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突破,,,化学实验基本知识

来源:小学周记 发布时间:2021-01-05 点击:

 专题突破

  化学实验基本知识 【考点研读一】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以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常用仪器的用法和注意事项 类 别 仪器名称 主要用途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能 加 热 的 仪 器 直 接 加 热 试管 ①在常温或加热时作为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 ②收集少量气体; ③少量物质溶解; ④简易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 ①加热前应擦干外壁,先预热,再在药品集中处加热,加热后不能骤冷; 目的:防止试管受热不均或骤冷而炸裂. ②液体加热时,盛放液体不超过容积 1/3,试管口应与水平面呈 45°角,试管口朝向无人之处; 目的:防止液体喷溅,造成实验事故. ③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盛放固体要盖住试管底部. 目的: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底部炸裂. (注:加热草酸晶体时试管口略向上) 蒸发皿 少量液体的蒸发、浓缩、结晶 ①盛液不超过容器的 2/3 ②边加热边用玻璃棒搅拌,当蒸发皿里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温使剩余液体蒸发 目的:防止局部过热发生液体飞溅. ③加热或反应完毕后并放在石棉网上冷却. 目的:防止受热不均炸裂. 燃烧匙 用于检验物质的可燃性或进行少量固体与气体的燃烧反应. ①伸入集气瓶时,应由上而下慢慢放入,不能触及瓶壁;如果匙中盛放的物质(如:硫)能和铁、铜反应,则应在集气瓶底部盛放一层细沙或铺一层水. 目的:防止反应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底部炸裂。

 ②不可持续高温使用,用后洗净擦干 目的:防止损坏燃烧匙. 坩埚 用于固体物质的高温灼烧 用坩埚钳取放坩埚(放在泥三角上),加热或反

 应完毕后并放在石棉网上冷却,防止骤冷破裂. 隔 网 加 热 烧杯 溶解、配液、反应器、加热液体. 溶解固体时需用玻璃棒搅拌,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容积的 2/3,加热时外壁要擦干. 烧 瓶 平底烧瓶 多用于要长时间反应的有机实验中,常用于装配气体发生器 一般不用作加热的反应器,加热时外壁要擦干 圆底烧瓶 可以进行长时间加热,可以密闭加热大量液体;还可用于需要减压的操作. 使用时液体的体积为烧瓶容积的 1/3~2/3,加热时外壁要擦干. 蒸馏烧瓶 蒸馏烧瓶用于液体蒸馏.装配气体发生器. 加热时外壁要擦干;加热时液体的量不超过其容积的 1/2;蒸馏时,要加碎瓷片或沸石防止液体暴沸 锥形瓶 用作反应器或滴定容器 加热时外壁要擦干;滴定操作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1/2 不 能 加 热 的 仪 器 量 器 量筒 (粗量器)

 粗量液体体积的仪器 ①无“0”刻度;②不可加热,不可作反应容器,不可用于溶液的稀释,不能量取热溶液:不能用去污粉清洗以免刮花刻度;③选取量筒的规则是“大而近”,例如量取 5.6 mL NaOH 溶液应选取10 mL 量筒,而不能选 50 mL 量筒;④精确度:0.1mL 容量瓶 (精量器)

 精确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仪器 只有一个刻度,应该在常温下使用,只能用于溶液的配制,不能用作反应容器,不能用于液体的稀释以及固体的溶解,也不能长时间储存溶液;使 用 前 必 须 检 验 是 否 漏 水 ; 容 量 瓶 的 规格: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 滴 定 管 酸式滴定管 精确量取、 滴定液体体积(盛酸液)

 ①使用前需“查漏”;②“0”刻度在上方;③用于盛装酸性溶液或强氧化性液体(如 KMnO 4 溶液),不可盛装碱性溶液或水解呈碱性的盐溶液以及氢氟酸;④精确度:0.01 mL.

 碱式滴定管 精确量取、 滴定液体体积(盛碱液)

 ①使用前需“查漏”;②“0”刻度在上方;③用于盛装碱性溶液,不可盛装酸性、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和强氧化性液体(如 KMnO 4 溶液)④精确度:0.01 mL 移液管 (精量器)

 精确量取液体体积的仪器 用洗耳球辅助移液管量取液体,用前洗净,并用待测溶液润洗. 温度计 测量物质的温度 ①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时: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温度计的水银球不能接触容器内壁,如测定物质的溶解度、实验室中制乙烯及中和热的测定 ②测蒸气的温度时,水银球应在液面以上;测馏分温度时,水银球应与蒸馏烧瓶支管口相平.不允许测量的温度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 托盘天平 称取固体物质的质量 ①称量前先调零点(先将游码置于”0”刻度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向”0”刻度);②腐蚀性药品、液体药品以及易潮解的药品应放于玻璃器皿中称量(如烧杯);③左盘放被称物,右盘放砝码,即左物右码;取放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防止砝码被腐蚀④精确度: 0.1

 g 漏 斗 普通漏斗 过滤(不溶物和可溶物的分离)、 防止液体倒吸、向小口容器转移液体 一贴二低三靠 长劲漏斗 向反应容器中注入液体 漏斗下口必须插入到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逸出. 分液漏斗 分离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或滴加液体 使用前要检漏:分液时,下层液体由漏斗下端放出,上层液体由漏斗上口倒出. 滴瓶 盛少量液体药品 滴瓶上的滴管与滴瓶配套使用,不可长时间盛放强碱(原因:碱液中的 OH - 能与玻璃中的成分SiO 2 反应生成具有黏性的硅酸盐,导致瓶口与

