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十一五规划及

来源:三支一扶 发布时间:2020-09-21 点击:

  石河子大学“十一五”规划及 2020 年发展规划纲要

 一、编制依据

 石河子大学由原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和兵团经济专科学校于 1996年合并组建而成。建校历史最长的石河子医学院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卫生学校于 1949 年组建,目前已有 56 年的办学历史。石河子大学成立以来,不断与时俱进,抢抓机遇,以改革为动力,在创新中求发展, 2004 年 6 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已由单科性院校发展成为以文理学科为基础,以应用学科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一所地方性综合大学。学校面向全国 31个省区招生,2005 年在校生 25079 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 18500 人,研究生 1049 人;拥有 3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1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1 个本科专业;11 个农业部、自治区、兵团重点学科,3 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5 个各类研究机构;专任教师1332 人,其中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教授 124人,副教授 355 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1.88亿元,图书 231 万册。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疆、兵团高度重视,对边疆高等教育十分关心和支持,2000 年 8 月学校被确定为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成为新疆两所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之一。2001 年 6 月、2005 年 1 月教育部先后指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2004 年 5 月确定由教育部与兵团共建石河子大学,并指出“石河子大学是我国西部一所基础较好、特色鲜明、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学校,

  是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高校,在国家高等教育布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特殊的区域地位。重点建设好石河子大学,是兵团与教育部的共同责任。”同年5 月,中共中央下发〔2004〕11 号文件,做出了关于新疆发展与稳定的总体部署,其中特别提到“进一步加大对新疆大学和石河子大学的扶持力度”。本世纪头二十年,是自治区、兵 团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石河子大学面临着空前的历史机遇与发展空间。

 二、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

 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好让各族人民满意的大学。贯彻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战略方针,以兵团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科教兴兵团、人才强兵团为己任,坚持“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努力探索地处边疆艰苦地区和非中心城市高校的发展模式,走内涵发展道路,适应形势,抢抓机遇,实现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指导原则:

 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遵循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遵循大综合、新机制、有特色、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办学要求,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的服务面向,凸显“以兵团精神育人,

  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按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加大学科布局调整和特色学科建设,突出绿洲和兵团两大特色,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六大学科群,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和主体,稳步发展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重视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探索和形成独立学院具有特色的办学模式,构建多样化、高素质、强应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为自治区、兵团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三、战略目标

 (一)总体目标

 至 2010 年,从内涵上初步建成综合性、开放性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应用学科为优势,多学科交叉发展,区域特点鲜明,整体水平较高,主体学科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争取进入“ 211 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20 年建设成国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二)具体目标

 层次规模:至 2010 年,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26000 人,其中研究生 3000 人,本科生 23000 人。

 师资队伍:教师规模、结构、层次进一步优化,师生比例 1:13,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60%,造就 30 名区内知名、国内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与办学特色和学校定位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学位点建设:争取建成博士后流动站 3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博士点 6—8 个,硕士点 70 个,硕士专业学位点 7 个。

  重点学科建设:力争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及文科基地有所突破,建成省级重点学科 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文科基地 7—8 个。

 科研水平:科研能力和科技水平稳步提高,特色研究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战略举措和条件保障

 (一)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坚持党管人才的方针,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区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本着精干高效、结构优化的原则,适度超前建设骨干教师队伍。实施“ 263”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和引进 200 名优秀专业骨干教师,60 名学科带头人,30 名区内著名、国内有影响的知名学者。

 优化人才环境,建立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良性机制,在立足自身培养上下功夫,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积极采取有力措施,重点在六大学科群培育有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同时加强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重视临床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工作,重视实验人员及其他教辅人员素质的提高。

 推出符合边疆非中心城市高校实际的高学历优秀人才引进政策,力争在规划实施的头一两年里教师中博士数量有较大突破。结合教育部实施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以“不求所有、但求所

