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西县历史文化概述

来源:教师资格 发布时间:2020-10-17 点击:

 临西县历史文化展览馆

 临西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邢台市东南端,卫运河中游左岸。西望太行,东瞻岱岳,地处冀鲁平原腹地,是两省四市七县交界之地。这里历史悠久、文脉丰厚,古代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由此孕育了临西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今临西县范庄一带即发现有古人定居。春秋、战汉之际,有古榆阳、古清渊、古清阳为临西这片土地增光;隋、唐、五代、北宋四代又有古临清、古沙丘、古永济为临西这片土地添彩。它历史悠久、文脉丰厚,古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给后人遗留下诸多文物古迹和灿烂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遗存,真实地反映了历史,还原了历史,见证了历史。

 《临西县历史文化展览馆》共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先秦古韵 两汉遗风,展现了我县远古文明的成就,以及南北东西文化在此交汇融合的特点;第二单元唐宋辉煌 金元转折,展现了我县唐宋时期璀璨的历史文化;第三单元明清繁华 运河明珠,全面介绍了明清时期运河岸边的经济繁华;第四单元玉兰精神 红色文化,展示了玉兰精神已成为我县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激励着临西人民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第五单元智慧结晶 非遗传承,展示了我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

 先秦古韵

 两汉遗风

 考古发现:今临西县范庄遗址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即有古人类在此定居。古代陶窑和一些石斧、蚌镰、原始陶片以及大面积原始文化层的发现将临西的古代文明推向了5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人们逐水草而居,位于今尖冢、仓上、吕寨一线的“鲧堤”(传说此堤为“鲧”所筑)西部,地处高阜,河流纵横,水草丰美,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古人理想的生活和栖息之地,由此孕育了临西西部丰富历史遗存和灿烂的远古文明。

 春秋、战国及两汉时期,在我县境内发现了大规模的汉代遗存,今临西镇西马鸣堂村东南部有面积达 3 平方公里的榆阳古城遗址,据《水经注》卷九及旧《临清县志》记载:淇水又东北迳榆阳城北,汉武帝封太常江德为榆阳国侯;西部的下堡寺镇和东部简庄、汪江新村一带也见有汉代墓群。

 诸多出土器物及遗存充分体现了我县战汉时期的古代风韵。

 二

 唐宋辉煌

 金元转折

 后赵建平元年(330 年)和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 年)曾两次置临清县城于临西镇仓上村。两城先后在仓上东一带理论上存在了 797 年。因永济渠的开通,临清城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极盛。

 2011 年 2 月经考古勘探,证实了隋唐大运河在我县境中部流过,经尖冢镇、临西镇、吕寨乡 3 个乡镇、20 多个村庄,从最南端的尖冢村入境,向北由郑楼村出境,绵延 19 千米。

 此时的临清城西邻永济渠,是运河上重要的储粮要地和军事重镇。临清城北城墙、北城门遗址犹存,北城墙残长约2400 米,最宽处为 30 米,最窄处 25 米。夯土层明显。城内主要建筑遗址自南而北主要有:古县衙、钟鼓楼、文庙、奶奶庙、净域寺等。古城遗址曾出土大量瓷片,宋代六大瓷系,五大名窑的瓷器品种俱全,这也是运河沟通南北,临清繁荣的有力佐证。

 官仓遗址位于临清城西南部。据《新唐书》记载:“国家平日聚江淮河南钱帛于彼以瞻北军,谓之天下北库。”等于是国家设在北方的物资储备中心,唐中期为平叛节度使叛乱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些重要史迹和文物都反映了古临清曾经拥有的辉煌。

 据清乾隆十四年《临清州治》载:“净域寺,俗名月洼寺,去龙潭不远,寺甚古,凡水潦大于寺殿址,正与水齐,水即增,至存”。民国二十三年《临清县志》记载:“净域寺,唐时建”。

 龙潭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寺庙东侧有一黑龙潭,传说暴雨期间水涨埝高,从不被水淹没,这里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传统武术“临清潭腿”的发源地。据《武备志》记载:宋太祖建立宋朝初年,在长沙举行全国武术大会。第一名是赵氏“太祖长拳”,第二名便是昆仑大师研创的临清潭腿。从此“南拳北腿”的说法便流传至今。

 在唐、宋临清曾经的繁华过后,由于宋代末年的多次水灾、战争和永济渠的改道东移,致古临清县城建筑损毁殆尽,

 金天会五年(1127 年)古临清县治所东移 40 里迁至原堂邑县地曹仁镇(今临清市旧县)。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通过对大运河截弯取直、弃弦走弓,京杭之间缩短行程近 800 公里,初步奠定了元代迄今京杭大运河的走向和格局。

 三、明清繁华

 运河明珠

 明清时期,我域属临清州(明弘治二年临清升为州,清乾隆四十一年,升为临西直隶州)。临清城因运河漕运而崛起,成为南北水路要冲,迅速发展成为集商业都会、军事重镇、仓储要地、手工业中心于一体的大都市。这些文物古迹像运河西岸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也见证了这里的繁华。