 瓶塞粘在一起难以打开),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冲洗(防止液体试剂被稀释). 广口瓶 用于盛放固体试剂;收集气体. 取试剂时,瓶塞要倒放;盛放碱性试剂要用橡胶塞:见光易分解的试剂应该盛放着棕色瓶中. 细口瓶 用于盛放液体试剂 冷凝管 将蒸汽冷凝为液体 下口入水,上口出水,使用时要用支撑仪器 滴管 滴加液体时取少量液体 应在容器上方垂直悬空滴下液体(除了实验室制备 Fe(OH) 2 时,滴管可以深入到液面中),不可倒放、横放,以免试剂腐蚀滴管 干燥管 干燥气体 气体由大口进小口出,放固体干燥剂,有时用 U型管代替 试管夹 夹持试管 夹试管于距管口 1/3 处 研钵 研磨固体物质或进行粉末状固体的混和 研钵不能进行加热 辅 助 仪 器 酒精灯 加热实验的热源 外焰温度 400~500℃ 注意点燃、加热、熄灭的操作 药匙 取少量固体药品 药匙最好专匙专用,取用药品后,应及时用纸把药匙擦干净 铁架台 固定各种仪器 组装仪器时按“先下后上”,“先左后右”.拆仪器时按“从右到左”,“从上到下” 石棉网 使受热仪器受热均匀 不能与水接触,要用坩埚钳夹取 坩埚钳 夹取高温物体 夹取灼热的坩埚时,必须将钳尖预热 玻璃棒 搅拌、引流、取少量液体 搅拌时不要碰撞器壁,使用前后要洗净. 试管刷 洗涤试管 洗净的标准:试管内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2.仪器的洗涤 (1)方法:使用毛刷,用去污剂和水冲洗。

 (2)洗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均匀的水膜,既不聚成滴,也不成股流下。

 (3)常见残留物的洗涤 残留物 洗涤剂

 容器内壁附着油污 NaOH 溶液或热的纯碱溶液 容器内壁上附着硫 CS 2 或热的 NaOH 溶液 容器内壁上附着银 稀 HNO 3

 容器内壁上附着 AgCl 氨水 容器内壁上附着 MnO 2

 热浓盐酸 容器内壁上附着 I 2

 酒精或者 CCl 4 溶液等 容器内壁上附着苯酚 酒精或者 NaOH 溶液 容器内壁上附着水垢 醋酸 容器内壁上附着硝基苯 乙醚 3.牢记三类常考仪器 (1)四种“定量”仪器的刻度及精确度 量筒 精确度:0.1 mL;无“0”刻度。选取原则:大而近 托盘天平 精确度:0.1 g,有“0”刻度 滴定管 精确度:0.01 mL,有“0”刻度 容量瓶 无零刻度线,有 50mL、 100 mL、250 mL、500 mL、1 000 mL 等规格。

 (2)四种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和燃烧匙,三种可“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瓶、烧杯、锥形瓶。

 (3)三种使用前需检查是否“漏水”的仪器:分液漏斗、容量瓶、酸式(碱式)滴定管。

 4.熟悉常见试剂的保存

  【总结归纳】

 ①易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起反应的药品应密封保存。如钾、钠、钙、钡应浸在煤油中;白磷放在冷水中,使之与空气隔绝。

 ②易潮解、挥发、吸水的药品应密封保存。如固体 NaOH、浓盐酸、浓硫酸等。

 ③见光易分解的物质应盛在棕色瓶中,放置阴凉处。如 AgNO 3 、浓 HNO 3 、氯水、双氧水、浓氨水、次氯酸、卤化银(AgF 除外)、HI 等。

 ④液态溴有毒且易挥发,应贮存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加水封,加盖玻璃塞(不能用橡胶塞),并放置于阴凉处。

 ⑤易挥发、着火的药品应密封保存并放置于阴凉处,远离火源。如乙醇、乙醚、苯等。

 ⑥盛放药品的器皿应不能跟所盛药品反应。如盛 NaOH 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而应用橡胶塞。

 5.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 意外事故 处理方法 浓碱溶液(或浓酸)洒在皮肤上 用大量水冲洗,最后涂上稀硼酸溶液或稀的 NaHCO 3 溶液 液溴或苯酚洒在皮肤上 用酒精洗涤 水银洒在桌面上 用硫粉覆盖 酸液(或碱液)溅到眼中 用大量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再用稀的NaHCO 3 溶液淋洗或稀硼酸溶液淋洗 酒精等易燃有机物在实验台上着火 用湿抹布盖灭 重金属盐中毒 喝大量豆浆或牛奶解毒 酒精灯不慎碰到起火 用湿抹布盖灭 活泼的碱金属着火 用干燥的沙土盖灭 6.基本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归纳 (1)酸式滴定管不能装碱性溶液,碱式滴定管不能装酸性及氧化性溶液(注:因 HF 酸溶液能腐

 蚀玻璃,因此不能用玻璃仪器盛装 HF 溶液)。

 (2)容量瓶只能用于配制溶液且只能在常温下使用,不能用于固体的直接溶解,不能用于浓溶液的稀释,不能长期存放溶液,更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可加热,瓶塞不可互换。

 (3)用 pH 试纸检测溶液酸碱性时,将试纸放在洁净干燥的玻璃片或表面皿上,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试纸中部,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等 pH 试纸变色稳定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同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不能先润湿;不能用试纸直接蘸取待测液,以免试剂被污染;pH 试纸是粗测溶液的酸碱性,因此其读数为整数;pH 试纸不能用于测量具有强氧化性或漂白性的溶液(比如新制氯水、次氯酸盐溶液等);若已知测溶液呈中性,其 pH 试纸是否润湿,对检测结果无影响。试纸检验气体前需先润湿,试纸不能直接用手拿,要用镊子夹取或粘在玻璃棒的一端,然后再放在集气瓶口或导管口处,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 【总结】试纸的类型及作用 石蕊试纸 ——定性检验酸碱性

  pH试纸 ——定量(粗测)检测酸碱性强弱 品红试纸 ——检验 SO 2 等有漂白性的物质 淀粉-KI试纸 ——检验 Cl 2 等有氧化性的物质

  ——检验含有 S 2- 或 H 2 S 等气体 (4)药品不能入口和用手直接接触,实验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处(K、Na 等除外),不能随意丢弃,要放入指定容器中。

 (5)中和滴定实验中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结果导致待测液溶度偏高。

 (6)温度计不能代替玻璃棒用于搅拌,测液体温度时不能与容器内壁接触,若是测量蒸汽温度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相平。。