  用”的原则,启动“绿洲学者计划”,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

 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人事代理制度”,规范教师准入制度。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的具有激励作用的分配制度。

 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敬业爱校、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的精神;大兴学习研究之风,培育浓厚的学术风气,树立良好的教师风范。

 (二)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培养适应兵团、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现代教育的观念、质量效益的观念,突出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强化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巩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成果,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注重教学建设,建立多样化、高素质、强应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改造和提升传统专业,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至 2010 年建设品牌专业、特色专业 8—10 个,一类课程 200 门、精品课程 50 门,并力争 2—3 门课程进入国家精品课程。完善学分制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弹性学制、主副修制、双学位制,积极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推进教材建设,使优秀教材、原版教材使用率达到国家标准,建设特色教材 50 门。

 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强化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

  节,深化实验教学改革,至 2010 年,建设 10 个实践教学示范基地、10 个基础课教学实验中心和 30个学科专业教学实验中心,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占实验课程比例的 80%。

 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落实好教学评估、教学督导、校院领导听课及教学质量一票否决等制度,重视学生评教、教师评教、专家评教,完善教学奖励和末位教师警示制,建立有效的教师奖惩机制。

 根据兵团、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视高职教育,在当地急需的应用专业方面办出特色;按需发展成人教育,尤其要重视各级各类专业人员的培训;办好独立学院,探索和形成独立学院灵活的培养特色,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为兵团和自治区培养各类适用型人才,为构建兵团、自治区学习型社会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

 (三)实施“科技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工程”,提高学校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

 充分理解和认识科技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内涵,以兵团、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导 向,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工程。集成优质资源,以石河子大学创新研究人才团队建设专项等发展计划为重点,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探索人才组织新模式,推进创新团队建设。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学术队伍,至 2010 年,力争 1—2 个创新研究人才团队进入国家“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体系。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兵团、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重点学科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跨越学科、校院壁垒,优化科研资源配置,逐步建成向社会开放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 —省(部)—学校”三级重点实验室和文科基地,吸纳区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和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在科研上打“兵团牌”、打“新疆牌”、打“绿洲牌”,以学科和基地建设为依托,紧紧围绕兵团、自治区特有资源和支柱产业以及兵团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深层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积极培植、储备重大科研项目。力争使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项目,进入国家“973”计划、“863”计划、攻关计划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四大主体计划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等计划体系,全面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到 2010 年,使学校的科研经费和整体科技实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确保学校所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数以及被 SCI、SSCI、EI 等收录的论文篇数位居新疆高校前列。

 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主动参与石河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等基地的建设;不断强化我校科技产业园区的产业孵化功能,完善其支撑和服务体系;启动“石河子大学百人基层科技推广服务计划”,狠抓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与服务,组建科技开发办公室;大力建设高新技术推广示范区,力争建设棉花、小麦、玉米等优质高效核心区 5 个、绿洲高效生态农业核心区 6 个,以及若干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同时,根据兵团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目标,紧密围绕兵团农业产业化六大支柱产业和新型工业

  化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加强科技开发研究和成果转化,切实为新疆、兵团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四)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突出学科建设特色

 主动服务兵团、自治区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学科建设。充分集成学校各方面资源,充分利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外向带动,努力建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在农业、资源与环境、医药卫生、装备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和兵团社会文化等领域,形成赋有资源优势和绿洲、兵团两大特色的学科群及若干个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学科,争取进入“ 211 工程”建设高校行列。

 坚持扬优、拓宽、交叉、融合,强化学科特色的学科发展战略,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积极推动农学、医学、资源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优势互补,重视信息学科的发展及对其他学科的渗透和带动,使若干学科更具特色,应用学科更具竞争力,努力提高综合办学实力。

 突出重点,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确立并完善“国家 —省级—校级”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

 实施“学科集群发展战略”,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博士点、硕士点建设为依托,努力建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病理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经济管理等一批重点学科,力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进入国家级重点学科;加强对现有省部共建

