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来源:日记大全 发布时间:2020-10-12 点击:

  报告汇编 Compilation of reports 20XX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中国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一、概述 1、民俗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2、文化 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思想和理论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没有思想和理论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有一种思想和理论,生存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是现实,理想是向往,愿望是想得到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 3、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主要包括民俗工艺文化、民俗装饰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戏曲文化、民俗歌舞文化、民俗绘画文化、民俗音乐文化、民俗制作文化等等。现代社会在民俗文化领域中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二、禁忌 民俗禁忌是人们出于对某种神秘力量的畏惧、基于某些经验、观念和情感而形成的行为指向和行为方式上的自我限制。

 1、春节禁忌 春节禁忌也称“过年禁忌”,指十二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一个月的禁忌。

 春节本来出于对“年”的禁忌。邓云乡《红楼风俗谈》(中华书局 1987 年版)谓“年”字,按古文的写法,是一个象形字,有头有尾 ,脚向四面伸开,像一个大壁虎。据说是一种很可怕的爬虫,一岁之中,人家不遇到它,最好了,便平安无事度过了,因此烧一堆火,弄了一些好东西大家好好吃一顿,以示庆祝,这就叫做“过年”。后来,欢庆除旧迎新的岁首,就变成现在的“新年”和“过年”。在传承过程中,春节禁忌所包含的畏惧和迷信的色彩渐为人与人之间皆大欢喜、互相爱护的情调所取。俗话说:“入哩年界(年关)禁忌多”。客家民间奉行的春节禁忌包括:禁打骂小孩;禁打碎器皿;禁讲粗话恶语。张祖基的《客家旧礼俗》谓:“初一该日特别谨慎,唔敢讲恶话骂人,也少人出门,若使在初一早晨碰到好的事情、听到好的话,就作为系一年的好兆头,作为今年会利市。所以碰到人,就互相恭贺,讲各样的好话”;忌用不吉利的字眼,如病、死、苦、贫、灾、乱、荒、杀等;初三日忌出门访友,初三各家都习惯扫倒垃圾,送出屋外空地或河边去,喊做送穷鬼。因此这日少人出门;忌用针线,尤其忌在厅堂做针线活。

 2、数字禁忌 民间旧时禁忌四、六、七、八及初五、十四、二十三(旧称月忌日)。幼儿四岁,称两双岁,“四”与“死”谐音,故忌而讳之。客家人对数字“七”也很禁忌,正月初七日吃“七样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除了因七样菜的谐音象征表示人们祈愿聪明勤劳、幸福长久之外,还隐含着人们对“七”这一数字的禁忌。因为在客家话中“七七八八”就是麻烦的意思。客家人的丧葬习俗中有“走七”、“七七”、“四七”、“做七”禁忌之俗,也反映了客家人对于“七“的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忌讳。“走七”俗称“撞七”,报丧后第 28 天(俗称“四七”)忌逢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撞七”则须举家走避,俗谓“撞三没撞四,撞得生人没点气”;“七七”(即报丧后 49 天)内禁孝子孝孙理发;忌碗筷叠放以防丧事层出不穷。“四七”俗称“妹子七”,有孝女备物祭奠的风俗。“做七”是指从死者去世那一天算起,每七日,孝子孝孙即须穿着孝服备牲醴拜灵,又称“筛七”。以“三七”、“五七”、“圆七”(即七七)为大七,一般中上家庭,常备牲醴果品等延僧诵经,仪式如同临丧“做斋”。