 (7)量筒不能用来配制溶液或用作反应容器,更不能用来加热或量取热的溶液。

 7.正确选择物质分离的物理方法 过滤(除去不溶物);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萃取(利用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总结】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分离的物质 应用举例 过滤 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性的固体物质(物理变化) 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蒸发 将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分离而得到溶质的过程(物理变化) 蒸发 NaCl 溶液,获得NaCl 晶体(海水晒盐) 醋酸铅试

 蒸馏 分离沸点不同而又相溶的液态混合物(或分离固、液混合物) 分离乙醇和水的混合物(加生石灰) 萃取 分离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相差较大的液态混合物 用 CCl 4 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 用于混合物分离提纯的主要仪器和注意事项:

 (1)过滤

  主要仪器:普通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滤纸等

  注意事项:①一贴二低三靠②必要时洗涤沉淀物(向过滤器中注入少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液体全部滤除后,再重复操作 2-3 次,直至沉淀物洗涤干净)③如果滤液仍浑浊,应在过滤一次,直到液体澄清。

 (2)蒸发

  主要仪器: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玻璃棒

  注意事项:①在加热蒸发的过程中,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体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②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晶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将剩余的液体蒸干③溶质不易被氧化,不易水解,不易分解④取放蒸发皿时需用坩锅钳,蒸发完毕后,要将蒸发皿置于石棉网上冷却。

 (3)蒸馏

  主要仪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牛角管(尾接管)、锥形瓶、木垫、橡胶管 注意事项:①冷凝管中的水应从下口进上口出,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相平,测量的是蒸气的温度②在加热液体混合物之前要加沸石或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注意:在对液体混合物进行第二次蒸馏的时候一定要补加沸石或碎瓷片)③先通冷凝水再加热④刚开始收集到的馏分应弃去,若实验室中无蒸馏烧瓶,可用圆底烧瓶代替④在蒸馏过程中,若忘记加入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补加沸石。

 (4)萃取 主要仪器:分液漏斗、烧杯、铁架台 注意事项:①在使用分液漏斗之前要查漏②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③分液时必须先把瓶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上的小孔或者打开瓶塞④在震荡过程中,关闭活塞,瓶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小孔错开。

 萃取剂的选择条件:①与原溶剂不相溶②被萃取的溶质不能与萃取剂发生反应③被萃取的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远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常见的有机溶剂包括汽油、四氯化碳、植物油、苯等。

 (5)提纯的原则:①除杂试剂要过量,不能引入新的杂志②被提纯物质的量不能减少③过量的除杂试剂在后续实验中必须除去。

 注:粗盐(主要包含的杂质有不溶性的泥沙以及可溶性的杂质离子 Ca 2+ 、Mg 2+ 、SO 4 2- )的提纯 提纯的主要步骤:A.(溶解)取适量的粗盐样品置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加快固体的溶解速率),直至粗盐不再溶解为止;B.(过滤)将所得的食盐水进行 3-4次过滤;C.向所得滤液中先加入过量的 BaCl 2 溶液除去 SO 4 2- ,引入了 BaCl 2 杂质,然后加入过量的 NaOH 溶液除去 Mg 2+ ,引入了 NaOH 杂质,再加入过量的 Na 2 CO 3 溶液除去 Ca 2+ 、Ba 2+ ,引入了 Na 2 CO 3 杂质,最后再加入足量的稀盐酸除去多余的 NaOH 和 Na 2 CO 3 ;D.对溶液进行蒸发结晶除去多余的盐酸从而得到 NaCl 固体。(或者是先加入过量的 Ba(OH) 2 溶液除去 SO 4 2- 和 Mg 2+ ,引入了 Ba 2+ ,再加入过量的 Na 2 CO 3 溶液除去 Ba 2+ ,引入了 Na 2 CO 3 杂质,最后再加入足量的稀盐酸除去多余的 Na 2 CO 3 )。

 【考点研读二】实验装置图的辨识 1.基本操作 (1)向容器内加固体药品

 (2)向容器内加液体药品

 (3)气体的溶解与吸收 ①溶解度不大的气体的吸收

 ②易溶气体的吸收(以氨气吸收为例)——防倒吸装置

  2.四种常见的物理分离装置图

  (1)过滤——分离固体和液体,装置如图 a。

 (2)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装置如图 b。

 (3)蒸馏——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互溶液体,装置如图 c。

 (4)蒸发——分离易溶性固体的溶质和溶剂,装置如图 d。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以 NaCl 溶液为例)

  4.酸碱中和滴定示意图

 5.常见气体制备发生装置图 实验装置 举例

 固体+固体    气体 O 2 、NH 3

  固体+液体(或液体+液体)    气体 a:C 2 H 4

  b:Cl 2

  a:H 2 、O 2 、CO 2 、Cl 2 、NH 3

 b:H 2 、CO 2

 固体+液体(不加热)―→气体 6.气体的收集装置 (1)基本方法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

 H 2 、O 2 、NO、CH 4 、C 2 H 4 等 Cl 2 、HCl、CO 2 、NO 2 、H 2 S、SO 2 等 H 2 、NH 3 等 (2)创新方法

 【考点研读三】实验设计中逻辑关系的判断——表格实验题 1.常考物质检验方法总结 (1)气体检验 气体 检验方法 现象 注意 Cl 2

 用湿润的淀粉-KI 试纸靠近待检气体 试纸变蓝 气体为黄绿色,O 3 、NO 2也能使湿润的淀粉-KI 试纸变蓝 HCl 用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待检气体 冒白烟 —— SO 2

 通入品红溶液,然后加热 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恢复红色 气体无色有刺激性气味 NH 3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 试纸变蓝 在中学阶段,遇水显碱性的气体只有 NH 3

 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 有白烟 CO 2

 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 气体无色无味 (2)离子检验 离子 试剂 现象 Cl- 、Br - 、I -

 AgNO 3 溶液、稀硝酸 AgCl(白色沉淀)、AgBr(淡黄色沉淀)、AgI(黄色沉淀) SO 2-4

 稀盐酸、BaCl 2 溶液 白色沉淀 NH+4

 浓 NaOH 溶液(加热)和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Ba 2+

 稀 H 2 SO 4 (或硫酸盐溶液)、稀硝酸 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Fe 3+

