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

来源:教师资格 发布时间:2020-08-28 点击:

 教育学

 绪

 论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

 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 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

 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 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1、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从这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永恒范畴,与人类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教育是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因为动物活动不管多复杂也只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动物既不会制造工具、也不会自觉地改造自然,更没有用语言来传授经验。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既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又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它是一个统一的活动过程。总之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其特点就是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4、现代的学校教育与古代的学校教育的主要区别? 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

 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的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5、教育的概念: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人的发展就无法实现

 ②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上,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

 ③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状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

 ④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

 3、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不过人的社会实践是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离开人的实距,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

 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①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

 ②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③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5、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况且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所以说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到决定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作出有选择的反应,能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表现为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总之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6、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①

 教育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

 ②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③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①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②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

 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①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②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

 A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B、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且也构成为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不能离开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科学、艺术等而架空地存在。而其他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① ① 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如启发教学、循序渐近、因材施教等许多教学、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都不会因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变化而被否定,它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是相对独立)

 ② ②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道路,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的教育基础上向前发展,后来的教育发展与以往的教育有渊源的关系,都带有自已发展历程中的烙印,也就是说教育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

 ③

 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5、为什么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不培养足够数量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没有基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依靠教育。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以无论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来看还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来看,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应置于突出的战略地位,我们应以战略的眼光看教育,要认识到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所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6、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从宏观方面的几点看法:

 ①

 明确教育的战略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②

 改革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

 ③

 作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④

 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 。

 ⑤

 调整教育结构 。

 ⑥

 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 。

 7、制定教育总体规划的基本论据和方法

 ①

 要根据人口的调查和预测 。

 ②

 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

 ③

 要根据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全民与集体企业单位所能提供的人 力、物力和财力条件 。

 ④

 要因地制宜,不应强调划一 。

 8、怎样作好在教育上的投资呢?

 下面是预测教育投资的基本方法:

 ①

 根据教育事业的规划,在确保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下,计算出所需要的教育经 费

 ②

 要根据我国的历史经验和参照外国的经 验

 ③

 教育经费的增长应高于国民收入的增 长

 ④

 考虑到物价的浮 动

 9、教育结构:

 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组织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

 10、义务教育:

 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

 11、教育领导管理体制的改革:

 ① 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职能,政事分开,简政放权 。

 ② 学校的管理应实行校长负责 制

 。

 ③ 在改革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时,必须注意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水平 。

 第四 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的结构:

 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3、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不同社会、不现国家的教育目的都各不相同,有的还有本质差别。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教育目的是来自客观世界,来自现实社会。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所面临的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的人,他们不能自由选择社会生活条件,只能把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当作他们活动的舞台,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客观进程所制约,所以说教育目的不是超社会,超历史的,而是有其现实的本原的。人们提出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实际上者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也就是所谓的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

 5、试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论?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①

 培 养 “ 劳动 者 ” 或 “ 社会主义建设人 才 ”

 ②

 要求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

 ③

 具有独立个性 。

  7、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的关系?对个性自由发展的看法如何?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就是说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而独立个性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不排斥。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我们并不先赞成与社会利益、社会秩序背道而驰,为所欲为的个性。对于损害社会利益和破坏社会秩序的极端自私自利的个性化或自由发展,必须加以教育、约束,使其回到教育目的所要求的轨道上来。

 8、普通中学学生应当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

  普通中学学生应当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没有重大的缺陷,则是合理。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就个人来说,基本素质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所以学生既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展其所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9、两种妨碍教育目的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

 一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 A、基础教育搞成升学教育、应考教育,驱使广大学生为争夺高学历而奋斗,脱离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B、把精力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放松或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培养。C、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置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于不顾,忽视甚至取消体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单纯抓智育。D。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里,除了苦读还是苦读,为分数拼命。

 二是流生增长倾向。从小学到大学从农村到城市 从沿海到内地,流生现象日益普遍,流生数量日益增多。

  第五 章

 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2、学制建立依据是什么?