 此外,每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旧时称“月忌日”(即每月之忌日),俗语谓:“初五、十四、二十三,且婆有银莫去担”、“初五、十四、二十三,老君灶里不炼丹。”凡逢旧历七、八之日,乡间不相亲,有“七不出行,八不回家”的规矩,如客家歌谣所唱“初一就系初一头,初二还系新年头。初三就系穷鬼日,初四就系妹家日(回娘家)。初五又话出年卦,初六又喊嬲一日。七不去,八不归,九九十十看打狮。十一十二龙灯到,索性月半正来归。” 3、生育禁忌 客家民间有“六月六,伯劳掰伯母”之说流行,认为六月六日出生的孩子将祸及父母,故有所禁忌。中国民间旧有“忌举五月子”的说法, 《史记·孟尝君传》记云:“五月子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宋书·王镇恶列传》亦记:“镇恶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故令出继疎宗,猛(镇恶祖父)奇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为镇恶”。客家民间“忌举六月子”可能是从“忌举五月子”移易而来的。

 民间旧时还有“胎神”之说。广东兴宁罗姓编造的《通书》内“每日都写明胎神占在某处”。

 客家民间的孕妇禁忌,有的同“胎神”之说有关,有的却是有益的经验。客家民间的孕妇禁忌包括:禁食羊肝、鲤鱼、狗肉、兔肉、雀肉、山羊肉、虾蟆、黄蟮等,据说这类食品将引起灾、病因包括破相如“兔唇”等);忌跨牛、马绳,据说牛马皆怀胎 12 月而产,孕妇跨过牛马缰绳,将引起难产;忌坐“木马”,木马即木匠工作时常用的木架,据说孕妇坐了木架,木匠盖的房子就不吉利,这里有轻视妇女的“不洁”的观念在作祟;忌孕妇并排而坐,据说这样会影响胎气。

 4、日常生活禁忌 衣服忌反着穿。反穿衣服如穿孝服,表示家中服丧事。食饭挟菜忌用筷敲击盘碗,用筷子敲击盘碗是乞丐讨吃的手法,也是逗狗猫等畜牲进食的讯号。同时忌将筷子竖插在饭菜碗上,这是祭死人的方式。住房内摆设眠床忌正对屋顶横梁。认为横梁压顶预凶,且易生恶梦。床位不可直向房门,也不宜脚朝门口睡觉,这是丧事象征。出门办事忌逢“三煞日”、“空亡时”。生了小孩不直呼生了,称“供”了或“轻”了,“产”了。老人年老了不宜直呼“老”了。“老”了是死的代名词,宜呼年岁多了或年岁高了。探病时间忌在下午、晚上和农历初一、十五日。下午谕日已过昼,晚上谕日落西天,初一、十五日是敬神祭鬼的日子。问讯病人忌直呼病字,宜问“那时不自在?”“那里不自然?”称小儿病了叫“不乖”。

 死人忌逢农历初一、十一、二十一。死后七天逢七叫“撞死”,认为家中会闹“风煞”。逢七的当天,全家人和共屋的邻居都要清早离家出外“避煞”,午后才能回来忌用猪、猫无偿赠亲友。客家俗谚“猪来穷、狗来富、猫来带麻布”之说,带麻布是指要穿孝服,不吉利。即使对方收了狗猫也要回赠礼物才算吉利。路遇不认识的中、青年妇女问讯,忌称“大嫂”、“大婶”、“伯母”、“叔娘”之类称,宜称“大姐”或“细妹”。否则易错称得罪人。“胞衣”保密。胞衣,即婴儿胎盘,在梅州客家地区,人们十分珍视自己的“胞衣迹”(埋藏胞衣的地方),历来有对婴儿的“胞衣”保密的习俗,每当婴儿出生后,婴儿胞衣 只有当祖母的才有权处理(如果祖母不在,则由父亲处理,)一般是将胞衣埋藏于自家祖居地范围内,埋藏胞衣的地点是永远保密的。