 KSCN 溶液 溶液呈红色 Fe 2+

 K 3 [Fe(CN) 6 ] (铁氰化钾)溶液 蓝色沉淀 KSCN 溶液、氯水 加 KSCN 溶液后无颜色变化,再滴加氯水变成红色 Na+ 、K +

 铂丝、稀盐酸 火焰呈黄色(Na+ ),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呈紫色(K+ ) 2.常考物质性质验证方法总结 待验证的性质 常用方法 酸性 ①pH 试纸或酸碱指示剂;②与 Na 2 CO 3 溶液反应;③与锌反应 弱酸或弱碱 ①证明存在电离平衡;②测定对应盐溶液的酸碱性;③测定稀释前后溶液的 pH 变化 氧化性 与还原剂(如 KI、SO 2 、H 2 S)反应,产生明显现象 还原性 与氧化剂(如酸性 KMnO 4 溶液、溴水、浓 HNO 3 )反应,产生明显现象 某分散系为胶体 丁达尔效应 比较金属的 ①与水反应;②与酸反应;③金属间的置换反应;④原电池原理;

 活动性 ⑤电解原理;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⑦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 比较非金属 的活动性 ①非金属间的置换反应;②与氢气反应的难易;③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还原性;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比较酸(碱)的酸(碱)性强弱 较强的酸(碱)制得较弱的酸(碱) 3.实验方案评价的“三个角度” (1)可行性。实验原理是否科学合理,操作和装置是否简单可行,所选用的化学药品、仪器、设备和方法等在中学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能否满足,实验操作是否安全可靠,实验步骤是否简单、方便,实验现象或效果是否明显等。

 (2)安全性。从避免炸裂、防污染、防失火、防吸水、冷凝回流等方面进行评价。

 (3)绿色化。反应原料是否易得、安全、无毒,反应速率是否较快,原子利用率及生成物的产率是否较高,实验过程中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实验成本是否经济等。

 【考点训练】

 1.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

 答案 D 解析 A 是生成乙酸乙酯的操作;B 是收集乙酸乙酯的操作;C 是分离乙酸乙酯的操作;D是蒸发操作,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未涉及。

 2.(2020·天津,4)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B C D

  混合浓硫酸和乙醇 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收集 NO 2 气体 证明乙炔可使溴水褪色

  答案 B 解析 混合浓硫酸和乙醇时,应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缓缓注入乙醇中,并不断搅拌,A 项错误;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定容时视线与容量瓶的刻度线相平,B 项正确;NO 2 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 项错误;电石与水反应制得的乙炔中含有 H 2 S 等杂质,H 2 S 也能使溴水褪色,用溴水检验乙炔前,要先通过硫酸铜溶液除去 H 2 S 等杂质,D项错误。

 3.(2019·全国卷Ⅰ,9)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

 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 K B.实验中装置 b 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 C.装置 c 中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 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答案 D 解析 苯和溴均易挥发,苯与液溴在溴化铁作用下发生剧烈的放热反应,释放出溴化氢气体(含少量苯和溴蒸气),先打开 K,后加入苯和液溴,避免因装置内气体压强过大而发生危险,A 项正确;四氯化碳用于吸收溴化氢气体中混有的溴单质,防止溴单质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四氯化碳呈无色,吸收红棕色溴蒸气后,液体呈浅红色,B 项正确;溴化氢极易溶于水,倒置漏斗防倒吸,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易吸收溴化氢,发生反应为 Na 2 CO 3 +HBr===NaHCO 3+NaBr,NaHCO 3 +HBr===NaBr+CO 2 ↑+H 2 O,C 项正确;反应后的混合液中混有苯、液溴、溴化铁和少量溴化氢等,提纯溴苯的正确操作是①用大量水洗涤,除去可溶性的溴化铁、溴化氢和少量溴;②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除去剩余的溴等物质;③用水洗涤,除去残留的氢氧化钠;④加入干燥剂除去水,过滤;⑤对有机物进行蒸馏,除去杂质苯,从而提纯溴苯,分离溴苯,不用“结晶”的方法,D 项错误。

 4.下列选用的仪器和药品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B C D

 制乙炔的发生装置 蒸馏时的接收装置 除去 SO 2 中的少量 HCl 准确量取一定体积K 2 Cr 2 O 7 标准溶液

 答案 C 解析 A 项,电石与水反应过快,应采用分液漏斗滴加饱和食盐水来控制反应速率,错误;B 项,锥形瓶与接收器之间应与环境相通,以平衡压强,这样构成密闭环境使液体无法流下,会造成危险,错误;C 项,HCl 可与饱和 NaHSO 3 溶液反应而除去,SO 2 不溶于饱和 NaHSO 3溶液,正确;D 项,K 2 Cr 2 O 7 标准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会腐蚀碱式滴定管下端的乳胶管,应盛放在酸式滴定管中,错误。

 5.下列图示实验正确的是(

 )

  答案 D 解析 A 项,过滤时要求“一贴、二低、三靠”,该实验中玻璃棒悬在漏斗上方,没有靠在三层滤纸上,且漏斗下端长管口应紧贴烧杯内壁,故不正确;B 项,加热分解碳酸氢钠时,因为有水生成,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否则试管容易炸裂,故不正确;C 项,该装置为洗气装置,导管口应该是长进短出,故不正确;D 项,由教材中的实验可知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装

 置及药品都正确。

 6.下列选用的仪器和药品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B C D

  加热熔融的氢氧化钠固体 吸收 CO 2 中的HCl 杂质 蒸馏时的接收装置 吸收尾气中的 Cl 2

  答案 D 解析 A 项,瓷坩埚中含有 SiO 2 ,加热能与 NaOH 反应,错误;B 项,洗气瓶中气体流向应该从长导管进入,经溶液吸收杂质后气体从短导管导出,错误;C 项,尾部接收产品时应使用尾接管导流,以避免液体溅落到锥形瓶外部,错误。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答案 C 解析 氯化铁水解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氢,水解吸热且生成的氯化氢易挥发,所以直接加热不能得到氯化铁晶体,A 项错误;浓硫酸溶于水放热,需要在烧杯中稀释并冷却后才可以转移至容量瓶中,B 项错误;浓氨水中存在平衡 NH 3 +H 23 ·H 2+4 +OH- ,加入 CaO,使平衡逆向移动,同时反应放热,促进 NH 3 ·H 2 O 的分解,可以利用该装置制备少量氨气,C 项正确;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要比较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热稳定性大小,需要把