 ① 学制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

 ② 学制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

 ①

 学制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

 ②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

 ③

 学制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① 加强学前教育及其小学教育的衔接。这种既不把幼儿教育小学化,又重视即将入学的獐适应小学教育和教学的新起点,从生理、心里方面做好准备的做法,对我国是有借鉴意义的。

  ② 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

 ③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

 ④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

 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4、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类型正在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① 层次增多。不仅有两年制的短期大学也有四年制的本科,而且有二到三年的研究生院等。

  ② 短期大学迅速发展 。

 ③ 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

 ④ 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5、我国新学制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① 明确地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体现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方针 。

 ② 新学制明确规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院在学制中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

 ③ 保证了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都有受革命的政治教育的 机会 。

 6、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普及义务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的基础,提高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保证,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因为我国城乡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所以我国的普及教育也不平衡。有的地区已实现普及有的地方还在积极普及。我们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必须从普及小学教育做起,一定要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中,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和特点办事,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加强教师的培养,造就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改进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管理,增加教育经费,这样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才有可靠的保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同时还要努力发展幼儿教育,发燕尾服盲、聋哑、残疾和弱智儿童的教育。

  第 六 章

  课 程

  ( 重 要 章 节 )

  1、课程:

 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而言。用在教育上,指学校的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 程 和 安 排 。

 2、学科:

 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但有时也会和狭义的课程混用 。

  3、教材:

 是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

  4、课程论:

 是 研 究 学 校 课 程 设 置 体 系 和 内 容 结 构 的 理 论 。

 5、教学计划:

 是 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 有 关 学 校 教 学 教 育 工 作 的 指 导 性 文 件 。

  6、教学大纲:

 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

  7、教科书:

 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8 、 学 科 课 程 论 、 活 动 课 程 论 、 形 式 教 育 论 和 实 质 教 育 论 的 特 点 和 缺 点 :

 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它的特点为: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强调训练的价值。缺点:是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活动课程论是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特点: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缺点: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 生 学 到 一 些 片 断 、 零 碎 的 知 识 , 降 低 了 教 学 质 量 。

 形 式 教 育 论 和 实 质 教 育 论 的 特 点 和 缺 点 :

  形式教育论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这种主张看到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和学科的智力训练作用,但片面强调古典学科,忽视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曲解了智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关系,使学校脱离生活,因而 是 片 面 的 。

  实质教育论正相反,主张学校应开设现代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商业、法律等具有实用意义的所谓实质学科,这种理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性质,忽视了发展智力,因而也是片面的 。

  总之学科课程论注重课程教材的逻辑组织,可以保证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较好地认识客观世界,但是活动课程论也不能完全否定,课程的编订也必须注意儿童的需要,兴趣与心理规律,重视课程教材的心理组织,考虑知识的综合性。我国长期以来是采用学科课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不妨试用一些活动课程。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则都是错误的,必须把二者统一于系统 的 科 学 知 识 基 础 之 上 。

  9 、 当 代 国 外 课 程 改 革 的 共 同 趋 势 :

  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总的趋势就是课程的现代化。具体表现为 :

  ①

  重 视 课 程 内 容 的 现 代 化 、 综 合 化 。

  ②

  强 调 知 识 的 系 统 化 、 结 构 化

  ③

  重 视 智 力 开 发 与 学 习 能 力 的 培 养

  ④

  重 视 个 别 差 异

 10 、 我 国 课 程 编 订 的 原 则 :

  ① ① 标 符 合 社 会 主 义 的 教 育 目 的 和 各 级 各 类 校 的 培 养 目 标 。

 。

 ② 适 合 各 年 龄 阶 段 学 生 身 心 发 展 的 特 点 。

  ③ 适 合 教 学 的 认 识 规 律 。

 ④ 要 有 统 一 性 、 相 对 的 完 整 性 和 一 定 的 灵 活 性 。

 11、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

 排 学 科 设 置 ; 学 科 顺 序 ; 课 时 分 配 ; 学 年 编 制 和 学 周 安 排 。

 。

  12 、 我 国 中 小 学 教 学 计 划 的 改 革 过 程 :