  实验室的建设力度,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标准建设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力争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重点实验室、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重点实验室进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行列;整合形成六个高聚合性、强特色优势的学科群,即 荒漠绿洲区高效农业、动物遗传改良与疾病控制、新疆地方病与民族高发病防治、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新疆特种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济与社会文化研究。“十一五”期间,力争使上述学科群的若干研究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五)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提高学校创新能力

 按照“大力发展,优化结构,注重创新,提高质量”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增强学科合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积极参与北京大学新疆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以该基地为依托,全面带动我校研究生教育水平,创造条件建设石河子大学研究生院,发挥研究生教育在学校科技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

 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提高研究生从选题立项到成果总结全过程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严格的竞争淘汰机制;利用对口支援学校,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培训与交流,使导师培训制度化,提高导师指导水平;实施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工程,优化校院两级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加强研究生培养条件建设,为研究生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社会培养众多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创建良好的协作

  体系,加强我校研究生教育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开拓研究生的视野,了解学科的最新动态、前沿理论和技术,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六)实施“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工程”,全面推进开放办学

 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顺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树立开放意识,构架全方位开放办学的新格局。

 以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对口支援”以及“援疆学科建设计划”项目为切入点,巩固、扩大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的交流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深化与北京大学的全面合作,结合新疆的资源优势和环境特点,以新疆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人才队伍建设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为主线,推动对口支援向纵深发展。充分利用天津大学的对口支援,以工科带动为突破口,实施以化工为龙头带动工科发展的战略,推动与天津大学的全面合作。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以农医等学科为重点,打造优势学科,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同时广泛开展与内地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加大与我校签署协议的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力度,推动在科研合作、学者与学生交流、图书资料共享等方面的进程,扩大我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开放程度,构架全方位开放办学的新格局。

 扩大我校对外交流与合作领域,建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格局。进一步落实与美、澳、日、韩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的交流与合作协议,

  扩大与欧洲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发挥西北边疆多民族地区的地缘优势和学校特色,拓展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以项目为依托开展合作研究,与国外高校开展实质性的联合办学,积极举办相关学科的国际学术会议。提高我校教师的外语和专业水平,加大我校师生到国外留学、进修和讲学的力度。

 规范外事管理,加大配套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我校外教、留学生公寓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更多的国际合作经费,引进高水平的外国专家、学者来校交流与合作。加强我校对外汉语教学建设,逐步扩大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至 2010 年,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留学生人数达到 500 人以上。

 (七)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健全学生素质教育体系

 以思想道德素质为灵魂、以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以业务素质为重点、以身心素质为保障,坚持以兵团精神育人的办学传统和育人特色,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搭建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平台,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争取进入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着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兵团精神教育为重点,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深受大学生喜爱、对他们一生影响长远的精品课程。充分发挥党校、团校的作用,加大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学生团干部的培训力度。扶持与指导邓小平理论、马列学习

  小组等理论社团,使之成为引领学生思想潮流的阵地。建立 4—5 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实施人生导航计划,完善“导学”制度,鼓励优秀教师、党员干部担任学生导师。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探索和完善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生管理新模式,加强学生“三课堂”建设。

 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高通识课程的开出率,建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体系,整合人文资源,营造文化和学术氛围,做到周周有讲座,月月有学术集会。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制度,五年内达到 50%的在校生参与科技活动。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培育与建设,建设好 10 个社会实践基地,使 95%的在校生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

 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平台,整合校园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和载体,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加强体育工作,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使 学生学会 1—2 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项目。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落实教育部“促进毕业生就业工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鼓励毕业生在边疆建功立业,畅通毕业生通向兵团、自治区生产建设一线的就业渠道,培养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八)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

  遵照总体规划、分步建设的原则,在教学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方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努力打造数字化校园。