 陈窑遗址位于东枣园乡陈窑村,因其有便利的运输条件和优质的莲花土,迅速地发展成为明清时期生产御用贡砖的“官窑”之一,此烧制技艺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村名也由此而来。现遗址区被农田覆盖,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 600 米,东西宽 133 米。

 明、清临清御窑业的发展,沟通了南、北文化,也促进了大江南北的物资交流,从而带来了临清经济、文化的繁荣。白日,沿卫河两岸车来人往、比肩接踵,柴薪买卖,专有市场活跃在卫河两岸,异常火爆。运砖、装船的来往车辆如梭。入夜,沿卫河两岸,烟火缭绕、灯火辉映、人声鼎沸,一派繁忙景象。

 八里圈清真寺位于东枣园乡八里圈村,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回族王姓始祖因运河繁盛在此聚居,形成村落,至今已

 有近 600 年的历史,是邢台市较为古老且保护完整的古寺,也是冀东、鲁西一带著名的清真寺之一,是研究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实物资料。

 寺内建筑自东往西依次分布如下:寺门、古棚出厦、前大殿、后殿、拱窑式殿。原占地规模较大,后被民房所占,现南北、东西各长 57.50 米,面积 3305 平方米。主建筑西大殿面积 360 余平方米,四周建有南北讲堂及对厅、沐浴室共计二十一间。后大殿的斗拱木建筑及大殿两侧的雕刻刻工精湛,代表了古代建筑的较高水平。

 八里圈清真寺 2008 年被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时期,尖冢是临清重要的水陆码头,官府设局派员,在此查验收税,是当时的经济重镇,百业兴盛。尖冢码头位于今尖冢扬水站西,绵延 3 华里多。堤外货场,占地 200余亩。元明时期,大运河上舳舻相继,航运兴盛,清代以后,漕运更加繁忙,运河上满载木材、煤炭、粮食、棉花、瓷器、盐、铁、白灰、鸡蛋、山货、石材等货物的船只往来如棱,络绎不绝。因此,尖冢还建有临清钞关尖冢分关。在今临西、临清一带一直流传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卫)、三尖冢的说法,以形容历史上尖冢镇的重要及其曾经拥有的繁华。

 四、 红色文化

 玉兰精神

 五六十年代,身为东留善固村党支部书记的吕玉兰,

 带领全村群众战风沙,斗盐碱,开荒种树,打井修渠,以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家乡落后的面貌。她所留下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玉兰精神已成为临西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激励着 34 万临西人民积极向上、奋发图强。

  作为革命老区,我县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

 1942 年日军纠集临清、馆陶等 13 个县的日伪军,于 4月 29 日围袭摇鞍镇一带的抗日力量。八路军冀南四军分区政治部,新 4 旅 11 团、771 团和 385 旅的一部分官兵,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大部突破重围。战斗中,四军分区司令员杨宏明、政治部主任孙毅民以身殉国,300 余名战士也壮烈牺牲。为纪念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在摇鞍镇乡贺伍庄村修建了四·二九烈士陵园。这是临西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

 智慧结晶

 非遗传承

 传统戏剧乱弹产生于明正德与万历年间,因多供帝王观赏故称“銮坛”。后随运河流传到临清(今临西),民间俗称“花腔乱弹”。河北东路乱弹的分布式以临清(今临西)为中心呈扩散状的。清咸丰四年(1854 年),太平军攻占临清,旧时优伶之幸存者多数散居到临清河西(今临西)乡间,故后来乱弹在临西普及面广、演员阵容强大、戏班多,从而也就形成了具有临西地域特色的地方戏。

 2009 年,临西乱弹被列入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临西“临清潭腿”始创于唐末宋初时期,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创始人为五代时期后周著名将帅昆仑大师,大师身怀绝技并且医术精通,他是将武术同医术共溶一炉,研创出内外两功并用的拳脚——潭腿。潭腿的潭字是借用发源地临清(今临西)龙潭寺的潭字所命名的,故称之为“临清潭腿”。

 “临清潭腿”功法奇特,精招实用,变无形象,出奇制胜,共有拳脚三十余路,器械五十余路。钩、镢、镗、带为本派的主要器械。“拳打三成、脚踢七”是临清派正宗潭腿特色之一。潭腿是以腿功见长,拳势古朴,功架完整,刚劲有力,节奏明快,意气相合,精神饱满,动作精悍,招数多变,攻防迅疾,爆发力强。是中华传统武术的精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2009 年,临西(临清)潭腿被列入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手工空心挂面产自临西尖冢,明万历初年,尖冢镇王氏二十八世祖王垣,始创手工空心挂面,距今已有 400 多年的生产历史,二十九世祖王廷铨公使工艺日臻完善,空心挂面随着运河传入京津,万历帝食用后喜其爽滑可口,柔软清纯,随口呤联一副“宫廷玉液酒,尖冢空心面”,封为贡面。后世承其祖业,代代相传,现已成为地方著名传统特色美食。

 2009 年,临西县尖冢手工挂面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北省第

 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推荐访问:临西县 历史文化 概述
上一篇:印度民居文化是怎样
下一篇:3.五华县促进经贸发展综合奖补政策实施细则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