  ①建国时期,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改革了理的课程与教材,制订了新的中小学教学计划,改编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而改变了旧的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充更新了基础知识,提 高 了 科 学 性 。

  ②在 1958 年的“教育革命”中,由于片面强调劳动和参加社会实践,消弱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导致 教 学 计 划 混 乱 , 教 学 质 量 严 重 下 降 。

 ③1961 年后,中央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强调学校以教学为主,明确规定了教学与劳动的时间 。

 ④在 1996 年开始的“文化革命”中,学校教学遭到践踏,标榜阶级斗争是主课,并以生产劳动和狭隘的实用知识取代各科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科学,大大降低教学质量,贻误了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

 ⑤1976 年粉碎“四人帮”后,随着教育工作中的拨乱反正的进行,教学改革又重新蓬勃开展起来 。

  ⑥1981 年,我国又公布了一套新的教学计划,修正了过去的缺点,并陆续发面了一些适当降低要求的灵活性 措 施 。

 13 、 义 务 教 育 全 日 制 中 小 学 教 学 计 划 的 制 订 所 表 现 的 特 点 :

  ① 整 体 性

  ② 统 一 性 和 灵 活 性 相 结 合

  ③ 全 面 性

  14、教学大纲的结构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说 明 部 分 ; 本 文 部 分 ; 其 它 。

  15 、 教 科 书 和 视 听 教 材 的 意 义 和 作 用 :

 教 科 书 一 般 由 目 录 、 课 文 、 习 题 、 实 难 、 图 表 、 注 释 、 附 录 等 部 分 构 成 。

  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也便于学 生 预 习 、 复 习 。

  教 科 书 也 是 教 师 进 行 教 学 的 主 要 依 据 。

  16 、 教 材 编 写 的 基 本 原 则 :

  ① 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 实 用性的统一 。

 ② 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

 ③ 教 科 书 的 编 排 形 式 要 有 利 于 学 生 的 学 习 。

  第七章 章

  教学(上)

 )* 重点 1、什么是教学?教学、教育与智育、教学与自学有何区别与联系?

 教学: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流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教学还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自学相紧密联系。教学由教与两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自学。但是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中的预习、复习和作业。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2、教学的意义:

  ① ① 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的任务:

 ①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

 ③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基础知识:

 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学过程理论。

 德国教育学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五段论教学法)---“传统教育”: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加强了课堂了教学并使上课规范化,这都使教学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但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传统的教学理论与做法日益暴露出严重的弊病。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学生个人经验和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把课堂教学变成千篇一律的五个阶段(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僵化格式,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改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现代教育”: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个人的探索活动进行学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确实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能力。这些积极的方面,符合工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所以这种活动教学很难组织好,要求儿童事事经过实践获知识,违反了生学习的特点,忽视了教师和教材的作用,因而使学生学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

 6、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为代表的教学理论:

 他提出了知觉具体事物,理解事物的特点、关系或联系,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实践运用等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解释教学过程,揭示学生认识的特点,概括教学过程

 的基本环节,提出并阐明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他确实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发扬了传统教学论的优点,纠正了实用主义教育忽视系统知识偏向,显著提高了学校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水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但由于过于强调学习书本知识、教师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尽管也提到要领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展他们的智力,实际上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所忽视,对发展他们的智力、能力强调不够,暴露出类似“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病,这就不能不影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7、赞科夫的教学过程理论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他进行的“教学与发展”实验,“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其中的一般发展不等同于智力发展,它包括了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在教学过程理论方面,他主张教学应推动发展前进。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他的实验成绩是显著的,但在理论上除提出教学应推动发展和高难度、高速度、以理论为主导、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等著名教学原则外,对教学过程的结构则未作明确的论述。

 8、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他关心的是教育质量与智育目标,主张搞好中学课程设计,编写出“既重视内容范围,又重视结构体系的教材。”发扬了杜威教学理论中的积极因素,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发现、探索活动掌握知识,但和杜威不同,重视科学知识,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张在发现与讲述“两者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他认为,教学过程应依据于儿童的智力发展过程,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第一个是新知识的获得,第二个是转换,第三个是评价。他的教学过程理论与杜威的相比,有较大的改进,提出了许多秀宝贵的见解。但他的学科结构理论很难掌握,教学内容现代化的要求过高,对发现法的作用也估计过头,片面强调了教学过程的智力目标,所以他的理论很难被教育工作付诸实践。

