有一般难度的思考题,也要有较为深奥的思考题,以满足小组不同成员之间合作学习的需要。同时,教学的重难点要充分囊括与融入到探究思考题之中,保证学生的探究思考与合作学习过程与教学目标的完成实现同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的方面,教师要发挥思维启发的功能,保证教学的深入推进。

 2.在教学手段运用上更加体现科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手段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助手,但是无论哪一种先进的手段,都要进行科学的运用才能够取得实效。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正确运用多媒体手段,首先在频率上要注意,要保持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使用的次数、时间恰如其分,要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又不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入进行为原则。另外,教师在信息化手段运用的时机上还要加以研究,在最需要的环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也可以在教学兴趣激发、教学情境营造等环节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让教学活动更加有效深入地开展。由此可见,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手段,只要抓住了精炼、科学这一要素,将其科学地设计与组织,就能够有效体现这一手段的优势,促进教学效率提升。

 3.在教学作业布置上更加追求全面发展。

 初中语文教师不能一味地以压缩作业量作为发展的方向,而要树立"设置更为科学全面的作业"为目标。首先,在作业量上保持适中即可,要切实删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是要控制好度,保证一定量的作业是保证教学巩固的有效手段。其次,教师在作业设置上要进一步精炼、科学,要通过当堂检测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便于针对性设置作业,要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千万不要做重复劳动,要针对学生中的薄弱之处进行针对性巩固,提高作业的针对性成效。另外,在作业形式上既要有书面形式,也应当兼顾能力发展,如布置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各类社会现象,开展写作活动等等,要将书面作业与实践作业相结合,多种方式提高作业设计的科学性,着眼于学生能力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设置更为科学的作业体系。

 4.在教学拓展活动上更加兼顾教学延续。

 轰轰烈烈的语文课外拓展活动,并不等于扎扎实实的实际效果。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拓展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上,首先要紧扣课堂教学巩固这一原则,要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法满足或是具有空间时间限制的因素,在课后组织针对性的分析研究活动,使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一脉相承。其次,在语文课外活动的组织上要体现学生的学习基础,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安排课外活动时,要依据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以及兴趣爱好,制定相对应的活动计划、活动要求,以保证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够积极融入,否则一刀切的活动要求必然会导致部分学生的水土不服。另外,在教学拓展活动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竞赛手段的作用,通过

 对教学知识点,如文学常识、背诵内容等进行竞赛,以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挥以赛促学的促进作用。这样的竞赛活动不但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也是对教学内容的有效巩固。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中,部分地区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广大教师在自身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并加以改进,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精髓,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促进语文教学工作深入开展。

 作者:顾付玲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盘湾实验初级中学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上学期 七年级
上一篇:儿科病毒性心肌炎护理常规
下一篇:卡罗尔和她小猫教学设计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