 加强和完善校园网建设,整合网络资源,疏通网络渠道,拓宽网络终端,提高网络服务水平,全面提高网络普及率。

 加强教学系统信息化建设,带动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网络将教学资源、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建立一个满足教与学互动需要的网络教育支撑系统,建立网络学习与其他学习形式相互沟通的体制。充分利用北京大学等名校和自身数字教学资源,逐步开放网上教学和远程教育,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建成大规模教学资源信息库。

 加强图书馆建设,注重馆藏实体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建设。争取达到年购新书 5 册/生。加快具有本校特色的自建数据库建设,着力建设“兵团文献数据库”。统筹全校文献信息,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参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建设,为全校教学科研提供一流的文献服务。

 (九)实施“校园建设工程”,优化育人环境

 以服务于教育发展为宗旨,校舍建设为重点,调整改造为辅助,智能建筑为载体,城市功能为依托,生态建设为特色,兵团文化为内涵,实施校园建设工程。从资源共享与充分利用的要求出发,规划和建设好石河子校区和五家渠校区,调 整和利用好现有教学、实验设施。遵照功能齐全,分区明确,交通顺畅,使用方便的原则,完善校园总体规划。

  按照建设和谐校园的要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创建绿色文明,建设节约型校园,争创国家级绿色大学。

 依据国家校舍建设指标的规定, 2005—2010年,重点建设教学楼、研究生综合楼、实验楼、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图书馆等一批项目,计划建筑面积 20 余万平方米,以满足学校发展需要。

 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争取更大的办学空间,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用 5—6 年时间,使校舍总建筑面积接近百万平方米,使校园空间联系更为紧密,校园环境更加优美。

 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提高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水平,加强学校资产管理,为学校发展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十)实施“党的建设工程”,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按照高校领导要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加强党委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增强党委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一支坚强的、能够领导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党的领导集体和党的干部队伍。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以良好的党风带出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争取进入全国高校党建工作先进行列。

 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标准选用干部,完善竞聘、考任、选任等干部选用方式,扎实推进任期制、试用期制和轮岗

  交流等制度,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重视院系领导班子建设,加强院系干部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提高,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加强对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实施五年一轮的干部轮训。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制度,促进干部评价体系科学化。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学院、直(附)属单位党委、党总支的直接选举。加强党员教育,重视在优秀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做到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探索新形势下组织生活的有效形式。开展以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学生、教职工党员资助贫困生为突破口的“四个一”党建创建活动,开展学院党委(总支)与教研室及学生党支部“两级党建联创”活动。聚精会神抓好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作风建设,注重党建理论研究,办好“红色网站”。

 注入思想政治工作新内容,切实抓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结合高校特点,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校园文化活动质量,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立体化育人环境。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谐高效的运行机制,推进制度创新,树立强烈的特色意识和品牌意识,形成鲜明的学科、管理和人才特色。坚持民主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在治校中的重要作用。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调动学院办学积极性,进一步理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校院系责权利关系,实行管理重心下移。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党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综合治理工作。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大治本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 治理腐败。坚持同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做斗争,维护校园稳定,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五、经费筹 措与运作

 2005 年至 2010 年,学校累计筹措资金 16 亿元用于学校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校园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申请中央支持 8 亿元,兵团支持 3 亿元,学校自筹 5 亿元。资金使用安排:学科建设 5 亿元,本科专业建设 4 亿元,队伍建设 3 亿元,校园建设 4 亿元。

  石河子大学学科建设规划

  一、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教育、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紧紧围绕新疆和兵团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紧紧围绕新疆和兵团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布局,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研究平台,加强重点建设,强化优势特色,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整合集成学校资源,充分利用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外向带动,努力建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在农业、医疗卫生、装备工程技术、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管理、兵团社会文化等领域形成赋有资源优势和绿洲、兵团两大特色的学科群以及若干个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高