 三、庙会 庙会最早的形式是隆重的祭祀活动,是人们敬祀神灵、愉悦身心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庙会和集市效果融为一体,成为人们敬祀神灵、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庙会的发展和变化与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具有密切联系。城镇的发展,为庙会的进一步扩大规模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庙宇在城镇的建筑群体中,其地位是十分特殊的。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 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庙会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北宋时开封大相国寺庙会极有名,女词人李清照曾与其夫赵明诚相偕至庙会。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四、民间春灯 1.走马灯 《燕京岁时记》载:“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当年走马灯,以细秫秸作架,糊上彩纸,状如小龛。中有竖柱,柱底扎一钉尖,立于下横梁卡住的一小块玻璃上;柱上端张一纸伞,伞下用细铁丝系四戏剧人物。燃烛直嘘其伞,伞转则人物亦转。从灯的正面可以观人,从背面白纸可以看影。

 2.走丝灯 这是上述走马灯的变种,灯作多角形,四面、六面、八面、十二面不等,每面画上各色戏出,如《打渔杀家》 、《三娘教子》及《八大锤》等武戏;或画上成语故事如“画龙点睛”、“守株待兔”等,也有画俏皮话儿(歇后语)的,如“狗咬吕洞宾——不认识真神仙”、“老和尚看嫁妆——下世见啦”、“老虎拉碾子——不听这一套”等;还有画时事新闻的,如“捉拿康小八儿”、“叹青水河”、“广姑子做寿”等等。做工精巧,画工纤细。内张纸伞,下燃红烛,纸伞的杆上缚扎着许多马尾儿(读作 yě),焰腾伞转,带动其马尾儿,有条不紊地拨动每个画面上的铁丝机构,画面上的人物便随之而舞动起来,极为有趣。

 3.动物象形灯 最常见的是羊灯、狮灯、兔儿灯、叭狗灯,以竹皮、秫秸为骨架。上糊彩纸,下端均有四方底架,装上四个泥轮,以绳牵之能走;背上有洞,腹内燃烛,借烛力头部能上下颤动,故有谚语“羊灯一点头”之说。

 4.吉利灯 因蒺藜与吉利谐音,所以按照野生草本植物蒺藜苟子的形状,以红纸糊成多角形的灯,角与角之间作成绿地,镶一彩色玻璃泡,点起来五光十色,殊为可观。

 5.气死风灯 简称“气风灯”,即今天天安门城楼上挂的圆形红灯,是典型的节庆点缀物。有人为图吉利,称它为“乞赐封灯”。当年,多是用红色桐油纸糊成的,半透明,上下饰以绿荷叶边,灯肚饰以鲜红色或金色“鸿禧”字样。旧时,大宅门在节日期间将它挂在街门两旁,上书姓氏“堂号”如“一善堂王”、“积善堂奎”等。

 五、礼仪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

 1、 商务礼仪 在商务活动中,为了体现相互尊重,需要通过一些行为准则去约束人们在商务活动中的方方面面, 这其中包括仪表礼仪,言谈举止,书信来往,电话沟通等技巧,从商务活动的场合又可以分为办公礼仪,宴会礼仪,迎宾礼仪等。商务礼仪是在商务活动中体现相互尊重的行为准则。商务礼仪的核心是一种行为的准则,用来约束我们日常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商务礼仪的核心作用是为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我们学习商务礼仪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概括商务礼仪,它是商务活动中对人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普遍要求。

 2、 服务礼仪

 服务礼仪是各服务行业人员必备的素质和基本条件。出于对客人的尊重与友好,在服务中要注重仪表、仪容、仪态和语言、操作的规范;热情服务则要求服务员发自内心的热忱地向客人提供主动、周到的服务,从而表现出服务员良好风度与素养。

 3、 社交礼仪 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等。社交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用愈显重要。通过社交,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深厚友谊,取得支持与帮助;通过社交,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对取得事业成功大有获益。

 六、见面礼 见面礼指初次见面时馈送的礼品。小辈初见长辈,应向长辈行礼,长辈应给小辈一些礼品或钱币,谓“见面礼”。新疆少数民族的见面礼 维吾尔族见面时,不施握手礼,而是把右手放在左边的胸前,点头、鞠躬,并说:“萨拉木里坤”(意思是祝福)。如果遇到尊贵的客人或是长辈,则要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并点头、鞠躬,表达对长者的尊重和礼貌。妇女见面时,就不施这种礼,而是要互相拥抱,右脸面要挨一下,并说“萨拉木”(祝福的意思);长者见到晚辈时,晚辈要先施礼;老人见到小孩时,小孩要先叫老人的称呼,老人则要吻小孩的脸蛋和额头。