 碳酸钠放在大试管中,碳酸氢钠放在小试管中,D 项错误。

 8.下列关于化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 1 操作可除去碱式滴定管胶管中的气泡 B.图 2 制备并检验氢气的可燃性 C.图 3 可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C>Si D.图 4 装置可用于除去 Cl 2 中的水蒸气 答案 A 解析 图 1 操作可除去碱式滴定管胶管中的气泡,A 项正确;图 2,立即点燃容易发生爆炸,应先检验氢气的纯度,B 项错误;图 3 可证明酸性:HCl>H 2 CO 3 >H 2 SiO 3 ,无法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C,C 项错误;图 4 装置不可用于除去 Cl 2 中的水蒸气,因为浓硫酸是液体,Cl 2 无法通过,而且 U 形管不能盛装液体干燥剂,D 项错误。

 9.(2020·江苏高三高考模拟)实验室用 Ca 与 H 2 反应制取氢化钙(CaH 2 )。下列实验装置和原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装置甲制取 H 2 B.装置乙净化干燥 H 2

 C.装置丙制取 CaH 2 D.装置丁吸收尾气 答案 D

 解析 装置甲利用稀盐酸与锌在简易装置中制取 H 2 ,实验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选项A 不选;装置乙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氢气中的氯化氢气体、利用浓硫酸干燥氢气,起到净化干燥 H 2 的作用,实验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选项 B 不选;装置丙利用纯净的氢气在高温条件下与钙反应制取 CaH 2 ,实验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选项 C 不选;装置丁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及氧气进入与钙或 CaH 2 反应,选项 D 选。

 10.某学习小组设计实验制备供氢剂氢化钙(CaH 2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已知:氢化钙遇水剧烈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同条件下,粗锌(含少量铜)比纯锌反应速率慢 B.酸 R 为浓盐酸,装置 b 中盛装浓硫酸 C.实验时先点燃酒精灯,后打开活塞 K D.装置 d 的作用是防止水蒸气进入硬质玻璃管 答案 D 解析 粗锌中含少量铜,锌、铜、稀硫酸构成原电池,使反应速率加快,A 项错误;酸 R 应为稀硫酸,实验室一般不会使用浓盐酸和锌粒反应制取氢气,因为这样会引入氯化氢杂质,会增大除杂成本,装置 b 中盛装浓硫酸,用于干燥氢气,B 项错误;点燃酒精灯前必须用氢气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避免钙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C 项错误;氢化钙遇水剧烈反应,装置d 中的浓硫酸可吸收水槽中可能逸出的水蒸气,避免氢化钙因吸收水蒸气而变质,D 项正确。

 11.硫代硫酸钠(Na 2 S 2 O 3 )可作为鞣革时重铬酸盐的还原剂。纯碱与硫化钠的混合溶液与二氧化硫气体反应可生成 Na 2 S 2 O 3 和 CO 2 ,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制备硫代硫酸钠(夹持装置已略去)。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装置①也可用于实验室制备氧气 B.装置②中虚线处表示的进气导管应伸至瓶底 C.实验时,应先打开活塞 K 1 ,再打开活塞 K 2

 D.装置④中应盛装的试剂为 NaOH 溶液 答案 B 解析 ①为固液不加热制气装置,MnO 2 催化分解 H 2 O 2 制 O 2 可用该装置;②应为防倒吸装置,两管均为短管或短管口进气;C 项,应先打开活塞 K 1 ,用 SO 2 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生成的 Na 2 S 2 O 3 被氧化;D 项中用碱液吸收尾气。

 12.一氧化铅(PbO)是黄或黄红色固体。实验室用草酸在浓硫酸作用下分解制备 CO,其原理为 H 2 C 2 O 4 =====浓硫酸△CO↑+CO 2 ↑+H 2 O。某课题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 CO 还原一氧化铅并检验氧化产物(已知 CO 能使银氨溶液产生黑色沉淀)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②④⑤中的试剂依次为碱石灰、银氨溶液、澄清石灰水 B.实验时,先点燃装置①处酒精灯,当装置⑤中产生连续气泡且有明显现象后再点燃装置③处酒精灯 C.实验完毕时,先熄灭装置①处酒精灯,再熄灭装置③处酒精灯 D.尾气处理可选用点燃、气袋收集、NaOH 溶液吸收等方法 答案 B 解析 不了解装置⑤的作用而判断错误。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生成 CO、H 2 O 和 CO 2 ,装置②中用碱石灰除去 H 2 O 和 CO 2 ,装置③中发生反应:CO+PbO=====△Pb+CO 2 ,装置④中用澄清石灰水检验并除去反应中产生的 CO 2 ,装置⑤中用银氨溶液检验反应前 CO 是否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尾气处理装置用于处理未反应的 CO。装置②④⑤中的试剂依次为碱石灰、澄清石灰水、银氨溶液,A 项错误;实验时,先点燃装置①处酒精灯,当装置⑤中产生连续气泡且有明显现象后,即装置中的空气已被排尽,再点燃装置③处酒精灯,开始反应,B 项正确;易忽视因熄灯顺序而引起的倒吸问题,实验完毕时,先熄灭装置③处酒精灯,再熄灭装

 置①处酒精灯,否则易发生倒吸,造成危险,C 项错误;尾气处理装置用于处理未反应的 CO,尾气处理可选用点燃、气袋收集,不能用 NaOH 溶液吸收,D 项错误。

 13.如图所示装置用于 FeSO 4 受热分解实验及产品检验,已知亚硝酸铵受热易分解,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甲是 N 2 的制备装置,实验时采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至 85 ℃ B.点燃装置乙处酒精喷灯前应先通入一段时间 N 2