  水平学科,争取进入国家“211 工程”建设高校行列。

 二 、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

 坚持“扬优、拓宽、交叉、融合”的原则 ,进一步突出地域特色,拓宽学科口径;强化内涵发展,加强学科融合;增强“大学科、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意识,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构筑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汇聚科研创新团队;积极推动农学、医学、资源环境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优势互补,重视信息学科的发展及对其他学科的渗透与带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地域优势的学科群体,提高学科在国内的竞争力。

 (一)完善学科专业布局

 根据新疆和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的需要,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凝炼学科方向,使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更加合理,重点更加突出,特色更加 鲜明,构建适应 21世纪新疆、兵团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建设体系。

 (二)汇聚人才创新团队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发挥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优势,针对新疆和兵团重点发展领域的热点问题,采取优惠政策和特殊措施,通过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引进、凝聚科技人才,从而加强创新人才的汇聚及具有区域特色的跨学科和跨院校创新团队建设。

 (三)搭建科技 基础条件 平台

 围绕学校重点建设的六大学科群,形成能够产出具有标志性科研成果的一批重点实验室和人文

  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推动生命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的加速 发展。

 (四)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坚持走国际化的学科发展道路,与国内外同行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学校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广泛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努力争取重大国内外合作项目,多出具有影响力的创新科研成果,使得优势学科能够跻身于国内外学术界。

 (五)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深入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研究和产业开发研究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理论研究,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成为新疆和兵团事业发展的智囊团与思想库,同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三 、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紧密跟踪当代科技发展趋势,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动向,用科学的发展观实现学科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形成多学科、多层次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

 (一)积极发展新建学科,适应社会需求

 为适应新疆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需求,贯彻落实兵团加快农业产业化和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完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科战略布局,积极努力建设一批与新疆、兵团经济建设发展相适应的新学科领域,如:区域经济与教育经济、环境科学与工程、发酵工程、化学工艺与工程、舞蹈学、纺织科学与工程等。

 (二)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布局

  紧密追踪当代科技发展趋势,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动向,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到 2010 年,力争在哲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及医学等领域新增建设 40 个硕士学位点。努力建设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公共卫生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兽医硕士等 7 个专业学位点。

 争取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会计学、植物病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农业水土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预防兽医学、果树学、蔬菜学、植物学、内科学、外科学、药理学等硕士学位点基础上建成 3—5 个博士学位点。

 在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农业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农林经济管理等 7 个领域力争获得 1—2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成 3 个博士后流动站。

 (三)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形成学科群优势

 以国家、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突出重点,明确建设目标,确立并完善“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到 2010 年,建成省级重点学科 20 个,争取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进入国家级重点学科。通过“十一五”期间对学科的分层次重点建设,进一 步优化整合重点学科方向,逐步形成 6 个优势学科群,使其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建设好原有 10 个省级重点学科,力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现代文学、会计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植物学、药理学、应用化学、机械设计与

  理论、水工结构工程、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兽医学等学校重点发展学科基础上再建成一批省级重点学科。

 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和“211 工程”建设项目要求,努力凝炼、集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学科方向,拟建成荒漠绿洲区高效农业、动物遗传改良与疾病控制、新疆地方病与民族高发病防治、农产品 加工与食品安全、新疆特种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济与社会文化研究等 6 个优势学科群。

 (四)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将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重点科研基地建设。面向国家目标、社会需求和新疆与兵团发展,跨越学科、院校壁垒,建立横向式和网络式的科技管理组织机构。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改善科研条件,逐步建成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国家-省-学校”三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管理体系,吸引区内外优秀科研人才来校从事研究工作。

 在本规划建设期间,拟建以下不同层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1 个: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

 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 1 个:应用基础数理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 2 个: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重点实验室、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目 1个:新疆屯垦经济与文化重点研究基地。

 同时,在现代农业机械、农产品深加工等研究条件平台基础上,争取再建设 3—4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文科重点研究基地。

 另外,为保障生命科学领域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积极筹措资金加快生物安全实验室( P3 实验室)和高等级实验动物养殖中心的建设。推动兵团农产品生产加工研究与开发和基地建设,争取把学校食品工程中心建成国家食品工程中心。