 维吾尔族见面时,不施握手礼,而是把右手放在左边的胸前,点头、鞠躬,并说:“萨拉木里坤”(意思是祝福)。如果遇到尊贵的客人或是长辈,则要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并点头、鞠躬,表达对长者的尊重和礼貌。妇女见面时,就不施这种礼,而是要互相拥抱,右脸面要挨一下,并说“萨拉木”(祝福的意思);长者见到晚辈时,晚辈要先施礼;老人见到小孩时,小孩要先叫老人的称呼,老人则要吻小孩的脸蛋和额头。现在许多老年人仍保持着这种传统的礼节,不过年轻人见面时,大都施现代的握手礼,并说:“亚克西木塞孜”(您好)。

 哈萨克族见面时,都要伸出双手握住对方的手,表示尊重和热情,并说:“萨拉木里坤”,同时还要问七八个“阿曼”(平安的意思),其内容要问到老人、父母、妻子、兄妹、儿女、牲畜等,不然,则被认为不礼貌。妇女们见面时,一般是点头、问候,若两人较长时间没有见面,那么见面时就显得格外热情并要拥抱,表示亲昵和思念。

 南方经过媒人介绍后,在确定愿意与女方交往的情况下,需要给女方一定的见面礼钱。

 在中国的古代,见面行的是“拱手礼”属想见或感谢时常用的一种礼节。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双手互握合于胸前。

 一般情况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男子为左手握拳在内,右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

 拱手礼始于上古,有模仿带手枷奴隶的含义,意为愿作对方奴仆。后来拱手逐渐成了相见的礼节。尤其是近现代,已基本成为本地区人民群众主要的交往礼节之一。

 拱手礼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从西周起就开始在同辈人见面、交往时采用了。古人通过程式化的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国人是讲究以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来表现出“敬”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样喜欢肉体亲近。这种距离不仅散发着典雅气息,而且也比较符合现代卫生要求。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七、画符念咒 由于符咒术的源远流长以及我国古代迷信鬼神风气之浓厚,符咒术不仅深深地渗入民众的日常生活,而且也深深地渗入上层领域。我国古代的民俗,以及生产、经济、军事、权谋等,与其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就***方面而言,符咒术与道教的关系不用说了,就是古代的民间秘密***,不论是为吸引教徒,还是起事作战,无不扯起了符咒术的大旗。白莲教、八卦教、清水教、大刀会、红枪会、义和拳等无不是如此。例如,在起事作战方面,他们在与官兵对阵时,往往自带朱符,口念咒语,向前直冲,不避刀枪,其举动极其壮烈而结局却异常悲惨。

 八、送瘟神 在瘟疫发生的原因无法用医学来解释的年代,把它的横行看作是精灵,鬼怪,瘟神等的作为。所以在当时经常采用巫术把视为病因的鬼怪和瘟神等送走来消灭瘟疫。在送走鬼怪和瘟神之际,马和船被假定为鬼怪和瘟神乘坐的工具,所以作为驱邪镇恶的巫术,在被看成是瘟神的偶人上附着人的污垢,不净和疾病等,然后使偶人坐在马和船上,把其搬运到村边境的河边或海边,让其漂走或把其烧毁。

 送瘟疫,虽然也有作为个人的祈祷行为而进行的,但瘟疫的流行关系到共同体全体的生存,所以一般来说作为村落等共同体的仪式而被举行的情况多一些。关于此类的瘟疫观与送瘟神的咒术,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环东海地域里存在共通点。

推荐访问:研究报告 中国 民俗文化
上一篇: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服务指南
下一篇:四川省广安市审计局审计服务竞争性磋商采购公告16495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