 C.装置丙依次装入品红溶液和 BaCl 2 溶液用以检验产生的气体 D.采用装置丁,可更好地吸收尾气且避免了尾气外逸污染环境 答案 B 解析 装置甲是 N 2 的制备装置,实验时采用水浴加热才能控制温度至 85 ℃,而酒精灯直接加热很难控制温度到 85 ℃,A 项错误;亚铁盐易被氧气氧化,因此点燃装置乙处酒精喷灯前应先通入一段时间 N 2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B 项正确;FeSO 4 受热分解为氧化铁、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品红溶液褪色,能够检验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而三氧化硫与品红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了硫酸,无法再用 BaCl 2 溶液检验产生的三氧化硫气体,C 项错误;由于整个装置为密闭体系,多余的气体很难进入丁装置内被碱液吸收,D 项错误。

 题组四 实验方案的设计、装置的评价 14.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部分夹持装置已略),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图 1 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分离 CO 和 CO 2

 B.用图 2 所示装置制取少量 H 2

 C.用图 3 所示装置可制取并收集干燥纯净的 NH 3

 D.用图 4 所示装置可制取乙烯并验证其易被氧化 答案 C 解析 不能灵活运用装置进行两个反应过程而判断错误。CO 2 能与NaOH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 CO 不能,因此可以先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CO 2 ,分离出 CO,然后再向生成的碳酸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即可重新得到 CO 2 ,能达到实验目的,A 项正确;装置和原理均正确且能起到随关随停的效果,B 项正确;用图 3 所示装置制取的氨气中混有水蒸气,缺少干燥装置,且收集氨气的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而使 NH 3 不纯,C 项错误;乙醇与浓硫酸加热可制取乙烯,由于乙烯中混有乙醇和 SO 2 ,故可用 KOH 溶液除杂后再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乙烯,故可用图 4 所示装置制取乙烯并验证其易被氧化,D 项正确。

 15.下列装置应用于实验室制 NO 2 并回收硝酸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制取 NO 2

 B.用装置乙除去 NO 2 中的少量 HNO 3

 C.用装置丙收集 NO 2

 D.用装置丁蒸干 Cu(NO 3 ) 2 溶液制 Cu(NO 3 ) 2 ·6H 2 O 答案 C 解析 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一氧化氮,A 项错误;二氧化氮能与水反应生成硝酸且硝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会引入新的杂质,B 项错误;用装置丙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NO 2 ,能达到实验目的,C 项正确;Cu(NO 3 ) 2 水解产生氢氧化铜和硝酸,硝酸易挥发,用装置丁蒸干 Cu(NO 3 ) 2 溶液得到氢氧化铜而得不到 Cu(NO 3 ) 2 ·6H 2 O,D 项错误。

 16.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药品 a b c d e A H 2 还原 WO 3 制 W 稀盐酸 Zn 粒 H 2 O 浓硫酸 WO 3 固体 B 探究 NH 3 的还原性 浓氨水 CaO 固体 无需该装置 浓硫酸 CuO 固体 C 探究 CO 2 与过氧化钠反应的产物(反应不需要加热) 稀盐酸 CaCO 3

 饱和 NaHCO 3溶液 浓硫酸 Na 2 O 2

 D 制取少量 FeCl 3 固体 浓盐酸 KMnO 4固体 饱和 NaCl 溶液 浓硫酸 Fe 粉

 答案 B 解析 因为 NH 3 能被浓硫酸吸收生成铵盐,不能用浓硫酸干燥 NH 3 ,B 项错误。

 17.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目的 操作 A 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 将金属钠投入盛有乙醇的试管中,看是否有气泡产生 B 配制浓度为0.010 0 mol·L- 1的 KMnO 4 溶液 称取 KMnO 4 固体 0.158 0 g,放入 100 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C 配制 FeCl 3 溶液 将一定质量的 FeCl 3 固体放入烧杯中,直接用蒸馏水溶解 D 制备 Fe(OH) 3 胶体 向 25 mL 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 5~6 滴 FeCl 3 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答案 D 解析 乙醇和水均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气泡,因此无法用金属钠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A项错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不可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或稀释,B 项错误;制备Fe(OH) 3 胶体,向沸水中逐滴加入 5~6 滴 FeCl 3 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

 加热,D 项正确。

 18.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目的 操作 A 从 NaCl 溶液中获得 NaCl 晶体 把溶液倒入蒸发皿,酒精灯加热的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至溶液蒸干 B 比较碳、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测量同温同物质的量浓度的 Na 2 CO 3 、NaClO 4 溶液的 pH C 配制质量分数为 16%的硫酸铜溶液 称取 16.0 g 胆矾晶体,溶解在 84.0 g 蒸馏水中 D 检验 Na 2 SO 3 溶液是否变质 向 Na 2 SO 3 溶液中加入 Ba(NO 3 ) 2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说明已变质 答案 B 解析 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氯化钠晶体,不能直接把溶液蒸干,应用余热蒸干,A 项错误;根据同温同物质的量浓度的 Na 2 CO 3 、NaClO 4 水溶液的 pH 大小可以推出 H 2 CO 3 、HClO 4 的酸性强弱,而 H 2 CO 3 、HClO 4 分别为碳、氯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所以能得出碳、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B 项正确;16.0 g 胆矾晶体中含有结晶水,CuSO 4 的质量小于 16 g,C 项错误;酸化的硝酸根离子能将亚硫酸钡氧化成硫酸钡沉淀,故无法判断 Na 2 SO 3 溶液是否变质,D 项错误。

 19.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A 制备 Al(OH) 3 悬浊液 向 1 mol·L- 1

 AlCl3 溶液中加过量的 6 mol·L- 1

 NaOH 溶液 B 提纯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 向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中加入饱和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静置分液 C 检验蔗糖水解产物中是否含有葡萄糖 在蔗糖溶液中加入 3~5 滴稀硫酸,煮沸几分钟,冷却后加入银氨溶液,在水浴中加热 D 探究催化剂对 H 2 O 2 分解 在相同条件下,向一支试管中加入 2