 9、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理论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他以系统论研究教学过程,较全面、具体地阐述了教学的实际进程。这有助于教师最优地制定教学方案和组织教学过程以获得最佳效果,但是,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过于繁琐,要为广大教师掌握与推广,尚需作很大的改进。

  10、认识教学过程关键在于:

 弄清教学过程的性质,弄清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的相互关系。下面是我国当前对教学过程的认识:

  ①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

  ② 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

 总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11、教学过程的规律表现在哪些方面,掌握教学过程规律对教学工作有何意义?

 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表现在 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阶段上和教学过程内部一些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上。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阐明教学的基本原理,能够指导我们比 较科学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

 1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这些阶段之间联系得很紧密,从一个阶段到另一阶段转化得极快,每个阶段的功能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所以我们在动用是要注意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13、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

  ①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 系

 ②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系

 ③ 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 系

  ④ 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 系

 ⑤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

 14、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有何联系?

 直接经验: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间接经验: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

 两者之间必然联系:

 ①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② 学习间接经验必 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

 ③ 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15、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① 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

 ② 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

 ③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16、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之间有何联系,由知识转化为思想有何条件?

 ① 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

 ②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

 。

 ③ 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学生掌握了知识并不定能够提高思想,因为由知识转化为思想还有一个态度问题、情感问题,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只是听听而已、态度消极、漠然置之,那么他们掌握的知识很难转化为他们的观点,因此要使教学中传授的知识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思想影响,不仅要使学生深刻领悟知识,而且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产生积极的态度,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受到熏陶与感染,形成自己的善恶观念、爱憎情感和价值追求。只有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情感吸取知识,科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观点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观点、信念,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

 17、智力活动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

 非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

 智力活动:主要指为认识事物、掌握知识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

 ①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②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教务。

 18、怎样处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①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

  ②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

  ③ 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19、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各有何合理因素与片面性?

 形式教育论认为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

 实质教育论认为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到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显然,两派的主张都是片面的,都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了。形式教育论者虽然强调了对学生智力加以训练的必要,但是他们看不到智力的发展依靠于知识的掌握,离开基本科学知识的掌握去进行思维形式的训练,其效果是不好的。实质教育论者虽然强调了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必要,但是他们看不到认识能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区别,以为掌握了知识也就是自然地发展了智力,实质上忽视了智力的发展。如在今天的教学中出现的“双基”教学,就是认为双基教学抓好了,学生的智力就自然地发展了,这也是片面的。

  第八章教学(中)

 )*重 重点 点* 1、教学原则:

 是有效进行教 学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人们一般都是根据教学过程的规律来阐述教学原则。但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很复杂,根据一条规律可以提出好几个教学原则。有的原则也能反映好条规律。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也在深化,因而对教学原则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深入发展,不断改进、充实和完善。

  3、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直观性原 则、 启发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4、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这世界观教育。

 贯彻科学性和思想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③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6、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7、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 发扬教学民主。

 8、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又称系统性原则.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9、巩固性原则: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巩固原则是否意味着呆读死书?

 巩固掌握知识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顺利进行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熟练地运用知识的条件,要使学生的学习有坚实的基础,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必须要求学生牢固而熟练的掌握知识。把知识的巩固和呆读死记混为一谈,以为提倡巩固性不利于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这是非常错误的。没有知识的巩固就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无法进行复杂的创造性的思维,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要求学生记住基本的知识。

  10、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贯彻可接受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11、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为何要因材施教?

  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其特点,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擅长,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每个教师有职责去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因材施教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为国家更好地培养人才。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 针对学生的特眯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2、为何中外古今教育家都重视启发教学?

 启发性原则反同、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没有教师的旨导,学生的认识...

推荐访问:复习资料 教育学
上一篇:法院离婚新协议书格式范本
下一篇:继续教育考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