 (五)实施人才战略,凝聚创新人才团队

 围绕学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全面实施石河子大学“绿洲学者”计划的基础上,设立石河子大学“创新研究人才团队建设专项”,纳入学科建设项目,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

 选择支持 3 个高层次创新研究人才团队重点建设,促使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达到国内知名,争取 1—2 个进入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第一层次的“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体系。选择支持 5 个创新研究人才团队,作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区内知名的创新团队给予投入建设,争取得到自治区和兵团高等学校科研计划“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的立项支持。选择支持 10 个创新研究人才团队,作为学校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团队人才储备。

 (六)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应教育国际化的需要

  研究生是学科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一支生力军,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密不可分。借鉴和吸收国际上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推动研究生教育观念、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提高研究生从选题立项到成果总结全过程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严格的竞争淘汰机制;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培训与交流,使导师培训制度化,提高导师指导水平;实施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工程,优化校院两级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加强研究生培养条件建设,为研究生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全面完善研究生教育的办学层次,加速扩大博士点、硕士点和专业学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战略,提高导师队伍与管理队伍的学历层次,改善导师队伍与管理队伍的学缘结构,建设一支师德好、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能够适应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扩大研究生层次及来校留学生规模,实现研究生生源的国际化。

 (七)立足兵团,积极拓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渠道

 充分发挥综合大学学科专业齐全的优势,利用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和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5 所大学“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契机以及与国内外其它一流高校共同办学的协议,大力开展科研协作。加大教育部“春晖计划”的实施力度,积极拓展学科带头人及学科梯队人才来源渠道,特别是以现有的具有明

  显地域特色的重点实验室作为科研平台,通过开放课题等多种形式,以共同参加研究项目和联合成立研究团队等方式,积极引进海内外高水平、大师级科技人才和学术团队。

 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空间。进一步推动与海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加快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科水平的提高。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的选派工作力度,有针对性地选拔一批杰出人才,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研修交流,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努力寻找国内外合作伙伴,推动与国内外学者的直接交流与合作研究;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强与国外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网络实验室,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研究基地,为学校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上实现新的突破奠定基础。

 (八)加强科研能力和成果转化,提高学科竞争力

 高校教育、科技工作必须要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加强教育同科技、科技同经济的结合,推进知识和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贯彻落实《石河子大学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组织重大课题攻关,力争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学校应用学科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与产学研结合力度,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提高科研能力和成果水平。

 完善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体系和奖励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成长环境和浓郁的学术氛围,着力建设约束与激励并行的长效机

  制,提高整体学科竞争力。大胆探索和创新学校科技产业规范管理的运行机制,加大力度扩建“石河子大学科技产业园区”,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产业的培育,使我校努力成为兵团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基地。

  积极主动参与石河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等基地的建设;不断强化我校科技产业园区的产业孵化功能,完善其支撑和服务体系;启动“石河子大学百人基层科技推广服务计划”,组建科技开发办公室,狠抓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与服务,大力建设高新技术推广示范区,力争建设棉花、小麦、玉米等优质高效核心区 5 个、绿洲高效生态农业核心区 6 个,以及若干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同时,根据兵团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目标,紧密围绕兵团农业优先发展的棉花产业、粮油糖加工业、果蔬加工业、酒业、乳肉制品业、种业等六大重点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的加工番茄、葡萄、杏、高酸苹果汁、红枣、辣椒等六大特色园艺产业,加强科技开发研究和成果转化,切实为新疆、兵团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五、学科建设资金筹措与运作

 2010 年以前,通过国家支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支持、科学研究项目、社会服务和学校自筹等渠道,拟投入 5 亿元用于学科建设。

推荐访问:石河子 十一五规划 大学
上一篇:信息化高校人事,管理对策分析-人事档案管理论文-管理论文
下一篇:银行营销学习心得体会20202020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