 速率的影响 mL 5% H 2 O 2 和 1 mL H 2 O,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2 mL 5% H 2 O 2 和 1 mL FeCl 3 溶液,观察并比较实验现象

 答案 D 解析 Al(OH) 3 是两性氢氧化物,NaOH 溶液过量时生成 NaAlO 2 ,A 项错误;乙酸乙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应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分离提纯,B 项错误;两试管做对比实验,相同时间内如果第二支试管冒出气泡多于第一支,说明 FeCl 3 溶液作为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D项正确。

 20.下列有关气体鉴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A 鉴别 Cl 2 和 O 2

 观察气体颜色 呈黄绿色的为 Cl 2 ,无色的为 O 2

 B 鉴别 NO 2 和 Br 2 蒸气 分别通入水中 所得溶液呈无色的为NO 2 ,溶液呈橙色的为 Br 2蒸气 C 鉴别 CH≡CH 和CH 2 ===CH 2

 分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使溶液褪色的为CH 2 ===CH 2 ,不褪色的为CH≡CH D 鉴别 CO 2 和 SO 2

 分别通入品红溶液中 红色不褪去的为 CO 2 ,红色褪去的为 SO 2

  答案 C 解析 Cl 2 和 O 2 的物理性质不同,所以用观察法可以进行鉴别,A 项正确;NO 2 和 Br 2 蒸气都是红棕色气体,所以用化学方法鉴别,分别通入水中是比较简单的方法,NO 2 溶于水得到的溶液无色,Br 2 蒸气溶于水得到的溶液呈橙色,B 项正确;乙烯、乙炔均为无色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均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 项错误;SO 2 可使品红溶液褪色,CO 2则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D 项正确。

 2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取少量食盐溶于水,滴加少量淀粉溶液 食盐溶液不变蓝色 该食盐中一定不含碘元素 B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滴加氯水,然后滴加 KSCN 溶液 溶液变红色 溶液中一定含有 Fe 3+

 C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滴加NaOH 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NH+4

 D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 2 溶液,再加入稀硝酸 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SO 2-4

  答案 C 解析 因为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以化合态形式存在,所以食盐溶液中加入淀粉不会变蓝,A项错误;若原溶液中只含有 Fe 2+ 时,滴加氯水后 Fe 2 + 被氧化为 Fe 3 + ,滴加 KSCN 溶液也会变红色,B 项错误;NH+4 与 NaOH 溶液(加热)反应产生 NH 3 ,NH 3 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C 项正确;若原溶液中含有 SO 2-3 时,滴加 BaCl 2 溶液生成的 BaSO 3 可被稀硝酸氧化成BaSO 4 白色沉淀,D 项错误。

 22.下列有关离子检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 AgNO 3 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Cl-

 B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 Ca(NO 3 ) 2 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CO 2-3

 C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待测液,在酒精灯上灼烧,透过蓝色的钴玻璃片观察显紫色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K+

 D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滴加 BaCl 2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Ag+

  答案 C

 解析 Ag+ 与 Cl - 、CO 2 -3 、SO2 -3 、SO2 -4 均可以生成白色沉淀,A 项错误;Ca2 + 与 CO 2 -3 、SO2 -3 、SO 2-4 均可以生成白色沉淀,B 项错误;K+ 在灼烧时,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显紫色,C 项正确;当加入 BaCl 2 溶液时,SO 2-4 与 Ba2 + 、Ag + 与 Cl - 均可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D项错误。

 23.某小组比较 Cl- 、Br - 、I - 的还原性,实验如下:

 实验 1 实验 2 实验 3 装置

 现象 试管内颜色无明显变化;用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产生白烟 溶液变黄;把湿润的淀粉-KI 试纸靠近试管口,试纸变蓝 溶液变深紫色;经检验溶液含单质碘 下列对实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实验 1 中,白烟是 NH 4 Cl B.根据实验 1 和实验 2 判断还原性:Br- >Cl -

 C.根据实验 3 判断还原性:I- >Br -

 D.上述实验利用了浓 H 2 SO 4 的强氧化性、难挥发性等性质 答案 C 解析 实验 1 中浓硫酸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盐酸小液滴,盐酸与氨气反应生成 NH 4 Cl 固体,A 项正确;实验 1 中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实验 2中浓硫酸将溴离子氧化生成溴单质,溶液变黄,因此还原性:Br- >Cl - ,B 项正确;②中的溶液有浓硫酸和溴,二者都能将 I- 氧化生成碘单质,不能判断还原性:I - >Br - ,C 项错误;实验 2 体现了浓 H 2 SO 4 的强氧化性,实验 1 体现了浓 H 2 SO 4 的难挥发性,D 项正确。

 24.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且有相关性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在酸性 H 2 O 2 溶液中滴加FeI 2 溶液 溶液变黄色 氧化性:H 2 O 2 >Fe 3+

 B 在溴水中滴加适量植物油(无色) 橙色溶液变无色,液体分层 植物油含有不饱和碳碳键 C 向紫色石蕊溶液中持续通入 SO 2

 溶液由紫色变红色,最终变无色 酸性氧化物 SO 2 有漂白性 D 在硫酸酸化的 KMnO 4 溶液中加入 Na 2 S 溶液,再滴加 BaCl 2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MnO-4 将 S2 - 氧化成 SO 2 -4

 答案 B 解析 酸性双氧水能氧化 Fe 2+ 、I - ,Fe 3 + 、I2 的溶液都呈黄色,A 项错误;植物油是不饱和酯类,含碳碳双键,与溴发生加成反应,B 项正确;SO 2 不能漂白紫色石蕊溶液,C 项错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含有 H 2 SO 4 ,D 项错误。

 25.下列实验,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红色纸条放入新制氯水中 纸条褪色 氯气有漂白性 B 将硫酸酸化的 H 2 O 2 溶液滴入Fe(NO 3 ) 2 溶液中 溶液变黄色 H 2 O 2 的氧化性比 Fe 3+ 的强 C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铝熔化且滴落下来 铝的熔点较低 D 将 NaI 溶液加入 AgCl 悬浊液中 产生黄色沉淀 K sp (AgCl)>K sp (AgI)

 答案 D 解析 氯气本身无漂白性,不能使红色纸条褪色,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能使红色纸条褪色,A 项错误;将硫酸酸化的 H 2 O 2 溶液滴入 Fe(NO 3 ) 2 溶液中,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亚铁离子,干扰了检验结果,可以用氯化亚铁溶液代替 Fe(NO 3 ) 2 溶液,B 项错误;将铝箔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铝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铝,形成氧化膜,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包裹住了熔化的铝,所以加热铝箔的时候铝熔化了但是不会滴落,C 项错误;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之间可实现由溶度积常数较大的物质转化为溶度积常数较小的物质,向 AgCl 悬浊液中加入 NaI 溶液,产生黄色沉淀,证明此条件下 K sp (AgCl)>K sp (AgI),D 项正确。

 26.下列实验中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相同条件下,用 1 mol·L- 1的CH 3 COOH 和 1 mol·L- 1的 HCl 分别做导电性实验 CH 3 COOH 溶液对应的灯泡较暗 CH 3 COOH 是弱电解质 B 向某溶液中加铜和稀 H 2 SO 4

 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原溶液可能含有 NO-3

 C 向某钠盐中滴加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 品红溶液褪色 该钠盐为 Na 2 SO 3 或NaHSO 3

 D 向浓度均为 0.1 mol·L- 1的 MgCl 2 、CuCl 2 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 先出现蓝色沉淀 K sp [Mg(OH) 2 ]>K sp [Cu(OH) 2 ]

 答案 C 解析 同浓度的两种一元酸做导电性实验,CH 3 COOH 溶液对应的灯泡较暗,电离出的离子浓度小,所以醋酸为弱酸,A 项正确;铜在酸性条件下被硝酸根离子氧化为铜离子,硝酸根离子被还原为一氧化氮,一氧化氮遇到空气变为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因此原溶液可能含有NO-3 ,B 项正确;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可能为氯气或二氧化硫,也可能为 NaClO 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C 项错误;难溶电解质的结构相同,其溶度积越小,加入氨水时越容易生成沉淀,可以得出 K sp [Mg(OH) 2 ]>K sp [Cu(OH) 2 ],D 项正确。

 27.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将大小相同的金属钠分别投入水和乙醇中 钠与水反应比钠与乙醇反应剧烈 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B 在适量淀粉溶液中加入几滴稀硫酸,水浴 5 min,加入 NaOH 溶液调溶液 pH 至碱性,再加入新制的Cu(OH) 2 悬浊液,加热 有红色沉淀生成 淀粉完全水解 C 向 Fe(NO 3 ) 2 溶液中依次滴加少量稀H 2 SO 4 和 KSCN 溶液 溶液变红 稀硫酸能氧化 Fe 2+

 D 向 10 mL 0.1 mol·L- 1

 Na2 S 溶液中滴入 2 mL 0.1 mol·L- 1

 ZnSO4 溶液,再加入 0.1 mol·L- 1

 CuSO4 溶液 开始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有黑色沉淀生成 K sp (CuS)<K sp (ZnS) 答案 A 解析 钠与水、乙醇反应都能置换出氢气,大小相同的钠与水反应比与乙醇反应剧烈,说明水中的氢原子比乙醇羟基上的氢原子活泼,A 项正确;若淀粉部分水解,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B 项错误;向 Fe(NO 3 ) 2 溶液中滴加稀 H 2 SO 4 ,使溶液呈酸性,形成的硝酸将 Fe 2+ 氧化为Fe 3+ ,滴加 KSCN 溶液变红色,而不是稀硫酸能氧化 Fe 2 + ,C 项错误;由于 Na2 S 在与 ZnSO 4反应时过量,所以再加入 CuSO 4 时,发生反应:Na 2 S+CuSO 4 ===CuS↓+Na 2 SO 4 ,不能说明K sp (CuS)<K sp (ZnS),D 项错误。

 28.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 乙酸的酸性小于碳酸的酸性 B 室温下,向浓度均为 0.1 mol·L- 1的 BaCl 2和 CaCl 2 混合溶液中滴加 Na 2 SO 4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K sp (BaSO 4 )<K sp (CaSO 4 ) C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生成的氯代物具有酸性 D 室温下,用 pH 试纸测得 0.1 mol·L- 1

 Na2 SO 3溶液的pH为10,0.1 mol·L- 1

 NaHSO3 溶液的pH 约为 5 HSO-3 结合 H+ 的能力比 SO 2 -3 的弱

 答案 D 解析 乙酸能除去水垢,说明乙酸的酸性大于碳酸的酸性,A 项错误;向浓度均为 0.1 mol·L- 1的BaCl 2 和CaCl 2 混合溶液中滴加Na 2 SO 4 溶液时,因为Ca 2+ 、Ba 2 + 与SO 2 -4 反应生成的CaSO 4 、BaSO 4 均为白色沉淀,故不能说明 K sp (BaSO 4 )<K sp (CaSO 4 ),B 项错误;氯气与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的氯代物不具有酸性,但生成的氯化氢溶于水显酸性,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C项错误;0.1 mol·L- 1

 Na2 SO 3 溶液的 pH 为 10,说明 SO2 -3 +H 2-3 +OH- ,0.1 mol·L - 1

 NaHSO 3 溶液的 pH 约为 5,说明 HSO-3+ +SO 2 -3 ,所以 HSO-3 结合 H+ 的能力比 SO 2 -3 的

 弱,D 项正确。

 29.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图中 a 所示装置干燥 SO 2 气体 B.用图中 b 所示装置蒸发 CH 3 COONa 溶液得醋酸钠晶体 C.用图中 c 所示装置分离有机层与水层,水层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D.用图中 d 所示装置测量氨气的体积 答案 B 解析 干燥气体,大口进,小口出,图 a 中气体的进入方向不合理,故 A 项错误;图 b 为蒸发结...

推荐访问:基本知识 化学实验 突破
上一篇:公司ci策划书(共)
下一篇:基与HTML5塔防游戏设计与实现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